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博客
有一個故事相信大家是很熟悉的:李白小時候不愛學習,到處遊玩。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就問她為什麼磨。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說,那怎麼可能!老奶奶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頓悟,發奮學習,終成偉大詩人。
每一代中國人都喝過這碗雞湯,但很少有人想過這碗雞湯存在的問題。
另一個故事是:1767年,亞當·斯密辭職回鄉寫作,9年後《國富論》問世。亞當·斯密在書中寫到,如果由一個工人從頭到尾製作針,一天最多製作20根,甚至可能連一根針都造不出來。要知道在倫敦的制針作坊裡,共有18道工序,如果10個工人分工,每人專門做一兩道工序,他們一天可以生產4800根針!
老奶奶的故事,問題在什麼地方?問題在於,老奶奶花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磨一根針,這段時間,她就種不了田,織不了布,她吃什麼?穿什麼?最後,針倒是磨成了,但老奶奶可能也餓死了。
但是如果她不是住在窮鄉僻壤,而是住在倫敦城邊,那麼,她只要拿一個雞蛋,就可以去制針作坊換回十幾根針。一隻老母雞一天的成果,比老奶奶一個月勞作結果的10倍還要多。
這就是分工、規模經濟的偉大力量!分工帶來效率,經濟規模越大,分工越細,效率也就越高。就拿李白自己來說,雖然一生坎坷,但他畢竟是作為一位專業詩人過完一生。如果他脫離了唐代的分工體系,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村子裡,那麼,他只能做一個專業農民。
在股市,99%的散戶都是單打獨到,都是學老奶奶磨鐵杵.............而現在的機構、私募、大遊資,都是合作型的,他們要技術有技術,要信息有信息,要經驗有經驗..............所以,每個時期,都能快速發行新的題材股,快速賺錢。
99%的散戶,沒有人指導,沒有高手之間的交流,進步很慢,而股市是快速變化的,是經常遇到新問題的,比如,最近的世界疫情,就影響到中國的產業鏈,特別是高科技的產業鏈,在世界疫情穩定(或結束)前,難有大的作為...........
在目前的股市,有1.6億股民,有許多遊資團隊-------出色的團隊都有靈魂人物帶領的,所以,許多牛股都是他們打出來的..........有合作、有分工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在股市的效率才會更加高。這種出色的遊資,永遠是散戶學習的榜樣。
近期,新9059A在三友醫療、成都先導 和滬矽產業等新股上面都賺了一筆,目前已經空倉。現在是疫情期間,新9059A都是在上市第1天低位買進,第2天見好就收,鎖定勝局。
機會是等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