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上部),崇尚聖人對社會的危害

2020-12-22 卡卡卐羅特

我先給大家講下我對聖人不死的見解, 聖人不死也就是說這個社會是崇尚聖人,崇尚道德,甚至把道德作為評判事情對錯的標準,也就是說事情的是非對錯完全是由執法者的主動判斷來判定,這就會造成一個情大於理大於法的社會。

而在一個情大於理大於法的社會中,執法者往往不會以事情的對錯來評判事情,而是以情來判斷,也就是人情的多少,你有權、有錢、有背景、有後臺就有人情。比如說,我犯了殺人罪,而這是一個對未成年過度保護的社會,未成年犯罪等於犯錯,那麼,只要我有權、有錢、有背景、有後臺,把隱蔽工作做好,與執法者交流下人情,那麼我哪怕40歲也能把自己變成未成年;比如我犯了強姦罪,而這是一個極為歧視性工作者的社會,如果我有實力那就可以把自己的行為定性為嫖娼或嫖宿幼女;比如我酒駕撞死人,而這是一個崇尚無私奉獻,並將個人品德作為是非標準的社會,那麼我就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愛崗敬業、樂於助人、勤儉節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心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奮鬥的偉大光輝形象,再多拍幾張照片,找幾個演員來證明下,並表示自己之所以撞人也是為了急於處理工作上的事而犯的過錯,此時只要民眾的法治觀念不強,與執法者溝通好,那我就不會受到法律制裁。

所以我認為在一個情大於理大於法的社會,法律只是控制底層人民的工具,權貴階層根本受不到法律的約束,而制定法律的人偏偏又是有權、有錢、有背景、有後臺的人,他們也不會改變這一切,不會主動讓自己也受到法律約束,幾千年來皆是如此,從來沒變過。而在底層人民中,當碰到事情糾紛時,由於是非對錯更多是以執法者的主觀判斷來決定的,所以誰對誰錯也是看人情,比如誰送的禮多誰就有更多人情,誰聲音大能壓過對方誰就有更多人情,誰更狠更有實力誰就有更多人情,誰是弱勢群體誰就有更多人情。這就把社會底層搞得烏煙瘴氣、爭鬥不休,人人攀權附勢、相互欺壓,因為是非對錯是以人情來衡量,你能壓過的人越多,越有關係,你的人情就越多。這導致社會上出現一大批無才無德,只懂得用機詭巧詐去搞關係的人,而這些人反而成為既得利益者,所以底層的人個個紛紛效仿,把這種人看作聰明人,把老實做事的看作愚蠢的人,比如在工廠裡,大家都崇尚做最少的事,拿最多的錢,對一些人來說這是最值得炫耀的資本,反而瞧不起那些實實在在做事的員工。

對於統治階級而言,聖人可以說是最好的保護傘,因為在一個崇尚聖人的國家,統治者只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每天發表一些絕對正確的話,宣傳一些絕對正義的口號,他就永遠是正確的。他不管這些正確的話到底是不是人能做得到的,反正只要講了,你就不能說他錯,再經常評選一些道德楷模,發表一些感人的故事,讓大家感動一下,比如孝順的故事,他也不管故事中的人是真孝還是假孝,假的更好,假的說明人家演技好,演的有時反而更容易感動人,發自內心的孝沒這麼矯情。所以在一個崇尚聖人的國家,情大於理大於法導致道德敗壞,而統治者可以不作為,可以安心享樂,只要他能用宣傳手段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大公無私的光輝聖人形象,作出教化眾生、努力挽救社會道德的姿態,那麼人們就不會反對他,反而覺得他做的是對的,其實社會道德敗壞的根本原因就是統治者不作為,不願意建立一個公平公正,人人平等,法大於理沒有情的社會。

崇尚聖人的社會還有一個奇葩現象,就是你惹不起的不是壞人,而是被定性為好人的人,人們很容易認為只要與「好人」為敵的人,就是壞人。比如說一個人被貼上了好人的標籤,他做了壞事,但是誰都不會相信她幹壞事,這就是「好人」作惡最可怕的地方,壞人作惡,人人都知道喊打,而「好人」作惡,別人往往都會攻擊受害者。

這跟西方國家形成對比,越是重視法律,看輕人情的國家,人民的素質更高,因為在這些國家,一切按法律辦事,不需要你去搞關係弄人情,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你沒犯罪就受法律保護,犯了罪就受法律制裁。當時現在西方制度也開始走向衰落,是由於社會上某些私慾導致,以後再講。

最後講講我的觀點,我認為一切道德規範,不管儒、佛、道中教人行善的內容,還是現在定的道德標準,永遠只能讓每個人自己要求自己,你可以勸別人,教別人,但是永遠不能要求別人,更不能用道德去作為判斷事情的是非標準,只能用制度去約束別人。崇尚聖人的社會必然導致一個情大於理大於法的社會,情大於理大於法的社會必然導致一個道德敗壞,人人崇尚虛偽、機詭巧詐的社會。所以要求別人行善,道德綁架都是屬於私慾,人是追求名利的生物,人只有在作惡必然受到懲罰的情況下,才會收起作惡的心。總之,好的制度能讓壞人幹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本篇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上半部分。

相關焦點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你真的理解了嗎
    這幾天重新讀回莊子,腦海總想到一個問題,莊子中講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說聖人不死去,厲害的盜賊就不會停止出現,那麼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莊子說聖人存在,大盜也會存在,聖人死去,大盜就消失了呢?帶著這樣的疑惑,我查閱他人的文章,最終大概能理解這句話了。
  • 我讀《莊子》|為什麼莊子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也聽說過莊子講過更有激進的說法:」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更是感覺不能理解。直到我讀到莊子《胠篋篇》,對這些命題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可是要遇到大盜,他就要扛起箱子、搬起柜子、拎走布袋,還擔心你加固的不牢,鎖頭不結實、繩子捆得不緊呢。這不就是世俗所講的聰明不過是替大盜保存財物嗎?莊子又講到,所謂的聖人也不過是為大盜作守護罷了。為什麼呢?他舉齊國為例子。以前的齊國鄰裡相望,雞犬相聞,天下太平,百姓莫不安居樂業。可是田成子殺了齊君盜取了齊國政權後,不也將聖人的法規制度一同竊取了去。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儒家哲學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最崇尚聖人的,在孔子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聖人的最高的人格理想。儒家認為,做人就是要做聖人,即使你是做不到,也要心嚮往之。在孔子心中,聖人有兩條標準,第一要有極高的道德修養,注意,是極高的而不是一般的,像你平時做個好人好事扶老太太過馬路這樣的事,這不是極高,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一般要求。第二是要有極為偉大的事業和功績,要安天下。這樣的話聖人就不多了。
  • 苟晶被偷竊的人生,諷刺的驗證了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高考被連續兩次頂替的苟晶事件,很諷刺地說明了莊子的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為什麼這麼說?莊子在《莊子·胠篋》qū qiè 這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如何罵孔子?
    莊子正言宣告:那些被世人稱頌讚譽的上古聖人帝王們,標舉仁義,不過是擾亂了人心,並沒有給塵世帶來安寧、歡愉! 本來天下相安無事,人們相親相愛端正無私,這是無心而不自覺的,但聖人們偏偏自作聰明推行什麼仁義禮智,使得天下人熙熙攘攘競相奔趨於仁義禮智,身勞神疲而不得安寧、沒有真正的歡樂。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是莊子的負能量,還是莊子的大智慧?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莊子在《莊子·外篇·胠篋》中的一段話。對於這段話,我們不能孤立地解讀。莊子的思想具有衝擊力,或者說具有能量;莊子的話語,閃耀著智慧的火花。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流行語。比如負能量,看似來自於物理學,其實又不太對,因為能量沒有正負之分;大智慧,看似來自於佛學,其實也不太確切,比如,由誰負責區分啥叫大啥叫小呢?
  • 女銷售被男同事騷擾毆打無人管,恰如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最近西安一個汽車4S店的女銷售被已婚男同事頻繁騷擾,可是公司領導卻置之不理,這種對惡人的包容毫無疑問就是對善良的摧殘,今天我打算藉助莊子的一句話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那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02莊子有雲「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對待惡人或者惡行,不僅不出面制止,還不斷容忍,其實已經不是我們今天才發現的現象,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人發現這個問題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康有為同年1月29日,北京《順天時報》報導康有為赴湖南、湖北時,用的標題是聳人聽聞的《盜經之聖人康有為僕僕往來湘鄂》,直斥康有為「盜經」。後來,《金剛鑽》月刊在發布康有為去世的消息時,還要寫上一句「忽而之陝」,並附了一篇題為《聖人死,大盜止》的評論。
  •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們如何理解呢?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出自《莊子·外篇·胠篋第十》,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也。同樣地,聖人全部消失,大盜也不會興起,天下便會太平無事。聖人不消失,大盜就會層出不窮。為了治理好天下而重用聖人,卻是大大有利於盜蹠。莊子三十三章,通篇的主要思想有三:齊物論,本我說和本職說所謂齊物論,是道家基本主張。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和大盜之間有什麼聯繫?
    竊格瓦拉曾經說過,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做生意又不會做,就是偷這種東西,才能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竊格瓦拉的話雖然好笑,但仔細想想,這恐怕也是眾多偷盜者的心聲吧。其實人類歷史上,偷盜這個行業也算歷史悠久,屢禁不絕。
  • 紫薇聖人的傳說
    「紫薇聖人」命宮主星即是紫薇,故其是帝君(天主)轉世。然,他出身田間亦不稱帝王,故世人又稱他為聖人。這便是「紫薇聖人」名號的來歷。 古人常說,真龍者天子也!天子即為真龍。「紫薇聖人」出生龍年,他的真身是一條龍。故,帝君(天主)乃真龍也。(相關閱讀——天地傳奇之神龍遊記、解讀龍婆預言,一條龍將控制人類!)
  • 聖人都逃不過真香警告?
    (網圖,侵刪)朔方聖人曾經一人鎮壓老無人區,讓神王也無可奈何,也正因如此,人魔案時無人區的妖魔入侵讓人誤以為是聖人在背後搞鬼,連龍胖都誤把聖人當作領隊學哥了。如今朔方聖人薛青府正式出場算是打消了之前的疑慮,但是令人咂舌的是聖人和領隊學哥的目標似乎一致呢?
  • 劍來:三教祖師散道與雪中異曲同工,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這並不是臨時起意,讓三教聖人散道天地。其實烽火在《劍來》和《雪中悍刀行》中對於這種讀書人希望的太平盛世都是異曲同工。就像在最新的這章《劍來》中,道祖騎牛去往天外天,至聖先師去往大驪,佛祖來到劍氣長城。當然這裡不一定是佛祖。因為從陳平安的反應來看,是認識前來的佛門聖人的。有可能是姚師傅,也就是藥師佛。這個就等烽火進一步解謎吧。
  • 你以為只有善良的人通曉聖人之道?
    如果你以為只有善良的人才通曉聖人之道,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莊子·外篇·胠篋》記載,盜蹠的門徒向盜蹠問道:「做強盜也有規矩和準繩嗎?」盜蹠回答說:「到什麼地方會沒有規矩和準繩呢?以上五樣不能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人,天下是沒有的。」盜蹠是誰呢?也許你不知道古代有這麼一個叫做盜蹠的大盜,但是一定聽說過坐懷不亂的柳下惠。盜蹠就是春秋時期魯國賢臣柳下惠的弟弟。作為一個盜賊,盜蹠通曉聖人之道,以便更好地行竊。這對於社會的穩定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
  • 都說聖人不死不滅,那對付聖人,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
    在封神中,地位最高實力最強的無疑就是聖人,又素有聖人之下皆螻蟻的說法,修仙不成聖難逃一死,只有聖人才能不死不滅,萬世永存。那麼聖人就真的無敵了嗎?沒有半點方法可以對付?顯然不是,聖人雖然法力無邊,但並非不可戰勝,只是比較難而已。
  • 《封神榜》中的先天聖人真的不死不滅嗎?
    《封神榜》中的先天聖人真的不死不滅嗎? 昊天上帝令十二仙首稱臣,引發三教共議《封神榜》。經過先天聖人討論,最終決定由元始天尊主持封神榜,姜子牙則是元始天尊派去的執行者。
  • 聖人是什麼樣的?
    有時我也好奇,聖人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們對聖人的傳說很多很多,但是我不太信這些。比如有人說,聖人在大亍上過,你用屎盆子扣他,他不生氣,只會去河中洗一洗,什麼也不說,因為他把紅塵看破,還有人說一個女人偷情,懷孕了,大家追問孩子父親是誰,大姑娘騙大家說是聖人的,聖人從不辨解,把孩子養大,十幾年後女人後悔了,才說出實情,洗清了聖人的名聲。還有人說老鷹吃鴿子,聖人對鷹說,你不能吃他,鷹說不吃它我死了,聖人說我從我身上割半斤肉吧。鷹才放了鴿子。
  • 《推背圖》第54象預言:未來社會,聖人出,黃河清!
    黃河的水常年渾濁,據說黃河500年才變清一次,在《幼學瓊林》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聖人出,黃河清。早在三國時期,魏朝的李康在他的著作《運命論》中提到:「夫黃河清而聖人生。頌曰:不分牛鼠與牛羊,去毛存鞟尚稱強,寰中自有真龍出,九曲黃河水不黃。金聖歎:此象有實去名存之兆,或為周末時,號令不行,尚頒止朔:亦久合必分之徵也。註解:1、圖為5個小牧童手拿小棒趕著一頭怪牛,它個頭小,有點像羊。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 《封神演義》有多少位聖人?聖人劃分的依據?楊戩哪吒也是聖人?
    有人提問:封神演義中有多少位聖人?誰的地位最低? 對此,有人認為《封神演義》有九位聖人,也有人認為是十二聖人,但其實都不對,在書中最後一回「武王封列國諸侯」,已明確提到: 後來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此七人俱是肉身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