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接壤在2000餘年前就有文化上的交流,其中印度的神話對中國影響最深,現在我們熟知的閻羅王、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來自印度。可以說中國地府中的神明基本都是「印度人」。
中國古代生死觀
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禮記》
在先秦時期人們認為精氣主宰魂魄,精氣耗盡則去世的人魂歸天,魄歸地變為清濁二氣。精氣未盡之人去世則變為鬼,直到精氣耗盡消失於天地間。
所以中國先秦時期認為人因為精氣而存在,地獄,天堂都是不存在的,而祭祀是為了讓精氣未耗盡的魂魄不至於孤苦無依。
很顯然去世即消失的觀念並不能滿足人對生命的渴望,所以地府誕生了。《孝經援神契》記載人死後會在地府繼續生活,泰山正下方就是地府的首都,新死之人要到泰山註冊戶籍,接受「泰山府君」的統治。這個時期人們認為去世只是換了一個世界生活。
佛教大盛,十八層地獄誕生
直到魏晉時期在中國人觀念裡地府只是去世後的世界。但隨著胡人政權崛起,佛教也開始盛行。與佛教的的六道輪迴,因果論相比,道教的地府很顯然沒有任何吸引力。
在一個戰亂的年代,佛教理論更符合統治者利益,轉世輪迴也能給災民一個希望,即使這個希望不切實際。所以這個時候道教不得不開始轉變,吸收佛教的地獄、輪迴、等觀念。
於是乎道教根據佛教的地獄理論開創出了「十八層地獄」,又把它和道教神話體系相互關聯。可以說十八層地獄的誕生是道教對佛教的一次有效反擊。因為和中國神話體系更貼近所以「十八層地獄」也更被中國人所接受。
閻羅王入中國
為打開中國市場佛教高調推出閻羅王。僧侶們在《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中直接就給閻羅王定位成地府最高神明。想著一舉拿下這塊蛋糕。
閻羅王傳說是印度毗沙國國王,戰死後成冥界之主,跟隨他的十八大臣分被成為十八個地獄的管理員。
But道士陶弘景在《真誥》中直接給閻羅王變成了泰山府君的下屬,不但保住「地府」還壯大了道教神靈陣營。跟隨閻羅王的18個地獄管理員在民間被分化重組,在隋唐時期變成了今天我們熟知的「十殿閻羅」。
但陶弘景沒想到的是,隨著佛教的壯大,泰山府君逐漸被人遺忘,來自印度的閻羅王地位水漲船高,變成了今天人們心中的地府最高神。在佛道千年的爭鬥中兩教相互融合,很多神靈都是彼此相互擁有。
《鐵城泥犁經》:人生前不孝順父母,到地府就會變成牛頭人身的衙役,負責追捕靈魂,這就是傳說中的負責勾魂的牛頭。傳入中國後不但被道教收編,還被配了個小夥伴「馬面」。
《雜阿含經》最早提到無常一詞,意思是沒有什麼是不變的。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後這個詞也被道教吸收,在民間演變成了七爺八爺,也就是黑白無常。
雖然在千年的歷史當中中國的地府最高神變成了「印度人」,但兩教早已相互融合,不分彼此,成為中華文明的養分,而閻羅王也早已加入了中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