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是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影響深遠,然而在中國古代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先後經歷了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三武一宗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和後周周世宗滅佛事件。
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絕非偶然,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文化原因,以及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原因。
上圖_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
第一政治原因。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和北周武帝宇文邕都是少數民族鮮卑族統治者,鑑於當時漢人將鮮卑族視之為胡或者戎,而他們想要統一天下,成為統治具有高度文化漢民族為主體的整個國家,所以要推崇儒家和道家來標榜自己。太武帝將佛教稱之為胡教,稱佛教為胡經,將佛陀稱之為胡神,以此來表明自己不在胡人的行列。
北周武帝的滅佛經歷和北魏太武帝滅佛有許多相同的地方,為了表明自身是中華君君,他推崇儒家偏袒道教,三教辯法之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第二經濟原因。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過幾百年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富有僧人團體和寺院經濟,僧人佔有的財富急速膨脹。北魏時期有寺院三萬多所,僧尼有二百萬之眾,佔北魏編戶人數的十五分之一。北周有寺院一萬餘所,僧人佔編戶的十五分之一。唐武宗時期一次詔令,還俗的僧人有二十六萬之多,可想當時僧尼人數之多。後周周世宗滅佛,毀棄寺院也有三萬餘所。
寺院和僧人人口急速膨脹,而僧人又不在國家賦稅的徵收的行列之中,如此必然造成了國家大量賦稅的流失,同時寺院經濟膨脹不斷兼併土地,使得寺院經濟與社會經濟也矛盾重重。實際上幾次滅佛運動,經濟原因都是主要原因。
寺院和僧人為國家經濟造成了重大的負擔,使得國家政權不得不採用極端的措施,以擴大經濟來源,充實國力。
上圖_ 河北正定隆興寺
第三文化原因,儒家和佛文化理念的衝突。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便成為歷代王朝的官學,而佛教的相關理念和儒家文化相互衝突。比如佛教提倡遁入空門不問世事,與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念相悖。佛教徒要求剃度出家,與中華文化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輕易毀傷的傳統也相違背。
儒家講究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並且以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的準則,而佛教出家修行的處世理念,在傳統的士大夫眼中,便是不忠君王,背棄父母,拋妻棄子的大逆不道。
佛家理念和儒教思想的格格不入,導致不斷有士大夫起來反對佛教。中國南朝南齊的張融化著《三破論》稱:佛教入國而國破,克苦百姓,使國空民窮;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異法,棄絕二親,孝道頓絕;入身而破身,有毀傷之疾。這種論調在當時的社會很有代表性。
唐朝的韓愈在《諫佛骨表》稱: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語言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身不服先王之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歷代傳統的士大夫反對佛教從未斷絕,即便是到了宋朝之後,三教合流,儒道佛的矛盾趨於緩和朱熹也這樣嘲笑佛教的虛無觀點:佛教一齊都歸於無,終日吃飯,卻道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卻道不曾掛著一條絲線。朱熹同樣批判佛教違背倫理道德的主張,稱他們「不敬王者」,「棄君背父」,「人倫滅盡」,「只是廢三綱五常,這一事便是大罪名,其他便不消說」。
第四,佛教與本土宗教的矛盾。
道教作為中華的本土宗教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因之中,與中國人的性格和文化相合。佛教初入中國的時候,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道教的附庸,為了迎合中華文化甚至有老子西去化佛說。隨著佛教的發展,特別是佛教的輪迴因果之說,對於廣大的底層民眾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佛教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勢頭儼然蓋過了道教。佛教和道教的矛盾便愈發不可調和了。在歷次的滅佛運動之中,大多能夠看到佛道之爭的影子。
北魏太武帝聽了宰相崔浩的勸諫,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並漸次發展成了滅佛行動。北周武帝宇文邕詔佛道兩教辯論,法師炫與道士張賓辯,賓不能曲,帝親自與炫辯。皇帝偏袒道教已經親自下場辯論了。帝遂下詔廢佛道二教,悉令沙門還俗,實即滅佛教立道教,北地之佛教一時絕跡。
唐朝時,李氏皇族為了增加自身正統地位和神性,認道教供奉的祖師老子李耳為先祖,尊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位列三教之首。唐高宗將《道德經》列於上經,地位高於《論語》,成為國家科舉考試的正式考試科目。
第五,特殊的歷史時期造成了佛教的法難。
歷史上四次滅佛事件稱之為三武一宗滅佛。皇帝的廟號之中大多有一個武字,這不是歷史的巧合,有一定的必然性。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屬於南北朝時期,而唐武宗則處於唐朝的中後葉,總體來說這一段歷史不是政權割據的動亂時期,便是王朝的末期。後周周世宗雖然廟號之中沒有「武」字,但是後周同樣處於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便是政權割據,徵伐不斷,戰爭不休。
在動蕩年代,佛教的轉世輪迴之學在勞苦民眾之中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多人的人選擇遁入空門來逃避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於此國家政權和佛教更容易形成激烈的經濟矛盾和人口矛盾。
上圖_ 《大隨求陀羅尼經咒》
第六,佛教人數膨脹,魚龍混雜,不少僧人不守戒律。
宋代宗頤禪師為此做過檢討:「天生三武禍吾宗,釋子回家塔寺空,應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儉守清規。」佛教經濟膨脹發展,使得一些僧人,不守清規,甚至在寺院之中私藏兵器,佛教徒不知經典,反而以吃喝享樂為能事。
歷次滅佛的結果:
三武一宗的滅佛行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增加了國家的整體實力,同時斷絕了政教合一的可能性,確立了中國皇朝政教分離的歷史傳統。對佛教建築和經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一定程度迫使了佛教更加本土化,在四次滅佛之後,禪宗大興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因為禪宗主張一日不作,則一日不食,「自立」而非「供養」,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封建政府的經濟壓力,特別是禪宗在政治上沒有非分要求,也使得禪宗能夠和封建統治者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