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儒學、佛道教,唐朝為何流行齋戒「吃素」,全員「素食主義」?

2020-12-16 讀史閱世

在如今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素食的比例是相對比較少的。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的攝入量更是逐年攀升,素食者雖然有,但並不是社會的普遍現象。

然而,素食和齋戒卻是唐代人日常生活的飲食常態,上到統治者,下到平民百姓,除了祭祀必須實行齋戒外,還熱衷於通過齋戒達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當之無愧為中國歷史上最熱衷齋戒的朝代之一。

唐朝舉國上下熱衷齋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佛教的傳入帶來了新的宗教觀念,其中就包括齋戒修行。當然還有自先秦以來儒家思想和本土道教提倡「以素養壽」觀念的影響,多方作用下,形成了唐朝全民齋戒的熱潮,經久不衰。

一、佛教主張六根清淨,不濫殺生,以修身養性

自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來,就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到了唐朝,由於統治者的信仰,佛教的地位更上一層樓,根據《隋書》的記載,隋文帝統治時期,「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佛教已經深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到了唐朝更是掀起了全民信仰佛教的浪潮。佛教的齋戒思想由此發展,被人們接受並奉行。

1、通過齋戒達到六根清淨的目的

從唐高祖李淵開始一路往下,統治者們都頗尚佛教,民眾緊跟統治者的步伐,挨個兒成為佛教徒,齋戒和素食是變成了唐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佛教解釋說:清除不淨謂之「齋」,禁止過非謂之「戒」。梁武帝是虔敬的佛教徒,他發布《斷酒肉文》稱:「凡食魚肉嗜飲酒者,善神遠離,內無正氣,如此等人,法多衰惱。」此後,素食成為中國佛教徒的普遍戒律。

人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與六根對應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如果六根不清淨,便會被六塵汙染,貪色、貪聲、貪樂,造生罪業。齋戒從修身與修心兩方面著手,除掉壞的念頭與行為,控制感官不合理的欲望,掃除對塵世和自我的執著,不讓惡從六根進入內心。

佛教每月有六天為齋日,斷食,但不以苦行為目的,而是強調懺悔、清淨的精神。《大般若經》講:「一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皆由般若波羅密多故。」般若意為智慧,波羅密多意為到達彼岸。從煩惱和生死的彼岸到達清淨的彼岸,齋戒是法門之一。齋戒不只要有外在的形式,更要有智慧的指導。

2、佛家慈悲為懷,反對殺生,因此提倡素食

佛說,「慈悲為懷」,又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殺生是佛教的大忌,所以禁殺生也成為佛教八戒之首,是信徒們必須遵守的一點。既然禁止殺生,吃素和齋戒便成為佛教人的生活日常。加上唐朝皇帝本人信仰佛教,所以齋戒從一種自願性的行為變成每個人都要遵守的規定。

唐高祖李淵就曾頒布法令,要求全國百姓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實行齋戒,不得殺生。戒令一發,誰敢不從?所以此後特定時間內吃素齋戒已經成為唐人的習慣,人人奉守。

丁齋日是規定齋戒日期的其中之一,意思是每月有十天需要齋戒,但只是針對信仰佛教的百姓而言,這種齋戒並非是不能吃飯,而是不能吃肉食。丁齋日的齋戒規定是每月都要實行,除此之外,上面提到的正月、五月以及九月的整月都要進行齋戒。

也就是說,如果你信仰佛教,那麼每月之中有半個月都要齋戒。後來唐朝統治者把齋戒這項規定推廣至全國,原本不信佛教的百姓也要吃素,這意味著全國上下,人們一年中將近一半的時間都不能吃肉,素食由此成為全民化現象。

齋戒雖然是國家的硬性規定,但人們還挺樂意接受,因為有許多百姓都虔誠地信仰著佛教。不僅平民百姓如此,官員也不例外。許多官員都嚴以律己,自覺且嚴格地吃素。著名詩人王維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其字摩詰,號魔詰居士,都跟佛教文化有關。蘇軾稱讚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頗似佛教禪宗之境界。

王維對齋戒的恪守到了「與弟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的地步,王維「家世奉佛,休尤深於釋典,……中年後不食葷血,嘗齋戒屏嗜欲」他對佛教的領悟不僅止步於齋戒,更是對佛學、佛家義理深層次的探究。除了王維之外,還有許多官員也同樣由衷信奉佛教,潛心鑽研佛學,是齋戒的更高境界。

二、齋戒是儒家思想中參與祭祀的硬性指標

早在先秦,國家祭祀中就明確規定祭祀者需要齋戒。戰國楚簡中即有明確的「弦朔齋宿」的規定。天子祭天前,要在專門的「齋室」生活數日,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戒除房事和娛樂活動,名為「齋宿」,以示對上天神明的誠敬。

《孟子·離婁下》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祭天」,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齋戒可以把一個人的「惡行」洗去,重新保持心靈的潔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可見面見神仙,也少不了齋戒。

自先秦以來,齋戒已成為祭祀活動及其他大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到了唐朝依然延續,是「國禮」的一部分。儒家重視齋戒時的「齊一意志、虔篤專注」,通過減少肉食給身體帶來的累贅及通過沐浴來消除疲憊來達到心靈的專注,只有在這樣虔誠、專注的情況下才會與神靈相同。

可見,齋戒心靈的功課,體現了人與神的關係。《禮記·外傳》記載:「凡大小祭祀,必先齋。」這裡的大小祭祀包括「敬事天神人鬼」,齋戒是為了表示對這些鬼神的尊敬。既然是表達尊敬,必然是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古人對齋戒的靈性意義非常重視。

在《莊子》中,有「心齋」一說。顏回說:「我家境貧寒,幾個月沒有飲酒食葷了。像這樣,可以說是齋戒了嗎?」孔子說:「那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莊子認為,心齋是虛無空明的心境,須摒除雜念,專一心思,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領悟,用凝寂虛無的心境去感應。這已經是一種很高的修行方式了。

三、道教把齋戒當作「信仰操練」,提倡「以素養壽」

齋戒並不單獨存在,而是和祈禱結合,提升、淨化人的精神,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操練。這種信仰操練不針對宗教信徒,任何人,哪怕沒有宗教信仰,都可以在自己需要靜心的時自行齋戒。當然,在大部分宗教中,齋戒以法律的形式存在,是教徒信眾們的必修功行。

道教崇敬神仙,注重祭祀,因神仙稟質清淨高雅,所以非常注重齋戒。《雲笈七籤》注釋齋戒為:「齋者,齊也,要以齊整三業,乃為齋矣。」三業即心、口、身。通過齋戒,清淨身體、語言、心境,去除煩惱憂慮,虔誠整肅,專一心志,羽化升仙。

魏晉時,對齋戒就有了明確的規定:「廚會之上齋七日,中齋三日,下齋先宿一日。齋法:素飯菜一日,食米三升,斷房室、五辛、生菜,諸肉盡斷。」。齋戒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唐朝的皮日休就說:「齋心已三日,筋骨如煙輕。」

除了宗教的因素,在我國,齋戒也與傳統養生思想有關。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內外兼修,修身與養性並舉。齋戒可以淨化身心,平靜浮躁的心緒,凝神聚氣,讓人遠離虛妄。通過心的調合,達到養生的目的。《呂氏春秋·本生》就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中醫認為說:膏粱厚味,是爛腸之藥;明眸皓齒,乃伐性之斧。

很多的現代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腸癌、高血脂症、高血壓、脂肪肝等都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造成的,如果調節飲食,通過虔誠的齋戒帶來身心的愉悅,現在大部分的疾病都會消失。

現代醫學已經確認情緒、心理對身體的影響。如果想根治人生理上的疾病,就必須根治心理與心靈的導因。若欲保持身體健康,也需保持心靈和心理層次的健康。可見,清心寡欲,節制飲食,既是靈魂的需要,也是身體的需要。

四、總結

齋戒在唐朝形成蔚為大觀的景象,既有自先秦以來儒家祭祀思想作為基礎,又受到本土道教養生觀念的影響,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佛教的盛行以及統治者的推崇,使佛教徒大大增多,促成了國家齋戒這一社會現象。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大般若經》

《隋書》

相關焦點

  • 不相為謀的道教與佛教,在吃素這件事上為何能達成統一的意見?
    大善大惡,平淡為何。而對於佛教而言,管理佛教內部可是條條框框從不馬虎,佛教內有很嚴格的規章制度,信仰弟子不得葷食,不得觸得愛恨,即看破紅塵。在內,不得尋仇惡報為非作歹。因此對於「出家人」來說,戒律還是十分嚴謹的。而先尚不談論那些大戒,對於食宿而言,出家人就也一律遵循齋素,而關於食素,我國也有些許故事。
  • 儒學的復興與理學的形成
    儒家學說自魏晉之後,在思想界的主導地位逐漸衰退,直到唐朝末年都不見起色,反而呈現出佛、道二家學說蓬勃發展的大趨勢。到了宋朝,儒學受佛、道的影響與刺激,興起了新一波的復興運動。何以佛道思想對儒學有這麼大的衝擊?當然要由長期以來佛道的發展所造成的壓力談起。道教源起於各地先民的巫祝信仰,屈原的<九歌>紀錄了一部分的活動。
  • 齋戒是道教誦持經典的基本要求,是修道人斷染的根本途徑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誦經要訣》指出: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慎勿輕慢,交談接語,務在端肅。念念無違,隨願禱祝,自然感應。先念步虛,後諷經咒。可見,齋戒是道教誦持經典的基本要求。《生天得道經》指出:依憑齋戒,作是津梁。可見,生天得道之法將齋戒也提到了前面。那麼,道教究竟為何如此看重齋戒呢?
  • 素食主義是什麼,人為什麼要吃素!人們吃素會有什麼好處呢?
    在時代的浪潮下,有不少人們會高呼素食主義,推崇素食,甚至在長期食用素食後,甚至對肉類產生厭惡感。讓我們一起走進素食主義的世界,探索一下素食的奧秘吧!如今,人們對純素食還是存在很大的爭議,認為葷素結合會是最大的獲取營養的方式。
  • 宋代的素食主義文化:情操與大自然的統一,道德與飲食觀念的融合
    在曹操的《箜篌引》中,為了迎接賓客也用大魚大肉象徵對賓客的敬重,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中學教材中的「舂穀持做飯,採葵持做羹」也成為了悽慘、窮困潦倒的象徵,日常之中吃素被當成窮困的代表。士大夫們的思想轉變經歷的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爭鬥,到了宋代,歷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式都受到了重塑,士大夫數量的增加,和新興思想的流行,導致宋代的士大夫階級思想的轉變,從而反應到飲食的層面上。
  • 神道教佔領日本,儒學為何在江戶時代躋身「一線」,神儒合為一體?
    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信仰,直到今天仍然備受推崇。而日本也處在儒家文化圈中,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就在江戶時代,儒家思想與神道教信仰發生了碰撞與融合。而此時傳入日本的儒學,則主要以朱子理學為主。
  • 齋戒精嚴竟可以通神達聖,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齋戒連用的通常含義為,在祭祀或舉行重要典禮之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夫妻不同房,嚴守戒律,以示虔誠莊敬。《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趙王呈送璧玉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您也應該齋戒五天,在廷裡設立九賓之禮,外臣才敢獻上璧玉。
  • 清明節的由來與道教祭祀
    道教典籍《太平經》中有「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見汙辱也。」意思是說當天下處於「清明」狀態的時候,會呈現出大地萬物欣欣向榮、世界一片和諧安寧的局面;而當一個人處於「清明」狀態時候,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已經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兩千多年來,清明節流行的掃墓、春遊等風俗,不僅蘊涵著傳統的中華倫理精神,而且與道教提倡的「回歸自然」的生命倫理相互輝映。
  •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為何影響力比不上佛教?
    想要知道為何道教為何比不上佛教這想要從多方面來分析。因為當中涉及古代統治者的利益,兩教之間的教義以及其發展的歷史與背景。首先,古印度(今尼泊爾)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佛說造塔功德經》裡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第三反對自殺:佛教認為人身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對自殺行為,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
  • 新素食主義≠一素到底
    「當下的新素食主義者與過去最大不同在於,大眾因為健康原因主動選擇了素食,而不是因外界環境被動吃素。」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副會長劉璐近日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近幾年,新素食主義風靡世界,其跳出簡單的「吃或不吃」的慣性思維,把素食看成一種生活態度,以達到清心養生。
  •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為何佛教在日本廣泛流行,道教卻難尋蹤跡
    唐朝佛教東傳,帶來了日本一波學習唐朝的熱潮。也是從這一時候開始,佛教在日本逐漸興起。佛寺僧侶在日本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他們將這當成一種職業。尤其是在江戶、京都這樣一些經濟比較繁榮的地方,經常能看到身兼多職的和尚。
  • 在日本,18萬個教派裡為何神道教無可撼動
    神武天皇日本神話傳說中最核心的女神——太陽女神,被奉為日本皇室的祖先,尊為神道教的主神。還有一種說法,日本神道教的「創始人」是日本30%國民祖先的徐福,就是那個秦國時帶領3000童男女及侍從的煉丹藥師,徐福帶來了當時中國人知識和智慧之大成,其中包括道教。他認為,徐福才是日本神道教的真正創始人。戰國時期,齊國嚴格信守宗教,每個去道觀的人都得先進行齋戒,那裡有專門的房間供人們齋戒,淨化靈魂。
  • 山海經|讓人震撼的山神祭祀之禮
    書上說,就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依然沒有一條路可以通向華山峰頂,一直到了唐朝的時候,道教徒們居山建觀,才在華山的北面開鑿了一條險道,於是有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說法。哈哈,扯遠了,趕緊來看祭祀華山神的禮儀吧:祭祀華山神用的是太牢之禮。什麼是太牢呢?太牢就是祭祀的時候把牛、羊、豬三種祭祀的動物都備齊,是比較隆重的大祭。華山的山神是大山神,所以要用太牢之禮。我還見過一家祭祀祖先的禮儀,供桌上擺放著牛頭、羊頭、豬頭,還有各種饅頭和水果,也是大祭祀,比較隆重的儀式。
  • 道教的興起
    漢朝時期比較流行的還有關於皇帝飛升成仙從此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的傳說,因此道教初期也以修道成仙作為奮鬥目標,分為行氣、服餌 、房中三種修行的流派。漢朝當時沒有宗教禁慾的思想,所以在漢朝時期是比較流行的,漢武帝曾經就向巫炎學習這種法術,這種修行方法尊奉皇帝黃帝為祖師,著名的經典有《素女經》和《黃帝內經》。
  • 神道教,兼收並蓄的教義,為何不是世界性宗教
    ,初始時只表現出自然崇拜和祖靈崇拜,以及帶有巫術性特徵的"產靈"、"齋戒"和"祓禊"觀念,並沒有形成可稱為"教義"的思想體系,也沒有獨立的宗教經典,《古事記》與《日本書紀》這兩部古書中因記載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可勉強稱為神道教經典。
  • 宋代儒學有什麼特點?
    宋代儒學一般指宋明理學,又稱為道學,是儒學發展到宋代的形態。得益於商業的繁榮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宋代儒學內容更廣泛,目光更開放、相對於漢學,更偏重義理,也注重吸收佛道兩家的有點。唐朝滅亡後,經過五代十國幾十年的短暫分裂,宋朝統一了中國。在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連年、政權更迭,佛教成了人們精神上的避難所。宋代初期,由於國家的統一,當世平民知識分子都希望恢復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於是產生了崇道(孔孟之道)、尊經(六經)、排佛的社會思潮,為理學運動打下基礎。
  • 南懷瑾老師:如何得到藥師佛的感應
    「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注意啊!「八分齋戒」,不管在家出家,這是學佛的初步。什麼是八分齋戒呢?要注意,普通一般人對佛法的經、律沒有研究,一提到八關齋就想到吃素,就想到過午不食,對,但不完全對。現在我們正式看看經典,一切戒律的根據是經典,好比政府的一切法律是依據憲法,憲法是一切法律之母。
  • ◎佛前自誓「八關齋戒」儀軌|發菩提心 成安樂行!
    諸佛淨戒難得聞經於無量俱胝劫讀誦受持亦如是如說修行者更難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利益,十二條一 脫離病苦若有人想要解除疾病之痛苦,那麼應受持八關齋戒。三 免除橫禍《四天王經》有云:凡是受持此齋戒的地方,惡鬼必然遠離,此處必定平安無事。所以,如果能在六齋日精進持齋守戒,那麼福報必定增長,災難必然消除。凡是想要求得自身、家眷平安吉祥,永免遭受各種飛災橫禍的人,一般受持齋戒。
  • 道教中的神仙不一樣,「神」和「仙」誰的地位更高?
    漢字:神與仙佛在先秦時代,神和仙的分野便隨之產生了。神這個字,左邊是「示」,右邊是「申」,加在一起可以理解成人所請示、申訴的對象。在先秦時代,佛教還沒傳入中國,道教也沒有興起,華夏先民所信仰的,多是原始宗教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