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文學天才,但對於講道理而言,莊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痴

2021-01-13 講道理的泰迪熊

莊子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莊子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無跡可尋的寓言和比喻。其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文學價值較高。在說理方面則缺乏基本的論證。即使有,也是天馬行空式的口若懸河,雖然不乏一些思想的光輝,但總體上沒有基本的邏輯可尋。也許莊子是文學虛構的天才,但對講道理來講,則是地地道道的白痴。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違反了辯論中的舉證原則:當被問及和質疑時,主張人應對自己的立場加以說明和論證。「誰主張誰舉證,這是最基本的辯論原則」,可惜,莊子不懂。惠子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按照基本的舉證原則,莊子必須回答自己是如何知道魚之樂的才行。而莊子則將論證的責任推給惠子,是耍賴的行為,自然是狡辯。

我們來舉個類似的例子。譬如:有人問甲,你怎麼知道有鬼的?甲不進行論證,反問道:「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有鬼?當你問我:我怎麼知道有鬼時,就已經知道我知道有鬼而問我了,所以世界上當然有鬼了」。這種玩弄字眼胡攪的功夫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的源頭大約可以追溯到莊子那裡。

莊子的無用之樹

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貢獻最大的一個。但是,墨子的許多文章和言論也存在邏輯缺陷。

比如說,在墨子最著名的《公輸》中: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

雖然我們肯定墨子反對戰爭的態度,但是,就以講理而言,墨子的說理還是存在瑕疵的。由於缺乏基本的邏輯手段,墨子等人講道理喜歡用譬喻或者寓言。譬喻和寓言也有好處,那就是講道理生動活潑有趣,使抽象難懂的道理變得比較好懂。缺點推出的結論往往似是而非。古人曾說,失之毫釐,謬以千裡。有些道理是在不經意間弄偏了,因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其實,百姓爭鬥殺人和國家之間的爭鬥並不完全具有可比性。大國侵佔小國,可以增大自己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數目,對國家的綜合實力是有好處的。而百姓爭鬥殺人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可能鋃鐺入獄,也有可能要逃亡,有可能要破家喪產……總之,老百姓的爭鬥利少弊多。但當時的君主要有一番作為,要避免被別的國家吞食,必須要對小國進行兼併,才有可能成就霸業。由此可見,不隨便殺人和國家的戰爭導致的死亡性質並不完全一樣。兩者的類比,表面上相似,其實大相逕庭。「春秋無義戰」,在周王朝衰微的情況下,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個國家不能發展和壯大,最後必然會淪為別國的附庸,老百姓也難以逃避被屠殺的命運。

隨便說一句,由於古代缺乏說理和論證的邏輯工具,古代先賢只能通過類比和寓言的方式來推出自己的觀點。但是,類比和寓言並不是科學的論證工具,因此,古代先賢書裡不講道理的言論比比皆是。在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如果沒有掌握邏輯的工具,就有可能把古人的尿缽當成寶貝供奉。古人曾說:不學道,無以言。想做堂堂正正的大國公民,不學點邏輯怎麼行呢?我是講道理的泰迪熊,請關注我支持我,我們一起將講道理進行到底。

墨子

不會講道理的民族配不上文明二字的。請向你身邊的人推薦我的講道理系列文字。謝謝。

相關焦點

  • 我讀《莊子》|為什麼莊子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老子講:「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導棄利,盜賊無有。」看到這段經文,我其實是似懂非懂的。我也聽說過莊子講過更有激進的說法:」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更是感覺不能理解。直到我讀到莊子《胠篋篇》,對這些命題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 學生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那是因為不了解莊子的想像力之強大
    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就有一個人特別愛講道理,關鍵是他講的道理一般人都能聽進去、愛聽,覺得非常有趣。這個人就是莊子,就是那個中學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逍遙遊》的作者,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這一篇篇幅較長的古文給折磨得不輕。
  •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又加上魯迅對莊子思想始終持的是批判態度,阿Q和莊子之間看上去又確實有一些相似點。因此,有些人認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正是莊子思想的一個特徵」、「阿Q是莊子的草根版,莊子是阿Q的理論版」。換句話來說就是,莊子是阿Q精神的源頭,是阿Q的原型。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莊子,想像豐富,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至。莊子,行為灑脫,言語流暢,逍遙至極,又浪漫至極。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領悟莊子智慧的人,往往為之手舞足蹈,讚嘆不已,而又受用不盡!
  • 莊子的三句話,不僅道理深刻,而且還奉獻了兩個成語
    古代一位先賢就曾分析過類似的情況,下面介紹的是莊子的三句話,不僅道理深刻,而且還奉獻了兩個成語。莊子《秋水》以開篇的「秋水」二字為題目,前面以河伯與北海若的七問七答為主線,逐層剝開,文整義足。作者先講了一個故事:秋雨綿綿,河水上漲,幹百條河流都灌注到黃河。黃河的河面也逐漸加寬,放眼望去,連牛馬都小得無法辨認清楚。河伯歡欣鼓舞,也開始驕傲起來,以為天下的壯美都攬入眼底。
  • 人生三大境界,莊子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還拍成了電影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既有豐富的哲學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託,莊子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特別善於講故事,以故事來間接傳達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故事是神話,又是寓言,類似於今天的魔幻文學,充滿了想像力與場景感。
  • 一套書,讀懂莊子的「潮」
    (插頁翻拍)準備半生,寫作八年張遠山坦言,自己讀一切書都是為了讀懂《莊子》:「從1980年進入大學,我就開始研究莊子,至今沒有間斷,已經延續了四十年;四十二歲到五十歲是我寫作巔峰期八年,寫出來的最佳作品就是這『莊學三書』,這是我畢生閱讀、思考
  • 莊子的《逍遙遊》:我們是灰雀,還是鯤鵬?
    這就是莊子認為的真正的逍遙,「無己」、「無功」、「無名」,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以上就是中學課本中摘錄的部分,而接下來所說的就是課本中沒有的內容了。莊子通過舉例進一步闡述了無己、無功、無名的思想: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但被許由拒絕了,許由說:「你治理好了天下而讓我來替代你,是因為我追求名聲嗎?
  • 莊子·秋水
    而在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與哲學的歷史發展中,莊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脈,並且莊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絢麗多姿的特色而被視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奇葩。莊子的思想被輯錄成書,即為今天所見到的《莊子》。《莊子》一書其體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內篇、外篇和雜篇。
  • 《莊子》給了我們一種安頓情緒的方式丨賈行家專欄
    起初,風還是從山裡過來,穿過乾燥的玉米地,帶起陣沙沙響,一個寒噤過後,四周忽然變得陌生,風像是侵襲到我的背後,從脖項後、兩腋下伸過去的好幾隻手,棄我而去,完全是出於蔑視。我先是悚然,繼而頹喪,黑暗裡有無邊江湖,我的存在如此荒謬。我明白:自己從來沒有不怕的道理,只是在城裡待久了,見了太多人被鎖進冷櫃裡風被鎖在高樓之間,對風和死亡的微妙全無知覺而已。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莊子在內七篇的寫作方式,也就是莊文三言,分為卮言,重言,寓言三種。卮言,至言也,古代道家用虛靜無為的思想闡述事理,以不言為至言。和真言一樣,是至人真人這些最高得道、最高境界的人說的話,指最重要、最高深、最隱晦、最難懂的道理。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老子莊子怎麼看儒家?莊子:據統計,魯國只有一個儒家
    比如,他講了一個「儒以詩禮發冢」(兩個儒生的「盜墓筆記」)的寓言故事: 兩個儒生盜了一晚上墓,把風的大儒在上頭著急了:天快亮了,發現了什麼? 小儒說,還沒有解開裙襦,但口中有珠。
  • 我們今天讀到的《莊子》,為何與司馬遷看到的完全不同?
    司馬遷《史記》裡說《莊子》有十幾萬字,《漢書·藝文志》說莊子總共有52篇,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莊子》只有33篇,也就是內7篇,外15篇,雜11篇,總共7萬字不到。這種編排是晉朝郭象確定下來的,缺掉的那些篇章也是郭象刪掉的。
  • 《莊子》名言8句,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莊子.知北遊》天地孕育萬物的美德,四時循環有序的法則,萬物榮枯的道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沒有任何的故意做作。所以真正的聖人,通過效法天地的美德,而通達萬事萬物的道理。三、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
  • 莊子的齊物論是有點晦澀難懂,就請看看這樣的翻譯和講解
    讀《莊子》,喜歡莊子的故事,卻最怕莊子講道理。有人說莊子的文章「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應當是指莊子的寓言故事,若是讀莊子講道理的大段議論,恐怕就不會有「瑰麗詭譎,意出塵外」的感覺了,只會「我的媽呀,這莊子到底在說什麼呀?」
  • 莊子流傳千古的名篇,不僅奉獻了一個成語,而且啟迪深刻
    一篇優秀的散文不僅可以帶給人們美好的藝術享受,而且還能通過對事物的深入描寫,令人從中感悟很多深刻的道理。比如歐陽修的《賣油翁》,就富含哲理與情趣;而蘇軾的《赤壁賦》,也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更充滿了豁達情懷。莊子是戰國時宋人,曾做過漆園吏。
  • 縱橫生死,豪邁豁達——莊子,一個最浪漫而豪邁的不二奇才
    提到莊子, 我們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以及「莊周夢蝶」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典故。但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莊子,看懂莊子的故事呢?莊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不二奇才,莊子一書,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書。他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觸發我們去深度地思考人生應有的選擇與態度。「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 鄧小軍:《莊子·齊物論》疏義
    崇尚鬥爭即蒙昧,崇尚鬥爭不是人生的道理 「日以心鬥」,「其所由以生乎」:日日用心於鬥爭、崇尚鬥爭,違背了人生的道理。 「與物相刃相靡」,「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日日與人相互砍殺、相互追殺,人生難道就如此蒙昧嗎?崇尚鬥爭就是蒙昧。
  • 戰國三大毒舌思想家:莊子、孟子和墨子,誰最毒舌?
    看來,莊子既窮又冷,還一身的傲骨,關鍵是,莊子還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毒舌。他擁有天才的辯論能力,雖然他認為,辯論根本就是毫無意義的事情,是非對錯都是相對的,從齊物論的觀點來看,根本就沒有什么正確與錯誤的東西,因此,戰國時期的那些思想家們,經常面紅耳赤地大搞辯論,實在是很無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