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莊子》|為什麼莊子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2020-12-22 國學新知堂

老子講:「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導棄利,盜賊無有。」看到這段經文,我其實是似懂非懂的。我也聽說過莊子講過更有激進的說法:」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更是感覺不能理解。直到我讀到莊子《胠篋篇》,對這些命題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老子出關圖

莊子是如何論述這些道理呢?他講到,人們為了防備開箱、撬櫃,掏兜的小偷小摸,往往採取加固、加鎖,繩索捆緊繩索的辦法,這些都大家公認為聰明的做法。可是要遇到大盜,他就要扛起箱子、搬起柜子、拎走布袋,還擔心你加固的不牢,鎖頭不結實、繩子捆得不緊呢。這不就是世俗所講的聰明不過是替大盜保存財物嗎?

莊子又講到,所謂的聖人也不過是為大盜作守護罷了。為什麼呢?他舉齊國為例子。以前的齊國鄰裡相望,雞犬相聞,天下太平,百姓莫不安居樂業。可是田成子殺了齊君盜取了齊國政權後,不也將聖人的法規制度一同竊取了去。雖然人們都譴責他弒君篡逆,但是小國卻不敢當面非議他,大國也不敢討伐他,他的地位比堯舜都穩固。這不就是聖智的法度保護了大盜的身家性命嗎?

莊子像

莊子還講到,那些大盜如果不懂聖人之法,那他們就不能做成大盜。大盜揣測室內的有何種值錢的寶貝,這也叫聖明。能預知行動能否成功,這也叫智慧。行竊時誰能爭先入室,這也叫勇敢。後退時誰能主動斷後,這也叫義氣。分贓平均,這也叫仁愛。沒有這五種品質做保障,能做成大盜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這不就是聖人的法度只不過是大盜的守護嗎?

雖然聖人的法度也能為善良的人們服務,可是天下善良的人少而不善良的人多,所以聖人利天下的作用要少於害天下的作用。於是,莊子得出結論說:聖人生而大盜起。那麼只有打倒聖人,放逐盜賊,天下才能獲得太平。這就是那個著名的論斷: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孔子像

重用聖人,其初終是為了治理天下,但其結果卻是大利於強盜的。聖人為了公平而製造了鬥斛,但大盜卻連同鬥斛一同盜去。聖人製造符契印章以取信,而大盜卻盡數盜走。聖人宣講仁義,宣稱以端正社會風氣,但大盜卻連同仁義也一併盜取。不信,你看,哪個諸侯門前不打著仁義的招牌呢?

那些小偷小摸都被斬殺,而那些盜取國家的大盜卻都做成了諸侯。越是做大盜越是有高官厚祿的賞賜,哪個還能禁止得了大盜的存在?莊子講,這一切一切的根源,都是聖人的過錯。所以莊子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這些文字讀來,的確可以被莊子的睿智說服。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老子所講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是否與莊子的上述意見一致呢?我的一點意見如下:

我認為「絕聖棄智」不是講消滅聖賢和智者,而是講不以聖為聖,不以賢為賢。也就是不要對百姓作賢和愚、智和不肖的人為分別。人在自然稟賦上有著天然的差異,有的人天生大力,有的人則天生柔弱;有的人天性聰慧,有的人則天性愚笨。這是自然之理所形成的必然現象。如果以賢為賢,以智為智,就意味著統治者將那些資稟優異的人士選拔出來,或是因為他們大力,或是因為他們智商高,而委以重任,並分配權力和財富,以此來輔助君王治理社會。

可是這樣,那些天性柔弱,天資愚鈍的百姓便無法獲得這些待遇,他們便成為沒有社會權力的階層。社會集團便因此分裂為統治與被統治,有產與無產兩個樸互對立階層,從而形成了社會中高貴與低賤,貧窮與富裕,有權與無權的分立。有對立就必然會有鬥爭,這樣就激化了社會矛盾,破壞了社會團結。這一切都是由於有賢有聖的原因。

反之,如果不君王以賢為賢,不以聖為聖,不以百姓的自然稟賦有差異而區別看待,沒有人因天資優異而被重用,也沒有人因資稟不足而被遺棄。如此,天下百姓渾然為一,沒有賢愚、智不肖的人為區別。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地位絕對平等,天下因此而實現了大同。在這樣的社環境下,稟賦好的不會自驕,資稟差不會自卑,也不會去爭做聖賢,如此天下就可以進入大同了。所以,「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講得其實就是「不尚賢,則民不爭」。

所以,我認為老子思想與莊子思想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莊子的論述無疑會為老子的論斷增加了新義。

【主要參考書目】

《老子譯註》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註譯

《莊子》 孫通海 譯註

相關焦點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如何罵孔子?
    意思是,你喊我是牛我就是牛,你叫我為馬我便是馬。 莊子就這麼任意灑脫,他深沉而自甘淡泊,他消遙而狂笑處世,他雄辯,他狂傲,他又足夠詼諧。 他為世人打開心靈的枷鎖,啟封思想的禁錮。 莊子生當亂世,人們都在問,天下為什麼大亂?世人為什麼有種種的不幸,人間為什麼有許多的汙濁,這究竟是誰的罪過呢?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是莊子的負能量,還是莊子的大智慧?
    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在《莊子·外篇·胠篋》中的一段話。對於這段話,我們不能孤立地解讀。莊子的思想具有衝擊力,或者說具有能量;莊子的話語,閃耀著智慧的火花。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流行語。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你真的理解了嗎
    這幾天重新讀回莊子,腦海總想到一個問題,莊子中講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說聖人不死去,厲害的盜賊就不會停止出現,那麼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莊子說聖人存在,大盜也會存在,聖人死去,大盜就消失了呢?帶著這樣的疑惑,我查閱他人的文章,最終大概能理解這句話了。
  •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們如何理解呢?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也。這裡莊子做了一個比喻:江河乾涸枯竭、山谷就會空虛,山丘夷平、深潭也能填滿。同樣地,聖人全部消失,大盜也不會興起,天下便會太平無事。聖人不消失,大盜就會層出不窮。為了治理好天下而重用聖人,卻是大大有利於盜蹠。
  • 女銷售被男同事騷擾毆打無人管,恰如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最近西安一個汽車4S店的女銷售被已婚男同事頻繁騷擾,可是公司領導卻置之不理,這種對惡人的包容毫無疑問就是對善良的摧殘,今天我打算藉助莊子的一句話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那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02莊子有雲「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對待惡人或者惡行,不僅不出面制止,還不斷容忍,其實已經不是我們今天才發現的現象,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人發現這個問題
  • 苟晶被偷竊的人生,諷刺的驗證了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高考被連續兩次頂替的苟晶事件,很諷刺地說明了莊子的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為什麼這麼說?莊子在《莊子·胠篋》qū qiè 這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嘴上說:我為你好。但是有的人偷竊別人人生的時候怎麼不想想自己一臉正氣的教育那些淘氣的孩子呢?還要到處活動關係,指鹿為馬,把黑的變成白的呢?發動周邊人要挾,驅車跨省堵人,還有說給地方抹黑……你們做的一切醜陋的行為才是真的抹黑,直接的證明了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只許州官放火,不學百姓點燈。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說到莊子的道家哲學,我們就必須說孔孟的儒家哲學。莊子好像很看不上孔子的儒家哲學,處處和孔子的儒家哲學反著來。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最崇尚聖人的,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聖人的最高的人格理想。儒家認為,做人就是要做聖人,即使你是做不到,也要心嚮往之。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和大盜之間有什麼聯繫?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以前有個大盜叫盜蹠,門徒問他,咱們做盜賊的也有道嗎?盜蹠回答說,世界上什麼地方能沒有道?能猜中屋裡藏著什麼東西,這叫聖;能率先進屋偷盜,這叫勇;最後一個撤退斷後,這叫義。而能準確判斷該不該下手,這叫智;最後分贓均勻,大家都服氣,這叫仁。不具備這五種品質而能成大盜的人,是不存在的。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快樂?莊子臨終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妙
    為什麼現代人不容易快樂呢?有人說,現代人的壓力大,自然快樂不起來。但是在古代政治動蕩、戰亂不斷,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人們卻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這又是為什麼呢?老子平靜地說道:「什麼聖人不聖人,這種名號,我早就像破鞋子一樣把它扔掉了。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牛、是馬、是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你說什麼,是你說什麼,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如果你選擇活在別人的眼裡,就註定要死在別人的嘴裡。
  • 莊子「長生不死」之術:超越時空,不死不生
    《莊子-大宗師》裡曾描述「長生不死」的狀態:「無古今,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意思是:沒有了古今即時間的概念,可以穿越時空,處於「不死不生」的狀態,沒有死也沒有生。「殺生者、生生者」都是指大自然,大自然讓人出生,最終又讓人死亡。
  • 莊子論人生:人過中年之福,從悟透3境界(至人、神人、聖人)始
    其最著名的作品中就包含《莊子諵譁》。莊子的《南華真經》自古以來就號稱中華古文化奇書,其文採華美,意蘊悠長,任何人讀了都能夠有所領悟。什麼是至人、神人、聖人?今天就與大家一起學習。一、什麼是「至人無己」?至人,至,就是達到。至人,就是達到人的境界。可以稱之為「人」了。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算不算是人?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除此之外,我還發現在《莊子》的「外、雜篇」裡有相當部分的篇章是在模仿「內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秋水篇》是在通篇模仿《逍遙遊》,這個觀點在《中國哲學十五講》裡的《莊子》一節中曾在注釋中談到。《逍遙遊》七章,《秋水篇》也是七章;《逍遙遊》第一章講「小大之辯」,《秋水篇》第一章也是講「小大之辯」。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上部),崇尚聖人對社會的危害
    我先給大家講下我對聖人不死的見解, 聖人不死也就是說這個社會是崇尚聖人,崇尚道德,甚至把道德作為評判事情對錯的標準,也就是說事情的是非對錯完全是由執法者的主動判斷來判定,這就會造成一個情大於理大於法的社會。
  • 莊子:深根寧極而待,只要不死,總有出頭之日
    剛到子桑四面漏風又漏雨的門口,就聽到裡面傳來不知包含了多少悲哀,多少痛苦的哀歌之聲:「蒼天啊,大地啊,我子桑愧對父母,愧對我列祖列宗啊」子桑哽咽幾乎不能自己。子輿進門問:「你的歌聲怎麼如此蒼涼?」子桑說:「我在想我為什麼混到了如此田地,連飯也吃不飽,身體也垮了。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女偊說:「我悟道了。」南伯子葵:「大道只能靠悟嗎?我能不能向您學道呢?」女偊:「不可以,如果你沒有那個悟性,照葫蘆畫瓢是學不來的。上段時間,有個叫『卜梁倚』的人來我這求道。他這個人天生就是個有道根的人,所以我說他有『聖人之才』,而我女偊只是一個悟道者,只能算作一個『真人』。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陶淵明屬於我不想向你們彎腰我不幹了,而莊周屬於我不需要向你們彎腰,老子就是不想幹了!一個是滿腹不滿的中年大叔,而一個是灑脫個性的青年才俊。辭職後的莊周並沒有下海經商,也沒有像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擁有幾十畝田地。於是,沒多久就窮困潦倒,身無分文了。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康有為同年1月29日,北京《順天時報》報導康有為赴湖南、湖北時,用的標題是聳人聽聞的《盜經之聖人康有為僕僕往來湘鄂》,直斥康有為「盜經」。後來,《金剛鑽》月刊在發布康有為去世的消息時,還要寫上一句「忽而之陝」,並附了一篇題為《聖人死,大盜止》的評論。
  • 莊子是文學天才,但對於講道理而言,莊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痴
    也許莊子是文學虛構的天才,但對講道理來講,則是地地道道的白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