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論人生:人過中年之福,從悟透3境界(至人、神人、聖人)始

2020-12-15 簡詩歌

南懷瑾是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大宗師,號稱「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精擅百家絕學,通曉儒釋道三教精髓,將畢生心血用於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事業上。其最著名的作品中就包含《莊子諵譁》。莊子的《南華真經》自古以來就號稱中華古文化奇書,其文採華美,意蘊悠長,任何人讀了都能夠有所領悟。什麼是至人、神人、聖人?今天就與大家一起學習。

一、什麼是「至人無己」?

至人,至,就是達到。至人,就是達到人的境界。可以稱之為「人」了。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算不算是人?仍然是人,只是一個沒有活明白的人,一個小寫的而非大寫的人,一個一輩子渾渾噩噩的人。

人,如果不能把我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如果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活著的目的和意義,只能用那句詩歌來形容:「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行屍走肉而已,沒有展現出生命應有的精彩,發現生命應有的價值所在。因此,做人做到了頭,活明白了,才能稱之為「至人」。

至人無己,無己就是無我。有詩為證:「欲除煩惱需無我,歷經艱難好做人。」人生要想沒有痛苦和煩惱,必須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行。為什麼?因為紅塵當中,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了。多得讓人難以招架,一個兩個,你可以抵擋;三個四個,你憑藉過人的意志力,還能抵擋。然而誘惑紛至沓來,猶如漫天飛雪一般,籠罩了整個天地,躲是沒地方躲的。要除去煩惱,只有「斷根」才行。

根,就是佛家所說的「我執」。我執是最頑強的人類執念。莊子在此處對「無我」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才算「至人無己」。要懂得天地的自然之道,要了解並能靈活運用自然、人類社會的各種大的規則、原則,以利於自己遊戲人間。說到運用天地自然之道,我們自然能夠聯想到老子的《道德經》。莊子與老子一脈相承,同為道家代表人物,其學說自然能找到許多共通之處。

二、什麼是「神人無功」?

神人,就是傳說中存在的那些大能者、修行有成的高人們。他們對自然的認識、理解和運用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這一境界可以稱之為「神」。達到這一境界的高人們,早已不再追求虛名。他即使拯救了人類、造福了社會,也不會希望讓我們來回報他,不會追求自己的名揚四海、名傳千古。他自然而然就去做了,這沒什麼了不起的。

人類對著塑像跪拜,那並非是拜菩薩,而是拜自己。古時候,多位名人都懸掛過一幅畫:一個自己坐著,接受另一個自己的跪拜。這說明,求人不如求己,度己就是度人。真正的神人境界,是無功的,沒有什麼功勞可言、可追求的。正因為其無功,所以才成其大功。這種思想,在老子《道德經》、釋迦牟尼佛《金剛經》中均有深深的印記。佛家說第八地以上的菩薩果位,就是「無功用地」,菩薩不求福德,於福德「不應貪著」,一切所作無功、一切無所作為。可見三教精要都是相通的。

三、什麼是「聖人無名」?

聖人無名。莊子所說至人、神人、聖人,其實是意中人的三個稱呼。這種人本沒有名字,也不求名,可千古以來,確實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為了表示尊重,稱他們為「聖人」。老子、釋迦牟尼、孔子人稱聖人,孟子稱亞聖,莊子呢?其實也是聖人,可一直以來,為了表示他的瀟灑不羈和道家思想,更多時候稱莊子為神人、或者真人。道家將莊子稱作「南華真人」,將《莊子》一書又稱為《南華經》《南華真經》,漢末黃巾張角又稱其中三篇為《太平要術》。

不求名,而享大名於世,成為憑藉文章傳世的聖人。莊子認為,真正的聖人,絕不會自認為是聖人。如果一個人宣揚自己是聖人,那麼早已跌落了人生的境界。什麼才是聖人?莊子認為,聖人就是平凡的人。古人說:「大隱隱於市。」那些聖人們,往往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默默生活著,有的一輩子默默無聞,有的因緣巧合,得享大名,卻也能平靜對待功名利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於平凡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凡啊!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解析啥是至人、真人、神人、聖人
    接下來,章教授分別論證了《莊子》中至人、真人、神人、聖人之「遊」即是一種行氣的高妙境界,以及他們與修鍊氣的功法的密切關係。「至人」就是極致之人。與普通人比,至人是可望不可即者,關鍵在於「神氣」不同。「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是至人的神功。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莊子人生三重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隨風去!細細品味,看透人生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家都讀過莊子的《逍遙遊》吧。「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莊子在逍遙遊中為我們虛構了一個神奇無比的鯤鵬的形象。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升華,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而他文中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就是能夠達到「逍遙遊」狀態的人。在前文的比喻中,鯤鵬能夠乘風起,遨遊萬裡,憑藉的是風,而列子能凌空而行,憑藉的是氣,就是說,他們這都還不能算理想的「逍遙遊」狀態。
  • 莊子的《逍遙遊》中,蘊藏著2個人生大智慧,悟透後豁然開朗
    《逍遙遊》將莊子的自由思想刻畫得淋漓盡致,文中基本都是採用神話故事來講明事理,而通過這些神話故事,能夠引發人們的深度思考。雖然《逍遙遊》全文只有803個字,但是這803個字卻字字珠璣,其中還蘊藏著2個人生大智慧,悟透後能令人豁然開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逍遙遊》中到底蘊藏著哪2個人生大智慧。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逍遙遊 選自《莊子·內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是莊周本人所作,《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則是莊子後學所依託。逍遙遊 [1]北冥有魚 [2] ,其名為鯤 [3]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 人到中年,悟透這兩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
    曾國藩的解釋是:「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由此可見,曾國藩的「知天命」不是消極的聽天由命,而是先積極作為,後泰然處之,盡人事而聽天命,畢竟成功有三大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曾國藩根據一生實踐心得告誡世人:做人,有兩條「天規」不要犯,方可福報多多!人到中年,悟透這兩條「天機」,可以積德積福!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人生的三重境界,莊子所說的「三條魚」,能領悟到的人不多
    導語:歡迎來到情感的世界,人生的三重境界,莊子所說的「三條魚」,能領悟到的人不多。今天跟大家聊聊莊子說的三條魚。這三條魚皆入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真正能悟。偷的人不多!但悟透的人!會一生順。遂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是哪三條魚!
  • 【國學講壇】人生三重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隨風去!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在逍遙遊中為我們虛構了一個神奇無比的鯤鵬的形象。鯤鵬等風來、乘風起逆風行,到最後如果能夠取消對風的依賴,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
  • 莊子:真正的得道之人,不是掌握了神通法術,而是悟透了這個方法
    這也不是我滿嘴胡說的,典故出自《莊子·大宗師》。有一天,顏回興衝衝的跟孔子說:老師,我最近開始頓悟了。孔子問:你悟到了什麼?顏回說:我已經忘記的仁義是什麼?孔子說:嗯,不錯,不過火候還是差了些。(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
  • 莊子《逍遙遊》解讀之二:眼界決定境界,境界決定人生的高度
    之二蟲又何知?到近郊去一天返回,肚子還是飽飽的;往百裡之外去的人,頭天夜裡就要準備糧食;到千裡之外去的人,就要花費三個月來準備乾糧。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那些蟬與小鳥哪裡會懂得這些呢?這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心靈開放寬廣之人,自然可以鵬飛萬裡,而心靈狹窄見識淺短之人,也就只能在狹小的天地中上下坡撲騰了。
  • 從乘機感遇悟人生的五種境界
    從乘機感遇悟人生的五種境界:第一境界:30歲前 (奔波趕機時段)跋山涉水,星夜兼程。第二境界:30-50歲 (起飛階段)青山遮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秉燭以夜遊,一夜看盡長安花。第三境界 50-70歲 (對流層)前路惡水險山,我自縱馬揚鞭。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就是:不為別人的評價所累。李煜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詞:浪花有意千裡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3江湖之魚莊子在《大宗師》裡寫的第三條魚,叫做鮒,是車轍的小魚。
  • 馮友蘭:人生有四重境界,境界決定了人生格局
    第四重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一種至高的境界。馮友蘭先生對此解釋說:「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這就是天地境界。」在馮友蘭看來,天地境界的人不僅能盡人倫人職,而且能盡天倫天職,即能事天、樂天。也就是說,只有天地境界的人,才深悟人之所以為人之理,盡人之性,成就理想的人格。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莊子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來描述概括這種境界,莊子把這種至高境界稱為「逍遙遊」境界,它是人們在想像中的最高境界。《逍遙遊》意在「勾勒理想世界」,《庖丁解牛》意在「應對苦難人生」。毫無疑問,《逍遙遊》給人們勾勒了一個理想世界,以「絕對自由」為內涵的「逍遙遊」境界,只能在精神上進行理解,在現實中根本無法找到。因此,莊子所追求的這種境界註定是無法實現,他的意義在於「為人們描繪了一個令無數人嚮往的理想彼岸」,並激勵人們為此孜孜不倦地進行追求。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第二節 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發展到以個人本我、本真與自由為價值取向的一種內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並對我國傳統文化人的心理性格產生過重大影響。在莊子看來,把它們的分判化去,將它們看作是齊同的,就合於「道」,進達於「道」。 莊子的「道」一方面化去經驗世界,經驗事物的對待性及由對待性引發的種種差別與區分而建立;另一方面,亦借拒斥作為宇宙本源本始的實存性而證成。顯而易見,它不是作為本源的實有論意義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 莊子:女仙人傳授長生不老秘訣,從聖人候選人到真聖人只需七步走
    這一天,莊子講了一段關於美麗女仙的傳說。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女偊,就是一位女仙。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女仙人說,唉!不可以啊!你不是修道的人啊,你沒這個天賦。卜梁倚這個人,你知道嗎?上古的一位神仙,他有聖人的才能,卻沒有聖人的道行,聰明睿智、甚至有神通,可只能稱為半仙,不是真聖人。
  • 莊子的《逍遙遊》:我們是灰雀,還是鯤鵬?
    《逍遙遊》先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全文主旨,而莊子為了表達這一觀點,就以恣肆汪洋的文風、詭譎神秘的方式,描寫了一隻體型大到幾千裡的鯤變化成為脊背有幾千裡的鵬,然後從北方的大海振翅高飛九萬裡到南方的天池。而寒蟬和灰雀卻譏笑鯤鵬,認為到九萬裡的高空向南飛是「痴人說夢」。為什麼會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