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杭州千島湖建蘭中學布置的一項寒假作業,衝上微博熱搜。
作業要求製作一張家譜,用圖表呈現,至少五代,從高祖父母到孩子的全部男女親屬的姓名、生卒年月、職業、居住地遷移情況。
要求:
記述1-3個家人的典型故事
總結提煉自己的家族的家風、家訓
特色介紹,如家族傳統生活習慣
圖文結合,有照片更好
開學後學校組織評比、表彰、展示
這項作業在網絡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熱搜榜一度排到第五名,引發大批網友的熱議。
熱度最高的十幾條評論,全都在批評這項作業。
網友「我帥我有理」的評論:「這算搜集個人隱私了吧。」被網友們點讚6000多次。
網友「草原雄鷹」評論:「查背景也就算了,還要查到祖宗八輩,過了吧。」被點讚了近4000次。
網友「涼白一碗」說:這需要當成作業?最討厭這種涉及隱私的作業了。
網友「又遇七叔」說:「五代人得有多少?工作量太大了,他怎麼知道先祖的事跡,那時候的人吃不上飯,又沒怎麼讀書,能活下去就不錯了。」
網友「Watch正」說:「這項作業不好,家譜在禮教社會是用來禁錮和限制社會行為規範的,有這種家譜大部分都是大戶人家,讀得起書的人家才有,窮人家談什麼家譜呢?基本沒譜,家裡有祠堂,有宗廟才有譜,作為知識點可以講。」
網友「喃喃自語」說:「且不說這作業有些涉及隱私,就是最後要評比就很讓人反感。能不能讓作業純粹點。」
不過,也有一些網友為這項作業點讚。
網友「先生姓華」說:「這個作業不錯!家族文化的缺失會嚴重影響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知根知底,活得明明白白,根有多深,葉才有多茂!」
網友「小椰梨紗」說:「製作家譜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能夠在有生之年記錄下你的人生、你長輩的人生,好的壞的,安靜聽聽他們的經歷、閱歷,記錄下來,等到自己的後輩長大,拿給他看。瞧,這是你的家族歷史,不想了解嗎?我們人生短短幾十年,沒有人會一直記得某一刻,人死隨風而逝,但是家譜會一直記得你。」
網友「喬治奪冠難過脫單」說:「感覺有自己的家譜是件很榮幸的事情,我很慶幸知道幾百年前自己的家人都是誰。」
網友「冰凍糯米餈」說:「不明白網友為何如此敏感,孩子的世界沒有成年人的複雜與敏感,每一個職業都令人尊敬,這個事情更重要的內涵是讓學生去明確自己的家風,家風是潤物細無聲的存在,或許我們不注意,但它是存在著的,讓學生去搜集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加緊密聯繫自己的家庭,也可以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網友「睡裙寶貝」說:「覺得挺正常啊。國外也會做家庭樹,我覺得不涉及個人隱私、收入什麼的,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姓氏、發源、家族變遷,歷史、地理都可以了解,是很好的事情啊。」
校長獨家回應來了
昨天,記者聯繫上千島湖建蘭中學校長,特級教師唐少華,聽他說說布置這項作業的初衷。
「沒想到網友們會有這些想法,特別在意隱私洩露,其實寫出爺爺、太爺爺的名字、住在哪個鄉村或者小區,並不會洩露隱私。如果覺得涉及隱私,可以不寫,因為這不是重點。春節聚會,一大家子湊在一起,有的孩子連叔叔、嬸嬸應該怎麼稱呼都不知道,更別提家族的故事。」唐校長說,教育部強調家風教育,是要有載體的,通過這項做家譜的活動,就能鋪展開來。
唐校長說,學校最初的想法很簡單,現在寒假過年,淳安有不少家長在外地工作,過年回來,最好和孩子多些親子溝通交流。聊什麼?很多人肯定是問成績,如果成績好,還好。如果成績一般,可能全家心情都不好。讓家長帶著孩子去拜訪家族裡的長輩,或者聊一聊太爺爺當年是做什麼的,本身是個促進親子溝通的活動,因為有話題可聊。
另外,現在大家都住城市裡,在農村的不多。有人五六年或者七八年會換房子、搬家,住址的變化,也是家族不斷往前的標誌。
「最動人的是家裡的故事,祖輩、父輩如何經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打拼,有了現在的家。有些家族裡有傳承很久的家訓,一直被後輩人牢記心頭。有位家長和我說過,爺爺輩的時候家裡很殷實,但是染上了賭博的惡習後,家很快就被敗光了。這是給家族裡所有人的警示。孩子們能從這些故事裡學到很多。」
在淳安的學校裡,這種項目式的作業,整合了語文、歷史等學科,也是一種教學改革的開始。語文和歷史老師已經準備好,會在寒假裡給同學們一些建議。
學軍中學也布置過類似作業
其實,修家譜、理家訓、傳家風的作業,早在幾年前,杭州就有學校布置過。
2013年,學軍中學建議學生寒假裡不要忙著補課,為此布置了項特別作業:修家譜、理家訓,讓學生和祖輩聊聊天,溝通親情,了解家族的興衰故事。
大家完成得都挺認真,不少同學說家族史甚至追溯到了周朝、元朝。大家的家訓背後,都有生動的家族故事,很多家訓傳了三代以上。
當時一名男生陳啟航,老家在紹興,家訓是「飲酒隨量,不可過度,以滅德喪儀」。爺爺告訴他,清朝時,家族裡曾有對兄弟嗜酒成性,最終死在獄中。這對兄弟的爺爺,就此立下家訓,以示後代。陳啟航說現在親戚聚會時,喝酒都是點到為止,從未有人過量飲酒。
首席記者 張娜
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