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大境界,莊子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還拍成了電影

2020-12-24 昀嘉文化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既有豐富的哲學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託,莊子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特別善於講故事,以故事來間接傳達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故事是神話,又是寓言,類似於今天的魔幻文學,充滿了想像力與場景感。

奇幻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的創意靈感,即來源於莊子《逍遙遊》中鯤鵬的故事,該片獲得了第15屆布達佩斯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獎。如果放在今天,莊子絕對是導演兼編劇的角色,而且絕對是個大腕。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莊子所講的三個故事,一起體味其中蘊藏的大智慧。

一、鯤鵬展翅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此段話在《大魚海棠》動畫電影中也作為了故事開端。

起大風時,鯤鵬借風勢順勢騰飛,準備向南海遠飛,氣勢如虹!

蟬與小斑鳩看見了,說:「何必飛往九萬裡的高空呢?何必嚮往南海呢?我們有一片小樹林就夠了,只要找到今天的糧食就能生活。」

莊子替大鵬鳥回答:「你們小蟲小鳥懂什麼!」

有句話說:「懦夫使自己成為懦夫,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或許我們生來平凡,或許我們已被現實磨去了稜角,一些隨性而為的想法深藏心底。但這些,並不應該妨礙我們追尋內心的渴望與初衷。

當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很多人忙忙碌碌、終其一生,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還有一些人,階段性亢奮,階段性迷茫,最終在夢想面前止步。他們過於看重自己的弱點,害怕弱點會無限放大,所以選擇把缺陷隱藏。然而,這種心態讓缺陷形成無法癒合的傷口,慢慢腐蝕了原本健康的一生。

有人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對待生命不妨大膽一點,有一些冒險精神,反正最終你要失去它,怕什麼呢?

莊子講這個故事,是借喻告訴人們: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希望人們可以超越世俗,從虛偽造作之中,破繭而出,奔向真實的自己。

一個人,可以安於平凡,也可以開創不凡。

不必在乎周邊的非議,保持一顆「鯤鵬之心」,如「鯤鵬展翅」般持續付諸努力,終將創造不凡的生命價值!

二、蝸角之爭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蝸牛本就渺小,蝸牛角則更是甚微。然而,偏偏在這麼一個微小的地方,觸蠻兩國為爭奪地盤,發生了一場「伏屍數萬」的戰爭。

莊子站在人類的視角,這麼微小的地方,有啥好爭?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放到宇宙之中,也不過是一粒塵埃!這是多麼絕妙的諷刺!

大家還記得歷史上「六尺巷」的典故嗎?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市西后街,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清代大學士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雙方各不相讓,將官司打到縣衙,因雙方都是名門望族,縣官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裡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信後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六尺巷」故此得名。

修身立言,大度謙讓,讓人三尺地,得萬世流芳。張英的謙遜禮讓,不僅成為鄰裡和睦相處的典範,更是中華民族以禮為先,大度從容,和諧處世理念的體現。

讓一讓有什麼關係,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對時間而言就是一粒塵埃,爭來爭去有何意義?少爭一點,把看似重要的東西放一放,你會發現:人心一下子變寬了,世界一下子變大了!

名利、金錢,這些當今社會炙手可熱的東西,很多人爭得頭破血流,最後得到了,可是他真的幸福嗎?反倒有些人,什麼也不爭,從來不受外界的支配,活得自由灑脫,整體生活質量反而更高,活的更舒適!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

不爭,才是人生最舒適的境界!

三、泥中烏龜

《莊子·秋水篇》: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在河邊垂釣,楚王委派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我們國君想讓您幫忙處理國務。」

莊子說:「我聽說楚國有可以活幾千歲的神龜,它死後楚王要把它的骨頭供奉在廟裡,上面鑲嵌寶石珍珠並身披綢緞,並放上香火與祭品。可作為一隻烏龜,它是願意為了富貴而死在廟裡,還是願意活在泥巴裡打滾呢?」

大夫說:「當然是後者。」

莊子說:「那兩位請回吧,我就要在泥巴裡打滾。」

你覺得榮華富貴好,但莊子看來一文不值,他更喜歡自由、真實的生活。當今社會,很多人活得越來越複雜,得到了很多享受,卻並不幸福;得到很多便利,卻並不自由。

在莊子看來,這個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有舍方有得,你能捨去多少慾念,方能獲得多少自由! 倒不如保持一顆平靜心,對浮華虛名說不,適當放下超出自己能力的東西。

莊子追求的是無限自由,他歌頌本真、痛恨虛偽,把世俗的名利視作浮雲。很多人終其一生、費盡周折去尋找名利錢財,最後才發現:如何生活,如何去愛別人並得到別人的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不滯於物,不困於心,不亂於人。真實自由地活著,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四、結語

讀《莊子》時,常常覺得他只是講了一個故事,卻沒有給我們答案。然而潛移默化之中,他已對生命做了深刻詮釋:

保持一顆鯤鵬之心,就能如鯤鵬一樣展翅高飛,活出最燦爛的人生狀態!

生活中諸多瑣事如同蝸角之爭,豁達內心,不爭才是人生最舒適的境界!

不要被世俗價值捆綁而疲於奔命,如泥中烏龜,活出真實自由的自己才幸福!

莊子是站在雲端的智者,擺脫了時代的束縛,以哲學寓言的形式,感悟人生、布道人間。從莊子的三則故事,願我們都能有所悟、有所得,找到自己最佳的人生狀態!

相關焦點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
  • 莊子人生三重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隨風去!細細品味,看透人生
    鯤鵬等風來、乘風起逆風行,到最後如果能夠取消對風的依賴,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人生其實也是這樣,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為何《莊子》的開篇,就是逍遙遊?因為逍遙遊中寄託了莊子的人生理想。狡猾的莊子,把人生的三種境界藏在鯤鵬扶搖而起的故事中,讓我們去細細品味。
  • 知見詩社|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插圖畫家:施虹賓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作者:洞見誦讀:宋彧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
  • 莊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莊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宋國有一戶人家,家裡有一副可以防凍手的秘方藥,所以他們家人世世代代靠這一秘方做漂洗的生意。 莊子卻說,為什麼你非要把它做瓢呢?你可以把這東西系在身上,去浮遊於大江大海之上?難道一個東西只有經過加工之後才能有用麼? 一個人的境界大小,決定了他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對事物的判斷。普通人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的去判斷一件東西的價值。只有那些擁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莊子《逍遙遊》解讀之二:眼界決定境界,境界決定人生的高度
    莊子在這裡將寒蟬、小鳥與大鵬做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小鳥等安於在樹間林地之中跳躍,並不理解大鵬直上九萬裡的雄心與壯舉,在小鳥看來,那林間與地面就是全世界,就是它們的安身立命之處。大鵬志向高遠,心靈博大寬廣,而小鳥則見識淺薄囿於一己之見,而不知世界有更遠,更高的地方。對此,莊子評論說: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裡者,宿舂糧,適千裡者,三月聚糧。
  • 莊子用三條魚,道出三種人生境界,你是哪一條?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學習生涯之外的書籍,《讀者》是陪伴我時間最長的。我對它的印象很深刻,直到現在我都記得它曾經問過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答案。他曾把自己總結的智慧寫進了三條「魚」之中,在今天也被人們當做三個人生境界,具體代表的是什麼呢?北冥之魚莊子的經典名篇《逍遙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表面上看似十分快樂,乘著夏天的風,從北冥飛到南冥。殊不知一旦沒有風,只能面臨高空墜落的局面。在莊子眼中,人一定不可以過度依賴萬物。
  • 人生的三重境界,莊子所說的「三條魚」,能領悟到的人不多
    導語:歡迎來到情感的世界,人生的三重境界,莊子所說的「三條魚」,能領悟到的人不多。今天跟大家聊聊莊子說的三條魚。這三條魚皆入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真正能悟。偷的人不多!但悟透的人!會一生順。遂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是哪三條魚!
  • 莊子論人生:人過中年之福,從悟透3境界(至人、神人、聖人)始
    南懷瑾是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大宗師,號稱「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精擅百家絕學,通曉儒釋道三教精髓,將畢生心血用於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事業上。其最著名的作品中就包含《莊子諵譁》。
  • 莊子筆下的四隻鳥,道出人生超然境界,讀明白也就活通了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代表莊子智慧的三條魚,他不僅愛寫魚,還愛寫鳥,那麼讓我們來看一看莊子人生中,代表他三種思想境界的鳥類們。莊子的第一隻鳥在梁國歇腳。說惠子在梁國做了高官,有人謠傳莊子要搶他的官位,惠子聽了就趕忙搜查莊子,莊子見到惠子對他說,有種鳥叫鵷鶵,也就是一種鳳凰,這種鳥啊,不是梧桐不停歇,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而旁邊有隻貓頭鷹撿到腐臭的老鼠,卻還怕路過的鵷鶵搶他的。那你也要用你的官位來嚇唬我嗎?
  • 如何教育頑劣的熊孩子,莊子給你這三條教育原則
    在莊子的寓言中有三個故事,表面上是講戰國那個殘酷悲涼的社會,亂世之中知識分子如何保全性命的故事。莊子的時代,知識分子是悲劇性存在——人性險惡,人君嗜殺,老百姓隨時可能腦袋落地。但這個故事的背後,其實講的是教育的原則。第一個寓言講的是顏闔的故事,顏闔要去衛國做太子的老師,但衛國的太子又是一個殘暴嗜殺的暴君,更過分的是,這個衛太子還很聰明,能一眼看出人的過失與缺點。
  • 莊子:大境界,方能成就大人生!
    01 大境界,成就大人生 莊子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莊子卻說,為什麼你非要把它做瓢呢?你可以把這東西系在身上,去浮遊於大江大海之上?難道一個東西只有經過加工之後才能有用麼? 一個人的境界大小,決定了他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對事物的判斷。普通人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的去判斷一件東西的價值。只有那些擁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 莊子: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境界不夠
    01懂得換位思考莊子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就跟猴子說:早上給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橡子,這樣可以嗎?猴子們很生氣。養猴人就改口說:早上給四個橡子,晚上給三個橡子,這樣可以嗎?猴子很開心得接受了。這個故事現在常用來形容反覆無常。但是莊子講這個故事的本意,是說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一樣,本質上沒有不同,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
  • 莊子三條魚,人生三境界
    莊子怕世人不信,還引用《齊諧》,證明這條魚確實存在。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生有涯,所知無涯。 我們習慣眼前光景,往往忽視世間之大。 蘇軾見王安石寫菊花「吹落黃花滿地金」,便嘲笑他沒文化。 在他的知識範圍裡,菊花在枝頭就枯萎,不可能落到地上。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莊子》中有這麼一段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如果能保持心態的專一,不相信道聽途說而是用心去領悟,不僅要用心去體悟還要用氣息去感受。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國學講壇】人生三重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隨風去!
    莊子在逍遙遊中為我們虛構了一個神奇無比的鯤鵬的形象。鯤鵬等風來、乘風起逆風行,到最後如果能夠取消對風的依賴,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 人生其實也是這樣,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為何《莊子》的開篇,就是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