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舞臺上的司馬懿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劇照
《三國演義》中魏宗萬飾演司馬懿
《三國》中倪大紅飾演司馬懿
□策劃文體新聞部執行記者遊曉鵬
司馬懿死後14年,公元265年,他的孫子司馬炎逼迫曹操的孫子魏元帝
曹奐禪位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司馬炎追封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於是,唐人房玄齡等人合著的《晉書》裡面,就有了《宣帝紀》。
有關司馬懿的歷史記載,主要集中在《宣帝紀》,《資治通鑑·晉紀》中也有少量文字,《三國志》中恰恰很少,連單獨的傳記都沒有,只散見於關於曹操、曹丕、曹叡的篇章中。這是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晉人,既然司馬懿被追封為晉朝皇帝,在《三國志》裡就沒法給他立傳,只能留給後人修晉史的時候去寫「本紀」。況且,司馬氏最終「篡魏」,多少是非摻雜其中,編撰史書的不想說假話,更不敢講真話,乾脆迴避。相比之下,《晉書》裡的司馬懿豐滿了許多,智慧與爭議之舉都有所記錄,更加客觀,後人津津樂道的裝病隱居、狼顧之相這些典故都出於此。
隱
(有說他是真隱,有說那是裝的)
1994年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魏宗萬演繹的司馬懿,一臉陰沉;2010年版電視劇《三國》中倪大紅飾演的司馬懿,狂妄陰森;《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吳秀波版的司馬懿儘是儒雅和隱忍。司馬懿的隱或是忍,都並非空穴來風。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焦作溫縣)人,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漢末大亂,常憂心天下。他的年輕時代並無太多記錄,但因為祖上數代為官,勢必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安陽曹操高陵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潘偉斌研究員說,歷史上,司馬懿跟曹操直接交集其實並不多,曹操也沒有很重視司馬懿。但當時三國交兵,曹操確實急需人才,你不把人才攬來別人就會把人才攬走。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地方長官舉薦司馬懿為上計掾,也就是輔助地方長官向上呈報治理情況的官吏。曹操當時為司空,掌監察,「聞而徵之」。但司馬懿以患「風痺」,也就是風寒引起的肢節疼痛、麻木不能起居為由,予以婉拒。曹操不信,派人扮作刺客夜間行刺,司馬懿一裝到底,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曹操只得作罷。7年後,曹操當了丞相,又想起了司馬懿,也許是對他的表演有所耳聞,特意給手下交代,這廝「若復盤桓,便收之」。司馬懿不敢再找藉口,「懼而就職」。
司馬懿為何不願意出來做官,後世的史書大都以儒家忠君思想予以解釋,如《宣帝紀》就說他雖然知道漢朝已經不行了,但仍「不欲屈節曹氏」。也有記載說,司馬懿20多歲時曾與大隱士胡昭來往密切,古人特別是讀書人講究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司馬懿或許覺得世道太亂,不如避世。只是曹操太強悍,他才不得不出仕。這種敘述,也被後人質疑過,司馬懿當時年少,名氣並不大,曹操為了要他又是刺殺又是恫嚇威逼,似乎不合情理。潘偉斌認為,司馬氏當時已經是大家族,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歷任洛陽令、京兆尹。早年,司馬防曾經推薦過曹操做洛陽北部尉,曹操後來執意闢舉司馬懿,也許有報恩的意思。此外,與《大軍師司馬懿》中司馬懿最先出仕的情節不同,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早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便應闢為曹操掾屬,官至兗州刺史,是建安時期曹操集團的重要人物。司馬朗跟大臣崔琰關係非常好,崔琰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身姿不凡,你比不過他。崔琰可能也向曹操推薦過司馬懿。
研究三國歷史十餘年的作家陳瓷,著有《三國那些人那些事》《最彪悍的三國史》等,最近他出了一本從司馬懿角度講述三國故事的《懿統三國》(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陳瓷認為,司馬懿躲避徵辟,不是因為高潔的隱居,也不是因為虛偽的謙讓,而是一種明哲保身的生存手段。曹操徵辟司馬懿是在官渡之戰得勝之後,北方時局未穩,在複雜的大勢之下,既然已經有司馬朗向曹操集團表示了忠心,司馬懿無須對自己的未來和前途急於做出選擇,裝病是最好的選擇。7年之後,曹操統一北方,徹底清除袁氏力量之後,司馬懿才出來為曹操做官。至於曹操的恫嚇,也許是《晉書》為宣帝「高潔」的一種粉飾。
忍
(曹魏「三祖」太強大不忍不行)
總之,接近三十而立的時候,司馬懿結束了隱的階段,出來做官。但在他的人生當中,還不得不經常處於一種忍的狀態。這與曹氏數代對他的顧慮有一定關係。
《宣帝紀》的最後一段,說曹操很早就發現司馬懿有「雄豪志」,傳聞其有「狼顧相」,特意突然叫他轉身驗了一下,果真是不用轉身就可以把頭轉向正後方。古人是非常看重面相的,相術認為,狼顧之人陰險狡詐,心毒性狠,常懷殺人害物之心。的確,用這種方式看人,會給周邊的人帶來極大的不適感,覺得自己猶如獵物。曹操大約心裡受了傷,加上又夢見過「三馬同食一槽」,就非常猜忌司馬懿,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但曹丕跟司馬懿關係好,每每護佑。但司馬懿深深知道自己的處境,把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勤於吏職,夜以忘寢,才打消了曹操的疑慮。
說到狼,陳瓷認為司馬懿身上真的有一些「狼性」,首要的就是忍。曹操讓司馬懿出來做官,卻又不重用他,一直到曹操死,12年的時間,司馬懿始終未擔任實職,他只能默默忍受,小心謹慎,才能在曹操手下生存。曹丕登基以後,司馬懿才開始崛起。曹丕死後曹叡即位,曹叡大體上是信任司馬懿的,但也有很多時候頗為疑慮,他曾問尚書令陳矯:「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陳矯答:「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君臣倆對司馬懿能否忠於魏王朝都持懷疑。曹叡病危時,原定的託孤大臣裡是沒有司馬懿的,後來才勉強加上。曹叡死後,8歲的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意欲打壓司馬懿,司馬懿以退為進,再次忍耐了9年,最後兩年裝病,騙過了曹爽,最終發動高平陵之變,從此掌握大權。
司馬懿能忍,應該無人質疑。潘偉斌認為,在強大的「三祖」曹操、曹丕、曹叡時代,司馬懿也不能不忍。曹操、曹丕都是雄才大略,曹叡雖然並不為普通人所知,但也並非庸碌無為者,他處事沉著、剛毅,明識善斷,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包括司馬懿在內的幾個輔政大臣形同虛設。即使司馬懿有非分之想,在這三位執政時期,確實機會不多。
陳瓷認為,司馬懿在識人善任的「三祖」麾下最終能夠善終,要從兩方面分析:首先是司馬懿善於忍耐,精通偽裝,絕不暴露野心,謹慎行事,恭敬勤勉;其次是曹操只活到66歲,曹丕活到40歲,曹叡活到36歲,一個比一個去世得早,要是三人任何一個多活十年,司馬懿怕是都不會有機會的。
謀
(司馬懿軍事指揮到底行不行)
司馬懿能忍,但不等於躲著不幹任何事。在史書中,頗觸動人心的一個細節是,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已經遠離政權中心很久,看似弱勢卻能後發制人,除了對手曹爽是個稚嫩浮誇的公子哥兒,也因為司馬懿老辣沉穩,見機識變。《晉書》記載,他的大兒子司馬師很早就偷偷養了三千死士,散布在民間,事發時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這些人在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政敵們事前竟然一無所知。
司馬懿的謀略之名已經為今人所熟知,《天才權謀家——司馬懿》《超越諸葛亮的司馬懿謀略》《老謀子司馬懿》之類的書籍現代出了很多,成為職場人的熱門讀物。不過,因為在《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等典故的流傳,司馬懿常常被認為不是一個很能打仗的角色。其實,在史料中,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還是挺突出的。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徵討張魯,司馬懿建議曹操趁機攻打劉備,曹操不聽,說「人苦於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到了後來卻非常後悔。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北攻連捷,曹操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從許昌遷都到黃河以北,司馬懿等人力勸,並設計使得孫權派呂蒙襲取公安,關羽被其俘殺,許昌也保無虞。
司馬懿直接掌握軍權之後,魏明帝時,他率軍4萬討伐遼東,一舉掃平了割據遼東三世的公孫淵,統一了北部中國;太和二年,他出奇兵,蕩平了割據邊地、有反叛傾向的新城太守孟達;嘉平三年,太尉王凌反叛,司馬懿親自東徵獲勝。此外,他也不戰屈人之兵,幾次退蜀軍,挫敗了諸葛亮出祁連圖中原的戰略攻勢,並擊敗東吳大將諸葛瑾、朱然來犯之敵,孫權也不得不承認,「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司馬懿跟諸葛亮交手,確實是避戰居多,但也有些人認為並非司馬懿不敢打。北宋武學博士何去非在他的《何博士備論》中指出,這只是司馬懿的耗敵之策,諸葛亮死後,蜀師引還,而司馬懿未窮追,也是因為孔明雖死,其士尚飽,軍隊也無變化,且蜀道難行而容易設伏。這些倒都是軍事思想上的可取之理。
在電視劇中,司馬懿計謀迭出,與口吃的鄧艾聯手屯田並對抗曹氏宗親集團。史書中,除了軍事上的作為,司馬懿的確啟用了一些出身寒門的優秀人才。比如,他採納了鄧艾的建議大興屯田,因此,魏國資食有餘,而水無害,不僅解決了軍糧問題,消除了水災,也促進了連年戰亂之後社會經濟的恢復,改善了百姓生活。司馬懿也敢於直諫,魏明帝好修宮室,生活奢靡,百姓苦之,司馬懿剛從遼東徵伐歸來,上奏魏明帝不能再這麼幹,「節用務農,天下欣賴焉」。
由此,有後人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更厲害,因為相比之下,諸葛亮在蜀國的「工作環境」可好得太多。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言聽計從,曹叡卻並不完全信任司馬懿;大臣之中,諸葛亮在西蜀地位極高,而在洛陽朝中,曹真、曹休這些皇親,陳群、華歆、王朗這些重臣權勢都不小,猜忌、反對司馬氏的有不少人。司馬懿有此作為,相當不易。
中國秦漢史學會常務理事、南陽師範學院《南都學壇》主編劉太祥接受大河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無論是在軍事、用人還是經濟上,司馬懿打下的基礎對西晉統一中國的功績是比較大的,需要正確認識他的歷史作用。
篡?
(有生之年未篡權)
司馬懿死在公元251年,當時年幼的曹芳還在位,這是曹叡指定的接班人。雖然在洛陽南郊的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殺死了輔政大臣曹爽而獨攬大權,但他並沒有改換天地。
司馬懿輔佐曹丕,與曹丕有世子之爭的曹植卻對司馬懿高度讚賞,稱其「魁傑雄特,秉心平直」。東吳大臣張悌在抵抗西晉進攻時身死,但他也說過,「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就連後來對司馬師發動叛亂的文欽,也說「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司馬懿到底有沒有反心,什麼時候有了反心?後人無法根據司馬懿的所作所為,認定他之前對曹操、曹丕的輔佐缺乏誠意,也無法斷言他是否早蓄奇志,意欲取曹家而代之。但起碼司馬懿的兒子們是心裡有事的,不然不會有那個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意思的是,翻了史書你會發現,其實路人皆知不是因為司馬昭太囂張,而是他不淡定,心裡藏不住事。《晉書》記載,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之變前,深謀秘策,都特意躲著二兒子司馬昭,只找大兒子司馬師商議。事發前一天晚上告訴司馬昭,他果真「不能安席」。所以,司馬懿也一直更喜歡司馬師。
在「篡魏」這件事上,司馬師、司馬昭做了很多事,最終由司馬炎完成,卻也很難說跟司馬懿沒有關係。潘偉斌認為,早在曹叡在位時期,司馬懿的內心就已不平靜。司馬一家特別注重通過姻親來聯絡世族大家。司馬師的妻子叫夏侯徽,其母親是曹操的義女、名將曹真的妹妹。夏侯徽很有見識器度,可能是撞見了什麼事,最終發現司馬師「非魏之純臣」。司馬師察覺後覺得夏侯徽跟曹氏關係這麼近,「深忌之」。青龍二年(公元234年),24歲的夏侯徽竟被毒殺。夏侯徽貴為皇族,此事重大,司馬師應當會去徵詢父親意見。司馬懿即使沒有直接參與,也當是了解和默許兒子們的諸種思想和行為的。
如果有不臣之心,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大權在握,為何有生之年卻沒有篡魏?陳瓷認為,司馬懿死的時候,擁曹力量還是非常強大的,謹慎一生的他當然不會輕舉妄動。司馬懿死的前一年,曹魏舊臣王凌就密謀另擁新帝,剿除司馬懿,但是司馬懿未等王凌起兵,就把他殺了。司馬懿死後,淮揚一帶又接連兩次爆發了反司馬氏的兵變,這充分說明司馬懿有生之年未篡權是明智的。
不過,不管司馬懿如何,作為託孤大臣,其死後司馬氏將曹芳、曹髦等皇帝廢掉,加上司馬炎最終稱帝,司馬氏篡魏成為事實。在古人看來,這是與秉持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馳的,對他的主流評價也就變成了貶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話,「積善三年,自知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這種思想影響至今,如此也就可以理解,為何電視劇裡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司馬懿,會有那麼多的爭議。
情
(司馬懿有多辜負張春華)
電視劇裡,司馬懿對原配張春華的專情令人感動,與柏靈筠的糾葛令人唏噓,家庭和愛情也成為這部劇打動人的賣點之一。歷史上司馬懿的感情生活究竟如何?
潘偉斌告訴記者,張春華和柏夫人都史有其人,司馬懿並不專情,也不止這兩位配偶。張春華也是河南溫縣人,死後葬於洛陽,司馬炎追其為張皇后。史書稱,其「少有德行,智識過人」,不過,司馬懿並不怎麼看重她。直到有一天,為了辭官而假裝患風痺的司馬懿在家曬書,天降暴雨,司馬懿本能地站起來收書,被家裡一個做飯的婢女看見,張春華恐怕事情洩露,「遂手殺之以滅口」,之後親自做飯。司馬懿大概看得目瞪口呆,由此「重之」。
但司馬懿有了柏夫人之後,幾乎不再見張春華。司馬懿生病了張春華去看望,司馬懿竟惡狠狠地說:「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張春華羞慚憤怒,要絕食自盡,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也跟著媽媽絕食。司馬懿大驚,請罪,張春華才打消了尋死之念。司馬懿卻不依不饒,毫不掩飾地對其他人說:「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司馬懿的意思是,我是心疼孩子。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張春華早於司馬懿4年去世,時年59歲。
相關成語
【徒有虛名】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原文: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三國演義》
【尸居餘氣】像死屍般躺著,尚存留一口氣。指人行將死亡,亦形容人暮氣沉沉,庸庸碌碌而無所作為。《晉書·宣帝紀》:「司馬公(懿)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
【死諸葛走生仲達】意指人雖死,餘威猶在,指用死人嚇唬活人。《晉書·宣帝紀》:「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