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成語故事⑨鐵杵磨針與武當山勵志典故

2020-12-24 十堰晚報

磨針井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典型的小品建築,布局緊湊。近年來新建的「鐵杵磨針」組像,生動地詮釋了「磨針」精神。

「鐵杵磨針」成語 最早出自南宋

成語鐵杵磨針,出自南宋文學家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方輿勝覽》:「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鐵杵磨針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情也能成功。

《方輿勝覽》全書共70卷,主要記載了南宋臨安府所轄地區的郡名、風俗、人物、題詠等內容。

鐵杵磨針的故事流傳甚廣。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是出自於這個故事,這句話也成為激勵後人持之以恆求學的名言警句。

傳說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課,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走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呀!」走到一間破茅屋門口,看見門口有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好奇地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我要磨成一根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了!」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武當山太子坡近年來新繪製的壁畫「鐵杵磨針」。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呀!」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這個故事影響深遠。現在的課堂上,老師們都會鼓勵學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恆心,堅持就會成功。

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歷史,留下無數富含哲理的典故。感動於老婆婆立志用鐵杵磨成繡花針,從此用功讀書,李白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詩人。其實,在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上也有同樣的故事。

鮮為人知的磨針石在武當山五龍宮

元朝武當山道人劉道明所著的《武當福地總真集》有這樣的記載:「磨針石,五龍宮北一裡許,有澗曰磨針澗。其源自五龍頂而下,飛泉怪石,喬木芳草。有靈石橫於澗濱,若磨礱痕跡。古今相傳云:玄帝煉真之時,久未契玄,似有怠意,因步澗下,見一神女以鐵杵磨之,即紫元君神化也。因問曰:『磨欲何為?』應之曰:『家住山中,失姑繡針,磨以償之。』謂曰:『鐵杵成針,鉅非容易。』答曰:『工夫未至耳。』玄帝大悟,厥後愈勤修進,克證天真。」

可見,鐵杵磨針這個美麗的典故,早在元朝時期就在武當山廣為流傳。但在今天的五龍宮,記者經多次實地考察發現,因700多年的滄桑巨變,磨針石已不見影蹤,唯有磨針澗、磨針橋相互守望。

現今在武當山,講述鐵杵磨針的故事已經轉移到了武當山景區內的磨針井。

磨針井亦被稱為純陽宮,緊挨武當山景區旅遊公路,海拔480多米。純陽宮為清朝康熙年間知府杜養性等人修建,道院纖巧玲瓏,布局緊湊。其主要建築是一磚木結構的亭子,稱為姥姆亭。裡面置有一尊紫元君鐵杵磨針塑像。紫元君化身的姥姆造型樸實生動,一如飽經滄桑又慈祥可敬的老者,她側身回首,似乎正在與人對話,正在講述著一個永恆的道理——

相傳昔年靜樂國太子得到玉清聖祖紫虛元君的啟示,入武當山修煉學道,因意志不堅,欲出山還俗。一日,他走到這裡,遇見一姥姆坐在井邊磨礪鐵杵,太子甚感奇怪,上前問道:「磨鐵杵何用?」曰:「磨針。」太子吃驚地說:「那不是太難了嗎?」對曰:「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太子頓時恍然大悟,遂轉回繼續修煉,功德圓滿,得道成仙,後來人們便稱此為磨針井,並在此處修建了一些建築物。

這位靜樂國太子就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玄帝。

對於居高臨下的古建築磨針井,武當道教認為每天太陽初升,這裡首先接納到純一的陽氣,因此稱為純陽宮。還有一種說法是,唐朝高道呂洞賓曾在此修煉,因為呂洞賓道號純陽子,他的後代弟子王重陽受呂洞賓傳道思想的影響,在北宋時創立全真教。為了紀念呂洞賓,就在他曾經修煉過的地方修建了一處道觀,名為純陽宮。

武當文化中的「磨針」故事很勵志

磨針井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典型的小品建築,布局緊湊,其建築主體依據的是玄帝在武當山修道的故事。在磨針井大殿內的山牆上,現在還留存著玄帝修道的壁畫。

壁畫以細膩傳神的筆觸,生動描繪了傳說中玄帝從出生到入山修煉,再到修成正果的全過程。其「鐵杵磨針」一幅,更是筆墨流暢,意味深長。在磨針井院內,碗口粗的鐵杵豎立,以其點睛之筆將主題渲染得淋漓盡致。

現存磨針井為清朝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0年,湖北省政府撥款,歷經3年,修復殿堂、井亭、配房52間,建築面積1543平方米,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祖師殿為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前為廊後封簷,廊頂為卷棚,黑筒瓦屋面,為三開間殿堂,面闊11.14米,進深8.3米,通高10.05米。

廣東省博物館在「廣東道教文物展」中,展出了一冊明清時期的紙本工筆重彩《真武靈應圖冊》,描述了玄帝出生、修道、成仙和靈應的故事。其中一頁題為「悟杵成真」。這張圖頁所對應的題記,與元朝道教經典《玄天上帝啟聖錄》中的內容幾乎一致,畫面主體與明朝繪畫大師仇英《鐵杵磨針圖》也大同小異。

武當山文管所文物保管員薛明認為,鐵杵磨針故事,無論說的是靜樂國太子還是李白,其深刻的哲理千百年來一直被廣為傳頌,也已成為武當文化中的一個部分。

或許有人質疑,如今高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拿鐵杵慢慢磨成一根繡花針,豈不浪費時間?但反過來思考,提問者恰恰是現代人一種浮躁的表現!「鐵杵磨針」的精神,就在於靜下心精耕細作鑽研某一項。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非常勵志,只要有恆心,肯努力,敢於拿出實際行動,無論做什麼事請就一定會成功,因為功夫不負有心人!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朱江 編輯:艾蒿)

相關焦點

  • 80%的人都不知道鐵杵磨針主人公到底是誰
    在小學讀本中,基本都有鐵杵磨針的故事。故事版本往往是這樣的。李白年輕的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路過磨針溪,見一老媼在磨杵,問她用來做什麼,老媼回答做繡花針。李白不信,老媼回答: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在明朝《四川總志》中也有相類似的故事。而故事主人公是道教傳說人物竇子明竇子明,曲江人,為彰明主簿,後棄官,隱於竇坪。未幾,至圌(音船)山修道,抵仙女橋,見一女人磨針,因問之。答曰: 『鐵杵磨繡針,功久自然成。
  • 探秘武當山,原來「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說的不是李白,出處在這
    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的文明留下了無數的典故和哲理。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教過我們這種典故。「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位典故是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有一天遇到一位老太太,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位上磨,李白感到很驚訝。
  • 80多歲老人磨鐵杵,網友回復無奇不有
    (百家號「一千零一眼」原創作品,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謝謝)近日,一位老人拿著一根鐵杵在大石頭上磨來磨去的場景,火了。只見他坐在一塊大石頭後面,雙手握著一根鐵杵,不斷地在磨著。鐵杵所在位置已經成為一細長條的凹坑,在附近還有幾條明顯的磨針痕跡。顯然,這是一個鐵杵磨成針的場景。雖然老人穿著短袖,顯然是天氣暖和的時候拍攝的。
  • 山西地質趣談|龜蛇石為武當山正名
    山西地質趣談龜蛇石為武當山正名離石———方山交界處的北武當山是山西省的風景名勝區,海拔1900多米的花崗石孤峰上聳立著真武大殿。1400多級的臺階上,排布著萬神廟、靈官廟、玄天坊、南天門等道教匹配建築。
  • 武當山供奉的主神真武大帝,在武當山有著什麼樣的事跡?
    福地洞天,靈秀武當今天,來和大家分享的是武當山供奉主神真武大帝與武當山的故事。在民間呢,有南少林北武當的說法,在國外武當山的名聲也是想噹噹的。武當山原名「太和山」,是道家的洞天福地。 相傳為上古玄武神得道飛升之地,因而太和山供奉玄武,有「非玄武不足以當之」的說法而改名為武當山的。武當山的介紹就先寫到這裡。(如果大家想了解武當山的歷史。請關注留言。可以單獨寫一篇武當山當歷史)上面介紹了一下武當山。
  • 邯鄲學步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鸚鵡學舌、東施效顰,反義詞有:標新立異、獨闢蹊徑,邯鄲學步是貶義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 邯鄲學步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邯鄲學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語釋義: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步:邁步走路。
  • 那些一直活在成語裡的歷史人物
    時間的流逝,很多的人和事都會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但是被成語故事記載的歷史人物卻可以一直被保鮮到了成語故事裡,被人們一代代地流傳了下去,不被遺忘。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因為成語而名垂千古的那些歷史人物吧。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裡不朽的歷史人物是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藺相如。這三個成語故事也突出體現了藺相如身上重要的幾個品質,這樣的品質被世代推崇,記載到歷史裡,形成了成語,流傳至今。
  • 十堰武當山一棵大樹突然冒白煙,走近一看專家也無法解釋清楚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嶽」、「治世玄嶽」,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地位聞名於世[1]。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張三丰集其大成,開創武當派[1]。
  • 【解德輝:呂梁神話故事連載⑳】真武大帝修道成仙與北武當山來歷傳說
    其實,在中國還有很多座山被冠名「武當山」,譬如河北省武安市古武當山、江西省龍南縣小武當山、湖北省英山縣南武當山、甘肅省金昌市武當山、河北省邢臺市北武當山、福建省泉州市武當山、山西省呂梁市北武當山等。如果按南北地域劃分,人們印象最深的還是十堰市的(南)武當山和呂梁市的北武當山。     說起真武大帝,人們自然想到武當山。真武者,元武也。因「元」通「玄」,故又名玄武。
  • 中國道教名山,湖北十堰武當山,劍法太極,名振天下,稱為國藝
    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明永樂帝開創了這塊世界文化遺產。襄國布衣2020武當山,已有3000多年歷史,西周真武,漢代陰長生,唐代呂洞賓,元末明初張三丰,姚廣孝。都是這裡的歷史名人。特別是姚廣孝,是武當山第一恩人。他的恩師叫張三丰。姚廣孝拜張三丰為師。張三丰說;你命中帶有僧相,不宜入道。應入佛門。
  • 古代勵志成語故事——精衛填海
    成語故事——屠龍之技歷史成語故事——四面楚歌歷史成語故事——指鹿為馬春秋勵志歷史故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小學歷史成語故事——三顧茅廬
  • 《重耳傳奇》與中國成語典故之鄉
    本文作者:崔晉國:中國成語典故傳承基地常務副主任,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山西省作協會員。青春勵志電視大劇《重耳傳奇》,在浙江衛視中國藍頻道開播後的第二天,我的上級主管單位領導楊紅旭同志,在微信上給我發了一條消息,內容如下:「這部電視劇演員陣容強大,服飾豪華,劇情跌宕起伏,乃大晉之榮耀。」
  • 大名成語典故——短見薄識
    《大名成語典故》由李文軍同志主編,2017年12月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有關大名縣的歷史文化研究專著,通過解析與大名縣有關的成語及成語背後的故事與人物,採取敘事寫人的表現形式,濃縮提煉了大名兩千年來的燦爛輝煌。李文軍,男,1969年9月出生,大名縣大名鎮人,大學文化,教育學學士。
  • 「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湖北十堰市
    十堰是世界著名道教聖地武當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東風商用車公司總部所在地,「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三張世界級名片閃耀全球。十堰市位於中國版圖雄雞心臟部位秦巴山區漢水谷地,湖北西北部,漢江中上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與鄂、豫、陝、渝四省市交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擁有「南船北馬、川陝咽喉、四省通衢」之稱。
  • 山西曲沃獲頒「中國成語典故之鄉」,當地籌備打造成語文化城
    12月15日至17日,「中國成語典故之鄉」、「中國成語典故傳承基地」揭牌儀式暨研討會在曲沃縣晉園召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曲沃縣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鄉」,建立「中國成語典故傳承基地」。曲沃縣成為全國縣一級行政區劃中獲此稱號的唯一一家。
  • 「小升初」語文專項成語歸類(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典故)
    成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謂之為成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今天,老師從成語的出處為切入點,為大家歸納出自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典故的相關成語出自神話故事的成語拓展故事含沙射影:古代傳說,水中有一種叫蜮的動物,看到人的影子就含沙子噴射,被噴著的人就會得病。
  • 武當山的烏鴉崇拜,一種被遺忘的吉祥鳥
    遊至武當山的讀者會發現,於南巖宮處,有一景點叫做烏鴉嶺。不知其詳的讀者,往往會因對烏鴉忌諱,心中生疑:何以此處以烏鴉為名,豈不生諱?要說清這段掌故,要從一段傳說說起。烏鳴悟道玄武修道,烏鴉指引(資料圖)武當山一直流傳有「玄武修道,烏鴉指引」的傳說,說的是真武大帝來此處修行,半路迷途,幸有烏鴉指引,後真武得道,封烏鴉為神鳥。
  • 武當山|九月九·真武祖師得道飛升日
    武當山為玄天上帝的聖地。 及太宗靖難,以神有顯相功,又於京城艮隅並武當山重建廟宇。兩京歲時朔望遣官致祭,而武當山又官督祀事。明憲宗嘗範專金為像。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