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筆者在前兩篇文章分別提到原生態自然生活和古鎮小城半隱半顯生活,它們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代都市生活的某些痛點,但選擇的同時卻要被迫放棄一些東西。因此,在第二篇文章留下了「難道夢想和生活只能僵持不下?眼前困境的出路又在哪裡?」的疑問,留待在這篇文章中略陳淺見。
年輕人,你為什麼去大城市?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到,現代人類都是智人的後代。約100萬年前,人類靠在荒野中採集為生,尚處於食物鏈中間;40萬年前,幾種人種才開始追捕大型動物,直到10萬年前智人崛起,人類開始躍居食物鏈頂端。
採集社會時期,人類大概每三天打獵一次,每次3—6小時就足以養活部落。大約1萬年前,人類開始操縱幾種動植物的生命,從採集社會走向農耕社會,不再搬遷,開始定居生活。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更多水果、穀類和肉類,人類不得不從日升到日落地忙著播種、澆水、除草、牧羊……
智人的逆襲
人類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自在隨意遷徙,只能被迫留在一片土地上。採集社會豐富而健康的飲食結構因此被打破,飲食變得單一,身體素質變低;小麥穩定的產量,雖然能夠養活更多人,但也導致繁殖速度加快,人類不得不為養活更多後代而更辛勤地在田地裡勞作;長期彎腰耕種,又導致人類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摧殘。
因此,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提出了最顛覆人們認知的觀點——農業革命是個美麗的陷阱,人類種種看似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的努力,反而可能會讓人活得更加麻煩和疲憊。
而城市化作為世界當然的發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與之有相似之處。後農業時代,人類靠著文字和共同虛構故事而迅猛發展,並產生了不同社會群體分類,農民的村落不斷壯大,逐漸發展成為城鎮,乃至都市。
智人村落
人類靠著虛構故事建立了新秩序,出現了統治者和精英階級。九成以上的農民靠多餘的糧食養活了這一小撮精英分子。歷史告訴我們的也只是這極少數領袖或榜樣的傳奇故事,他們的故事又被用來教化後來人,激勵上進心,不斷奮鬥拼搏。人類因此而可實現大規模合作,直至進入工業革命。
在工業革命前後這短短500年時間裡,人類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驚人生長。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文明產物,讓我們像當初被小麥羈絆住自由的智人一樣,心甘情願被現代交通網絡、現代物流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教育、養老、先進的醫療設施等囿於比田野更狹小的空間裡。這個空間叫城市。
圖片來自網絡
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入城市,一路披荊斬棘打敗對手,投身大企業,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在這裡,有一眼望不見盡頭的高樓,高樓之間是縱橫的道路,道路不算窄,但架不住車多人多。醫院、學校、超市、商場等配套設施越齊全、生活越便利的地方,聚集的人越多,空間越顯逼仄。
當人口擁擠,交通堵塞,噪音汙染,空氣混濁等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出現時,意識開始覺醒,有人開始出現逃離城市的念頭。他們發誓儘早賺夠退休金,然後棲居在自然裡,做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
然而,等到35歲甚至40歲時才發現欲望和壓力相伴相生,自己已經被城市馴服。人們被現實的鞭子抽打著,不得不像陀螺一樣一刻不停地在城市裡打轉。
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是不可逆的,我們不可能重返幾萬年前,讓智人永遠呆在叢林中靠採集為生,現在也不可能放棄現代文明成果帶來的種種便利,退回到原始粗獷的生活狀態。
然而人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具有強大的自我意識,總會想方設法在客觀環境中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誠如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言:「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無論生存的壓力有多大,人們總會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勞作之中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感和精神慰藉。
特色小鎮,是你嚮往的生活嗎?
中國城市發展的「過去時」既豐富多彩,又效率驚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上歷史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過程,城市化發展可以說是波瀾壯闊。可當城市呈現「千城一面」,誰來解決中國城市的品位問題?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的需求由下而上分為:生存需求(生理/安全)、歸屬需求(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成長/自我超越)。生活上可以溫飽後,有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住所,才有餘裕去尋求社交認同,之後才開始思考「自我實現/人生意義」的問題。
就現狀而言,城市像一個視若陌路的地點,大多數人在這個空間裡所扮演的角色是經過而不是使用,通過而不在其中,城市裡的人就像是在門口的陌生人。那麼,城市的歸屬感在哪裡?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
我國目前正處於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交匯點,當今的大趨勢仍是以大城市、城市圈及都市圈為中心,發展集聚經濟。中國根據帕累託定律:佔地表面積17%的都市圈將產生78%的GDP,集聚近80%的人口。根據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經驗,集聚起來的城市人力中,將會有10%左右,以退休、度假、旅居、工作等方式返回鄉村(距離中心城市60—200km)。
顯然,中國城市化尚未達到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且呈現不平衡的特點。城鄉二元結構尚未解決,而北上廣等大城市卻隱現逆城市化的趨勢,常常會看到一種類似圍城的奇異現象——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小城鎮的人嚮往都市,都市的人在尋找可以寄託鄉愁的精神原鄉。
圖片來自網絡
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交匯處,既要快速推進城市化水平以保證經濟增長,又要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而特色小鎮便是基於以上種種現狀應運而生的。
首先,發展特色小鎮的關鍵,不在於建築風格是古樸還是現代,也不在於其吸睛的概念和噱頭,而是整合利用好本土已有的優勢要素,挖掘特色資源,升級特色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形成別具一格的特色風貌。因此,特色小鎮應該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不僅能使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千鎮一面」的尷尬境地。
其次,借鑑國外特色小鎮建設經驗,擇址於城市近郊,與都市經濟融為一體。在這個只有5——10萬人規模的小鎮上,在產業上必須「特而強」,圍繞一種產品或一類服務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人們在這裡從事專業化的生產生活活動,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個人擁有了一個施展抱負與實現夢想的人生舞臺。
雲棲小鎮
再次,特色小鎮一般是產業、文化、旅遊和社區功能的疊加,但規劃面積一般在3平方公裡左右,建設用地面積在1平方公裡左右,並要求達到3A或按5A景區標準來打造環境。城市作為現代文明的產物,雖然衍生了「城市病」,但總歸有一些好東西,比如先進的醫療技術、養老、教育等,棄其糟粕後,取其精華下沉、反哺到小鎮來。因此,小鎮不僅沒有城市裡噪音、霧霾等煩惱,也沒有高房價帶來的生活壓力,但卻可以享受到優雅怡人的自然生態居住環境,步行上下班的便利,一流的國際化教育、醫療條件等。在特色小鎮裡,人們能夠享受不快不慢的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靜謐中重新邂逅和重塑自我。
阿那亞
近幾年,隨著相關政策舉措的實施,特色小鎮建設一度因陷入狂熱而亂象叢生,於是大拆大建,拆掉原本特色鮮明的老街,建成整齊劃一、毫無特色的現代建築,或者沒有歷史根基和文化底蘊卻大建特建仿古商業街,或者打著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
但亂象之外,也有諸如杭州良渚文化村、阿那亞、古北水鎮等一些成功案例,讓人們看到特色小鎮令人嚮往的生活方式和狀態,相信「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美好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