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是遠古先民最初的浪漫主義,對於世界的由來,他們將解釋留給了創世神。對於自身的起源,中國神話裡是女媧摶土造人,西方聖經神話裡則是上帝創造亞當與夏娃。當自己的族人一個個倒下不起時,他們開始構建起最初的歸宿,那是每個神話裡都可能會出現的幽冥世界。
中國神話中的冥界集道教與佛教元素於一身,其演變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佛教傳入之前的本土冥界,一個則是佛道兩教元素混合的冥界。《西遊記》中齊天大聖孫悟空闖入的冥界就是後者。
古人一談到死亡,他們都會用手指示地下,認為地下就是亡者的歸宿,就是幽冥世界。其實不然,更原始的冥界有這幾處,分別是黃泉、幽都、酆都、泰山等。它們是人死之後與陽間相對立的世界,這裡主要是道教兩極觀起到作用,它們是最初的冥界。
最初地府與冥界之王
先是「黃泉」一詞,它的概念是動態發展的,由最初的地下深層,到死後所葬之地,再到等同於冥界,直接與亡靈掛勾。它與泰山及後來的地獄之間的區別是,前者是一個冥界的社會體系,後面兩者則是冥界的居住之地,是治鬼之所,類似治安機構。這裡,我們可以得知「黃泉」很有可能就是中國本土宗教信仰中最早的冥界概念,是最初的地府。
後是泰山,作為五嶽之首的泰山理所當然具有非凡的地位。先秦時期,它被當成「禮」的象徵,在封建禮制體系中佔具很大的地位。漢代以後,泰山掌握人間生死大權,被凡人所敬畏,是亡靈歸依之所、冥間治理之地。再到魏晉南北朝以後,泰山開始神格化,帝王與凡間也開始塑造起一個治理魂魄的冥界之王泰山府君,直接下轄地獄,僅管有些地區有后土娘娘為地下陰間之主的信仰,她也是不斷變化。泰山府君作為中國神話版的哈迪斯,也在後期與閻羅王、酆都大帝、司命等冥界神袛各分其職,共治冥界。
佛教傳入後的冥界演變
兩漢之際,佛教的傳入使本土冥界體系受到了巨大衝擊。引進的「因果報應」,讓中國神話中的冥界善惡觀越演越烈,懲惡揚善的體制也逐漸完善,更為顯著的特徵是冥界主宰權的變化。佛經的傳入,「六道輪迴」架構漸漸取代泰山治鬼體系,其中就有我們常見的觀念,「行善可升入天界,作惡可罰入地獄。」
地獄與泰山相互融合或者說是後者就是前者的代名詞。唐代以後,冥界的主宰權落入閻羅王之手,在六朝筆記小說中就有大量閻羅王掌握地獄事項的描述。五代十國時期,閻羅王分裂成十個閻君,他們分別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天子、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與轉輪王,佛教菩薩地藏王也與十殿閻君共同處理冤魂事件。明清兩朝,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判官城隍的混入,最終讓中國的冥界神話體系漸趨完善。
綜上所述,如今的陰曹地府、冥界諸神各有自己的發展史,從最初的「黃泉」到現在的混合版冥界觀,背後其實隱藏著古人對人生的自我審視以及追求社會的穩定的嚮往。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告之則刪!
參考文獻:
《道教學視野中的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