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是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大宗師,號稱「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精擅百家絕學,通曉儒釋道三教精髓,將畢生心血用於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事業上。其最著名的作品中就包含《莊子諵譁》。莊子的《南華真經》自古以來就號稱中華古文化奇書,其文採華美,意蘊悠長,任何人讀了都能夠有所領悟。什麼是至人、神人、聖人?今天就與大家一起學習。
一、什麼是「至人無己」?
至人,至,就是達到。至人,就是達到人的境界。可以稱之為「人」了。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算不算是人?仍然是人,只是一個沒有活明白的人,一個小寫的而非大寫的人,一個一輩子渾渾噩噩的人。
人,如果不能把我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如果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活著的目的和意義,只能用那句詩歌來形容:「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行屍走肉而已,沒有展現出生命應有的精彩,發現生命應有的價值所在。因此,做人做到了頭,活明白了,才能稱之為「至人」。
至人無己,無己就是無我。有詩為證:「欲除煩惱需無我,歷經艱難好做人。」人生要想沒有痛苦和煩惱,必須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行。為什麼?因為紅塵當中,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了。多得讓人難以招架,一個兩個,你可以抵擋;三個四個,你憑藉過人的意志力,還能抵擋。然而誘惑紛至沓來,猶如漫天飛雪一般,籠罩了整個天地,躲是沒地方躲的。要除去煩惱,只有「斷根」才行。
根,就是佛家所說的「我執」。我執是最頑強的人類執念。莊子在此處對「無我」進行了解釋,他認為,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才算「至人無己」。要懂得天地的自然之道,要了解並能靈活運用自然、人類社會的各種大的規則、原則,以利於自己遊戲人間。說到運用天地自然之道,我們自然能夠聯想到老子的《道德經》。莊子與老子一脈相承,同為道家代表人物,其學說自然能找到許多共通之處。
二、什麼是「神人無功」?
神人,就是傳說中存在的那些大能者、修行有成的高人們。他們對自然的認識、理解和運用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這一境界可以稱之為「神」。達到這一境界的高人們,早已不再追求虛名。他即使拯救了人類、造福了社會,也不會希望讓我們來回報他,不會追求自己的名揚四海、名傳千古。他自然而然就去做了,這沒什麼了不起的。
人類對著塑像跪拜,那並非是拜菩薩,而是拜自己。古時候,多位名人都懸掛過一幅畫:一個自己坐著,接受另一個自己的跪拜。這說明,求人不如求己,度己就是度人。真正的神人境界,是無功的,沒有什麼功勞可言、可追求的。正因為其無功,所以才成其大功。這種思想,在老子《道德經》、釋迦牟尼佛《金剛經》中均有深深的印記。佛家說第八地以上的菩薩果位,就是「無功用地」,菩薩不求福德,於福德「不應貪著」,一切所作無功、一切無所作為。可見三教精要都是相通的。
三、什麼是「聖人無名」?
聖人無名。莊子所說至人、神人、聖人,其實是意中人的三個稱呼。這種人本沒有名字,也不求名,可千古以來,確實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為了表示尊重,稱他們為「聖人」。老子、釋迦牟尼、孔子人稱聖人,孟子稱亞聖,莊子呢?其實也是聖人,可一直以來,為了表示他的瀟灑不羈和道家思想,更多時候稱莊子為神人、或者真人。道家將莊子稱作「南華真人」,將《莊子》一書又稱為《南華經》《南華真經》,漢末黃巾張角又稱其中三篇為《太平要術》。
不求名,而享大名於世,成為憑藉文章傳世的聖人。莊子認為,真正的聖人,絕不會自認為是聖人。如果一個人宣揚自己是聖人,那麼早已跌落了人生的境界。什麼才是聖人?莊子認為,聖人就是平凡的人。古人說:「大隱隱於市。」那些聖人們,往往在社會的各個角落裡,默默生活著,有的一輩子默默無聞,有的因緣巧合,得享大名,卻也能平靜對待功名利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於平凡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