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寫土地倫理的美麗音符,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2020-12-04 澎湃新聞

土地

倫理

人,如何詩意地

棲居在大地?

柏峰 / 文

「土地倫理」是美國生態文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在其紀實性散文作品《沙鄉年鑑》裡提出來的,他以一個生態學家的學識,講述了土地金字塔、食物鏈等原理,提出了旨在提倡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倫理觀念,說明人類只是由土壤、河流、植物和動物所組成的整個社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催生了生態文學以及幾乎波及整個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生態思潮——奧爾多·利奧波德是這個生態思潮的引發者之一。

奧爾多·利奧波德

此後生態思潮影響到文學藝術,並得到熱烈的迴響,從歐美漸次波及到我國的文學藝術創作,早先就有徐剛等作家致力於生態文學——毫不奇怪,我國走向現代工業化道路上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護生態——具體地說,就是在文學藝術創作中體現「土地倫理」的觀念。作家簡默的散文集《活在塵世中》,是當前不可多得的體現出生態文學「土地倫理」價值的作品。

關於「土地倫理」方面的創作,目前在我國散文界還是不多見的。這是因為,對於生態和生態文學,創作者不僅需要有一個逐漸明晰和深化的認識過程,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認識,而這種認識尚未達到群體共識的地步。儘管國內一些生態文學包括土地倫理的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大多是以梳理和介紹歐美生態文學以及土地倫理的歷史脈絡和發展境況,還沒有建構起具有我國特色的生態文學以及土地倫理的理論與實踐。魯樞元先生的《陶淵明的幽靈》,深刻地闡述了陶淵明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想,提出了人類的「元問題」——人與自然。他認為陶淵明是一位面對人類「元問題」的先知先覺者——在某種意義上,自然與生態雖然有不同的概念內涵,有時候卻可以視為具有相同的屬性,只是在表述上採用不同的名稱而已。由此,魯樞元認為陶淵明是自然的魂魄,質性自然,並且在自然中詩意地棲居。

《歸去來辭圖》 陸探微 繪

海德格爾從解讀荷爾德林的詩歌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思考。他也許早就預見到人類只有如荷爾德林詩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那樣,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這是對人類與大地(自然或者生態)關係最為樸素的判斷。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生產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豐富,然而到了20世紀下半葉,就在工業文明高歌猛進的時刻,卻聽到了「人」並不「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警鐘——環境汙染開始成為西方工業化國家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人類環境危機出現。這種危機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愈來愈嚴重,引發了第二次人類環境危機,資源短缺,物種銳減,森林消失,沙漠化與荒漠化等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還能成為現實麼?

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的必然產物,工業文明的基本結構和運行機制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耗費。應該說,環境問題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文明的發展方向問題。因此,人類要走出環境危機,就必須徹底解決環境問題,提倡生態文明和生態倫理——關注生態日益成為人類的共識,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確立自然作為人類倫理關懷的對象,使關懷自然成為人類的一項倫理義務。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漫步遐想錄》展現出自然-大地充滿生機的景象,「植物界是大自然賜給人類和動物的食物倉庫」,「當我跟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當我跟整個自然打成一片時,我感到心醉神迷,欣喜若狂,非語言所能形容」。美國生態作家梭羅放棄了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獨身走到大自然中去,寫出了生態文學巨著《瓦爾登湖》,成為生態文學的典範之作。他認為,親近自然是人類精神健康的構成因素,只有在自然中人的靈性才能得到更新與提高。先於梭羅的美國哲學家、作家愛默生的《論自然》,洋溢著讚美大自然的熱情,他是梭羅堅定的支持者。此外,還有惠特曼等詩人,也認為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文明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必須與自然保持平衡。

盧梭(上)、梭羅(下)

這些具有生態文學色彩的作品,是對工業文明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初始的藝術回應。而在《沙鄉年鑑》裡奧爾多·利奧波德提出的「土地倫理」觀點,則是對以往尚未明晰的生態意識的理論升華和總結,生態意識從此進入思想領域。二十世紀美國環境思想史學者羅德裡克·弗雷澤·納什的系列專著,諸如《荒野與美國思想》《大自然的權利:環境倫理學史》,則已經從單純的文學敘述生態問題上升到學科的理論問題——作家和藝術家的心靈是敏感而超前的。我國敦煌石窟的文獻裡,也早就有大量關於古代環保意識的記載,其數量甚多的石窟山水畫反映出古代敦煌人對大自然環境的理想追求。

簡默專注於生態文學,在他的筆下,卑微小生物的生命史堪為漫長的演義,它們的生命照樣壯麗而華彩,它們有它們的世界和生存法則,它們的生命過程有自己的價值。美國學者湯姆·雷根《動物權利研究》中指出,「今天的我認為顯然正確的是:你無法因為他人受益而為踐踏動物權利辯護」——那麼,動物的「權利」究竟是什麼呢?他認為,「動物權利」不只是一個哲學概念,它屬於萌芽之中的社會正義運動——在這裡,他把「動物的權利」提升到「社會正義」的高度來認識。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命都應該是平等並被予以尊重的。我國古典哲學裡一個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天」也指「自然」,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人應該與它們和諧相處。

在《向一群燕子懺悔》裡,簡默敘寫了他「犯」下的對燕子「更為殘忍的事情」:他14歲那年,用竹竿把陽臺的幾隻嗷嗷待哺的「雛燕」橫掃到樓下的草地上——生命終止在這突兀而來的「橫禍」之中。這件事一直讓簡默內心不安,後來他反省道:「它體現了我少年的『惡』或者『人性的惡』」——這種「惡」使得他「心靈深處一直漂浮著一種血腥」,「我怕聽到燕子溫情的呢喃」。懺悔是一種精神的覺悟,表示著向「惡」告別的勇氣。英國哲學家邊沁在論述到動物時曾說,「為什麼我們該去折磨它們,有什麼理由嗎?我沒有找到任何理由。」按照康德的意見,人對動物的責任實際上就是為了人,他在《倫理學演講錄》裡指出,我們「有對動物的責任,因為這樣我們能夠培養對於人類的相應的責任」,這句話揭示出人類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實質。

人類應該珍惜和尊重世界上的一切動物,我在簡默的散文集《活在塵世中》裡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他的《河上漂下一群羊》《灰鵝進城》等散文,字裡行間都映射出這樣的思想,儘管這種思想還是朦朧不清晰的,但總算認識到了這一層。當然,對植物的珍惜和尊重應是同樣的。對待大自然的態度,仍然能夠檢驗人們對生態的認識是否達到了應該達到的高度,梭羅就是榜樣,他在《瓦爾登湖》裡充滿熱情地以曠達胸懷理解大自然並寫出如此優美的文字,表現出人類渴望與大自然和諧一體的理念,至今仍然富有積極的意義。愛默生強調:「大自然是人類心靈的對應物,它從各個方面印證心靈問題……自然之美正是人類心靈之美。自然的法則也就是人類心靈的法則。」這樣的信條,其實是對梭羅《瓦爾登湖》的理論概括和說明。在簡默看來,他的《三棵樹》《一棵桑樹的生長史》《一棵樹的私語》等篇什,也表達出自己對植物乃至大自然的熱愛與珍重。

學者程虹在《寧靜無價》裡剖析了奧爾多·利奧波德提出來的「土地倫理」觀點,認為「土地倫理」的行為標準是「任何有利於保護生物社區的完整、穩定和美麗的行為都是對的,反之則是錯的。」——以此來衡量簡默的《活在塵世中》,我覺得至少他具有先進的理性的生態觀念,並一直向著這個方向努力。

堅持「土地倫理」寫作,有幾種美學要求:從藝術形式上看,屬於非小說的散文文學,要求以寫實的方式來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進自然環境的身體和精神體驗;從文體上看,主要以散文、日記等形式出現;從內容上看,主要思索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從表達方式上看,主要以第一人稱「我」為描寫的視角。這幾種藝術歸納說明了秉持「土地倫理」觀念的寫作者所追求的美學風格,同時也是衡量其作品是否屬於「土地倫理」文學的美學標準。以這個美學標準,《活在塵世中》恰恰屬於嘗試「土地倫理」的寫作,簡默的這幾十篇散文,絕大多數都是以第一人稱「我」來結構和展開敘寫的,敘寫的事件也是真實的,表達了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以及人與大自然和諧的關係。別的不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來敘寫這一主題,需要有坦誠自我「靈魂」和敢於直面世界的勇氣,作家託卡爾丘克曾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演講裡談到這個藝術視角,「我說的『第一人稱』,指的是一種敘事方式,創作者或多或少地只寫自己,將故事置於一個以『我』為中心的狹小範圍之中」——也正是這個以「我」為中心的狹小範圍,才能更好地表現「土地倫理」的深刻主題。

上文曾提到,生態和生態文學不僅要求作者有直觀的關於自然或者土地的認識,還需要相關的理論和思想資源的武裝,否則作品就難以讓人們對生態或者土地有深刻的理解,不能揭示出其中所蘊含的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的哲學意味。換句話說,無論怎樣,如果梭羅和奧爾多·利奧波德沒有對自然-大地有理性的思考和獨特的生存體悟,是決然不能寫出《瓦爾登湖》和《沙鄉年鑑》這類首先是生態學專著其次才是文學作品的著作的。要從事這方面的寫作,需要有深厚的生態哲學思想和大量的對自然-土地上生物的深刻觀察和記錄,這樣才可能寫出比較「像樣」的作品。目前的關於生態的一些文學作品,只是平鋪直敘了作者對生態或者說自然-土地上的一些生活的「碎片」寫作而已,還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學標準——按照 「土地倫理」寫作的要求,這是需要長期的生活觀察和高度的理性認識的。生態和生態文學乃至提倡「土地倫理」的作品,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處在由於工業化進程導致的環境日益惡化進而影響整個人類美好生存的現實狀況的我們,要通過文學藝術來「懷舊」、「追憶」和描寫自然-土地上僅留的美好事物。

不得不再次提及海德格爾的哲學視野,他之所以欣賞和解析荷爾德林的詩歌,並對「人,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專門予以論述,是因為他看到了自然-土地上的「詩意」在逐漸消失……「土地倫理」寫作正是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稿件責編:何晶 新媒體編輯:李凌俊

圖片來源:攝圖網、資料圖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抒寫土地倫理的美麗音符,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 新批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紮根齊魯大地的文學書寫
    穩健沉厚、磅礴大氣的現實主義文學品格  上世紀80年代崛起於新時期文壇的「文學魯軍」,屬於真正的「地之子」。其創作,始終鐫刻著鮮明的「忠於地」的印記。這是因為他們其中的絕大多數原本就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與廣大農民有著天然而密切的血緣關係。其情感和精神的根須已緊緊地扎在廣漠的土地裡。
  • 「文學評論」黑土地上盛開的文學之花
    我的家鄉在盛產大豆、玉米、水稻的松花江畔,這片黑土地是全國人民的大梁倉。在這片美麗肥沃的大地上,有兩位女性黑土地的言說者——蕭紅和遲子建,是我們的驕傲。70年前的蕭紅,讓國人知道了這片黑土地,蕭紅對黑土地文學的影響是始祖般的引領;今天,遲子建讓黑土地文學在中國文壇煥發了新機。
  • 聚焦攻堅一線 感受綠色脈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四川...
    採風團圍繞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感受千年古韻,行走詩意山水,聚焦攻堅一線,把脈綠色發展,深入了解眉山各地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走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努力與實踐。
  • 音樂是我們的世界,世界是美麗的音符
    那優美的旋律都是不停的音符,展示著自我。一如每天努力的我們,拼湊這美麗的世界。你平常喜歡聽什麼類型的歌曲呢?你平常有什麼解壓的歌曲嘛?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土地綜合整治讓鄉村變得越來越美——廣安區土地綜合整治助力鄉村...
    近年來,廣安區緊緊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補齊鄉村發展短板,在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上做足了文章,通過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不僅促進了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節約發展,還有效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業農村提供了發展空間,用充滿詩意的現代田園畫卷交出了最美的答案。
  • 中國當代鄉土文學勞動倫理敘事的遷延與異變
    在延安文學時期,勞動倫理透露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勤勉的土地耕種成為農民身份認同的標誌,並由此衍生出相應的倫理價值和意義。在這一時段的文學敘事中,鄉土勞動倫理髮揮著支撐性作用,農民對現代革命話語的理解和接納憑藉著鄉土勞動倫理邏輯而達成。在「十七年文學」時期,鄉土勞動不再僅僅被視為一種傳統美德和農人本色,還上升為一種政治品性,具有了傳統倫理價值之外的政治以及相應的美學價值。
  • 詩意大地中的孤獨與絕望:《燃燒的原野》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人、自然與死亡的血色之歌 一說到拉美文學的代表人物,必定是擁有響亮名聲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畢竟一部《百年孤獨》就讓他名垂千古 。然而讓馬爾克斯自述「讀過他的作品就再也看不下其他作家的作品」的人,也應該留下響亮的名字。
  • 為音符打造一個家:音樂建築的詩意表達
    為音符打造一個家:音樂建築的詩意表達 2021-01-09 2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地的故事》最詩意的科普書,給孩子最好的地理知識啟蒙
    《大地的故事》最近我讀了一本很不錯的書,這就是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亨利·法布爾於1865年所著的《大地的故事》。亨利·法布爾不僅僅是著名的博物學家,同時他也是著名的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他這一生,擁有很多身份,作品的種類也繁多。
  • 冬日,雪落無聲,詩意如月
    當冬雪覆蓋大地,漫步在雪中,讓輕盈飛舞的雪蕩滌心靈,那一眼望不到邊的潔白和通透,好似生命的澄澈和豐盈。簡單幹淨的生活,美好而飽滿。冬天裡一些生命似乎停歇,可對於寒冬裡的人,體力不衰,活力不減,有太多的事需要去做,有太多的夢需要去圓。平和待人,努力做事,生活雖然平平淡淡,但內心充實而自在,誰不喜歡這樣的小日子呢!落雪冬月天氣寒,詩意如月韻華年。
  • 國外十大最有詩意最美麗動聽的翻譯地名,浪漫的法國獨佔其三
    其譯名源自大藝術家徐悲鴻,畫家在法國留學時,對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當他看到這麼美麗的街道時,賦予了它一個既有中國古典韻味,又有西方浪漫氣息的名字。 8.潘帕斯。潘帕斯為阿根廷人遼闊的精神家園,是位於南美洲南部,阿根廷中、東部的亞熱帶型大草原,面積約76萬平方公裡。潘帕斯源於印第安克丘亞語,意為「沒有樹木的大草原」。
  •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更多水果、穀類和肉類,人類不得不從日升到日落地忙著播種、澆水、除草、牧羊……智人的逆襲人類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自在隨意遷徙,只能被迫留在一片土地上。因此,在《人類簡史》中,赫拉利提出了最顛覆人們認知的觀點——農業革命是個美麗的陷阱,人類種種看似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的努力,反而可能會讓人活得更加麻煩和疲憊。而城市化作為世界當然的發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與之有相似之處。後農業時代,人類靠著文字和共同虛構故事而迅猛發展,並產生了不同社會群體分類,農民的村落不斷壯大,逐漸發展成為城鎮,乃至都市。
  • 七律.大美蘭州情:五泉白塔嵐煙,系黃河母親,涓涓抒寫兒女情
    涓涓詩意流川隴,抒寫中華兒女情。七律.大美蘭州情是仄起首句入韻式,用韻平水韻下平八庚,黑體字是韻腳。註解崢:崢崢、崢嶸,指蘭州不尋常的歷史文化。雖然我只在蘭州呆過兩天,但她的大美形象已深入我心,並把蘭州的大美形象與對黃河母親的深情化作涓涓詩意,流淌在甘肅的山川大地上……作者:涓涓雋語願涓涓雋語如同涓涓細流慢慢注入你的心田!
  • 貴州作家·微刊|各美其美,百花爭妍——2019年貴州少數民族文學...
    同樣是仡佬族作家的肖勤,繼2018年獲得《民族文學》《十月》年度獎之後,2019年她著重把筆力放在貴州扶貧攻堅的抒寫之上。她的報告文學《迎香記》繼在《人民文學》發表和長篇報告文學《迎香記》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好的反響。同時她的兒童長篇小說《外婆的月亮田》獲得第三屆貴州少數民族文學金貴獎。
  • 傷春悲秋最詩意的表達,這才是美得讓人窒息的宋詞
    中國古典詩詞當中向來有傷春悲秋的文學傳統。春天的時候感悟青春韶華的逝去,秋天的時候感悟人生的悽冷無助,千百年來一直在抒寫,在表達,在演繹,早已經成為固定的意象。而且在很多描寫傷春的詩詞當中,抒情主人公往往是一個相思的女子。在中國傳統文學的視野當中。
  • 守望大地之舷的詩人——俞強
    10年後,因為就讀浙江高師師資培訓中心研究生課程中文進修班要撰寫結業論文,我正在讀俞強的詩集《食指和拇指》(作家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閱讀著,感到了一陣陣快樂,收穫了一份份美麗,於是幾乎是不假思索地選擇了評論這本詩集作為自己的作業,結果浙江師範大學的老師給我的論文《熱愛美麗——讀俞強詩集<食指和拇指>》評了不敢奢望的「優秀」。
  • 《靜靜的頓河》:對頓河的熱愛,就是對俄羅斯的大地崇拜情懷
    《靜靜的頓河》這部作品中展示出的大地崇拜情懷非常熱烈,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作者肖洛霍夫對於頓河流域美麗自然景觀的書寫。作者用柔美的筆觸書寫出這裡的四季景觀,讓閱讀者為這裡的美麗怦然心動,相信沒有深沉的大地崇拜情節,也寫不出如此優美的語句。
  • 鄉土與文學的根性
    每一個流浪者的長途都是未知的,當雜沓的腳步聲在大地上響起,每一步的邁進都伴著人生的夢想,落腳就成了夢想裡最重要的內容。夢想中,村莊是能夠吃飽肚子的地方。於是,人生的尋找便開始了,人的命運在風霜雨雪中顯影,往往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才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地。村莊是被創造出來的。
  • 當代語境下詩意的古典主義美學——龐茂琨作品欣賞
    當代藝術的發展現在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傳統藝術、表現藝術、裝置藝術、大地藝術、公共藝術、行為藝術、科技藝術等等,在現代語境的背景下,前衛藝術大行其道,然而古典藝術的魅力依舊巨大,古典藝術的形式依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許多藝術家也在不斷踐行著古典主義的藝術形式,龐茂琨便是其中之一。
  • 第1164期 【詩意語文·董一菲專欄】我的詩意語文觀
    誦讀詩歌,靜讀小說……我痴迷而又貪婪的閱讀著,感性的年齡,詩意的收穫,有書的日子,時間在詩意的成長。中國有句古話「萬物靜觀皆自得」,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與書相伴,與繆斯結緣,是文學積澱了我的靈魂,我的人生也在不斷充實,充實則充盈,充盈則飽滿,飽滿則充溢,在充溢中流露,感染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