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俗話說:「三月三,薺菜當靈丹。」春食薺菜是江南民間的傳統習俗。辛棄疾也曾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這樣描寫水邊養菜花的詩句。在當塗,人們不僅習慣用嫩薺菜包餃子、做菜吃,「三月三,薺菜花煮雞蛋」也已經是由來已久的水鄉傳統習俗。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
廣西壯族的三月三日歌圩節:除了漢族,三月三也是中國南方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最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們就會聯想到廣西的劉三姐對歌。2014年壯族三月三還成功申遺。三月三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除了人們熟知的歌會,還要吃五色米飯;男女青年在趕歌圩時還要把染了色的雞蛋進行「碰蛋」。
侗族的三月三:按照侗家傳說,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於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
畲族的三月三:三月三這天畲族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天舉辦婚禮。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
黎族的三月三: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是一個預祝山地旱谷豐收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至今在海南省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曆三月三,各地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其他過三月三的少數民族還有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不知道各位看官所在的民族是什麼習俗呢?不妨留言分享給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