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在日本,佛教是非常繁榮的。在日本這個小小的國土上,各種各樣的佛寺就不下於七萬座。唐朝佛教東傳,帶來了日本一波學習唐朝的熱潮。也是從這一時候開始,佛教在日本逐漸興起。
佛寺僧侶在日本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他們將這當成一種職業。尤其是在江戶、京都這樣一些經濟比較繁榮的地方,經常能看到身兼多職的和尚。
同是從中國傳入的宗教,相較於佛教,道教就顯得默默無聞了些;是怎樣的歷史成因導致佛教廣泛流行,道教卻蹤跡難尋呢?兩教後來又有了怎樣的發展呢?
一、佛教東傳,太子弘佛促繁榮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漢朝時傳入中原,並在中原立足根基。隨著這一宗教的發展,逐漸影響到了當時的國度;尤其是在相應的某些領域裡面,佛教開始逐漸深入到東亞文化圈裡。
中國南北朝時,佛教從中國傳到了新羅、高句麗等這些國度。公元522年,中國南梁的司馬達就將佛教傳到了日本,但是在幾十年後才受到日本天皇的重視,這被視為佛教東傳日本的開始。隨後真正讓東傳佛教在日本發揚光大的,其實是當時的聖德太子。
日本國家的發展較為緩慢,曾長期處於一個奴隸社會時期。但這一情況之下,部族勢力往往佔據著重要地位,各氏族之間的鬥爭不斷的影響著所謂天皇的權威。這些氏族就如同中國的藩王一般,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影響到了宗教的盛衰。
在當時的日本,蘇我氏和物部氏是兩個可以影響的天皇的部族勢力。在經過了多年的較量以後,蘇我氏順利掌握了大權、有了左右天皇選擇的權力。
當時的蘇我氏扶持了推崇佛教的推古天皇,同時他們也和當時有著密切聯繫的聖德太子緊密合作。作為一貫尊崇信奉佛教的蘇我氏配合上自幼信奉佛教的聖德太子,由此佛教迎來了在日本的燦爛輝煌時期。
聖德太子自幼信奉佛法,在掌握大權以後也非常推崇佛教。公元604年,日本頒布了《憲法十七條》;這一部憲法明確規定要求百姓要信仰佛教。
日本也是從這一般法令開始,明確將佛教推到了國教的位置。聖德太子在這一場運動的作用可謂是不容小覷。有了領導人的支持,佛教技術性傳教在日本有了更進一步發展空間。
二、技術傳教,佛家有利一統
佛教在日本有了聖德太子這些當權派的支持,在當時日本也開始大量興建佛寺。除了興建佛寺以外,日本方面也派遣使者到唐朝求經。他們從唐朝引進了大量的佛經,又想要邀請一些名家僧侶前往日本傳教,說到這裡就離不開一位著名僧人——鑑真。
鑑真當時受日本方面的邀請到日本傳教,在經歷了數次失敗以後,最終第七次鑑真成功東渡日本。
在到達日本以後,鑑真便被日本天皇授予重要的職務"大僧都",同時他腦海中所記熟的佛家經典給也一步一步被翻譯出來。這一方面鑑真的突出貢獻便是糾正了日本所引進佛經的錯誤。
由於語言文化的不同,在翻譯中出現的錯誤需要不斷的進行糾正;鑑真憑著自己的記憶,將當時一部分錯漏的佛經盡數糾正過來。
同時,在鑑真的引導之下,日本的佛教有了成型的規則與制度、逐漸本土化發展。在鑑真東渡的過程當中,不僅僅帶來了佛經;同時也帶來了草藥、雕塑、建築等方面的技藝。
佛家在傳教的過程中所帶來技術也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名聲,越來越多行業民眾的加入促進著佛教的繁榮。
作為一種宗教,佛家也在日本統一封建政治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當時的日本本土上,各個氏族所信仰的神明各有不同,這對於統一思想造成了很大的難度。而佛教中的唯一真神便是佛祖,這對於凝聚民眾的信仰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皇室的操控下,仿照佛教的體系創立了神道教。他們通過將天皇塑造為唯一真神,不斷增加這自己統治的資本。無論是政治或是民間的推動,這些因素都讓佛教順利在日本走向繁榮。相比較之下,道教的理論就顯得不足為用了些。
三、理論缺憾,阻止道教發展
道教一貫提倡無為的理論,這對於加強中央集權政治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日本面對著剛剛建立的政治體制,道教的這一思想不利於他們加強統一思想。
道教歷來所提倡的無為,不利於政府對於政治的多加幹涉。這對於一個統一的王朝來說,無疑是自縛手腳。因此在政治層面上道教理論並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除此以外,阻礙道教發展的更是涉及到政治外部所蘊含著的障礙。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化發展起來的一個宗教,在唐朝時受到李氏統治者的重視;因為唐朝統治者自詡為老子的傳人,對道教也是極為推崇。因此,李唐統治者也是想要在日本發揚道教。
但是日本人自古以來的民族情節並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他們雖然想要從唐朝身上學到東西;但並不意味著要全盤接受唐朝的文化,這是那群驕傲的日本人所無法接受的。
除了這一因素以外,日本人在長期歷史發展當中,對於道教的了解以及經典的翻譯也是微乎其微的。一些學者在對於宗教傳播的研究當中發現,在隋唐時傳入日本的道家經典,不過寥寥數本,而相對於浩如煙海的佛家經典來說,顯得微不足道。
在這些因素的阻礙之下,道教的發展自然有限。可是這並不妨礙,道教對於日本文化的影響,這樣的幹預讓道教在日本一度蹤跡難尋。
四、道佛之爭,日本佛長道消
在一些宗教學家的研究當中,傾向於某一種觀點:在日本的陰陽師,便是中國道教道士。這只不過是道教的一個本土化,他們無論是使用的咒術或符籙,都是從中國道教體系當中剝離出來的。
在日本隨處可見供奉的神靈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道教所供奉的神靈,他們非常信奉這些神靈。例如所謂的東嶽大帝,在日本便有泰山府君祭;同時,他們所採取的符籙咒術,也在日本的民族文化噹噹中深有體現。就比如我們平常所能見到的急急如律令,在日本的文學和一些古建築上隨處可見。
在日本的歷史記載當中,陰陽師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和和尚一樣都是一種能夠消除邪惡的正義力量。發展自道教的陰陽師,在日本的神話歷史當中,佔據了非常大一部分的篇幅。
這正如中國的佛道之爭一樣,日本的陰陽師和和尚這兩方正義力量的鬥爭,也代表著兩方宗教的競爭;但是道教受到各方面的壓制,發展很明顯滯後於其它教派,在競爭當中經常處於劣勢地位。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道教在日本的境遇就顯得有些落寞了。
五、如今道佛並進,影響巨大
佛長道消不過是過往歷史的一部分,在如今的日本是佛道並進。現代化的都市裡,佛教和道教都有了新一輪的演繹。
在過往中佔據優勢的佛教,在現代科學技術的衝擊之下也顯得勢弱。並且,在科學技術的時代裡,宗教信仰的發展似乎已經顯得無足輕重。但作為一種精神價觀,它對於人的引領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長期發展過程當中,和尚成為了一門職業。
在東京和江戶的繁華鬧市裡,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人:在白天他們是佛寺裡莊嚴的僧侶,但是在晚上他們卻是酒吧的老闆,甚至說一些社會人士。他們往往都是多種職業的。
日本的和尚能夠喝酒吃肉,結婚生子;在日本人看來佛教雖是一種信仰,但更多也是為人的服務。如今的佛門形式,更多的在適應社會的發展;而道教的發展雖不如佛教繁榮,卻也有一定的進步。
在二戰以後,日本本土開始陸續出現道觀和以道教思想為核心的組織。他們宣揚這些思想是為了文化的傳承,同時,在日本的道教發展中也延續出來的一些神明信仰和道教文化都體現著歷史發展進程當中。
道教對於日本文化的深遠影響,陰陽師是一個當仁不讓的代表。在一些日本的史書典籍、文學作品當中也是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子。
如今的日本文化裡,佛家寺廟雖是隨處可見,但是道教、道觀等影響也是無處不在的。在日本流傳的佛教之所以表現得更為繁榮,是因為其實質載體顯得豐富。而道教文化雖然難覓蹤跡,但它的歷史影響卻也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