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2020-12-17 宋安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

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客觀來說,可以說是後世對於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的評價,雖然不是很對,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名副其實的。

為什麼這個評價不是很對呢,因為明成祖朱棣剛開始遷都北京,並非真的是想要「天子守國門」的,其實是有著更大的野心,他之所以遷都,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在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因地理位置靠南,並不適合統御全國,所以朱元璋曾在洪武二十四年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考察,有著遷都西安的打算。

但隨著太子朱標回京以後,在洪武二十五年的英年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朱元璋是深受打擊,遷都之事自然是不了了之,暫時擱淺。

明太祖朱元璋清楚南京不適合統御全國,明成祖朱棣自然也清楚,所以這是朱棣遷都的一個必要前提。

二是遷都北京有著④個好處。因為明朝的建立是在北伐消滅元朝的基礎上,雖然元朝全國性政權結束,但並非意味著其徹底被消滅,元順帝帶著元朝殘餘勢力逃回漠北以後,是為地方性割據政權北元,北元勢力強大,一直虎視眈眈意圖南下恢復全國性統治,對於新興的明朝造成了巨大威脅,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經過八次北伐擊潰北元政權,使其回到蒙古諸部時代,但對於當時明朝來說威脅依舊,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北方邊境設了九大塞王,較之其他藩王勢力強大了很多,以抵禦北方邊患。

明成祖朱棣就是這九大塞王之一,並且靠著自身實力以靖難之役來奪位成功,將建文帝趕下皇位,成為皇帝。

所以朱棣遷都北京,其①是以皇帝鎮邊的模式取代塞王守邊模式,避免了再出現一個像他野心勃勃的塞王,效仿他造反奪取江山。其②在於,朱棣遷都北京,很明顯他的野心不止於以皇帝鎮邊這麼簡單,而是還有一個以攻為守的考慮,打算以此開疆拓土的。

其③則是到了明朝,隨著中國歷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南方經濟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方,甚至是遠遠地將其甩在身後,朱棣遷都北京,有著南北經濟再平衡的考慮。其④在於北京畢竟是朱棣的根基之地,他在這裡積累了造反成功的資本,不說其他考慮,以個人情感來說,比之其他地方,朱棣肯定是更傾向於北京。

所以總結來說,明成祖朱棣剛開始遷都北京的想法,是想著以皇帝鎮邊來取代塞王守邊模式,但並非單純的只是「天子守國門」,更是想著以攻代守的,而他在位時期,明朝疆域的確達至巔峰,北方五徵蒙古,南平安南,東北立奴兒幹都司南平安南,西北設哈密衛。

那時候明朝疆域空前遼闊,北京也並非是邊境城市。但是奈何明成祖朱棣以後,明朝再無開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之主,並且是盛極而衰,雖然明朝疆域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就達至巔峰,但疆域縮水速度在歷代也是數一數二的,在明成祖朱棣之後的仁宣時期,疆域就開始縮水,屢棄軍事重鎮,北京自然暴露在北方邊患面前,所以慢慢的明朝只能是尷尬的「天子守國門」情況,當然不論過程如何,明朝「天子守國門」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有些人則是認為朱棣遷都,只不過想著回到根基之地,坐穩皇位,認為天子守國門只是一個噱頭,保住自身皇權才是真的。並且認為這是一個糊塗措施,因此有了二十多年以後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明朝差點提前二百多年成為南明。

對於這個看法,宋安之認為有些自相矛盾,首先「天子守國門」是後世評價,並非明朝皇帝說的,人家沒說,何來噱頭呢?還有朱棣遷都北京,肯定是保住皇權目的,縱觀歷朝歷代,只要是正常皇帝,哪個皇帝不費盡心思的保住自身皇權?難道還有皇帝不鞏固皇權,反而大肆分權給下面?不能因為不認可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就自相矛盾的認為朱棣遷都只是為了保住皇權,而不等於以攻代守的對抗蒙古邊患吧?要以這種自相矛盾想法,那朱棣遷都北京幹嘛?離邊患那麼近,這麼危險,豈不是不利於他保住自身皇權了?

還有二十多年後的土木堡之變,最大的原因是明英宗朱祁鎮什麼都不懂,非要御駕親徵,沒有指揮才略,還聽不知兵的太監王振瞎指揮,給了瓦剌也先那樣的大好機會,自然是被打的落花流水,他要是在北京好好指揮,調兵遣將去鎮壓瓦剌也先的軍隊,怎麼會有此慘禍呢,遇到這樣的糊塗皇帝,你就是國都在廣州,也阻擋不了他去前線送人頭的行為,這個總不能怪朱棣遷都身上吧?

再來說說「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在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以後,選擇了以身殉國,所以被後世如此評價。

崇禎帝這個人怎麼說呢,大節不虧,小節多瑕疵。

他在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以後,因為逃跑無望,所以才選擇自縊。並且死前認為能淪落到如此境地是「皆諸臣誤朕」,認為是諸位大臣坑了他,有推卸責任的意思。

而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所謂的「君王死社稷」就是一個笑話。

誠然崇禎帝朱由檢的以身殉國,有著無奈之下選擇的原因。但不可否認也不可改變的是,歷史上崇禎帝朱由檢並沒有為了苟延殘喘而投降李自成,而是選擇了自縊以身殉國,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這是無可改變的,不能以這是他無奈之下的選擇來全盤否定吧?

可能有人還會認為崇禎帝這樣選擇正常,沒什麼可歌可泣的,不自縊,被李自成抓住肯定會遭受更大的羞辱。

其實認真看看史書,李自成曾有讓崇禎帝禪位於他的想法,更何況李自成進京以後,是從起義軍領袖向天下共主轉變的關鍵過程,所以不論從哪方面來看,李自成至少面子上不會虐待崇禎帝,加之南方尚未平定,關外大清虎視眈眈,不排除李自成有利用崇禎帝發揮出其他作用的想法,所以崇禎帝若是投降,還是可以再苟且偷生一段時間的,但是崇禎帝並沒有。

而且不論怎麼說,李自成的大軍又不是從天而降的,李自成剛進軍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是有充足時間逃到南京的,但他並沒有,雖然有沒找到承擔責任的大臣原因,但更多是崇禎帝不想捨棄祖宗留下的基業之原因,因此最後才逃不出北京。

所以說崇禎帝朱由檢還是有著其他選擇的,可以早早逃到南京,可以投降苟且偷生幾年,但他都沒有,而是在北京試圖抵住李自成的大軍,最後在大勢已去下選擇了以身殉國,這樣的風骨還是值得肯定的。

最後總結來說,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評價還算是中肯的,算是名副其實的。當然整體來說,其實明成祖朱棣剛開始的意思並非只是想要天子守國門,而是開疆拓土之下,使北京不是國門,奈何後代不爭氣,北京還是成為了國門,但怎麼說也是天子守國門了,所以不妨礙其整體評價的。

至於認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純粹是謊言是笑話的看法,就有些言過其實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讚關注哈。

相關焦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不論是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還是庚戌之變俺答直攻北京。明朝都沒有認輸,用自己堅忍頑強的力量抗爭到底。明朝是當之無愧的最有骨氣的朝代,少有皇帝能做到如明朝皇帝一般,自己打江山,自己守江山。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明朝皇帝有好的如朱棣,朱高熾,也有貪玩,荒繆,甚至如朱厚照那般荒唐的皇帝。但是他們中間沒有一個軟骨頭。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竟出了一個俘虜皇帝,來看看他是誰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上,要說哪個朝代的皇帝最有骨氣,那麼肯定是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短短10個字透漏出了明朝皇帝的骨氣。明太祖朱元璋亂世中雄起,奪取了天下,明成祖朱棣五徵北部蠻夷,病死徵途中。但想這兩位千古一帝絕不會想到自己的後人中竟然會出現一位俘虜皇帝,它就是明朝兩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鎮,一位極有傳奇色彩的皇帝。開創了仁宣之治的一代明帝朱瞻基英年早逝,將自己的萬裡江山傳給了幼子朱祁鎮。朱祁鎮一生的夢想就是像自己的祖輩們一樣徵戰四方,平定北部蠻夷。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這是明朝覆滅前的真實寫照。 三、明朝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說法 在現代人眼裡,明朝皇帝多「奇葩」。可無論如何,明朝皇帝在面對入侵時,表現出強硬的態度。就算打了敗仗,也決不會丟下滿城軍民,自顧自逃跑。
  • 明朝那些有趣「冷知識」,城隍爺成官員,你知道寶鈔司幹嘛的嗎?
    明朝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的就是明朝永樂大帝朱棣為了防止東北蒙古勢力的入侵,加上北平在靖難之前是朱棣的封地,於是朱棣就把京都遷去了北平。明王朝的京師十分靠近邊關重地山海關,又是天子住的地方,就有了天子守國門的叫法。
  • 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明朝?歷史愛好者:大明得國正有氣節!
    明朝雖然不是史上最強盛的朝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可能也算不上頂流,但後人對它的歷史評價卻非常高。為什麼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喜歡明朝?或許這跟明朝的建國史以及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傳奇人生有關係。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明朝如此圈粉的原因有哪些吧!
  • 老朱家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呢?
    一說到明朝,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認為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土求和,是民族氣節所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明朝宦官專權,出現了各種奇葩皇帝,而且出現了特務機構,是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
    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答:我的觀點,不是。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然後我們看幾個黑明朝的理由。1、明朝皇帝殘暴。說明太祖殺功臣,三大案殺人如麻。對比下,漢高祖劉邦就不說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也不見得光榮多少。而且,說一千道一萬,殺的是權貴,殺的是貪官汙吏,剛經曆元朝末年百廢待興的王朝,百姓需要的是新的腐敗權貴官僚還是一個清明的吏治呢?
  • 英雄無敵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我們殺出個黎明
    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此時此刻,唯有讓大天使頂到門前,天子之稱謂實至名歸。唏噓中,積爾達危矣……一夜之間,連丟兩城,苦守了兩個多星期的積爾達,終於還是陷落了。
  • 明朝並不是古代王朝中最強盛的,可是為何卻能圈粉無數?
    中國歷史傳承久遠,封建王朝更迭很頻繁,歷史上的朝代也有很多,明朝並不是古代王朝最強盛的,可是為什麼卻能夠圈粉無數呢?說出幾點原因,大家還是非常認可的。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明朝是一個很具影響力的朝代,它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的。
  • 天子守國門成俘虜,廢除殉葬卻殺功臣,朱祁鎮窩囊一生卻青史留名
    縱觀歷史朝代,在我們的認知中,往往會出現烈商,禮周,強漢,盛唐,富宋,剛明等這些直觀印象,最有氣節,最有志氣的帝王當數明朝皇帝們,他們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宣言,「寸土不讓」是明帝國皇帝們最後的底線。
  • 高曉松認為明朝無名君、無名將、無名士,果真如此嗎?
    無名將,明初名將薈萃、明末也是名將爆發,無論是結果論還是過程論,你也不能說明朝無名將吧。明朝的名將很多,明初的常遇春和藍玉、明末的袁崇煥和盧象升,能當這些人不存在嗎?當然還有士大夫領兵的于謙,抗倭名將戚繼光等人。無名士,你可以把大明所有名士都給忽略掉,但開創陽明心學的王守仁是怎麼也不可能忽略掉的。這是一個聖人般的存在。
  • 明朝百萬大軍投降清軍,為何還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算和大家講一講明朝的事情,為何人們對明朝褒貶不一,覺得這是一個十分獨特的朝代?有人覺得明朝實際上很窩囊,但是為何它還能堅持幾百年,要是真的那麼不堪,我想大概是不太可能的。明朝骨氣的由來要說明朝的骨氣,我想最主要就是因為明朝自稱「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這句話一聽就很霸氣,感覺確實十分有骨氣,至於來源是什麼呢?
  • 明朝的錦衣衛到底有多厲害?為什麼大明滅亡之際,他們都不出現了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非同一般的地位,首先這個王朝是由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古代封建王朝,其次明朝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了,和號稱最強大的漢唐相比,明朝也毫無遜色,就拿明末崇禎皇帝被李自成打到家門口一事說,他明明有機會遷都或者逃走,但他自感愧對祖宗,最後選擇在煤山自縊殉國,這和後來的清廷鹹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更有著天壤之別
  • 明朝是歷史上最好的朝代還是最差的朝代?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朝代,愛它的人把它捧到天上,稱他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不和親、從不賠款、從不割地、從不納貢」,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恨它的人也是把他貶到地下,說它是乞丐所建立的王朝,宦官奸臣當道,皇帝各個奇葩,有愛修仙的、有想當將軍的、有在紫禁城裡開動物園的、有被抓去當俘虜的、有亂吃藥的、有愛開店做買賣的、有會做木匠活的、有娶了自己奶媽的……360行應有盡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明朝皇帝做不到的,他們唯一不會做的就是皇帝。明朝到底是怎樣的呢?那就讓濤哥帶著網友們來詳細分析分析。
  • 為何明朝總被歷史愛好者「黑掉」?
    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穿越小說的主角總喜歡穿越到明朝去,因為改變歷史的機會實在太多了。所以不是大家總「黑」明朝,而是實在是痛心疾首,愛之深責之切啊。 在明朝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敢打士大夫的屁股,就算是要殺頭誅九族,讀書人的體面還是要留住的。 後來明朝朝堂上一系列的奇怪現象,從根本上講都是因為沒有丞相。士大夫階級在與皇權的激烈鬥爭中,結黨營私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所以從洪武帝南京開國,一直到永曆帝緬甸被俘黨爭一直不斷。更要命的是。
  • 如果1840時是明朝跟英國打鴉片戰爭,結局會不會比清朝好上很多?
    我們來開個腦洞,如果1840的鴉片戰爭,是明朝跟英國打的話,結局是否會好上很多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看一下明朝水師對外戰爭的結果,看看明朝水師實力究竟如何。在公元1633年,明朝曾爆發了一次對抗的水師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