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之旅,一邊驚嘆於共同的自然景觀,一邊又被深沉的歷史文化所吸收。
恩施,地處鄂、湘、渝三省(市)交匯處,夾在武漢、重慶之間,又靠近貴州、湖南,共同的天文環境培養了無法複製的恩施風光。
境內森林掩蓋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世界硒都」等稱號,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評定為「最合適人類寓居的環境之一」。
這片深藏鄂西大山裡的美麗勝地,具有眾多共同景觀,如位於建始縣高坪鎮的地心谷。地心谷終究有多美?有此般一句話: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地心歸來不看谷地。
但地心谷不只是有絕美的風光,還有「世界第一古人」、「巴楚第一古道」等古老文化與遺址。其中,建始縣境內最早的一座古橋與一條迄今已有5000年歷史的巴鹽古道,成為這片稀有自然風光中的稀罕文物。
也正是如此,恩施地心谷在我看來猶如秘境普通,深不可測。
藏於幽谷深處的這座古老的石橋,聽說是建始縣境內最早的一座古橋,名為石門古橋,亦稱通濟橋、仙人橋、永興橋,後稱石曼橋。
這座橋最早是什麼年代修建的,無從考證。有傳說為仙人所建,也有說法是明末農民起義將領張獻忠洗川時,為擺脫追兵,傳令將士各帶石頭一塊,一夜功夫將橋修起。
但專家經過橋東岸古道邊現殘存一塊石碑發現,此橋至少是在明末天啟年間就已存在,迄今將近400年了。
但往常所見的這座古橋是清乾隆三十六年,由建始縣典吏史亢嗣監視重建,距今有240多年歷史。橋跨石門河,單孔跨徑12米,實腹式石拱構造,長24米,寬3.4米。拱頂至河心垂高16.3米,上有石亭,已毀,橋上護欄也局部毀損。
但令考古專家、文物專家不解的是,這座古橋上的麻條石,並非是石門河周邊的原資料,且每塊重約2噸。這在當時沒有現代化機械設備的狀況下,這些繁重的石頭來自何方,又是如何運過來的,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往常,在這座橋梁的下方還製造了一個水上鞦韆,供遊人或蕩鞦韆、或戲水、或旅拍,儼然是成為了恩施地心谷的一個網紅景點。
石門河是古代恩施、建始銜接巴東最早的一條古鹽道、驛道和人行大道,從古至今,在野三河至石門河之間先後修建各式橋梁7座。通濟橋就是其中一座。
固然橋梁的建成與詳細時間,歷史並沒有給我們明白答案,但不可承認的是,這座橋自建成之後,就是一座官橋、商橋、兵橋。經過它,那條具有5000年歷史的巴鹽古道映入視線。
秘境探尋,發現稀有文化遺址,藏在鄂西大山深處的這條千年古道,因現代化交通的興旺,早已作古,它不像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玉石通道、古蜀道,不只有深化記載,也令人們有所耳聞目擊。
它多隱於民間,官方記載甚少,在隨學界探究研討,人們發現這條神秘古道,藏有深沉歷史文化,後被《中國國度天文》譽為「中國第五大古道」。
巴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因鹽而興,因鹽而亡的國度。遠古的巴人把鹽稱作「巴鹽」,「鹽巴」。巴人用「鹽巴」與周邊民族展開貿易,樹立了「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東方樂土。
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巴鹽古道有兩條,一條構成於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末的,一條是構成於清中期的施宜古道。
前者是從川東至湖南鳳凰古城,全長約1200公裡;後者起於恩施柳州城,經建始、巴東、長陽等地抵達宜昌,距今有400多年,全長約300公裡。
兩條古道會聚於地心谷,其中保管相對完好的僅剩10餘公裡,大多散布在這一帶。其中,還包括有4000年歷史的長江三峽南岸入蜀古道,此道東起湖北宜昌市江南點軍區姜詩溪口,西至利川市謀道蘇拉口,全長500公裡。
古時,在以恩施為中心的鄂西,以湖南吉首、張家界為中心的湘西地域,人們為取得巴鹽,終年往來於巴蜀地域人力運鹽,使這一地域留下了很多運鹽山道,這就是巴鹽古道。
它的作意圖義相似於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是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的一條古道。它不只僅運輸鹽巴,還有糧食、家畜、樹木、桐油、菸葉、生鐵、瓷器、獸皮、燈草等貨物。
自清朝末年到民國末年,這條鹽大路南來北往的鹽客、山貨客、布客、煙客和「挑老二」、「背老二」終年絡繹不絕。
恩施地心谷景區的這一段,是巴鹽古道中絕美的一段,也是這條巴鹽古道中的極品。它是官道、商道、鹽道的總稱,是巴文化、巴渝文化、巴蜀文化的交匯處。
由於這條鹽道的繁華與繁華,沿途興建的客棧、歇腳店子、村落、寺廟、風雨廊橋、吊腳樓、驛站、接官亭等隨處可見。
往常,具有千年歷史的巴鹽古道早已被四通八達的現代公路所替代,巴鹽古道原有的作用和喧譁的繁華雖已成過去,但源遠流長的古鹽道風情文化卻沉澱深沉,極端的豐厚了恩施地心谷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