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莊子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無跡可尋的寓言和比喻。其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文學價值較高。在說理方面則缺乏基本的論證。即使有,也是天馬行空式的口若懸河,雖然不乏一些思想的光輝,但總體上沒有基本的邏輯可尋。也許莊子是文學虛構的天才,但對講道理來講,則是地地道道的白痴。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違反了辯論中的舉證原則:當被問及和質疑時,主張人應對自己的立場加以說明和論證。「誰主張誰舉證,這是最基本的辯論原則」,可惜,莊子不懂。惠子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按照基本的舉證原則,莊子必須回答自己是如何知道魚之樂的才行。而莊子則將論證的責任推給惠子,是耍賴的行為,自然是狡辯。
我們來舉個類似的例子。譬如:有人問甲,你怎麼知道有鬼的?甲不進行論證,反問道:「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有鬼?當你問我:我怎麼知道有鬼時,就已經知道我知道有鬼而問我了,所以世界上當然有鬼了」。這種玩弄字眼胡攪的功夫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的源頭大約可以追溯到莊子那裡。
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貢獻最大的一個。但是,墨子的許多文章和言論也存在邏輯缺陷。
比如說,在墨子最著名的《公輸》中: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
雖然我們肯定墨子反對戰爭的態度,但是,就以講理而言,墨子的說理還是存在瑕疵的。由於缺乏基本的邏輯手段,墨子等人講道理喜歡用譬喻或者寓言。譬喻和寓言也有好處,那就是講道理生動活潑有趣,使抽象難懂的道理變得比較好懂。缺點推出的結論往往似是而非。古人曾說,失之毫釐,謬以千裡。有些道理是在不經意間弄偏了,因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其實,百姓爭鬥殺人和國家之間的爭鬥並不完全具有可比性。大國侵佔小國,可以增大自己的國土面積和人口數目,對國家的綜合實力是有好處的。而百姓爭鬥殺人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可能鋃鐺入獄,也有可能要逃亡,有可能要破家喪產……總之,老百姓的爭鬥利少弊多。但當時的君主要有一番作為,要避免被別的國家吞食,必須要對小國進行兼併,才有可能成就霸業。由此可見,不隨便殺人和國家的戰爭導致的死亡性質並不完全一樣。兩者的類比,表面上相似,其實大相逕庭。「春秋無義戰」,在周王朝衰微的情況下,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個國家不能發展和壯大,最後必然會淪為別國的附庸,老百姓也難以逃避被屠殺的命運。
隨便說一句,由於古代缺乏說理和論證的邏輯工具,古代先賢只能通過類比和寓言的方式來推出自己的觀點。但是,類比和寓言並不是科學的論證工具,因此,古代先賢書裡不講道理的言論比比皆是。在傳統文化復興的今天,如果沒有掌握邏輯的工具,就有可能把古人的尿缽當成寶貝供奉。古人曾說:不學道,無以言。想做堂堂正正的大國公民,不學點邏輯怎麼行呢?我是講道理的泰迪熊,請關注我支持我,我們一起將講道理進行到底。
不會講道理的民族配不上文明二字的。請向你身邊的人推薦我的講道理系列文字。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