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作家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在作者逝世26年之後才得以發表,一經問世便好評如潮、經久不衰。
作家餘華:「在卡夫卡之後,布爾加科夫成為20世紀又一位現實的敵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對現實的仇恨來源於自己的內心,而布爾加科夫則有切膚之痛,並且傷痕累累。因此,當他開始發出一生中最後的聲音時,《大師與瑪格麗特》就成為道路,把他帶到了現實面前,讓他的遺囑得到了發言的機會。」
美國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大師和瑪格麗特》是)一場超現實主義狂歡,天馬行空,肆無忌憚。」
英國學者卡提斯:「《大師和瑪格麗特》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傑作,在俄羅斯和西歐文學中很難找到一部作品可以與之媲美。」
……
這部想像奇麗、包羅萬象的作品出版之後,被公認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引發了持續經年的超越國界、超越文學領域的「布爾加科夫熱」。
這本書究竟好在哪裡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01
故事的男主角沒有姓名,自稱「大師」。
兩年以前,大師在莫斯科一家博物館工作。有一天,他中獎得了10萬盧布,於是辭掉工作開始專門從事小說創作。
大師認識了一位叫瑪格麗特的女子,他們相愛了。瑪格麗特被大師的小說深深吸引,並說這部小說就是她的生命。
然而不幸降臨,大師的小說遭到鋪天蓋地的批判。一天夜裡,有人來抓捕大師,他成功逃脫,躲進了一家瘋人院。
有不少書評寫,大師這種逃跑並躲進瘋人院的行為,是在恐怖面前表現出的怯懦。不知道這些書評人是互相「借鑑」,還是大家不約而同都這麼認為。
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國家機器,輕則失去自由,重則失去生命。這個時候,逃跑並找個地方躲起來,難道不是最明智的選擇嗎?
保全生命才能蟄伏等待時機。
民國時期的影星胡蝶,曾被戴笠軟禁,如果她強硬反抗,恐怕早就香消玉殞。而胡蝶耐心等待了7年,終於重獲自由,與家人團聚。
同樣,在小說裡,大師也迎來了重生的機會。
02
大師的秘密情人瑪格麗特,30歲,結婚11年,沒有孩子。她丈夫是科學家,高收入,相貌、人品俱佳,而且很愛她。但是,她不幸福。
愛上大師之後,瑪格麗特原本計劃與丈夫談分手,還未來得及開口,大師便失蹤了。她當時並不知道大師躲進了瘋人院。
瑪格麗特千方百計打聽大師的下落,結果是一無所獲。而大師不想連累瑪格麗特,所以也沒有主動聯繫她。大師以為,過不了多久,瑪格麗特就會忘記他,重新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
但瑪格麗特一直沒有放棄。半年以後,瑪格麗特被撒旦選中,出來擔當魔鬼晚會的女主人。作為交換,撒旦可以幫助她與大師重逢。
這裡插一句,很多人以為撒旦和魔鬼是一回事,其實不是。魔鬼們有一個共同的首領,他的名字叫撒旦。
魔鬼給了瑪格麗特一種神奇藥膏,塗抹之後,她變得光彩照人,並且身體失去重量,可以飛翔。
瑪格麗特給丈夫留下一封分手信,便飛出窗外,去赴魔鬼的晚宴。
瑪格麗特圓滿完成了撒旦交代給她的任務。撒旦施法,把大師從瘋人院帶到了瑪格麗特面前。
不懈的堅持和努力,終於結出了甜美的果實。
可以說,瑪格麗特身上有許多優秀品質,她那善良的心、熾烈的愛、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和勇敢的獻身精神,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對於瑪格麗特婚內出軌的問題,很多中國讀者無法接受。
然而瑪格麗特只是作者虛構的人物,用現實的道德標準,去和虛擬人物較勁,就相當於一個人和空氣打架。況且,這也是作者有意安排,原因我們後面會講到。
所以,糾結於瑪格麗特的道德缺陷,而全盤否定這個人物,甚至否定整部作品,真的是沒有必要。
03
大師和瑪格麗特重逢後,一起回到大師原來居住的地下室繼續生活。
耶穌閱讀了大師的小說,派門徒馬太轉告撒旦,他希望撒旦賜給大師和瑪格麗特安寧。
撒旦問,耶穌為什麼不帶大師去天堂。馬太轉述耶穌的話:「他不該得到光明,他只該得到安寧。」
於是,在撒旦助手的安排下,大師和瑪格麗特離開地下室,騎上會飛的馬,與撒旦會合。撒旦將他們送到了一個美麗又安靜的地方,那裡是他們永恆的家園。
大師和瑪格麗特突破重重阻礙,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獲得了安寧與幸福。
大師是作者布爾加科夫自身的影射,布爾加科夫不想進天堂,所以他安排耶穌說,大師進不了天堂。
瑪格麗特婚內出軌的道德缺陷,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如果沒有這個情節(例如,寫她是個寡婦或未婚女子),那瑪格麗特就是個完美的女性。這樣完美的人物,是要進天堂的。
但是,瑪格麗特本來就不是一個完美人設,她要和大師匹配,兩個人都不去天堂。所以,就算作者不給她安排這個缺點,也會給她安排別的缺點。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問:布爾加科夫為什麼不想去天堂呢?這要從他的人生經歷講起。
04
米哈伊爾·布爾加科夫,1891年出生於烏克蘭,父親是神學教授,青年時曾學醫,但沒有拿到畢業證,後棄醫從文。1928年他開始創作《大師和瑪格麗特》,直到1940年逝世前一個月才告完成。
上世紀20年代,蘇聯文壇實行剪除異己的宗派主義極左路線,以致一批作家受到排斥和批判,他們的作品遭到禁刊禁演,甚至連手稿也被當局查抄沒收。
布爾加科夫以寫作為生,但是他的作品並不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接受。所以他窮困潦倒,一度幾乎食不果腹,最後被迫給史達林寫信,才在某劇院裡找到個餬口的差事。
據布爾加科夫自己統計,他曾受到過近三百篇報刊文章的攻訐和謾罵。他也曾將費時兩年寫到第十五章的《大師和瑪格麗特》手稿付之一炬。這些不幸遭遇在作者筆下得到藝術的再現,例如大師和瑪格麗特雨夜訣別,焚稿斷痴情的情節。
這本書布爾加科夫前後寫了12年,而且在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相當艱苦的情況下八易其稿,還有一次焚稿,直到逝世前十天還在妻子的協助下修改它。
在這種情況下,布爾加科夫的寫作是一種內心獨白,在經歷過種種厄運和絕望之後,他選擇在寫作中尋找幸福。
天堂在西方人心裡象徵著光明世界。在經歷一系列生活的磨難之後,布爾加科夫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是光明,而是內心的安寧。
所以在小說的結尾,大師和瑪格麗特並沒有去天堂,而是得到了安寧。
05
布爾加科夫的一生,歷盡艱辛磨難,遭受各種冷遇和謾罵。
然而通讀他的作品,卻看不到憤世嫉俗和怨天尤人,只有寧靜和安詳,甚至還略帶小幽默。
或許,這就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也是作者的人格魅力。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困難挫折,對待厄運的態度和努力程度,決定我們人生的高度。
我們無法改變風的方向,但是可以調整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