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2020-12-22 安家大鄭州

寫在前面

筆者在前兩篇文章分別提到原生態自然生活和古鎮小城半隱半顯生活,它們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代都市生活的某些痛點,但選擇的同時卻要被迫放棄一些東西。因此,在第二篇文章留下了「難道夢想和生活只能僵持不下?眼前困境的出路又在哪裡?」的疑問,留待在這篇文章中略陳淺見。

年輕人,你為什麼去大城市?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到,現代人類都是智人的後代。約100萬年前,人類靠在荒野中採集為生,尚處於食物鏈中間;40萬年前,幾種人種才開始追捕大型動物,直到10萬年前智人崛起,人類開始躍居食物鏈頂端。

採集社會時期,人類大概每三天打獵一次,每次3—6小時就足以養活部落。大約1萬年前,人類開始操縱幾種動植物的生命,從採集社會走向農耕社會,不再搬遷,開始定居生活。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更多水果、穀類和肉類,人類不得不從日升到日落地忙著播種、澆水、除草、牧羊……

智人的逆襲

人類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自在隨意遷徙,只能被迫留在一片土地上。採集社會豐富而健康的飲食結構因此被打破,飲食變得單一,身體素質變低;小麥穩定的產量,雖然能夠養活更多人,但也導致繁殖速度加快,人類不得不為養活更多後代而更辛勤地在田地裡勞作;長期彎腰耕種,又導致人類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摧殘。

因此,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提出了最顛覆人們認知的觀點——農業革命是個美麗的陷阱,人類種種看似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的努力,反而可能會讓人活得更加麻煩和疲憊。

而城市化作為世界當然的發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與之有相似之處。後農業時代,人類靠著文字和共同虛構故事而迅猛發展,並產生了不同社會群體分類,農民的村落不斷壯大,逐漸發展成為城鎮,乃至都市。

智人村落

人類靠著虛構故事建立了新秩序,出現了統治者和精英階級。九成以上的農民靠多餘的糧食養活了這一小撮精英分子。歷史告訴我們的也只是這極少數領袖或榜樣的傳奇故事,他們的故事又被用來教化後來人,激勵上進心,不斷奮鬥拼搏。人類因此而可實現大規模合作,直至進入工業革命。

在工業革命前後這短短500年時間裡,人類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驚人生長。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文明產物,讓我們像當初被小麥羈絆住自由的智人一樣,心甘情願被現代交通網絡、現代物流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教育、養老、先進的醫療設施等囿於比田野更狹小的空間裡。這個空間叫城市。

圖片來自網絡

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入城市,一路披荊斬棘打敗對手,投身大企業,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在這裡,有一眼望不見盡頭的高樓,高樓之間是縱橫的道路,道路不算窄,但架不住車多人多。醫院、學校、超市、商場等配套設施越齊全、生活越便利的地方,聚集的人越多,空間越顯逼仄。

當人口擁擠,交通堵塞,噪音汙染,空氣混濁等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出現時,意識開始覺醒,有人開始出現逃離城市的念頭。他們發誓儘早賺夠退休金,然後棲居在自然裡,做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

然而,等到35歲甚至40歲時才發現欲望和壓力相伴相生,自己已經被城市馴服。人們被現實的鞭子抽打著,不得不像陀螺一樣一刻不停地在城市裡打轉。

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是不可逆的,我們不可能重返幾萬年前,讓智人永遠呆在叢林中靠採集為生,現在也不可能放棄現代文明成果帶來的種種便利,退回到原始粗獷的生活狀態。

然而人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具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總會想方設法在客觀環境中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誠如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言:「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無論生存的壓力有多大,人們總會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勞作之中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感和精神慰藉。

特色小鎮,是你嚮往的生活嗎?

中國城市發展的「過去時」既豐富多彩,又效率驚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上歷史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過程,城市化發展可以說是波瀾壯闊。可當城市呈現「千城一面」,誰來解決中國城市的品位問題?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的需求由下而上分為:生存需求(生理/安全)、歸屬需求(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成長/自我超越)。生活上可以溫飽後,有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住所,才有餘裕去尋求社交認同,之後才開始思考「自我實現/人生意義」的問題。

就現狀而言,城市像一個視若陌路的地點,大多數人在這個空間裡所扮演的角色是經過而不是使用,通過而不在其中,城市裡的人就像是在門口的陌生人。那麼,城市的歸屬感在哪裡?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

我國目前正處於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交匯點,當今的大趨勢仍是以大城市、城市圈及都市圈為中心,發展集聚經濟。中國根據帕累託定律:佔地表面積17%的都市圈將產生78%的GDP,集聚近80%的人口。根據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經驗,集聚起來的城市人力中,將會有10%左右,以退休、度假、旅居、工作等方式返回鄉村(距離中心城市60—200km)

顯然,中國城市化尚未達到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且呈現不平衡的特點。城鄉二元結構尚未解決,而北上廣等大城市卻隱現逆城市化的趨勢,常常會看到一種類似圍城的奇異現象——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小城鎮的人嚮往都市,都市的人在尋找可以寄託鄉愁的精神原鄉。

圖片來自網絡

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交匯處,既要快速推進城市化水平以保證經濟增長,又要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而特色小鎮便是基於以上種種現狀應運而生的。

首先,發展特色小鎮的關鍵,不在於建築風格是古樸還是現代,也不在於其吸睛的概念和噱頭,而是整合利用好本土已有的優勢要素,挖掘特色資源,升級特色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形成別具一格的特色風貌。因此,特色小鎮應該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不僅能使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千鎮一面」的尷尬境地。

其次,借鑑國外特色小鎮建設經驗,擇址於城市近郊,與都市經濟融為一體。在這個只有5——10萬人規模的小鎮上,在產業上必須「特而強」,圍繞一種產品或一類服務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人們在這裡從事專業化的生產生活活動,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個人擁有了一個施展抱負與實現夢想的人生舞臺。

雲棲小鎮

再次,特色小鎮一般是產業、文化、旅遊和社區功能的疊加,但規劃面積一般在3平方公裡左右,建設用地面積在1平方公裡左右,並要求達到3A或按5A景區標準來打造環境。城市作為現代文明的產物,雖然衍生了「城市病」,但總歸有一些好東西,比如先進的醫療技術、養老、教育等,棄其糟粕後,取其精華下沉、反哺到小鎮來。因此,小鎮不僅沒有城市裡噪音、霧霾等煩惱,也沒有高房價帶來的生活壓力,但卻可以享受到優雅怡人的自然生態居住環境,步行上下班的便利,一流的國際化教育、醫療條件等。在特色小鎮裡,人們能夠享受不快不慢的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靜謐中重新邂逅和重塑自我。

阿那亞

近幾年,隨著相關政策舉措的實施,特色小鎮建設一度因陷入狂熱而亂象叢生,於是大拆大建,拆掉原本特色鮮明的老街,建成整齊劃一、毫無特色的現代建築,或者沒有歷史根基和文化底蘊卻大建特建仿古商業街,或者打著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

但亂象之外,也有諸如杭州良渚文化村、阿那亞、古北水鎮等一些成功案例,讓人們看到特色小鎮令人嚮往的生活方式和狀態,相信「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美好嚮往。

相關焦點

  • 泰安綠地·秀園裝修案例賞析|詩意棲居
    業主是奮鬥中的年輕人,我們的建議-沒有選擇大牌的瓷磚,也沒有選擇複雜的造型裝飾,衣櫃櫥櫃的更是選用真材實料的板材+進口五金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牌商標。在這個追求時尚簡約的空間裡,室內也以白色調作為基底,從牆面、地面到配飾,不同的材質也為這個簡約空間增添了豐富的觸感以及視覺感。
  • 心魂無盡頭,我們詩意地棲居在人間
    貧窮的人嚮往富有,富有的人嚮往什麼?請恕我身為平民不敢想像,但也一定有不如意,不滿足,因為人總是沒有知足的時候。活著,是人存在的根本,如果僅僅是活著,那與雞鴨豬狗有何區別?人是有思想的,所以有想法地活著才是人與其他動物本質上的不同。
  • 抒寫土地倫理的美麗音符,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土地倫理人,如何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他也許早就預見到人類只有如荷爾德林詩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那樣,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這是對人類與大地(自然或者生態)關係最為樸素的判斷。
  • 品味經典詩意棲居
    在空暇的時間,讀書學習,品味經典,詩意棲居,也可慰藉浮躁的心靈,得到精神的升華。何為經典?經典是經過時間的沉澱與千淘萬漉的洗滌後留存下來的精品,它們是對人生的感悟,對人性的詮釋。經典的意義在於常讀常新,時光荏苒,它依然是讀者書架上不變的風景。品味經典,好似品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感受文人墨客的情懷,傾聽他們心底的聲音,吸取有益的養分,任心緒飄飛,心房意動,給自己注入感悟人生的思想,讓我們從此對生活有更深的認識。文之甘露簌簌落下,滋育著一束束心靈之花。
  • 「生活不在別處,在此間」的詩意棲居,都藏在騰衝這些半山酒店
    「生活不在別處,在此間」的詩意棲居,都藏在騰衝這些半山酒店 2020-09-11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一博的棲居:滑板,摩託車,樂高,魔術……
    如果用上豐沛的時間,便還你一份擅長,回饋給你一份成就感——這一刻,你是赤子,只被純粹的汗水和熱愛丈量,這一刻,最是真實不欺。在與「癖好」的認真糾纏裡,人會生出豐潤而堅勁的深情,「體物」到「體人」到體會這盛大的世界,一葉一菩提。有「癖」之人,不僅愛著尺寸小物,更愛著小物背後闊大的世界。與癖好的糾纏裡所延伸出的悲喜,也會構成自己完整情致的一部分。你看,好多有「癖」之人,眼眸裡都有別樣的神採,內心裡有不冷漠的、曲曲彎彎的暖。「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 日本鄉野奢宅:在自然中詩意的棲居
    傍山而建,傍水而依,遠離城市的喧囂,歸隱山林的幽靜,日本的鄉野別墅可謂是無數人心嚮往之最詩意的棲居之地了。 同樣由Kidosaki設計的輕井澤項目Y Residence被綠植「包裹」,既避免了長時間日照的灼熱,帶來綠色的清涼,原木綠葉的搖曳又帶來視覺上的心曠神怡。
  • 隆飾板材|自然光影變幻,打造詩意的棲居之所
    在一片溫柔沉穩的氣息中,瀰漫著自由和未知的探索性,全家人的日常,充滿了多變的形式和模樣。開放式的場域,讓空間感從四方發散,沒有條條框框的切分,產生更為自在流動的穿透感受。構建一種人與空間的對話,一種空間與生活的相融,為居住者打造東方生活美學的詩意棲居之所。中國文化有著豐富的意象世界,而傳統色是能夠直接解讀中國文化的一座橋梁。色彩連接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織染、天象、地理、礦物、植物,不一而足。整體空間顏色非常簡單,幾乎全由低飽和度的顏色組成,軟包柔軟細膩,予人冷靜安謐的視覺感受。
  • 詩意棲居,古鎮朱家角又添一家新民宿
    詩意棲居,古鎮朱家角又添一家新民宿 2020-12-22 1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陽中交春風景裡解鎖貴安詩意棲居的「森」活方式
    這一次,中交·春風景裡把自然「搬」到你身邊,集萃華麗歸家、森式園林、藝術森活空間、共享式全齡設區等棲居理念,讓這萬般純粹的自然降臨在每一個日常,於時代風華「芯」境,予你一席柔軟的詩意時光。當歸家披上輕適的外衣從喧囂的外界回到私享居所的路程中,你是否觀察過社區的歸家設計,是一場從容的美好之旅,還是複雜的迷路體驗?
  • 為美好而來,用匠造詩意棲居之美創建湖畔新都孔雀城
    隨著城市不斷地發展,人們對居住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建築在力圖保留原生態的基礎上,會打造互動性極強的園林生態社區,配置有水系景觀、遊泳池、兒童遊樂園、休息亭、休閒步道等設施,簡約自然的布局,讓每個居住在這裡的人樂在其中。
  • 御家匯、天欣科技:美妝生活,詩意棲居
    湖南日報記者 劉永濤 黃利飛    第六屆湖南省省長質量獎提名獎榜單上,御家匯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天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前者專注運營「美妝+網際網路」,做成「中國IPO電商第一股」。後者深耕建築陶瓷領域,成就中南地區行業龍頭,精品瓷磚從嶽陽賣向世界。
  • 解碼新昌全域旅遊系列報導之五:思築天姥山居 給你一個詩意的棲居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這個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有了眾多可以讓人詩意棲居的地方。   雅莊,從簡易餐點到民宿集聚 發生了「數量上從無到有、分布上從點到面、消費上從百到千、管理上從散到聚、投資上從內到外」等五大變化。   8月24日,我縣2020年農村實用人才鄉村旅遊開發和經營培訓班開班,「藍蓮花開」「山中來信」民宿品牌創始人段金虎為學員授課,憑藉其自身對民宿、鄉村文旅的見聞、實踐和思考,贏得了學員的好評。   段金虎,一位嚮往詩和遠方的文人墨客,江湖人稱「段王爺」,筆名午候。
  • 周子正用藝術向你述說如何「詩意的棲居」
    #藝術現場 2020第八屆『明天雕塑獎』●如何「詩意的棲居」在一個生產關係過度虛擬化的時代裡,人類與實存之物之間那種賴以相互依存的親密聯結被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被符號化和標準化的訴諸於生產的言說。那是一種追求極端高效築造環境下對於速度和時間的臣服,其結果是最終將人的肉身獨立於物之外,從而忘卻了如何「詩意的棲居」。
  • 中國動漫集團與明昇集團攜手逐夢「詩意棲居」
    集團長沙城市公司自2006年入駐長沙以來,秉承精品戰略,深耕極具潛力的核心區域,先後布局萬家城、明昇壹城、雀羽城、世界環保文化博覽園等項目,專注以文旅、環保、科技、體育、教育、智能等產業帶動城市升級,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和城市夢想。
  • 南江:呈現巴山夜雨的詩意棲居,講述革命老區人的鄉愁故事
    南江:呈現巴山夜雨的詩意棲居,講述革命老區人的鄉愁故事章繼剛2018年教師節前,應四川省文化廳邀請,到南江鄉村開展文化調研。根據建議調研成果,我建議依託悠久的鄉愁文化建立南江鄉愁文化學院,留住鄉村「形」 守住鄉愁「魂,提升南江文化品質,呈現巴山夜雨的詩意棲居,講述革命老區人的鄉愁故事,推進鄉村文化振興。2018年10月13日,全國第一所鄉愁文化學院南江縣鄉愁文化學院揭牌暨首期開班儀式在長赤鎮禹王宮舉行,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善君,副縣長杜曉莉出席揭牌儀式。
  • 深汕特別合作區加快建設產業興旺詩意棲居「田園城市」
    12月16日,《深圳特區報》在頭版刊發題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鄉村美美與共深汕特別合作區加快建設產業興旺詩意棲居「田園城市」》的報導,深入展現深汕合作區「田園城市」的發展建設脈絡。請看報導:劉志輝是土生土長的鵝埠鎮上北村人,2012年取得河海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學位,選調進入寧波市鎮海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測繪四所。就在他和愛人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劉志輝卻放棄了副所長(主持工作)的待遇,加入深汕特別合作區智慧城市研究院,希望把才智奉獻給家鄉這片已甦醒的大地。人口的流動印證城市的興衰。
  • 《詩意中國》探秘蘇東坡的自然生活哲學
    中國古代文人熱衷「歸于田園」的棲居選擇背後,又隱藏著哪些,值得探究的詩意密碼呢?本周五晚9:10,深圳衛視《詩意中國》第三季第二期,我們就將走進蘇東坡的躬耕生活,遍尋山水詩意,共話田園風流。如果種田也一定需要一個理由的話,蘇東坡能夠給這個理由賦予一些,並不平凡的意義。
  • 《小森林》:詩意地棲息於大地
    農務生活,不是個沒有進步的圓圈,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人生也是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女主兩次回到小森,第一次確實是逃避,但更多的是尋找答案,為了思考。在小森的日子,面對這裡的生活,做媽媽曾經做過的事,才慢慢體會媽媽的用心。市子一直忽略媽媽的付出,但市子還要拼命索取。
  • 索尼婭·德勞內:詩意與抽象風格交織的女畫家
    1908年的《黃色裸體》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這幅畫有些類似同時代的的某些德國表現主義。當時女性裸體是一個典型的越界題材,但是索尼婭所畫的這幅畫作遠離所有的學術派,技藝精湛。索尼婭與第一任丈夫離婚,1910年與畫家羅伯特·德勞內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