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素與五行真的能互換嗎?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四元素和五行,兩者的根本邏輯分別是什麼。
四元素脫胎於希臘哲學,最初用以解釋世界的構成。將火、風、水、土標註為組成世界的四種基本元素。
五行脫胎於中國易學,用以闡釋天地自然的規律。以金、木、水、火、土作為五個基本點,來解釋萬物運作的規律。
乍一看好像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兩者的出發點完全不同。
重心不同
四元素重在闡述性質,而五行重在闡述規律,這是其一
四元素是希臘哲學家們開闢的,從最初泰勒斯提出了世界由水構成,到畢達哥拉之前,哲學家們都所探討的都僅僅是「什麼構成了世界」和「世界由一種元素構成」的一元論。
這個一元論中,誕生出了四個觀點,即「由水構成」、「由風構成」、「由火構成」、「由土構成」。這四個觀點是相互獨立的,並沒有形成統一學說。
直到畢達哥拉斯開始,提出了多元論,認為世界不是由單一一種元素構成,而是由水、風、火、土四種元素共同構成的。並在此之上,建立的「乾濕冷熱」的系統,以進一步解釋四種元素不同的性質。而後衍生出了通過數學去解釋各元素之間的性質與關係。
畢達哥拉斯用「乾濕冷熱」去闡述四元素各自的性質,每種元素由兩個性質構成。乾冷為土,乾熱為火,溼冷為水,溼熱為風。但對於各元素之間,卻不存在明顯的關係描述,只有乾濕對立、冷熱對立兩種。
五行則與之不同,一開始就誕生於陰陽對立的二元論中,藉由河圖洛書所顯示的數學關係,由此所衍生,且更注重彼此之間的規律與關係,即所謂的「生」和「克」。在此之上,才兼顧討論了五行分別對應的性質。
五行闡述五種元素之間的關係,順為生,逆為克。並根據河圖洛書,建立了一個包含時間、空間、事物的歸類體系。加入陰陽概念後,衍生天幹地支,解釋各自性質。系統比四元素相對完善。
模型不同
四元素基於時間模型,五行基於空間模型,這是其二。
四元素中,火水風土所闡述的,是一個事物從無到有的過程。火為無形且原始的存在,而水和風代表過程,土則是最後的顯化。如同一個生命誕生的過程,受精(火),懷胎十月(水),分娩(風),降生在人世(土)。遵循的是時間模型。
五行中,金木水火土本身就包括了時間和空間,以及其所代表的各種事物。再去闡述五行之間的關係,或者說「我」與「其它事物」之間的五種關係。即「同我者」、「克我者」、「生我者」、「我克者」、「我生者」。遵循的是空間模型。
四元素基於空間,五行基於時間,以胎兒出生這件事來看。
受精在四元素中屬於火的過程,但五行並不會按照時間模型來對應,將受精看做水,天一生水。
孕育在四元素中對應水,四元素中的水掌管滋潤滋養的過程,但五行中為木,只對應胎兒,不理會過程如何。
分娩在四元素中對應風,事物成形之前必須遭受的痛苦與經歷。但五行中,胎兒的性質未變,還是對應木。
孩子降生,四元素中,認為這是生命在現實中的顯現,所以對應土。而五行中,出生的胎兒性質轉變,變為孩童,對應土。
類象概念不同
類象,指抽象並歸類。
將萬事萬物抽象,歸類,再抽象,再歸類。最終類象為最基本的幾種概念,這是四元素和五行的共同點。
可是,因為它們的模型差異,它們所類象事物的出發點完全不同,這是其三。
拿出一本書,在五行中歸於木,而在四元素中歸於土。
感情,在五行中歸於金,在四元素中歸於水。
五行中,思維屬木,神志屬火,但在四元素中都歸於風。
當然,這兩個系統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子宮,五行屬水,四元素也屬水。金錢,五行屬土,四元素也屬土。
但這不意味著,能按照個別類象的相同,就將二者混而為一。
不能因為兩個人都有丹鳳眼,就說他倆是雙胞胎。
真的不能相互轉化嗎?
很難轉化。
國內各路大神的口中,常見這樣幾種對應方式:
一:四元素中的火,對應五行中的木與火;四元素的水,對應五行中的水;四元素中的風,對應五行中的金;四元素的土,對應五行的土。
這種對應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完全忽視了兩個系統基本邏輯的不同,硬懟。
二:將乾濕冷熱和四象對應,在依據乾濕冷熱跟四元素的關係、四象跟五行的關係,將四元素與五行對應。
這種思路起碼有認真思考過,但忽視了模型,四元素基於時間模型,五行基於空間模型,同一種模型之下的不同系統可以通過這個方法聯繫起來,但不同模型的不同系統不能用這種方法。
三:通過九宮八卦類象去對應四元素的類象,將九宮八卦分別對應四元素,再以此將四元素對應五行。
跟上面的那個對應差不多,還是沒有考慮到模型問題。這種對應可以讓五行和四元素的類象有大面積重合,看似對上了。但卻無法根據該對應,解決五行的生克關係。根本邏輯還是存在矛盾。
是否存在轉化的可能?
存在。
剛剛也有講,四元素基於時空模型,五行基於空間模型。這是他們最大的差異之處。
但換個思路,時間闡述的是空間關係,四元素不應該直接與五行對應,而是與五行關係對應。
也就是說,你沒法直接將兩者對應,但可以用四元素去對應五行之間的生旺克衰。
至於具體怎麼套,放在之後的文章給出,不過讀者若是對四元素和五行都有涉獵,相信看完這篇文章,自己也能建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