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大地中的孤獨與絕望:《燃燒的原野》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2020-12-24 隨風飄曳i

人、自然與死亡的血色之歌

一說到拉美文學的代表人物,必定是擁有響亮名聲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畢竟一部《百年孤獨》就讓他名垂千古 。然而讓馬爾克斯自述「讀過他的作品就再也看不下其他作家的作品」的人,也應該留下響亮的名字。

胡安·魯爾福,這個被高度評價為「沒有他就沒有《百年孤獨》」的墨西哥作家,一度被馬爾克斯的光芒所掩蓋,一度被爭議不斷。正如加西亞·馬爾克斯更為人熟知,而魯爾福的《小說集燃燒的原野》也籠罩在其更出名的小說《佩德羅·巴拉莫》的巨大光環之下。

在《燃燒的原野》中,魯爾福將鄉村人們生活的困苦、人性的掙扎用輕盈的語調向我們娓娓道來。它不像福克納那麼冷峻,甚至帶著一點田園詩的意味,語句是溫柔的,甚至是帶點浪漫的;也不如卡夫卡那樣荒謬,儘管事情會有讓人意外的拐點和結局。

到過墨西哥的人應該會對墨西哥獨特的多高原山地的自然環境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作為現代人,看到與祖國千差萬別的自然風光,心中肯定會溢出不少浪漫又渺遠的思緒。然而在魯爾福筆下的墨西哥鄉村,卻是毫無保留地展示著大自然的純粹光景的,卻又飄蕩著死亡的冰冷氣息;是縹緲而溫柔的,卻也是糅雜著血色殺戮的詩意的。你不會感受到鮮血淋漓的生活的困逼,只會在讀完的時候大喘一口氣。在墨西哥這個充滿高原的遼闊土地上,你會陡生滲人的孤獨和絕望。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中,人與自然、生活與死亡,邊界是如此模糊,甚至稍微不留聲,就已經一腳踏入死亡的地界。小說瀰漫著一絲在絕望大地的浪漫詩意,詩意中混雜著絕望,很輕,以至於人們感受不到這種絕望,無法抗爭,卻輕到生命不可承受。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人微言輕

在魯爾福的筆下,很少有驚心動魄的農民被迫害的情節,更多的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會演變成悲涼唏噓的結局。

小說集中的第三篇《我們分到了地》,「我們」向委員反映分到的地雖然有千萬榮達(榮達是墨西哥面積單位,3.5到6公頃之間),但是硬邦邦地跟石頭一樣,根本沒辦法耕種,而得到委員的回應卻是「你們矛頭要對準大莊園,不要向給你土地的政府。」

委員把「我們」當成無法思考的傻子,而「我們」除了卑微地躬身講道理,再也無計可施。在政府面前的農民,說的話就像是被風帶走的煙,毫無分量。

農民除了沒有言語的重量,尊嚴也無從談起。《那個人》中的「那個人」被追捕,被不知情的無辜的「我」餵以糧食,卻被控告窩藏罪犯。沒有證據,沒有證人,只不過好心將一點糧食讓給了「那個人」,「我」就被律師控告,只要他們願意,「我們」就可以隨意被控告甚至定罪。

《燃燒的原野》大部分講述的都是1910年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後鄉村的現實生活。然而這場不徹底的革命絲毫沒有改變農民的實質生活。他們的生活依舊那麼窮苦,依舊看不到希望。革命者的革命,並沒有改變農民的命運,甚至讓更多的農民失去了生命,陷入更加難過的困境。

不過魯爾福似乎並沒有對革命進行更多深入批判的意思,他更想展現的,似乎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農民們最原始的鄉村生活,還原一個充滿殘酷、無望、孤獨的世界。

從歷史上看,墨西哥一個充滿著天災人禍的國家。1810年到1821年,墨西哥歷經了十一年的獨立戰爭。這一場戰爭過後,國家滿目瘡痍,土地的兼併日益瘋狂,地主、教會佔據農民的田地,殘害無辜的老百姓。作為最底層的農民,自然苦不堪言。

《燃燒的原野》就是還原了在獨立戰爭之後90年的鄉村生活。農民被迫吞食這些政治動蕩留下的惡果,自身的生活卻毫無保障。他們成為這個國家最人微言輕的孤獨個體。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輕脆的人際關係

《孟子.梁惠王上》有一句話:「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意思是自己都窮得無暇顧及,怎麼還會有心力顧忌別人呢?這樣一種極度窮困的狀況,來形容墨西哥農民之間的境況,不可說不貼切。

在墨西哥這一片充滿高原地形的土地上,農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微妙的。就連父與子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在中國的傳統孝義文化裡面,子對父孝是不可動搖的圭臬,而在墨西哥其時獨特的社會環境當中,並不存在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

《求他們別殺我》這一篇中,父親請求兒子去說情,求「他們」不要槍決自己。然而作為兒子的胡斯蒂諾,卻一再拒絕父親的請求:

「不行,我不想去。按理講,我是你兒子,我要是老往他們那裡跑,他們終究會曉得我是誰,然後他們一不高興連我也會槍斃了。這事兒就這樣吧。」

當父親被殺死,兒子胡斯蒂諾看不出有悲傷的情緒,反而帶點麻木的調侃:

「他們看到你的臉,不會認出你來的。他們看到你這張滿是槍眼兒的臉,會以為你是被狼咬死的呢。」

可以看出,在這樣的鄉村中,父與子之間的關係僅限於此。父與子之間本來用血脈強力連接起來的天然關係,也輕而易舉地就斷裂了。淺薄的關係經不起生活的挑戰。然而兒子胡斯蒂諾又要受到什麼責備呢?他們都是一樣的窮困,一樣的無助——如果他去幫父親說情了,對方連他也槍斃也該怎麼辦呢?他的老婆孩子該怎麼辦呢?他們無法承擔除了自己以外的人的生命責任,他們連自己的生命都負擔不起。生活已經讓他們完全喪失了改變的希望,所以窮人與窮人之間,更多是冷漠和無能為力,這樣的境況下,窮人無疑是孤獨的。

魯爾福的攝影作品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對生命的輕視,對死亡的漠然

《燃燒的原野》這本小說集中,死亡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

《科馬德雷斯坡》中「我」解決了雷米西奧·託裡柯;《那個人》中烏爾基迪家族的所有人倒在了「那個人」的雙手之下,而「那個人」最終因為跌倒而離開人世;《塔爾芭》中前去塔爾芭接受聖母的解藥途中死去的哥哥;《你還記得吧》中拒絕了姐夫的烏爾瓦諾·戈麥斯,最終接受絞刑死亡,可以說是《燃燒的原野》的大主題了。

魯爾福並沒有嘗試描寫死亡的慘烈和悲壯,反而用非常平淡甚至是第三者的輕鬆口吻就帶出來了。這樣的語氣讓旁人感覺更加壓抑——究竟是麻木到什麼樣的地步,才會讓人如此漠視生命?

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似乎生來就帶著一種對於生命的輕視。在他們的生命裡面,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但是又是很無力的,那就是活著。活著不能看到希望,既感覺不到希望的存在,也不覺得自己能創造希望,就這樣每天活著,能活著已經是萬幸。然而當失去活著的機會,被指控謀殺,或被迫遠走他鄉,人們都不去抗爭,都顯露出接受命運的理所當然——他們將無法改變現實當成了一種常態。儘管對自己活著非常在意,然而當死亡來臨,卻也不掙扎,對死亡有種超脫的漠然。

魯爾福對於墨西哥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甚至有種不能言說的愛。從他細節的溫柔筆觸中就能看出一二。

「那段寬寬的布滿黃沙的山間小道,在這裡能看見它的一頭,蜿蜒而去,直至消失在月牙山的松林間。」「……空氣中能聞到炊煙的味道,聞著這人煙的味道,好像有希望了呢。可是村子還在很遠的地方呢。是風把它挪近了。」

多麼富有詩意的想像。

可是就是在這種如同田園詩歌般的靜謐中,孤獨和絕望無聲地盤踞在人們的內心深處,操控著人們的一舉一動,讓他們麻木和失去希望,讓他們再也不能承受。孤絕之感在這片寂靜的南美大地上,揮之不去。從這個角度看,《燃燒的原野》充滿著一種悲涼的宿命思想。

結語

《燃燒的原野》的確讓人有種既魔幻又現實的閱讀體驗。胡安·魯爾福在四十歲才決定把寫的短篇小說做成這本合集,如果不是他的朋友偷偷把原稿拿去印刷,可能我們今天還看不到這一本具有實驗風格的小說集。

《燃燒的原野》有種讓人悲從中來的孤獨感,博爾赫斯曾經評價魯爾福是在「孤獨地寫作」。魯爾福早上在銀行上班,晚上又一個人默默地提筆,構建一個既詩意又慢慢現出殘酷血色的墨西哥鄉村世界。這個世界很沉重,這個世界又那麼輕盈,窮人的生命無足輕重,卻足以讓他們承受不起。正是因為他們的生命如此被輕視,才有了那種讓人心生寒意的孤獨和絕望。用小說中《盧維納》這一片的一段話來表達,最合適不過:

「誰也不記得時間,誰也不關心一年又一年如何過去。一個個日子,……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對於他們來說,死是一種希望。」

相關焦點

  • 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句子和說說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只要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總是要背負著一些東西前行的,那些無法放下的包袱和不該承受的的痛苦總是讓我們疲憊不堪。   我們都在時光流逝裡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功過是非,痛心於不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懼,淹沒於所謂人情冷暖之中。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眾劫回歸—在星空下,予大家說好夢,晚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節選-米蘭·昆德拉尼採常常與哲學家們糾纏—個神秘的「眾劫回歸」觀:想想我們經歷過的事情吧,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無止地重演下去!這癲狂的幻念意味著什麼?我成長在戰爭中,好幾位親人死於希特勒的集中營;我生命中這一段失落的時光已不復回歸了。但比較於我對這一段時光的回憶,他們的死算是怎麼回事呢?對希特勒的仇恨終於淡薄消解,這暴露了一個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墮落。這個世界賴以立足的基本點,是回歸的不存在。因為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預先被原諒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許了。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心靈上的無根浮萍有時卻重若千斤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本書的創作背景是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當時整個社會都受到了共產主義改革氣息的浸染,對於當時歷史大環境的刻畫,作者也在書中做了不少的描繪。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都會懷有一個疑問:什麼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遇到重壓時,不如想想,不能承受的是什麼?
    它就是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人永遠都不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生命向來是短暫又脆弱的,卻又最有分量。影響著我們的存在,因她創造出了我們,又給予我們過多用於頹廢的籌碼,卻又不斷想要從其中得到更多來獲取更多用於頹廢的時間。卻也深知能夠消遣的籌碼再多,生命給我們的也只有一次機會。
  • 細讀《喜寶》:生命不能承受其輕
    記得書中寫到當時家裡沒錢買米了,但是媽媽還是執意用盡頭的錢給喜寶做了漂亮的裙子去上學。當媽媽在航空公司上班滿5年的時候,公司獎勵了去日本旅遊來回的機票,但是媽媽把這張機票換成了去英國的單程票,給了喜寶3000元,就讓她自己去英國自己生存了。
  • 在原野中捕捉詩意的精靈(新作評介)
    海邊野林中的小院是記憶的起點,「盛宴」從這裡開始。共襄這場「盛宴」的既有「我」和家人,也有小夥伴、採藥人、獵人和打漁人,還有與「我」共同生活在這片原野的360餘種動植物。作品的前三章似一首雋永的田園敘事詩,其間不乏曲折生動的泥屋探秘和林中冒險故事,間或有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的動人場景。
  • 抒寫土地倫理的美麗音符,恢復大地「詩意」的文學努力
    土地倫理人,如何詩意地棲居在大地?由此,魯樞元認為陶淵明是自然的魂魄,質性自然,並且在自然中詩意地棲居。 《歸去來辭圖》 陸探微 繪海德格爾從解讀荷爾德林的詩歌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思考。他也許早就預見到人類只有如荷爾德林詩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那樣,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這是對人類與大地(自然或者生態)關係最為樸素的判斷。
  • 《百年孤獨》:百年瞬間即逝,生命的永恆是在輪迴中體味孤獨
    《百年孤獨》讓文學的其他表現形式顯得蒼白而浮淺,因為人類永恆的孤獨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也只有永恆的孤獨,讓我們感受到轉瞬即逝的現實引起的刺痛和沉重。馬爾克斯的成名之作,代表了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的文學巨著。
  • 劉慈欣——黃金原野
    此時,燃料倉的緊急減壓閥門卻失效了,增壓中的燃料無法排出,這都是倉促發射造成的惡果。超低溫燃料受熱產生巨大的壓力,將很快導致末級箭體爆炸,在爆炸中推進劑將與氧化劑混合,將壓力造成的冷爆炸轉化為威力巨大的熱爆炸。這時,即使飛船與火箭脫離,兩者分離的速度是很慢的,飛船不可能移出爆炸的威力圈。制止爆炸的唯一途徑就是繼續全功率開啟火箭的發動機,通過消耗燃料降低壓力,把壓力控制在燃料倉能夠承受的範圍內。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伯格曼與《冬日之光》
    而照片中妻子,擁有著平和與慈愛的面孔。將傷痕和平靜完美合一的形象——十字架上的耶穌。有趣的是,《冬之光》中的耶穌像表情並不平和,是痛苦、恐怖、怪誕的形象;如託馬斯所言:每當向他祈福都會變成的蜘蛛、惡魔。
  • 《百年孤獨》丨永恆的孤獨中銘記著生命的燦爛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多年以後,當我開始梳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獨》的時候,將會回想起初次閱讀這本書時,被布恩迪亞家那些重複多次的名字搞得混亂不堪的日日夜夜。
  • 風聲: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都努力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風聲》封面上印有一句話: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大孤獨、大絕望應該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僅靠從歷史課本上了解到的那一段內容,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什麼是罄竹難書的罪惡,那是日本人種下的,還能感受到什麼叫民不聊生、生靈塗炭,那是苦難中國的真實寫。
  • 「每日精神食糧」《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經典句子文摘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將及時刪除。11、她的悲劇不是重,而是在於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2、現代的抽水馬桶從地面上凸起,宛如一朵白色的睡蓮花。建築師盡一切可能,讓身體忘記它的悲苦,讓人在水箱的譁譁衝洗中不會想起腸胃裡的排洩物會變成什麼。
  • 少年已成人忘卻了詩人和牧笛 心中偶爾渴望原野 只是當年的風不再
    一詩一文 每一天的原創詩歌和夢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過【很有深意的句子】1.少年已成人,忘卻了詩人和牧笛,心中偶爾渴望原野,只是當年的風不再。6.越長大,越覺得孤獨竟是生命的必然,每個人都是質數列中孤單卻特別的存在。或許,說不上特別,也就算個普普通通,再或者說,用」普通」都誇張了些。我們都是那孤獨的質數,我們都承受著質數的孤獨。——《質數的孤獨》7.書生的筆不僅有鸞漂鳳泊的痕跡,還有對她字裡行間的脈脈溫情。
  • 漫威電影中那些不可承受之科技
    一道閃電從天而降,藍色的火焰在大地上刻下一個印記,電光所到之處,滅霸軍團的六腳怪獸紛紛倒地,帶來這道閃電的是雷神索爾,一旁搭在冬兵肩膀上的浣熊看到雷神降臨時尖叫狂笑,「噢哈,你們顫抖吧」,而雷神的眼中和身上都閃爍的閃電的光芒,這是影片復仇者聯盟第三部裡索爾支援瓦坎達時的高潮場景。 我研究影片後發現,復聯三和復聯四在描寫雷神索爾的能力方面是矛盾的。
  • 《百年孤獨》中的世界:是通往《唐吉坷德》的另外一條崎嶇道路
    「他再次跳讀去尋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沒等看到最後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會再走出這房間,因為可以預料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裡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重現。」
  • 大地的重量和世界的記憶——農具、糧食和蔬菜的詩化哲學
    有時可以從一個簡單的農具、一株普通的植物、一粒糧食、一件沉默的藝術品中湧現。海德格爾說,在我們之前,已有澄明之境、視野、尺度之存在。澄明之境是生生不息的,但人的生命有限,又想在有限的境域內擁有更多東西,於是就有了拒絕、偽裝,人類意義世界的錯誤在本質上無可避免。而藝術的本質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設置作品」;把作為自我隱藏與鎖閉者的大地和真理,帶到一個敞開的境域之中。
  • 日本「孤獨死」的絕望與無奈,清潔員成死亡的見證者
    不過不管是新生兒還是老年人,整個社會的運作,還是要看勞動力最集中的人群,現在在日本社會中,更多的勞動力主力軍,大都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是如今已經成家立業,子女上學,房貸和生活兩座大山死死壓著的中年人。他們不僅現在要承受著整個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壓力,並且他們剛出生的年代也是同樣掙扎痛苦的。
  • 感受生命中的孤獨
    「孤獨這兩個字從字面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蟲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瓜果貓狗飛蟲當然熱鬧,可這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你有沒有那樣一個時刻,覺得自己與喧囂的世界格格不入,似乎熱鬧與歡喜都是別人的。心中充滿了苦澀與孤獨。 有沒有那麼一個瞬間,你也想和朋友訴說一下心中的苦悶,但是翻了很久通訊錄,都沒有找到一個可以隨時打擾的人。
  • 《小森林》:詩意地棲息於大地
    觀眾一度執著於《鳥人》的一鏡到底;驚嘆於《絕美之城》的火烈鳥;匍匐於《八部半》的場面調度;被戈達爾的《再見語言》的氛圍壓得喘不過來氣;觀眾喜歡《魅影近縫》,會沉溺於那浪漫的臺詞,「我想要你,躺著,無助,脆弱,毫無保留,只有我來幫助你」;觀眾也希望愛情即便有再多不合適,也要說,「OK,OK,OK「;觀眾喜歡《春光乍現》,想說,」不如我們從頭來過「;會被電影技巧的巧妙運用所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