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印度河流域,於東漢時期傳入我國,是我國主要宗教之一。佛教在我國發展有著千年的歷史了,但是在每一時期佛教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唐朝時佛教傳播達到頂峰,然而我們很難想像的是,在唐朝之前曾經發生過皇帝「法難」的歷史事件,就算在唐朝如此流行的佛教也曾被打擊,今天我們一起來說一說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法難」事件。一家之言,供各位消遣。
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不同,宣揚「出世」的宗教理念,這與中國傳統的儒學思想相差較大。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宣揚「入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且在漢武帝時期被推崇為唯一的正統思想,而東漢傳入的佛教自然是無法在儒學思想佔據主流的中央大一統封建王朝佔據主要地位的。那麼佛教為什麼在我國逐漸流行,甚至走到了讓帝王「滅佛」的地步呢?
上文提到,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國,當時並未引起大的流行。可能得益於東漢王朝長時間的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並沒有對當時的佛教有認識和參與,漢代的佛教僅在比較先進的都城如洛陽等地傳播,非常有限。然而中國古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趨勢很快給了佛教一個大的機遇,東漢末年戰亂頻發,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很多人便將對生活的希望轉向了佛教,企圖靠佛教庇佑獲得好的明天。這種情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長達300多年的歷史中非常常見,戰亂頻發,佛教似乎成了百姓心中的一個精神寄託,得以流傳開來。似乎當時的統治者均以佛教為一種維持統治的方式,然而佛教也是需要利益推動的,隨著佛教與中央統治階級的利益矛盾的擴大,統治階層最終決定對佛教下手。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法難事件」發生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太武帝時期,當時太武帝崇尚道教但不排斥佛教,所以在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佛教、道教以及正統的儒學思想得以並存。但隨著佛教與統治階層的利益衝突越來越激烈,最終於公元444年開始對北魏全境的佛教寺廟展開屠殺,一時間舉國上下皆受震驚,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第一次收到了滅門威脅,史稱「太武法難」。然而,由於當時全國推崇佛教的人很多,佛教並未徹底被消除,太武帝死後,繼位的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佛教得以重新推廣。其實當時太武帝宣布滅佛政策之時,大臣和身為太子的文成帝多次上書勸諫,雖然未能動搖太武帝,但給了佛教教徒準備時間,本次滅佛對佛教影響不是很大。
隨著時間推移,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分裂為東西魏兩國,後被北齊、北周兩個政權取代。其中,北周的實際掌權者宇文泰侄子宇文護先後多次廢立北周皇帝,後冊立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大權仍在宇文護手中。當時在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之後,佛教發展迅猛,宇文護推崇佛教,宇文邕只能附和。後來北周武帝宇文邕殺掉宇文護,大權獨攬,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的「法難事件」。
其實北周武帝滅佛並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因為憎恨宇文護,據記載,本周武帝曾召集大量的名儒、道士和佛教徒,並與百官大臣一起商議了統治地區內主流思想的問題,最終以「儒學第一、道教第二、佛教最後」的原因對佛教開始壓制。畢竟僧侶不需要服兵役,國家無法得到來自佛教的利益,且推崇佛教還要撥給大量的土地和資源,深深觸及了統治階層和百姓的利益。最終,公元574年開始,直到北周滅掉北齊577年之後,北周武帝一直推行滅佛政策,但不殺僧侶,強迫數百萬僧人還俗,這對當時的國家生計而言意義重大。
第三次著名的法難事件發生於唐朝中後期,唐朝在開元盛世達到巔峰,當時萬國來朝,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包括中原文化與佛教文化的交流,佛教在中國地區得以廣泛推廣。後經過安史之亂,唐朝逐漸衰退,有為帝王唐憲宗在位前中期曾有著大的政績,但後期逐漸沉迷於既得成就,安逸享樂,推崇佛教,尊奉佛骨舍利,佛教在中原地區狂熱發展,有名詩人韓愈曾勸諫憲宗但被貶謫。後經過唐敬宗、穆宗、文宗統治,唐朝當時內憂外患,統治者無暇顧及佛教,佛教得以繼續發展,最終贏來了唐武宗時期的第三次浩劫。
之前我們提到,唐朝中後期是一段不斷衰弱的主弱僕強的歷史,在這種情況下,唐武宗對盛唐現狀痛心疾首,加上當時唐朝藩鎮割據並未解決,百姓生活困苦,而佛教卻大量佔用土地,加重百姓負擔,大有一種「不幫忙還添亂」的感覺。為了扭轉唐帝國傾頹之勢,唐武宗決定滅佛。公元842年,唐武宗命令拆毀一切非敕命的「民辦」寺廟,收納財富充國用,脅迫僧侶還俗。由於滅佛行動,唐武宗時期國家財政得以恢復,國家復興,出現了「會昌中興」的復強局面。
以上三次滅佛行動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法難」事件,由於施行行動的在位皇帝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三人諡號均有一個「武」字,因此以上三個事件統稱「三武滅佛」。除此之外,在五代十國時期也有一位割據政權的帝王採取過「滅佛」行動,他就是後周世宗。
後周世宗在位期間,同樣還是因為佛教利益嚴重威脅到了統治階層甚至國家的利益,後周世宗決定「滅佛」,說是滅佛,其實只是整頓佛教。公元955年,後周世宗下令對佛教展開打壓,先後破壞了大量佛教雕像,制定了嚴格的出家條件限制佛教徒的人數,但並沒有對佛教僧人和佛教典籍展開迫害,也保留了大量的寺廟,但經過當時的整頓,讓本來經過唐武宗滅佛事件後尚未完全恢復元氣的佛教自此一蹶不振,無力與道教和儒學爭鬥。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以上四位統治者「法難」的是因為佛教的傳播對統治者和人民的利益產生了衝突而採取的「恢復國家財務」的重要舉措。但是,佛教分支禪宗佛教因為宣揚「自給自足,自耕自食」的理念未涉及和統治階層爭奪利益而保全,並通過東漢以來深入人心的佛教思想而迅速復興。
從長遠來看,四位統治者對佛教的打壓活動並未能徹底消滅佛教,而是通過整頓佛教而限制其發展,並通過回收財富和勞動力獲得振興國家的力量,佛教在中國古代的傳播是在承認統治者對古代政權大權獨攬的前提下傳播的。筆者認為可以這麼說,我國現在的佛教是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的「本土化」的佛教。這也能也是中國不同於西方國家「政教合一」理念的最大區別吧。
這裡是鹹亨史話,分享更多精彩有趣的歷史故事給各位,不想錯過精彩那就請關注我吧(^^●)。如果您有寶貴的意見或者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歡迎留言或私信我,不勝感激。
本文所用圖片皆下載自百度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