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總裁培訓班上,我有一個學員,他個人能力非常強,創業第一年就拿到了投資,但創業6年後,公司宣布了破產。
那時,他非常想不通,公司明明越做越大,社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強,為什麼也逃離不了破產的命運。
後來,他反思到公司是在接連走了幾個核心員工後,開始走下坡路的。
這些核心員工的離職,其原因都是因為不滿公司的待遇。而我這位學員老闆,卻認為自己已經給他們足夠多了。培養他們,給他們這麼好的平臺和資源,是員工不知足。最後一拍兩散,各奔前程。
當時的他不明白,無論是求生存,還是謀發展,人才是最關鍵的。能用錢解決人才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通過這次慘痛的教訓後,按他的話說:
別以為公司強大了,就能離開人才。沒有人才,再牛的公司,也能毀了。
1機會和平臺比過去時代多太多
別讓你的功臣成為其他公司的「搶手貨」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馬雲失聲 31 天后,王健林清空海外資產:這人啊,別總以為自己穩了》,很多大號轉載,閱讀量都是10w+。
主要寫的是,做人不能太把自己當會兒事兒,你以為的能力,只是平臺在起作用。
這類文章,之前讀過的有很多:
《人最大的悲哀,是錯把平臺當本事》
《別傻了,離開平臺你什麼都不是》
《別把公司影響力,錯當自己的能力》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閱讀,應該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對於公司的員工,應當反思自己離開了平臺,還剩下什麼真正的本事。
而作為一名公司的管理者要看到,一個平臺的強大,是由一個個人才聚合而成的。
我那位學員老闆,就是太把自己的平臺當會兒事,覺得核心員工的離開,是他們的損失。
結果人家前腳剛出公司,後腳立馬進入了一個更好的團隊,甚至自己創業,而你不得不苦逼的繼續招人、再培養人,更苦逼的是新來的能力不足,薪資還高。
在現在這個商業社會中,機會和平臺比過去「鐵飯碗」時代多太多了。
很多人才都是「此地不留爺,只有留爺處」,他們是有很多的選擇的,不是一定要留在你公司的啊。
所以,不要等你的功臣成為其他團隊的搶手貨時,而你遲遲招不到合適的人時,再來後悔反思,也是於事無補。
2公司越強大,越離不開人才
阿里能夠如此成功,除了馬雲獨特的見識和格局之外,還因為他非常愛才,公司真的是人才輩出。
馬雲愛才到什麼程度呢?
就算一位優秀的前臺,為了留下她,也不惜拿出股份去挽留。
2000年,一個叫董文紅的女人加入阿里,任職前臺。 這時的她已過而立之年,不懂網際網路,也沒有什麼一技之長。
但經過幾年在阿里的磨鍊,幾場硬仗打下來,董文紅的個人能力迅速提升起來,成為阿里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
有一次董文紅覺得這份工作壓力太大了,想要離職。但馬雲怎能讓這樣的人才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走呢?
於是,為了留住董文紅,馬雲拿出了0.2%的股份來留住她。最終董文紅被馬雲感動,也就留了下來。直到現在,董文紅依然在阿里,且早已成為公司內的一名高管,忠心輔佐馬雲。
馬雲曾說:我們的第一的產品是我們的員工,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的員工強大了,我們的產品自然會強大,我們的服務會做好,客戶才會滿意。
阿里平臺的強大,不光是馬雲的付出,還有這一大群人才的努力。馬雲深知公司越強大,越離不開人才,所以,在招人才、留住人才這塊兒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小米剛起步的時候,很難吸引到人才。據雷軍回顧,當時為了招一個優秀的人才,在兩個月裡,和這個人談了17次,而且平均每次都要談10個小時。
小米手機硬體結構工程負責人,加入小米的過程也是十分有趣和值得學習:
這位負責人,第一次去雷軍辦公室面試,從下午1點聊到5點,實在憋不住,出去上了個洗手間。回來後雷軍說我把飯定好了,我們繼續聊。
後來聊到晚上11點多,他終於答應加入小米。
之後,這位負責人半開玩笑的說:答應下來,不是因為那時多激動,而是實在體力不支了。
直到現在小米成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後,雷軍依然認為創始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找人。且找人不是三顧茅廬,而是三十次顧茅廬。
為了招到適合的人才,不要在乎臉面不臉面的問題。只要誠意到了,這個事情一定搞得定。
一個優秀的員工,能加入到你的平臺,多麼不容易啊。這是他的本事,也是公司對他的欣賞和期待。
但現實有很多創業老闆,辛辛苦苦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才,過了幾年後,寧願月薪1萬招新人,也不願給月薪5千的優秀老員工漲薪。
更多的原因是——捨不得。捨不得為這一個人才付出更多。
但真正的大平臺之所以越來越強大,就是懂得如何識別人才、培養人才、拉攏人才和不惜一切的留住人才。
3企業和員工最好的關係
一定是彼此成就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過:人是最重要的。認識到人才的價值,也要給人才合理的回報,合適的價值空間,給適合的工作環境。
意思是,如果你認可一個人才,並肯定他的價值,就要付出相應的屬於他的回報。
在一次世界浙商高峰論壇上,陳春花教授和任正非討論員工和公司的關係時,任正非說了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
「如果員工感恩華為,我相信華為是做錯了,那一定是我(華為)給他多了」
言下之意是,員工拿到這份待遇是他勞動所得,企業理應給予報酬,這是一種價值交換。
企業管理不是行善,員工不需要感恩。有的是積極工作,彼此成就。
企業和員工的最好關係,應該像華為一樣。公司得到員工創造的價值,員工獲得公司優越的報酬。沒有人對公司感激涕零,也沒有人叫囂著公司的不公。
這是一場職場成年人的交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各取所需,相互成就。
現在,依然有多管理者一聽見員工要漲薪,就覺得員工不知好歹,認為他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平臺的功勞,員工應該知足、感恩。
這樣的管理思維,我不相信,這樣的平臺日後會成為一個好的平臺。
我們應該想到,敢於提漲薪的員工,一定是對公司有所貢獻的。一定是公司欠了他。
董明珠曾說過,不要等員工來要求漲工資,要主動為他們加工資,而且要超越員工的期望。
只有滿足員工,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才能讓他們忠於公司,積極工作,發揮自己的才能。
「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何況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鬥,你站在這上面,才摸得到時代的腳。」任正非曾在一次會議中說到。
如果沒有這一群人才的輔助,企業則永遠追不上時代的步伐。而沒有企業這個平臺,這一群人才也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所以,越是優秀的企業,大家越是彼此成就;越是愚蠢的公司,大家越是互相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