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支付寶、度小滿金融、京東金融、騰訊理財通等多家網際網路公司旗下金融平臺主動下架銀行存款產品,下架之後,只有已經購買了存款類產品的用戶可以看見相關入口。部分受訪平臺人士對《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表示,目前不便對此事原委做交流,度小滿金融一位人士表示,對存款產品恢復上架的前提條件,可能「沒有平臺知道這個」。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近日公開表示,近年來,多家銀行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推出存款產品。「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展此類金融業務,屬『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也應納入金融監管範圍。」
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告訴本報記者,對網際網路存款型產品,國家原先沒有明確的允許或者不允許,但監管層面確實擔心銀行潛在的擠兌風險。王蓬博表示,網際網路存款的產品提供方主要是城商行等中小型銀行,城商行利用網際網路平臺將吸儲的展業範圍從當地擴展到全國,這和國家要求它立足當地、服務當地的宗旨有一定的「背離」。同時,由於網際網路平臺流量很大,用戶對存款利率的敏感度也較高,使整體存款交易規模很大,進一步使銀行的存貸款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帶來潛在的金融擠兌風險。「很有可能在短期內把銀行整體的存款類產品的交易規模給抽乾,可能某一個中小型銀行的流動性瞬間就抽沒了,這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擠兌性的風險存在與被觸發。」王蓬博說。
擠兌風險,也得到張維(化名)的認可。張維在某網際網路公司旗下金融平臺工作,他表示,城商行本身沒有很強的風險抵禦能力,網際網路存款可以隨存隨取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又形成了新的流動性風險。
張維具體解釋,銀行有一些監管指標,比如說流動存款佔整體存款的比例、資產負債比等。當銀行通過網際網路渠道進行批量存款時,很多存款就變成流動性存款,也就是活期存款,如果發生某些特定性的風險事件,大量的用戶可能會在同一時間取出存款。「這就相當於銀行面臨的擠兌風險了。以前銀行就服務一個地域的話,即便出現了大規模的用戶取款,銀行也是可控的,但是網際網路存款,用戶的行為是不可控的,說不上遇到一個謠言或者其他什麼事,就有可能使銀行面臨擠兌的風險,這就是流動性風險。」張維說,如果銀行存款有百分之六七十來自於網際網路渠道的話,當出現特定事件時,銀行很難有能力及時應對大規模擠兌,並且金融系統的聲譽也會受到影響。
為什麼會形成網際網路存款這種業態?
據記者了解,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主要興起於最近幾年,模式相對簡單,商業銀行出產品,網際網路公司本質上承擔中介代銷角色。在商業化變現上,中小銀行通過網際網路渠道突破了網點、資金和人員的限制,在線發展存貸款業務、信用卡業務。而網際網路平臺也有增加用戶黏性、實現流量變現的需求。
張維介紹,網際網路平臺主要存在四種獲利方式:平臺按存款規模的一定點數收取提成,也叫「導流費」;按照新開戶用戶的數量進行計費;依據曝光量收取廣告費。除此之外,平臺還可以把存款產品與其他基金、理財等產品交叉銷售。
王蓬博對本報記者談到,需求相契的情況下,城商行近年在網際網路平臺力圖拓展自己的服務,發現百度等很多平臺會聯合城商行發行線下的銀行卡,包括A類卡、B類卡,逐漸脫離金融業對帳戶的限制。
王蓬博表示,現在監管歡迎的金融科技創新,第一點是要能夠服務中小微企業;第二點是需要存在便民的社會意義,第三點是平臺對風險的控制符合合規性的要求。「這三點是『硬性』要求,目前來看,這也是國家希望這些平臺能夠做到的。」短期內,他認為,存款產品恢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長期來看,如六大行等大型商業銀行,不太可能和網際網路公司再進行更深的綁定,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運營自己的APP上,業務收回到自己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系網際網路平臺主動下架相關服務。張維認為,這反映出近幾年監管層面呈現出思路變化。央行以研究名義或者公開發表觀點的名義提示某些風險,這種方法很「微妙」,為將來出臺相關監管辦法做了鋪墊,並在平臺已經做出反應的前提下,讓未來整改更為順利。「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監管思路,比前幾年突然間就扔出來一個文件要求大家整改要好得多。」他表示。
不過,張維還表示,存款作為基礎型業務,監管層面沒有表現出要把網際網路方式「管死」的意思,但是強調要控制風險,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開展業務,那麼需要牌照。今年上半年,國家出臺了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的管理辦法。「既然有了網際網路貸款的管理辦法,其實也不排除未來出一個存款端的管理辦法。」同時,張維提到,因為存款端業務相對簡單,也不能排除監管層面將來採用指導的方式來約束,而不出臺具體的管理辦法。
(責任編輯:李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