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磨成針VS分工合作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博客

有一個故事相信大家是很熟悉的: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到處遊玩。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就問她為什麼磨。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說,那怎麼可能!老奶奶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頓悟,發奮學習,終成偉大詩人。

每一代中國人都喝過這碗雞湯,但很少有人想過這碗雞湯存在的問題。

另一個故事是:1767年,亞當·斯密辭職回鄉寫作,9年後《國富論》問世。亞當·斯密在書中寫到,如果由一個工人從頭到尾製作針,一天最多製作20根,甚至可能連一根針都造不出來。要知道在倫敦的制針作坊裡,共有18道工序,如果10個工人分工,每人專門做一兩道工序,他們一天可以生產4800根針!

老奶奶的故事,問題在什麼地方?問題在於,老奶奶花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磨一根針,這段時間,她就種不了田,織不了布,她吃什麼?穿什麼?最後,針倒是磨成了,但老奶奶可能也餓死了。

但是如果她不是住在窮鄉僻壤,而是住在倫敦城邊,那麼,她只要拿一個雞蛋,就可以去制針作坊換回十幾根針。一隻老母雞一天的成果,比老奶奶一個月勞作結果的10倍還要多。

這就是分工、規模經濟的偉大力量!分工帶來效率,經濟規模越大,分工越細,效率也就越高。就拿李白自己來說,雖然一生坎坷,但他畢竟是作為一位專業詩人過完一生。如果他脫離了唐代的分工體系,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村子裡,那麼,他只能做一個專業農民。

在股市,99%的散戶都是單打獨到,都是學老奶奶磨鐵杵.............而現在的機構、私募、大遊資,都是合作型的,他們要技術有技術,要信息有信息,要經驗有經驗..............所以,每個時期,都能快速發行新的題材股,快速賺錢。

99%的散戶,沒有人指導,沒有高手之間的交流,進步很慢,而股市是快速變化的,是經常遇到新問題的,比如,最近的世界疫情,就影響到中國的產業鏈,特別是高科技的產業鏈,在世界疫情穩定(或結束)前,難有大的作為...........

在目前的股市,有1.6億股民,有許多遊資團隊-------出色的團隊都有靈魂人物帶領的,所以,許多牛股都是他們打出來的..........有合作、有分工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在股市的效率才會更加高。這種出色的遊資,永遠是散戶學習的榜樣。

近期,新9059A在三友醫療、成都先導 和滬矽產業等新股上面都賺了一筆,目前已經空倉。現在是疫情期間,新9059A都是在上市第1天低位買進,第2天見好就收,鎖定勝局。

機會是等出來的..............

相關焦點

  • 探秘武當山,原來「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說的不是李白,出處在這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位典故是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太太,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位上磨,李白感到很驚訝。奶奶說要換刺繡針,李白深受感動,努力學習,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但是,我在著名的武當山也發現了同樣的故事,它發生得更早,這讓我很好奇。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永恆無雙勝景、天下第一仙山」。
  • 喜好簡單,鐵杵磨成針
    不學無術」的表姐—— 去了很多地方演出,從國內走到了國外;開了自己的工作室,許多人慕名而來;贏了很多的獎勵,也買了自己的房子……想到那句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諺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不能盲目學習
    在我國有一句諺語叫做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原本講的是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夠做到。老奶奶說我家裡需要一個繡花針,可是沒有,我便想要把這個鐵棒磨成繡花針。說完之後又繼續磨,李白聽完之後便非常驚訝,稱這麼粗的鐵棒怎麼可能磨成繡花針呢?老奶奶就反問李白,說水都可以把石頭滴穿,愚公還可以移山,為什麼鐵棒就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 歇後語在現實中我們也要鐵杵磨成針,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了的
    鐵杵磨成針 —— 功到自然成解釋: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工夫,多麼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出自:出自南宋祝穆《方輿勝覽》:「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 欲作針。'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很奇怪地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 持之以恆,鐵杵也能磨成針
    李白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因為,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夠圓成功之夢。
  • 它是如意金箍棒——只要功夫深,鐵杵不必磨成針~
    我們不僅要相信自己的未來會美好,還要知道,自己可以掌控這美好的程度——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許,在鐵杵磨成針之前,它已經成了你的金箍棒,成了你的如意金箍棒。
  • 只要功夫深 鐵杵磨成針 姚迪在二傳領域的專長獲得郎平認可
    2016年她再次入選國家隊集訓名單,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姚迪在二傳領域的專長表現獲得了國家隊主教練郎平的認可,郎平上任後在培養新人方面付出了巨大的精氣神。姚迪作為國家隊的替補二傳,先前發揮並不穩定,好一場壞一場的表現起伏不定,她的水平令不少球友對她表示擔心。
  • 80多歲老人磨鐵杵,網友回復無奇不有
    (百家號「一千零一眼」原創作品,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謝謝)近日,一位老人拿著一根鐵杵在大石頭上磨來磨去的場景,火了。只見他坐在一塊大石頭後面,雙手握著一根鐵杵,不斷地在磨著。鐵杵所在位置已經成為一細長條的凹坑,在附近還有幾條明顯的磨針痕跡。顯然,這是一個鐵杵磨成針的場景。雖然老人穿著短袖,顯然是天氣暖和的時候拍攝的。
  •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有恆心毅力就能解好270期太湖字謎
    不過這沒關係,只有對自己有信心一定會成功,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話不多說,還是那句話進入正題,先來分析跨度、和值的走向。①跨度分析上期跨度給出8,大小比為大,奇偶比為偶,質合比為合。
  • 十堰成語故事⑨鐵杵磨針與武當山勵志典故
    近年來新建的「鐵杵磨針」組像,生動地詮釋了「磨針」精神。「鐵杵磨針」成語 最早出自南宋成語鐵杵磨針,出自南宋文學家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方輿勝覽》:「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
  • 80%的人都不知道鐵杵磨針主人公到底是誰
    在小學讀本中,基本都有鐵杵磨針的故事。故事版本往往是這樣的。李白年輕的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路過磨針溪,見一老媼在磨杵,問她用來做什麼,老媼回答做繡花針。李白不信,老媼回答: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適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何為?」曰:「欲磨作針耳。」白感其言,遂還卒業。當然如此經典的故事一定有多個版本。在明朝《四川總志》中也有相類似的故事。
  • 武當太子坡:兩次鐵棒磨成針
    武當太子坡大家都知道『太子坡』是武當山必打卡的景點,也知道這個建在60°陡坡上的建築群很有特色,卻很少人知道這裡曾發生兩次『鐵棒磨成針』的故事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因為有鐵棒磨成針的幡然醒悟,真武大帝最終「復真」成了正果。太子觀的磨針井,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 直播鐵棒磨成針,毛線鋸木頭的意義是什麼?
    不是毛線鋸木頭,就是鐵棒磨成針。據說有的大鐵棒要磨3年才能磨成一顆針。一根大鐵棒磨成一根針,要磨掉多少鐵渣,這是極大的原材料浪費;花3年時間磨成針也極大的浪費了自己的時間精神和體力。浪費這麼多就為了值一毛錢的一根針,划算不?人家古代人磨針,那確實是人家缺針需要一根針。現在到處都能買到針,何須去磨?有人說了那是人家在鍛鍊自己的毅力和身體。這哪是在鍛鍊身體?
  • 男子買不起車房被拋棄,女友跟了一根鐵棒,女友:磨成針就嫁給你
    陳先生是來自江西贛州的,家裡一共有3個孩子,他是家中的老大,由於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所以他家裡沒車沒房,就因為這樣,他的女友離開了他,並且送給了他一根鐵棒,丟下一句話:磨成針我就嫁給你。然後夏雪遞給了陳先生一個鐵棒,並且表示如果磨成針了就嫁給他。陳先生分手後第二天就開始了磨針行動,為了不耽誤上班,他每天都提早一個小時起來磨針,直到現在已經179天,鐵棒有一頭已經慢慢的變尖了。雖然陳先生知道夏雪是拿這個藉口推掉自己的,但是他還是沒有放棄。
  • 小腦萎縮共濟失調之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
    「只要功夫深、鐵柱磨成針」的意思是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夠成功。我認為這句話也可以用作治療疾病上面,像小腦萎縮共濟失調這類疑難雜症,更是要堅持下去,如果用藥時候間斷更是不可能的,不會像普通的感冒發燒吃上幾天就會好!
  • 分工合作 業務手冊更精細
    近日,綜合受理科與政務服務管理科分工合作,對前期由政務服務管理科牽頭設計、各業務科室、相關部門製作的700餘項業務手冊進行梳理、審核。業務手冊涵蓋零基礎模板和審批權限清單兩項主要內容。二是明確任務分工。將700餘項業務手冊分工到人,兩人為一組,互為AB角,做到審查內容互為補充,避免片面性。三是確保如期完成。綜合受理人員用高度負責的精神,以不影響正常辦理業務為前提,利用工作之餘加班加點逐項審核,並將審核內容兩天總結一次,分批次反饋,確保一周內完成審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