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讀到的《莊子》,為何與司馬遷看到的完全不同?

2020-12-22 王庶文講壇

《莊子》是一本奇特的書,其行文瀟灑飄逸、內容超脫、觀點新穎,歷朝歷代都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對象,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莊子》可能不是真的《莊子》,現在只能確定《莊子》內7篇是其所作,其他的都無法確定和考證,

今天「王庶文講壇」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莊子》版本的流變。

01司馬遷看到的莊子

先秦的書籍,往往都存在版本上的錯亂,我們今天要理解先秦古籍和思想,首先要做的一步是分清楚他的流變過程,哪些是原汁原味,哪些是後人偽造,哪些是牽強附會,哪些根本不著調,我們都要一一弄清楚,否則很容易讓人認知失調。

這種認知失調在《論語》和《孟子》裡面最為典型,讀著讀著根本不知道孔老夫子在講什麼,比如:是「以直報怨」還是「以德報怨」?不同的版本,斷句不同,存在很多斷章取義的現象,當然《論語》也是被刪減過的,這個內容在「王庶文講壇」一篇名叫「《論語》從何而來?」的文章中提到過,歡迎擴展閱讀。

司馬遷《史記》裡說《莊子》有十幾萬字,《漢書·藝文志》說莊子總共有52篇,而我們今天看到的《莊子》只有33篇,也就是內7篇,外15篇,雜11篇,總共7萬字不到。這種編排是晉朝郭象確定下來的,缺掉的那些篇章也是郭象刪掉的。

02郭象與《莊子》

晉朝郭象當初為《莊子》做註解的時候,充分發揮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看到有邏輯悖論的地方全部刪除,他的目的是想還原《莊子》的原貌。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現代人和古人完全相反的觀念了,今人的崇古與古人完全不一樣,今天的人崇尚古物,古籍總是抱著小心翼翼的態度,生怕一點破壞帶來的缺失;而古人不同,他們的方法我們今天很難理解,要麼加,要麼減。

一些崇拜者會自發地往某一類文學作品中添加自己的內容,他們的思路也很奇特,認為:古人的一些思想可能是因為當時的行文規範、社會局限以及認知不足,所以很多應該表達的內容並沒有表達清楚,所以很主觀的往裡面添加內容,這一修改久而久之原著基本就面貌全非了。

另外一批人則認為:古籍應該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應該進行添加修改,於是開始了大肆的刪減,這種刪減是建立在增加的基礎上的,一不留神也會把原著刪掉。

這麼一來二去,書籍原來是什麼樣的,就都亂不清了。唐代大學者,學術權威陸德明就說過:「原始版本的《莊子》有很多荒誕不羈的內容,又像《山海經》,又像《佔卜術》,今人讀起來實在是匪夷所思。只有《莊子·內篇》,才有明確的邏輯性和深刻的道家思想,而且各家註解都一致,所以只有《莊子·內篇》才是莊子原創,其他的都可以打成偽做」。

這也是我們今天能夠判定《莊子·內篇》是莊周本人創作的基礎依據,這種判定方法可能不太準確,不過也實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了。莊子在戰國時期的名氣太大,在那時候書籍的流通和出版又不如今天這樣便利,偽託莊子之名著書立說的人又實在太多,我們根本無法真正判斷「真偽」。

不過陸德明還是肯定了郭象的刪書工作,他認為郭象刪減過後的《莊子》是最合莊周本意的內容,而司馬遷看到的那個版本則沒有流傳的必要。

03佚文收集

雖然司馬遷那個時候的《莊子》原文已經看不到了,但是還是會在一些古書裡面引用《莊子》的句子,是現在《莊子》中所沒有的,這些內容就叫做「佚文」,也就是丟失的文字,搜集佚文是古文研究中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

比如:我們經常說孔子刪定《詩經》是從3000多首詩裡面,挑選了305首,可是直到今天能夠搜集到的《詩經》佚文其實很少,所以孔子到底有沒有刪訂《詩經》這件事情是值得重新考慮的。

最早搜集《莊子》佚文的,應該是《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他搜集到的《莊子》佚文有很多非常有「莊周範兒」的內容,比如:「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自然」這是對「自然」下的定義,還有「夢者,陽氣之精也。心之喜惡,則精氣從之。」這是對夢的解釋。

這些內容在古代是非常深刻的「真知灼見」,也很有莊子風格。那麼郭象到底為何要將他們刪掉呢?他有一套自己的解釋:莊子是不出世的大才,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和思想,但是有些水平低的人,不能理會莊子的境界,所以修改和增加了他的文章,搞出了很多貌似很深刻但是卻粗鄙的文字。

按照郭象的解釋,他刪掉的文字都是粗鄙之語,然而以上兩句我們卻看不出粗俗在何處,其實這就是時代觀念。我們今天認為的真知灼見,在古代可能就是一灘爛泥,晉朝玄學之風盛行,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所以這部分文字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04《莊子》還是太長

我們從「佚文」中不難發現,其實《莊子》中有很多不該刪卻刪掉的文字,實在是可惜得很,但是在明朝一位叫做王世貞的大哥,還嫌刪的不夠多,他說:寫書不宜長,要簡短、精煉,書寫長了大家都會厭煩。《老子》只有五千言,《莊子》是《老子》的十幾倍,實在是繁瑣得很

幸運的是,這位大哥說歸說,卻沒有動手去做,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寫長文的高手,其中《金瓶梅》這樣的典雅巨著就很有可能是他的作品。

不過我們從他的話語中還是能夠明白一些道理,《老子》是私人著作,他的作品主要是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辯論內容;而《莊子》不同,他是一部多人的「合集」,裡面除了表達觀點之外,還要在戰國時候與其他人進行辯論,所以往往都是長篇大論。

好了,「關於《莊子》的流變和版本」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我們今天看到的《莊子》是由晉朝郭象刪訂而成,現在我們能夠確定的是《莊子》只有內篇是本人所作;第二、搜集「佚文」是古文的一種研究方法。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魯迅為何一輩子都在「罵」莊子?阿Q是以莊子為原型創作的?
    小新認為:雖然魯迅整體上反對莊子思想,阿Q和莊子在表面上看來確實也有一些相似點,但阿Q精神和莊子思想有本質的不同。一、魯迅對莊子的態度從早期的《摩羅詩力說》到晚年的《起死》,魯迅對莊子思想的批判貫穿整個創作生涯。因為魯迅認為,老莊以「混沌」、「外生死」、「不譴是非」為核心的思想不利於國人。
  • 我讀《莊子》|為什麼莊子講: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看到這段經文,我其實是似懂非懂的。我也聽說過莊子講過更有激進的說法:」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更是感覺不能理解。直到我讀到莊子《胠篋篇》,對這些命題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莊子像莊子還講到,那些大盜如果不懂聖人之法,那他們就不能做成大盜。大盜揣測室內的有何種值錢的寶貝,這也叫聖明。能預知行動能否成功,這也叫智慧。行竊時誰能爭先入室,這也叫勇敢。
  • 《莊子》給了我們一種安頓情緒的方式丨賈行家專欄
    一方面,快速的生活節奏與高昂的生活成本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一方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地逃避更是遙不可及。同時,我們還不可避免地被裹挾在網絡巨浪中,分擔他人的大喜大悲與大憂。但是,無論多麼艱難,我們都必須要學會安頓自己。今天,作家賈行家在單讀開設專欄,首篇將從莊子講起。賈行家說,「天人和物我,只有莊子說得純粹,只有他和『我』親近。
  • 縱橫生死,豪邁豁達——莊子,一個最浪漫而豪邁的不二奇才
    ——郭沫若是的,中國人的達觀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來自於距我們2400年的這個我們稱作「莊子」的人。莊子是世界級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縱橫生死,豪邁豁達,終其一生,對生命嚴肅而幽默,從未褻瀆。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他引導我們破除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積極主動追求精神的自由。
  • 莊子的《逍遙遊》:我們是灰雀,還是鯤鵬?
    《逍遙遊》先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全文主旨,而莊子為了表達這一觀點,就以恣肆汪洋的文風、詭譎神秘的方式,描寫了一隻體型大到幾千裡的鯤變化成為脊背有幾千裡的鵬,然後從北方的大海振翅高飛九萬裡到南方的天池。而寒蟬和灰雀卻譏笑鯤鵬,認為到九萬裡的高空向南飛是「痴人說夢」。為什麼會這樣呢?
  • 刀爾登新作《鳶回頭》出版,今天如何讀傳統?
    兩千多年來,孔、老、莊的思想被連篇累牘地闡釋,這使我們當代人在今日閱讀之時常常疑惑,我們在讀的到底是《論語》《老子》《莊子》,還是它們的接受史?從董仲舒到宋明理學,從「尚黃老之學」到竹林玄談,思想一路被納入權力結構之中,被改造、利用甚至濫用,離本真面目越來越遠。刀爾登在文章中則處處注意釐清脈絡,辨明源頭活水與溝汊漫流,還原思想原本的生命力。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不得不說這個證據是不能輕視的,因為無論如何我們離莊子都比司馬遷離莊子要遠太多,司馬遷當年所能看到的先秦時期的史料肯定比我們所能看到的要更為豐富。他注意到幾對概念,在「內篇」裡,「精」、「神」、「道」、「德」沒有出現連用的情況,而「外、雜篇」裡則開始頻繁出現「精神」、「道德」的連用。如果將《莊子》與能夠確定年代的經典加以比較,就會更加明顯地看到這一點,比如在與《莊子》同時代的《孟子》和更早的《論語》當中,都沒有「道德、精神、性命」連用的情況,而偏晚的《荀子》和《韓非子》就開始頻繁地出現連用。
  • 司馬遷記載了三位老子:老聃、老萊子和太史儋,誰是真正的老子?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更是記載了三位老子的候選人,這說明司馬遷也不能夠確定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老子。下面居士我為你一一分析這三位可能是老子的人:一、老聃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寫道:「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一般認為,這個老聃最有可能是真正的老子。
  • 莊子:一個人既能看到分別,又能抱樸守一,就是悟了道
    《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個經典故事,莊周夢蝶。很多人知道這個故事,卻不知故事背後的「道」。今天,我們通過解析「莊周夢蝶」,來讀懂《齊物論》。莊子的《齊物論》告訴我們:一個人既能看到分別,又能抱樸守一,就是悟了道。
  • 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造就了莊子的思想和著作?
    我們可以從許多史料中確定莊子所處的時代,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發生空前劇變的重要時期,中國歷史由春秋邁入戰國後,周天子的地位式微,禮崩樂壞,而莊子就是一位在此時期生活的思想家、文學家。這樣重要的人物,竟只留下了《莊子》一部著作,是以,後人只能窺探此書來了解莊子。
  • 莊子延續千年的哲學思想:現代社會的個人如何融入到集體
    我覺得莊子在今天雖然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他的某些理念卻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尤其是在這個人浮於事的社會當中,大家太過在於一些所謂的潮流,從而迷失了自我。有的時候或許靜下心來,我們才能夠發現自己原來還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有趣之處。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書籍裡的能量場更是不可小覷,選好書,讀經典好書,特別是古籍,流傳數千年的文化瑰寶,能量場更是如恆河沙數。細細拜讀,與古人同頻共振,感知真至聖賢的能量場,酣暢淋漓。可是,讀懂一本經典古籍,真真是要費一番心力。相由心生,覺感悟可謂見仁見智。不同的心境,閱歷,積澱,讀之都有雲泥之別。
  • 《報任安書》:我是任安,今天收到司馬遷的一封信,現在心裡很慌
    衛家的門客也分三六九等,誰能到衛將軍跟前,先要看跟管家的關係如何。攀不上關係,那就看誰送的禮厚。由於沒錢送禮,我跟另一個叫田仁的窮光蛋,一起被派到馬圈幹活。後世管我們這個行業叫弼馬溫大人。皇帝要從衛青家裡選幾個門客做郎官。那是個在皇帝身邊跑腿打雜的差事,品級不高,但幹好了前途無量。
  • 為何莊子力挺蚩尤,反而大罵黃帝!
    一直以來,蚩尤呈現在我們教科書中的形象是臉譜化的,實際上以司馬遷之《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最為詳細,很明顯我們能夠看到,這是中國2000多年以來的封建正統觀念以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思想的表現,那麼這第一盆髒水是誰潑的呢?到底事實如何?
  • 老子莊子怎麼看儒家?莊子:據統計,魯國只有一個儒家
    但是孔子堅信,即使到了晚年,孔子仍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只是他已將禮樂視為道德的橋梁。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云:「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
    中西方文明在軸心時代,通過這樣一種理性的自覺,就已經差異化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們作為個體在閱讀經典時,能感受到一種生命的激勵,得到很多感悟。一個文化整體也是這樣。比如說,漢學發展到一定程度,走偏了,還要回到源頭上尋找發展的動力,重新創造。宋學也按照一個方向發展,走偏了,那麼也還得回到源頭上。
  • 莊子:我們都是朝三暮四的猴子
    假如我們能夠拋棄主觀偏見,站在事物的彼此兩端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萬物相通天地齊一。 在下一節,莊子繼續闡述他的「道通為一」的理論。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反倒是那些沒有稱王的諸侯國,卻得到司馬遷的偏愛,為其單獨立傳。那麼,《史記》對中山國隻字不提,是否與司馬遷個人主觀意願有關係?
  • 莊子為何強烈批判和嘲諷文明,劉慈欣《鯨歌》表達了怎樣的哲思
    人類命運系統性危機莊子是諸子百家裡最獨特、最有趣的,其他先賢總喜歡講道理灌輸給他人,而莊子卻像一個小孩子般總愛問為什麼,通過他的追問,我們能夠在他的哲思中看到他對人類文明化的反思,即:人類文明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總覺得文明化一定是好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可真是這樣的嗎?
  • 宮崎市定:我們曾經怎樣讀《史記》
    記述事實的文章誰都能讀懂,只需按照讀到的來理解,按照讀到的來玩味即可,自然沒有從旁說明的必要。但如果是《史記》這樣兩千多年前的著作,而且又是作為外國的中國的讀物,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即便對於中國人而言,這是不同於現代社會的遙遠過去的記錄,閱讀時也是需要某些參考書的。但問題在於,什麼樣的參考書才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