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針井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典型的小品建築,布局緊湊。近年來新建的「鐵杵磨針」組像,生動地詮釋了「磨針」精神。
「鐵杵磨針」成語 最早出自南宋
成語鐵杵磨針,出自南宋文學家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方輿勝覽》:「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鐵杵磨針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情也能成功。
《方輿勝覽》全書共70卷,主要記載了南宋臨安府所轄地區的郡名、風俗、人物、題詠等內容。
鐵杵磨針的故事流傳甚廣。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大詩人李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觸動很大,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是出自於這個故事,這句話也成為激勵後人持之以恆求學的名言警句。
傳說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課,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走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呀!」走到一間破茅屋門口,看見門口有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好奇地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我要磨成一根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了!」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武當山太子坡近年來新繪製的壁畫「鐵杵磨針」。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呀!」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這個故事影響深遠。現在的課堂上,老師們都會鼓勵學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恆心,堅持就會成功。
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歷史,留下無數富含哲理的典故。感動於老婆婆立志用鐵杵磨成繡花針,從此用功讀書,李白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詩人。其實,在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上也有同樣的故事。
鮮為人知的磨針石在武當山五龍宮
元朝武當山道人劉道明所著的《武當福地總真集》有這樣的記載:「磨針石,五龍宮北一裡許,有澗曰磨針澗。其源自五龍頂而下,飛泉怪石,喬木芳草。有靈石橫於澗濱,若磨礱痕跡。古今相傳云:玄帝煉真之時,久未契玄,似有怠意,因步澗下,見一神女以鐵杵磨之,即紫元君神化也。因問曰:『磨欲何為?』應之曰:『家住山中,失姑繡針,磨以償之。』謂曰:『鐵杵成針,鉅非容易。』答曰:『工夫未至耳。』玄帝大悟,厥後愈勤修進,克證天真。」
可見,鐵杵磨針這個美麗的典故,早在元朝時期就在武當山廣為流傳。但在今天的五龍宮,記者經多次實地考察發現,因700多年的滄桑巨變,磨針石已不見影蹤,唯有磨針澗、磨針橋相互守望。
現今在武當山,講述鐵杵磨針的故事已經轉移到了武當山景區內的磨針井。
磨針井亦被稱為純陽宮,緊挨武當山景區旅遊公路,海拔480多米。純陽宮為清朝康熙年間知府杜養性等人修建,道院纖巧玲瓏,布局緊湊。其主要建築是一磚木結構的亭子,稱為姥姆亭。裡面置有一尊紫元君鐵杵磨針塑像。紫元君化身的姥姆造型樸實生動,一如飽經滄桑又慈祥可敬的老者,她側身回首,似乎正在與人對話,正在講述著一個永恆的道理——
相傳昔年靜樂國太子得到玉清聖祖紫虛元君的啟示,入武當山修煉學道,因意志不堅,欲出山還俗。一日,他走到這裡,遇見一姥姆坐在井邊磨礪鐵杵,太子甚感奇怪,上前問道:「磨鐵杵何用?」曰:「磨針。」太子吃驚地說:「那不是太難了嗎?」對曰:「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太子頓時恍然大悟,遂轉回繼續修煉,功德圓滿,得道成仙,後來人們便稱此為磨針井,並在此處修建了一些建築物。
這位靜樂國太子就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玄帝。
對於居高臨下的古建築磨針井,武當道教認為每天太陽初升,這裡首先接納到純一的陽氣,因此稱為純陽宮。還有一種說法是,唐朝高道呂洞賓曾在此修煉,因為呂洞賓道號純陽子,他的後代弟子王重陽受呂洞賓傳道思想的影響,在北宋時創立全真教。為了紀念呂洞賓,就在他曾經修煉過的地方修建了一處道觀,名為純陽宮。
武當文化中的「磨針」故事很勵志
磨針井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典型的小品建築,布局緊湊,其建築主體依據的是玄帝在武當山修道的故事。在磨針井大殿內的山牆上,現在還留存著玄帝修道的壁畫。
壁畫以細膩傳神的筆觸,生動描繪了傳說中玄帝從出生到入山修煉,再到修成正果的全過程。其「鐵杵磨針」一幅,更是筆墨流暢,意味深長。在磨針井院內,碗口粗的鐵杵豎立,以其點睛之筆將主題渲染得淋漓盡致。
現存磨針井為清朝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0年,湖北省政府撥款,歷經3年,修復殿堂、井亭、配房52間,建築面積1543平方米,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祖師殿為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前為廊後封簷,廊頂為卷棚,黑筒瓦屋面,為三開間殿堂,面闊11.14米,進深8.3米,通高10.05米。
廣東省博物館在「廣東道教文物展」中,展出了一冊明清時期的紙本工筆重彩《真武靈應圖冊》,描述了玄帝出生、修道、成仙和靈應的故事。其中一頁題為「悟杵成真」。這張圖頁所對應的題記,與元朝道教經典《玄天上帝啟聖錄》中的內容幾乎一致,畫面主體與明朝繪畫大師仇英《鐵杵磨針圖》也大同小異。
武當山文管所文物保管員薛明認為,鐵杵磨針故事,無論說的是靜樂國太子還是李白,其深刻的哲理千百年來一直被廣為傳頌,也已成為武當文化中的一個部分。
或許有人質疑,如今高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拿鐵杵慢慢磨成一根繡花針,豈不浪費時間?但反過來思考,提問者恰恰是現代人一種浮躁的表現!「鐵杵磨針」的精神,就在於靜下心精耕細作鑽研某一項。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非常勵志,只要有恆心,肯努力,敢於拿出實際行動,無論做什麼事請就一定會成功,因為功夫不負有心人!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朱江 編輯: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