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蔚
縫紉機的噠噠噠聲中,細密的針腳下,油畫般的光影絲絲縷縷地蔓延開去。硬邦邦、冷冰冰的機器,仿佛就像繡娘的縴手,被賦予了某種靈氣。
今年76歲的王文瑛,是杭州機繡藝術的領軍人物。她從20歲開始與絲線結緣,從事機繡已經56年。
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她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時有一間工作室,遇上感興趣的觀眾,她會一邊繡一邊細心地作講解。但是,縫紉機旁的觀眾可不能圍得太多,五六個人就會干擾到室內有限的光線。
不過,前兩天,通過一場直播,王文瑛的機繡絕活讓數千人通過手機屏看了個過癮。
這是「浙江傳統工藝推廣展」的第三場系列活動,在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基地綠城相心谷舉行。
說到穿針引線,女工刺繡,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詩經》上有「素衣朱繡」的說法,可見那時刺繡已經很普遍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刺繡就是纖纖素手,一針一線,絲縷縫韶華,而踩起了縫紉機的機繡,好像就少了那番費心神的工夫,還有很多人甚至以為是那種批量生產的電腦繡法或繡物生產線。
其實,用縫紉機刺繡,遠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簡單。王文瑛曾說過,「學這個這不是一兩天、一兩個月的事,是幾年甚至一輩子的事情。」
縫紉機進入我國大致是100多年的歷史,家庭普遍使用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雖然機繡比手繡效率高,比電腦刺繡更有立體感,但要想繡出好作品,就要達到「人機合一」的默契,眼睛、雙手、雙腳、內心,都要配合得剛剛好。
而機繡最早是從杭州發源的。杭州機繡是杭繡的一種,機繡所用的真絲雙徑線,也是杭州出產的。
王文瑛是杭州用縫紉機進行刺繡,用舶來品傳承傳統文化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她的機繡藝術生涯中,不僅繡出了大量藝術精品,也在國內眾多刺繡流派中獨樹一幟,為形成杭州機繡這個獨特的繡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1977年,她以分劈雙徑線結合長針針法繡雙面異色繡,在機繡日用品向欣賞品過渡中突破了重要的工藝瓶頸,同時也為形成杭州機繡的工藝特色即雙面異色開了先河。1983年,她創新形成了機繡行業中獨樹一幟的縫紉機刺繡最高難度技法:雙面異色異物繡技法。1984年,她首創機繡動物寫真繡,拓寬了機繡欣賞品的創作領域,逐步形成了杭州機繡對於花鳥蟲魚、動物人物、風景靜物以及從中國畫、西畫、攝影中選擇各種題材的成熟的針法工藝。
她讓機繡從製作桌布、被罩床單這樣的日用品變成了具備欣賞價值的藝術品。1996年,王文瑛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016年,被評為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是我國唯一一位縫紉機刺繡國家級大師。
她創作了大量的機繡工藝精品。其中,國家級的獎項的作品有10件,其中6件為金獎,如雙面異色繡《藤籃貓咪》《吊籃雙貓》《喜樂蒂牧羊犬》《天下·獅》,雙面異色異物繡《雷鋒今夕》和《地戲臉子》。省級的獎項有5件,如雙面繡《白鸚鵡》和雙面異色繡《草帽狗》《六和瑞雪與六和春早》。
直播現場,王文瑛帶來了部分獲獎作品進行展示。就拿那幅《藤籃貓咪》來說,僅僅只是貓咪頭部所用的白色線,就分為不下20種顏色,「這樣才能繡出立體的層次,一般色感不好的人根本區分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