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2020-12-04 郭偉勝在線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知道哪些是上天賦予的,並知道哪些是人為能夠爭取的,能搞清楚這兩個方面,就已經達到認知的極限了。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莊子.大宗師》: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

隱士南伯子葵聽說山上住著一個德高望重的女子,是個長者,名叫「女偊」,她是修道的真人,南伯子葵於是前去拜訪。

見到女偊,南伯子葵一下愣住了,以為找錯了人,遂問:「早就聽說您是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今天看到您本人,沒想到如此年輕,面容就像小孩子一樣。你是怎麼修得這個嬰兒之身的呢?」

女偊說:「我悟道了。」

南伯子葵:「大道只能靠悟嗎?我能不能向您學道呢?」

女偊:「不可以,如果你沒有那個悟性,照葫蘆畫瓢是學不來的。上段時間,有個叫『卜梁倚』的人來我這求道。他這個人天生就是個有道根的人,所以我說他有『聖人之才』,而我女偊只是一個悟道者,只能算作一個『真人』。卜梁倚有聖人之才,只是沒有人傳授給他成為聖人的方法。我知道成為聖人的方法,但我沒有聖人的天賦和本性,我的本性不是聖人那塊料。於是我就想把聖人之道傳授於他。他早晚都會成為聖人的吧?所以我說你不可以,如果你也象卜梁倚一樣,那就簡單了。」

女偊把卜梁倚修煉聖人之道的七重境界給南伯子葵描述了一下,看能否給他啟發,期許南伯子葵也能做個悟道的「真人」。

第一階段,外天下:我讓卜梁倚持守一處,抱神守靜,無視無聽。三天以後,他就不為紅塵俗事所幹擾了,心裡寧靜了很多。

第二階段,外物:我繼續指導他制心一處,專注呼吸。七天以後,便不受外界形聲影響和幹擾了。

第三階段,外生(xing):我繼續指導他收視反聽,靜觀內心,無執無求,只做一個觀察者,連呼吸都要忘掉,不要執著,也不要試圖改變什麼。漸漸地,意念也成為了虛無。這時候就是「坐忘」了。連自己都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

第四階段,朝徹:繼續體會坐忘之道,就會「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此時感受到了內心無比的充實、喜悅與祥和,身心一下子變得輕盈和空明,人與整個世界都是透明的,清清楚楚,皆可內觀。

第五階段,見獨:內心孔明以後,繼續修煉坐忘之道,能體會到大道的逶迤變化,笏漠無形,至陰蕭蕭,至陽赫赫。不知道這種變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它在什麼時候結束的。

第六階段,無古今:只要跟隨者大道的逶迤變化,不知不覺中,人的呼吸會變得綿綿其若存,用之不勤,慢慢地就會進入一個自動「止息」的狀態。這時就是真正的入定了。時間和空間都已經不復存在。一切盡在寂靜空虛之中,你坐一個小時好似一分鐘的感覺,或者出定的時候只是感覺恍惚了一下。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真。

第七階段,不死不生:能夠出現長久的止息和入定的時候,會找到一個「本我」的存在。不管是靜與動,都是本我在驅使,那個「本我」是天地賦予我的「精氣神」,它能趨利避害,它能先知先覺,它能確保肉身盡享天年。「本我」是不死不生的永恆存在。

女偊最後說「我能形若孺子,就是掌握了十個字——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真正能夠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無知無慮,自然能夠長生久視而有童子色。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殺生者不死)。而那些想法設法去延年益壽的人,那是『生生之厚』,最後往往被自己折騰死了(生生者不生)。順應和面對萬物的變化,不刻意改變什麼、逃避什麼(無不將也,無不迎也)。也不去成就萬物和傷害萬物(無不成也,無不毀也),我把這叫做『攖寧』,跟隨大道的逶迤變化,才是真正的寧靜(攖寧者,攖而後成者也。)」

相關焦點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莊子論人生:人過中年之福,從悟透3境界(至人、神人、聖人)始
    其最著名的作品中就包含《莊子諵譁》。莊子的《南華真經》自古以來就號稱中華古文化奇書,其文採華美,意蘊悠長,任何人讀了都能夠有所領悟。什麼是至人、神人、聖人?今天就與大家一起學習。一、什麼是「至人無己」?至人,至,就是達到。至人,就是達到人的境界。可以稱之為「人」了。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算不算是人?
  • 北大教授解析啥是至人、真人、神人、聖人
    章教授首先對《莊子·逍遙遊》中的「遊」字做了詳細的辨析。「遊」是《莊子》中可與「道」、「氣」概念歸為一類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僅篇名就有「逍遙遊」、「知北遊」,而且「逍遙遊」更是作為《莊子》的開篇之作,足見「逍遙遊」對於《莊子》的重要性。
  • 莊子:女仙人傳授長生不老秘訣,從聖人候選人到真聖人只需七步走
    這一天,莊子講了一段關於美麗女仙的傳說。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女偊,就是一位女仙。南伯子葵:道,我能學嗎?從上面的對話,我們知道這個事情的起源,是南伯子葵發現女仙人能青春不老,因此起了興趣,道心萌動,想要修道了。然而,女仙人接下來,卻給他潑了一瓢涼水。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你能分得清麼?
    但是有誰能弄明白什麼叫「真人」?還有我們經常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那麼什麼叫「聖人、賢人」?還有至人,在莊子《逍遙遊》,莊子就有關至人之說,那麼什麼「至人」?在《黃帝內經》,有專門對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論述。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如何罵孔子?
    莊子號稱南華真人,他留下《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真經》,與老子的《道德經》、《易經》,被魏晉學者合稱「三玄」。也正是在魏晉時期,莊子和老子被合稱「老莊」,尊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魏晉時期的名士都喜談玄學,他們說「三天不說說老莊,這舌根子就發硬了。」
  • 你以為只有善良的人通曉聖人之道?
    如果你以為只有善良的人才通曉聖人之道,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莊子·外篇·胠篋》記載,盜蹠的門徒向盜蹠問道:「做強盜也有規矩和準繩嗎?」盜蹠回答說:「到什麼地方會沒有規矩和準繩呢?作為一個盜賊,盜蹠通曉聖人之道,以便更好地行竊。這對於社會的穩定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這就如同有些學習、通曉法律法規的人,他們不是為了規避違法行為,而是為了找出法律法規所存在的漏洞,利用這些漏洞來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甚至不惜損害他人、社會及國家的利益。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和大盜之間有什麼聯繫?
    盜亦有道,這裡咱們要說清楚,有沒有道,並不影響偷盜者違法犯罪的事實。實際上盜亦有道,出自《莊子》,就像莊子常說的,道無處不在,是一種客觀規律,沒有高低貴賤好壞的區別。了解了這個前提,才能更好地理解盜亦有道。那麼咱們做盜賊的,到底有什麼道呢?根據《莊子·外篇·胠篋第十》的記載,蹠之徒問與蹠曰:「盜亦有道乎?」
  •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們如何理解呢?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也。莊子三十三章,通篇的主要思想有三:齊物論,本我說和本職說所謂齊物論,是道家基本主張。道家認為貧富差距產生貪,沒有貧就沒有富;等級差距產生歧視,沒有貴就沒有賤,矛盾是差異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同理沒有聖人,就沒有大盜, 沒有差異就不存在聖人和大盜。
  • 何為聖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孔子的聖人標準主要參考兩個因素:一是個人功業,二是個人道德,在這其中,道德的分量似乎更重一些。事實上,孟子確實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並獨成一派,成為儒家思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聖人觀同樣如此。孟子認為,聖人首先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個人修為,他說 "規矩,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己矣。"
  • 莊子「長生不死」之術:超越時空,不死不生
    莊子莊子描述的修煉過程,是先後達到幾種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在超越時空這一點上,莊子的感悟,與現代科學的多維時空理論可以說不謀而合。也就是說,人要長生不死,不能靠養生,使身體不老,而是必須要超脫時間維度的限制。莊子提到的修煉方法,是出於一位叫女偊的得道高人,此人雖然年歲很大,但面容如嬰兒。
  • 我讀《莊子》|為什麼莊子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也聽說過莊子講過更有激進的說法:」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更是感覺不能理解。直到我讀到莊子《胠篋篇》,對這些命題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莊子像莊子還講到,那些大盜如果不懂聖人之法,那他們就不能做成大盜。大盜揣測室內的有何種值錢的寶貝,這也叫聖明。能預知行動能否成功,這也叫智慧。行竊時誰能爭先入室,這也叫勇敢。
  • 《封神演義》有多少位聖人?聖人劃分的依據?楊戩哪吒也是聖人?
    有人提問:封神演義中有多少位聖人?誰的地位最低? 對此,有人認為《封神演義》有九位聖人,也有人認為是十二聖人,但其實都不對,在書中最後一回「武王封列國諸侯」,已明確提到: 後來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此七人俱是肉身成聖。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是莊子的負能量,還是莊子的大智慧?
    比如負能量,看似來自於物理學,其實又不太對,因為能量沒有正負之分;大智慧,看似來自於佛學,其實也不太確切,比如,由誰負責區分啥叫大啥叫小呢?這些個概念,都有些模糊。不過,在似是而非的情況之下,反而最容易做文章。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是個假設,即:如果什麼,那麼,就會什麼。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論語》中大量有關鄙夫、野人、小人、成人、有恆者、君子、士、大人、賢人、善人、仁人、聖人等的評述,集中表現了孔子對人格修煉永無止境的層級認識。概言之,孔子以君子、仁者和聖人三重人格境界來定位歷史人物和評價自己的學生。
  • 《封神演義》中,誰才是聖人之下第一仙?
    在《封神演義》中,準聖是聖人之下的最強者,也是大羅金仙這個境界中的姣姣者,達到大羅金仙巔峰境,離聖人,就一步之遙。要麼,是差感悟,要麼是差道德,要麼是差一點兒機緣,因此未能得到大道的認可。只要機緣一到,隨時就可能成為聖人。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說到莊子的道家哲學,我們就必須說孔孟的儒家哲學。莊子好像很看不上孔子的儒家哲學,處處和孔子的儒家哲學反著來。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最崇尚聖人的,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聖人的最高的人格理想。儒家認為,做人就是要做聖人,即使你是做不到,也要心嚮往之。
  • 五百萬年渡劫一次,鴻鈞老祖修煉成天道聖人,盤古身歸混沌!
    對於鴻鈞老祖的真實身份,一些書籍中認為他是先天聖人的師傅,但是從封神榜的內容來看,鴻鈞老祖確實是先天聖人的師傅,也是一個不死不滅的天道聖人,在書中有三個斬三屍成聖的徒弟,他們都是先天聖人級別的神仙。從書中的內容來分析,我們會知道神仙也是有等級區分,最厲害的神仙是天道聖人,他們是擁有不死不滅之身。
  • 伏羲時期的先天聖人,鴻鈞時期的先天聖人,哪一個比較厲害?
    看過封神榜的讀者都知道,在書中出現了很多先天聖人,但是仔細看完這本書,我們會發現先天聖人也分層次,有的先天聖人非常厲害,能毀天滅地,也有一些先天聖人不堪一擊,成為了封神榜上的有名之人。所謂先天聖人,顧名思義就是他們在混沌宇宙中修煉元神,或者在修煉中斬三屍成聖,擁有金剛不壞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