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壇位於輔弼嶺古道中段,每年農曆八月廿三日,人們在此舉行「敬惜字紙、焚化字紙」活動。
小朋友把平日累積的字紙送入惜字壇中焚燒。
8月底,在暑期調研永泰莊寨結束前,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的調研團隊一行7人登上輔弼嶺古道,來到惜字壇前,體驗「敬惜字紙」的習俗。他們把從農民家裡收集到的有字廢紙放進「惜字壇」焚化,一股白煙從巖縫中嫋嫋升起,飄向空中。
領隊初松峰博士說:「永泰山高地遠,交通不便,歷史上莊寨總量超過2000座,現存較完好的還有152座,其中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98座。深山裡建造這麼多高規格的莊寨,讓人驚嘆。隨著調研深入,我們明白了其中的緣由——永泰不少先人因躲避戰亂從中原南下,帶來了中原文化。同時,建造莊寨的家族大都參與商貿活動,見多識廣,普遍崇尚文化、重視教育。我們多次聽說敬惜字紙、崇尚文化的故事,心生好奇,於是抽空行走輔弼嶺古道,瞻仰惜字壇。」
輔弼嶺古道 從歷史走來
位於永泰同安鎮三捷村的輔弼嶺古道,擁有800年歷史,是古代同安往返縣城的一條重要通道,現存全長約3.5公裡。在這條短短的古道上有「輔弼」摩崖石刻、古莊寨、古橋、古代水利設施、惜字壇等文化遺蹟,看點多多。
永泰民俗學者張建設,對輔弼嶺古道研究情有獨鍾。近日,記者從榕城出發,先到永泰城關,接上張建設,一同來到同安鎮三捷村。這裡山清水秀,氣溫比福州城區低4攝氏度左右,讓人頓感清涼。
登輔弼嶺古道之前,張建設帶記者來到三捷村一戶村民家裡。這戶人家珍藏著一塊匾額,上書「名叅啇嶺」四個大字。這是1809年永福縣(永泰縣舊名)知縣蘇公泗為張季良的兒子張文瑞(即張行豐)題寫的表彰匾,受表彰的張文瑞是青石寨建造者張序捷、張序儀、張序光三兄弟的父親。
三捷村旗杆厝外的安捷橋,是輔弼嶺古道的起點。據介紹,去年地下挖出兩塊石碑,其中一塊是《清·安捷橋》,記載1768年修建安捷橋時,募緣首是張季良;另一塊是《清·重修安捷橋》,記載1822年安捷橋重修時,募緣首是鮑宗禮與張序善、張序捷。
根據史料,輔弼嶺古道上的惜字壇、同安鎮10多座古莊寨,其創建與發展大都與張氏有關。
張氏祖上,文名遠播,最有名的是愛國詞人張元幹。《四庫全書總目》評張元幹詞「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大約在南宋理宗紹定年間,張元幹的一個曾孫張貢,避亂棄官,隱居輔弼嶺,在此設立惜字壇,至今已有780多年。乾隆初年,張元幹第十九代孫季安、季良按當時社會倡導的敬惜字紙風俗,重新修葺了惜字壇。
在輔弼嶺古道附近,矗立著多座建於清代至民國初年的莊寨,如新安莊(旗杆厝,即三捷村張氏祖厝)、仁和莊(青石寨)、聚星莊、渡奎莊、平和莊、慶龍莊、福祿莊、親仁廬、樂善廬、鬥星莊等,皆規模宏大,氣象森嚴,建築精良,文化底蘊深厚。這些大型古民居都是張季良、張季安及其後裔所建。
輔弼嶺古道。
字跡藏巖穴 文光射鬥墟
從安捷橋出發,開始輔弼嶺古道之旅。起始一段路在三捷村田園中蜿蜒。古道兩側居民點和水口附近,生長著百年以上的數千株古樹,依然鬱鬱蔥蔥、生機勃勃。
過了青石寨自然村,來到輔弼嶺自然村。古道東側山麓高大的崖壁上,有一巨幅摩崖石刻,「輔弼」二字端莊而飄逸。
「輔弼」,意為輔佐、輔助,古時指輔佐君主的人。在荒郊野嶺之地,居然出現「輔弼」石刻,讓人頗感意外。
張建設介紹,據《永泰縣誌》記載,同安鄉原稱輔弼,因宋邑人狀元鄭僑官至「參知政事」,為國家「輔弼大臣」而名。相傳,鄭僑曾在杉洋鳳凰寺聖君巖石洞讀過書,為紀念其功成名就,激勵後生好學上進成為「輔弼」之人,清代永泰著名書法家餘孟樞蘸墨題刻。此後,此地所在行政鄉就稱作輔弼鄉(今為同安鎮)。
過了「輔弼」石刻,古道沿著兩山之間的山澗向上延伸,溪水潺潺,山風輕拂,好不快意!
「看,石板橋上有刻字——『乾隆十九年歲次甲戌信士林元增捐修,謝。』」路上,張建設饒有興趣地介紹起林元增,「這個讀書人非常敬惜字紙,每年都會把積累下來的紙張送到惜字壇中焚燒,因渴求生子如願以償,於是欣然捐資修路鋪橋,行善積德。」
一路上聽張建設講述惜字壇的故事與傳說,讓記者心馳神往,親臨現場,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惜字壇位於輔弼嶺古道中段。站在古道上,抬頭仰望,一巉巖突起,形似鰲魚,人稱「鰲頭巖」。巖上有個洞,洞前有扇窗,窗框上刻有「字跡藏巖穴,文光射鬥墟」的對聯,橫批「敬惜字紙」。
每年農曆八月廿三日,三捷村民以及各地趕來的人,隆重舉行「敬惜字紙、焚化字紙」活動,大家高聲誦讀寫在一張黃表紙上的疏文:「文以載道,字載綱常……莫入汙泥,不可加髒;宜交回祿,送還上蒼!」一整套行禮完畢,大家就把平日累積的字紙送入壇中焚燒,以表達對文字的敬畏和傳統文化的尊崇。
崇敬帶有文字的紙片,是中華民族獨特傳統。古時很多地方都貼有「敬惜字紙」的紙條,隨處亦可見用於焚化字紙的焚化爐,可在800年歷史的輔弼嶺古道上,一處形制如此獨特、依然活化的惜字壇,實屬罕見。幾百年來,敬惜字紙的風俗,崇尚文化的風氣,融入鄉村教育之中,留存於綠水青山之間。
悠悠古道情 殷殷富民心
「我們對這條古道有很深的感情,不管是務農、經商還是求學,祖祖輩輩都在這道上奔波。從這條道走出去很多有本事的人、有文化的人、有愛心的人。」村民張祖先說,古道使用了近800年,只是近30年來才荒廢掉,希望各界能人同心協力發展古道旅遊,讓古道再現榮光。
張祖先所說的能人中,現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永同昌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宗真是其中一位。張宗真常對人說:「如果沒有高考,或許我還在農村從事農活,是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他投身商海後,事業不斷發展壯大,進而熱心公益慈善事業,累計捐款超過5億元。在他的推動下,永同昌集團先後在廈門、寧夏、青海、西藏等地捐建了多所學校和孤兒院,並設立寒門弟子獎學金,為貧困學生圓「求學夢」。
為了帶動民宿發展,我省旅遊達人鮑習羽回到家鄉,挖掘鄉土特色文化,悉心經營別具特色的同安書院客棧。客人投宿客棧,可練書法、讀古書、印古籍、賞古玩,還可品寨家飯菜、嘗鄉村藥膳、喝陳年米酒、飲當地綠茶。走到野外,可徜徉於鄉間小道,感受鄉風入懷,穿梭於傳統村落,重拾鄉愁記憶。
同安鎮位於永泰縣中西部中高山地區,擁有古村落、古莊寨、古道以及綠色生態茶園、花卉苗木基地等豐富的旅遊資源。輔弼嶺古道的貫通性、歷史性、人文性和景觀性都比較完整。同安鎮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莊寨及古民居有21座,其中愛荊莊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當地生態山水資源豐富,境內有國家4A級景區——百漈溝生態旅遊景區,溝內大小瀑布水簾百條之多,讓人嘆為觀止。
「鄉賢對家鄉的山水與人文有深厚感情,所以我們鎮積極鼓動鄉賢回鄉利用閒置房屋改造成民宿,以同安書院客棧為引領,進一步活化莊寨與民居,發展古莊寨研學實踐基地。」永泰縣同安鎮黨委書記張衛忠說,同安鎮將利用自然生態、風土民情和歷史人文,把人文莊寨、田園風光、休閒康養、茶山資源等有機結合起來,推進田園綜合體產業鏈發展。近期將推出莊寨遊,把愛荊莊、仁和莊、輔弼嶺、嘉祿莊、九鬥莊整合成經典的文化體驗線路,促進鄉村旅遊業發展。
要重視古道活化利用
□黃雪梅
古道,曾是區域間人流、物流、信息流往來的主要通道。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更便捷的交通暢行天下,曾經喧譁的古道逐漸沉寂,不少古道湮沒在荒野中。
滄海桑田,世事更迭。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古道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文化碎片。古道沿線的歷史遺蹟和自然景觀,集中展示了當地的自然生態、風土民俗和人文歷史,承載著悠悠鄉愁,是旅遊、科研、挖掘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資料。而且,不少古道分布在貧困鄉村,憑藉古道開發鄉村旅遊,可催旺人氣,推進鄉村振興。
古道上既有自然生態,也有文化遺存。古道活化利用做好了,可以串起附近鄉村的景點,發揮連結和驅動的雙重作用,打造一條「美麗鄉村風景線」。
在發展全域旅遊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逐漸熱起來,古村落、古民居、古道成為旅遊新寵,以走古道、住民宿、吃土菜、買山貨為主要特色的森林休閒產業得到迅猛發展。通過活化利用古道資源來發展旅遊業,是一種新穎的旅遊模式。
一方面古道遊正在興起,另一方面年久失修的古道日漸受損,諸如古道碎片化、自然侵蝕、人文古蹟損壞、設施建設和管理缺失等問題,其貫通性、歷史性、人文性和景觀性都受到威脅。所以,搶修古道,搶救古蹟,是當務之急。
專家認為,古道保護與活化開發利用,儘量做到「問計於民、問需於民」,不能止步於修舊如舊,應走串聯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俗風情、田園風光之路,打好「古道+」牌,結合森林特色小鎮、森林人家建設,滿足日益增長的「向森林要健康、走古道憶鄉愁」的民生需求,推進農耕體驗、文化創意、體育競技、康養體驗和綠色農業等領域融合發展,強化古道與農業原生態景觀的融合,引導沿線村莊發展休閒民宿、農家樂、休閒農場等配套服務,帶動農民就業和創業,促進沿線村鎮經濟發展。
(記者 黃雪梅/文 張培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