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凌雲》李連杰首部黃飛鴻作品。
你不知道的那些幕後故事。
01
老怪徐克從電視臺轉投電影後,沒個兩三年就拿了最佳導演獎。
一心想打造武俠江湖的徐克,在公司所安排項目之外。
終於有時間開始構思真正屬於自己的電影了。
當時徐克深受胡鵬導演影響。
看了大量關德興老先生的作品後,讓他深深愛上了黃飛鴻這一人物形象。
在80年代初,徐克就已經打算把黃飛鴻重新帶回大熒幕了,但苦於一直找不到合適演員開拍,成名已久的動作明星們都已老去,作為頂流的七小福形象上又極為不符,甄子丹雖然各方麵條件比較優秀,但入行較晚,更沒有什麼代表作品,自然不入徐克法眼,趙文卓那時候還在家裡玩泥巴。
而唯一人選,最適合的人選,也就只有李連杰了。
在創作《壯志凌雲》劇本時,黃飛鴻已是黑旗軍教頭,民團總教練,名聲在外,李連杰雖能勝任,但卻略顯年輕,因此,該計劃只能暫時擱置下來。
02
之後徐克接拍了公司安排的多部犯罪,喜劇類型電影,因忙於和吳宇森合作《英雄本色》等系列動作影片,徐克多年來一直未能兌現自己的武俠夢。
10年光景轉瞬即逝。
嘉禾主動找上徐克準備啟動新武俠計劃,還沒討論個半天,徐克就已經把《壯志凌雲》的初稿交給了鄒文懷,並要求黃飛鴻一定要李連杰來演。
那時候正好是李連杰拍完《龍行天下》剛剛回國不久,遭遇票房口碑雙失利,陷入演藝事業低谷的他自然是一口答應。
03
徐克自從有了再拍黃飛鴻的想法後,李連杰就已是他心目中的人選了。
《少林寺》裡的武僧,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與其他做武行出身的動作演員相比,多了一種武術大家風範。
雖還未脫稚嫩,但氣質卻已天然形成。
從李連杰的成名作,徐克就開始關注他了,包括他後續一些作品,像《南北少林》《海燈大師》等,徐克都會拿來作為未來塑造人物的資料仔細查閱。
李連杰接演此片後,憑著黃飛鴻這一角色成功擺脫低谷。
而徐克也正式打開了那扇武俠世界的大門。
04
在拍攝期間,初期進組的武術指導是劉家良先生。
當時因為這件事,還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其原因是中途更換武術指導以及影片落幕後武術指導一項的署名。
作為一部以動作為核心的武俠電影,武術指導在拍攝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劉家良先期進組是真,中途離開也是真,外界報導是創作理念未達共識只是客氣話罷了,對於影片所呈現出的動作效果未達成一致才是劉家良離開黃飛鴻劇組的真實原因。
嘉禾當時想開創不同以往的武俠片風格,而徐克對於動作上的要求也是以瀟灑飄逸為主。
他想塑造的是熒幕英雄,而非真正的武術大師。
就拿黃飛鴻的大招無影腳與醉拳為例,放大動作就是為了製造觀影效果,這更貼近如今我們所說的玄幻武俠風格,只是稍作誇張化處理而已,但劉家良先生卻想已真實拳腳為動作基底,身為洪拳宗師,他無法接受這種不合常理的動作設計。
其實雙方在出發點上並無問題,只是創作理念不同而已,但因都是業內說一不二的人物,即使想結束這次合作,也要找回些許面子,才導致最終不歡而散。
1994年,嘉禾投拍《醉拳2》成龍飾演另一版不同李連杰風格的黃飛鴻。
劉家良不僅做了聯合執導,還擔任了該片的武術指導,並親自上陣飾演武狀元福民祺,兩場真拳實腳的打鬥戲,算是正面回應了徐克,兩人從此也暗暗較上了勁。
只可惜,這邊剛與徐克槓上,那邊成龍就給出了一個難題。
作為導演之一,劉家良想在影片中融入更多較為傳統的洪家武打風格,但成龍身為主演,卻想把自己獨有的成式喜劇動作元素作為主要呈現效果展現給觀眾,兩人又有了分歧,當時成龍在嘉禾如日中天,劉家良最終只能讓步,未達初衷,從此鮮有合作。
05
《壯志凌雲》這部影片,成就了徐克,也成就了李連杰。
他為《黃飛鴻》系列,打開了全新篇章,這不僅僅只是因為在動作元素上的創新,更多的是這部影片讓故事背景以及內核得以全面升華。
黃飛鴻不再是一位被神化的英雄。
他在徐克版中,代表的是其實是一種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力量。
徐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他憑藉著敏銳的電影洞察力,以及對於創作的再造力。
成功讓《黃飛鴻》脫胎換骨,涅槃重生。
為世人留下了這部經典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