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白銀:永泰龜城,明萬曆三十六年修築,是一座古老的軍事要塞

2020-12-25 澎湃新聞

永泰古城

西北的土地上從來都不缺少詩意,古城,古道,軍事要塞總是很自然和諧地鑲嵌在這片粗獷的大地上。站在夕陽的餘暉裡,望著浩瀚的天空,蒼茫的大地,不禁感慨中國古代歷史星河的浩渺和繁榮,它有著沉寂、有著精彩,也有著神秘和浪漫。永泰龜城,就是這樣一座有著許多美妙傳說的神秘古城。

一、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現址甘肅景泰縣寺灘鄉,修築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後即成為軍事要塞,蘭州參將就駐紮在這個城堡內。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

永泰城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開工建設;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城牆上有炮臺12座、城樓4座,城下有甕城、護城河,城南北兩側分別指向蘭州和長城方向建有綿延數十裡的烽火臺。如此完備的設計,堪稱中國古代軍事要塞教科書式的典範之作。

永泰古城由於鳥瞰形如金龜,故又稱「永泰龜城」。古城城圍周長1.7公裡,高12米,炮臺12座,城樓4座,外形是一大圓,城周有護城河。古城四面有4個甕城,形似龜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甕城上的建築已不存在了。

永泰城城牆由黃土夯築而成,周長1717米,牆高12米,城基厚6米,佔地面積318畝。整個城平面呈橢圓形,城門向南開,外築甬門,外門叫「永寧門」,內門叫「永泰門」,門稍偏西,形似龜頭。四面築有甕城,形似龜爪。城北有5座烽火臺漸次遠去,形似龜尾。城周有護城河,寬約6米,深約1至2.5米。整個城池形狀酷似烏龜,故名「龜城」。

城內有軍事機構,察院一條街,城牆內邊修有馬道,圍城牆一周,城牆上有射擊垛口,在4個甕城上建有瞭望哨。城南有太極圓池(汲海、澇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將軍的公館。城南一裡處建有演武廳和教場,佔地300畝。教場之南還留有一條長約6裡的「龍沙」(山丘),「龍沙」之上架有炮臺。城西北7裡處設有軍需草料儲存處,城東南15裡的騸馬溝是當時的牧馬場地。目前這些軍事設施痕跡尚存,除了居民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牆,還完整地保存著大部分城牆、城門,城內還保留著兩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於民國時期的小學。

馬道

民居

永泰小學

「先有老虎城、永泰城和紅水縣,後來才有景泰城。」景泰是歷史上的邊防重地,境內的古長城、古城池等遺蹟很多。說是古城,其實就是一個自然村。沿途依稀可見一些土墩臺,據說這樣的土墩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沿途共有七十二個,一直通向甘肅省城蘭州。這是明清時期用於防範的信息臺(當地人稱為烽火臺),如果發現有敵入侵,便從永泰城的第一個烽火臺點火,依次傳遞,很快就將信號傳入蘭州。

「在永泰城東南部有一塊佔地面積為500畝地的平地,這裡就是當年的練兵場。操場中間建有高兩米的平臺(現已拆毀),臺上建有三間坐北朝南的閱兵臺,紅漆明柱,雕梁畫棟。」這些古建築後來全部都拆除了。今天,在離練兵場前約400米處,可以看到寬17米、高8米的射箭靶牆,牆上隱約可見箭簇留下的疤痕。

二、歷史上的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在明清兩朝時期,是一座顯赫的軍事要塞,這裡因為戰爭而興起,又因為自然環境的改變而衰落,是明政府為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而修建。

景泰境內的壽鹿山和昌嶺山,在清朝康熙之前,分別稱之為大松山和小松山。「左擁蘭、靖,右護涼、古,前逼莊浪,兩河則腹心,甘鎮則咽喉」(《秦邊紀略》),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收復河西後就曾在此地屯兵設防,到了明朝,作為與蒙古人對峙的前線,明王朝曾經在此修建了一片很大規模的防禦工程,史稱「松山新邊」。到如今,當年的新邊已成了難尋蹤跡的殘垣,你爭我奪的草場也化為戈壁。而那些曾經旌旗飛舞的古城堡,卻還有人居住在其中。這些城堡中,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是位於景泰以西25公裡處壽鹿山北麓的永泰城。

永泰城作為一座軍事要塞,它的誕生是由於一次戰爭。元滅亡後,蒙古分裂為東西兩部,東蒙韃靼和西蒙瓦剌。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韃靼的阿赤兔部落不斷侵襲景泰,並先後佔據了大松山和小松山。據史料記載,韃靼到達景泰以後,「(阿赤兔)虜恃地利,東寇延綏寧夏,南犯固靖蘭州,西侵武威張掖,往往飲馬黃河」(明朝荊州俊所寫的《三眼井堡記》)。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將軍李汶奉旨率軍討伐韃靼部落賓兔和阿赤兔等首領,雙方在龍沙展開了一場數十日的大戰之後,李汶擊敗了韃靼部落群首領,收復了大小松山,但這場大戰也摧毀了這裡原來的要塞。

此後,晉升為三邊總督的李汶上奏朝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築永泰城。彼時,春色不絕於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開始具有了政治、軍事、外交、商業發展的多重要義。

三、古老的傳說

永泰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被稱為龍沙,而我說的故事發生在三百多年前,其時,黃河石林尚未被人發現,大敦煌影視城也還只是一片荒山。

驍勇善戰的大清名將嶽仲琪,率大軍徵討新疆,戰爭勝利後,他上書在永泰屯兵移民,鞏固了邊陲安全。話說永泰屯兵後,全城軍民安居樂業,一派安定景象。可是,事情沒有完美無缺的,仍有些不和諧的因素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邊城多少年來,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怪事,城中一戶人家的獨生女兒。不知是何原因,生下來就是一身的濃瘡爛疤,慘不忍睹。這在當時,是被看成怪胎的。既然是怪胎,別人見了自然就不吉利,於是被人看成多餘。古時的醫療條件又差,根本治不了這樣的怪病,因此,這姑娘年已過二十,不僅尋不到個人家,就是行走於大街人們也是惟恐避之不及。

當然,居民心裡清楚,這不能怪姑娘自己,但是關乎自己安危,人們只能在心理上同情,不能在行動上支持。姑娘內心樸實,自然能夠理解人們的心思,為了不影響大家,她一直躲在家裡,不隨便拋頭露面,過著孤獨而憂鬱的生活。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大概就是對於這座邊城的真實寫照。多少年來,關於京城的情況很少能夠傳達到這裡。對於這裡的百姓而言,皇帝的恩澤已非常遙遠,他們已忘記了權威的存在。

然而事情總有個例外,這一天,古城突然來了位欽差大臣,說是專為皇上選美而來,消息一傳開,城裡頓時沸騰起來,姑娘們紛紛梳妝打扮前去應選,但不知是嶽將軍沒有行賄的原因還是城中真沒有美女。反正最後的結果是:沒有一人入選。

官場的禮節自古亦然,為了表示對領導的敬重,晚上照例少不了一臺精彩的節目表演。當時永泰地界興盛唱戲,天不到傍晚,城中就敲鑼打鼓響動起來,老人小孩齊動員,人們紛紛趕來,那盛況只能用萬人空巷來形容。人們唱戲的唱戲,喝彩的喝彩,好不熱鬧。

可憐那位醜女,這時還躲在家裡忍受著孤獨的煎熬。人是社會的動物,有誰不愛去湊個熱鬧的?這當口,此起彼伏的呼喊聲已讓她的心情無法平靜,終於,她忍不住內心的驅使,悄悄地來到戲樓,藏在一隻柱子背後窺看熱鬧的表演。

臺上的表演著實精彩,她不禁會心一笑,但這一笑不要緊,她的命運卻因此改變。她臉上的瘡疤全都像泥皮一樣脫落了下來,她自己首先感到了害怕,開始大叫一聲,千萬雙眼睛立刻齊刷刷投過來,包括那位大臣在內,人們都瞪大了眼睛,讓他們驚奇萬狀的是:大家看到的是一位國色天香,沉魚落雁的絕世美女,這不正是為皇帝苦苦尋找的人嗎?

熊氏被欽差大臣帶進皇宮後,果然得到了皇帝的寵幸,被封為「熊娘娘」。她不計前嫌,一直想著為家鄉帶去福澤,因此,在皇帝問及她的家鄉時,她故意誇大事實,說那是一個拉羊皮不沾草的地方,沒想到,金口玉言,話一出口,永泰地界三年大旱,叢草不生。

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可悲的結局讓人垂淚,但它又好像完全合乎情理,帶有某種宿命的味道。忠厚的永泰人帶著一點點自責,演繹了這個悲劇傳說,這不能不讓人感動。在今天,這個故事仍傳的神乎其神,在祖祖輩輩的永泰人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永泰人感念熊氏的造福之心,為她設立了熊廟專門祭祀。每年四月初八還定期舉行廟會,他們還勸勉後人勤懇勞作,寬厚待人,像熊娘娘那樣熱愛故土。

四、漸漸消失的永泰古城

從景泰縣城出發,乘車大約45分鐘後,依稀可見永泰城牆。沿途是茫茫的永泰川。枯黃的土地上沒有一點生機,一陣大風過後,黃土捲起的煙塵瀰漫在田野裡。

如今,由於連年乾旱,生活在城裡的居民為了謀求生計,都已經陸續搬遷離去,解放初期的1000戶人家,已衰減為87戶。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飯館,四時飄香」的繁華不復存在……

永泰古城周圍近幾十年來生態惡化嚴重,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和鹽漬化、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不斷惡化的環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轉移。

「連年乾旱之後,村裡的年輕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古城文保員李崇仁說。今年63歲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學校長,前幾年退休後,擔當起了文保員和旅遊宣傳員。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歷史留下的痕跡仿佛像風一樣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裡,我們後知後覺的感嘆著,惋惜著,希望永泰古城不會消散。

來源:行走飛鳥

原標題:《行走白銀:永泰龜城,明萬曆三十六年修築,是一座古老的軍事要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甘肅白銀5處靜美古村古鎮,西北風情浩瀚無邊
    甘肅,白銀。這裡地處黃河上遊、甘肅中部,位於古絲綢之路與黃河的交匯地帶,北連大漠,南依青藏,東接中原,西通西域,是黃土高原和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在這裡,有承載著不少久遠記憶的古鎮古村,一起來看看,你去過幾個?
  • 這座古城曾是顯赫的軍事要塞,現只有10戶人家,一到晚上靜得可怕
    我們的國家歷史悠久,遍及祖國大地的古城古遺蹟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古城依然興盛,有的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沒落,永泰古城便是其中之一。永泰古城是位於甘肅省景泰縣西南部幾十裡處的古城,靠近祁連山脈,同時它也是甘肅省境內戈壁灘上的一座「孤城」。
  • 「二戰風雲61」慘烈的蘇德戰爭·四——布列斯特要塞防衛戰
    布列斯特要塞,這是蘇聯的衛國戰爭打響第一槍的地方,也是一個擁有歷史的地方。很久以前,布列斯特還沒有被稱之為要塞,它是一座老城市。1830年,俄軍在布列斯特老城的基礎上修建起了臨時的戰鬥工事。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布列斯特這個地方才開始向一個軍事堡壘轉變。1833年,俄國開始嘗試將之前修築的戰鬥工事全部連接到一起。
  • LP封面上的阿娜努日要塞,昔日軍事要塞,今日喬治亞風景名片
    從提比里西出發前往卡茲別克雪山,沿途會經過一個城堡:阿娜努日要塞(Ananuri)。阿娜努日要塞(Ananuri)曾登上《孤獨星球》外高加索版封面,那是一幅夏季綠意蔥蔥的畫卷,祖母藍色的湖水旁坐落著一座美麗而古老的城堡。壯闊的自然風景中,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堡,讓人一眼就感覺十分震撼。
  • 印度洋上的古老城堡,16世紀是軍事要塞,鄭和下西洋專程來到這裡
    時間向前追溯到16世紀的時候,葡萄牙人在這片海域修築了城牆壁壘,這裡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一直到公元十八世紀英國人入侵之前,加勒城堡的發展都很輝煌,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這裡是歐洲人在南亞及東南地區建築防衛要塞的典型代表,在當時,起到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
  • 甘肅這座軍事要塞荒廢四百年,無人問津,是《神話》的取景地
    甘肅這座軍事要塞荒廢四百年,無人問津,是《神話》的取景地,中國是五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我國有廣闊的疆土,豐富的自然資源,自然地,這片土地有許多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自然留下的珍貴寶物,無數河流和另一條名山大川,自古以來
  • 歐洲最大的城堡位於法國這座工業城市,軍事要塞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法國土魯斯旅行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古老的卡爾卡松城堡,沿著歷史的脈絡尋覓發生在這座古城堡的往事,卡爾卡松城堡位於法國南部重要工業城市土魯斯到地中海沿岸的途中,這裡地處偏僻,遠離塵世,從外形看,這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歐洲城堡,屋身呈圓柱形,屋頂呈圓錐形的塔樓,特別引人注目。
  • 南京這座城門,被稱為門閂,是明代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
    在南京明城牆十三座內城城門中中有一座被老百姓戲稱為門閂的城門。這就是扼守南京北大門的神策門。神策門位於現在南京中央立交橋的東南角,新中國成立後,曾作為軍事禁區被封閉了70多年。它是明代南京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門,也是南京現存所有城門中唯一保留民國之前的敵樓的城門。
  • 明朝亡於萬曆?實亡於播州之役,成為壓垮帝國的一捆稻草
    萬曆年間,播州土司楊應龍逐漸驕橫跋扈,作惡多端,甚至公然起兵反明,並多次打敗進剿的明軍。於是明廷大舉進軍,最後楊應龍兵敗自殺。嚴格地講,平播之戰從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始,綿延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這場戰爭爆發的表面起因很簡單,但是其背景、成因很複雜。
  • 虎頭要塞:「二戰」戰車在此止步(圖)
    隔江伊曼市又恰是前蘇聯遠東最大的軍事要衝,工業重地伯力和海參崴的中心,西伯利亞鐵路的咽喉。日軍侵佔這一邊境重地後,將它作為把守後方、掠奪並且運送資源返回日本、進攻蘇聯的橋頭堡。  為達到長期佔領東北、完成對蘇戰略進攻的準備,實現在遠東擴張範圍的野心,日本侵略軍於1933年完成哈爾濱至虎頭段軍事鐵路的修築,並於1934年春,開始在虎頭鎮烏蘇里江沿岸大規模開掘建造地下軍事要塞。
  • 萬曆百分之三十,楊鎬百分之四十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對明亡頗為惋惜,對明亡的原因更是津津樂道。但無論是明實亡於崇禎,還是天啟,或萬曆,或嘉靖,或洪武,或黨爭,或閹黨,或東林黨,其實都有道理,因為他們都能找到一些依據,卻也都有問題,因為既然都能找到一些依據,也就是說單一的一種說法的依據也註定是片面的。
  • 喜歡這麼一座古鎮,它靜謐,沒有浮躁,有的只是歷史的沉澱
    古城內有始建於宋朝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的漳州文廟,距今400多年的兩座明朝萬曆的石牌坊、林氏宗祠等,均是國家級重點文物,另外還有許多市級文物,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漳州古城地處繁華的城市中心區,集合了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臺僑緣等特色。又是歷史建築、傳統文化集中的老城區,建築特色十分鮮明,穿梭在古城小巷中,仿佛置身於某個電影情節裡。
  • 在甘肅有一座嘉峪關,什麼配得上「天下第一關呢」?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下令修築河西長城,嘉峪關依山憑險設防建卡,自古是「番人入貢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古為西戎地,秦屬羌,漢屬酒泉郡,魏晉南北朝為前涼、西涼、北涼、西魏所據,唐屬酒泉縣,宋為吐蕃、回鶻、西夏佔領,元屬肅州路,明設嘉峪關所,屬肅州衛,清代為肅州直隸州之地。
  • 明朝衛所是怎麼選址和修築的?火炮+青磚維繫了二百多年帝國的穩定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建立了明朝獨有的軍事制度—衛所制,這種制度是以唐朝府兵制為基礎的。 明朝還建立了數量較多的獨立衛所軍城,這些衛所軍城與府城、州城、縣城分開,單獨建立,功能以軍事為主。
  • 千年古村落裡的軍事要塞
    張壁古堡古語云: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座千年古堡可謂難得的一見的古代軍事要塞。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隋唐古地道、元代戲臺、金代墓葬、明清民居文化等一系列華夏文化精髓,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張壁村現存的明堡暗道始建於617年,為隋末定陽可汗劉武周抗擊李世鄉民所建。地道全長萬米,縱橫交錯,立體交叉,具有監視、指揮、通信、中通水通氣設施及馬廄、糧倉、屯兵等功能。隨著它的聲名遠播。
  • 明萬曆青花瓷器殘片 富有時代特色
    委託人帶來的瓷片上的紋飾是高仕吹簫圖,是明萬曆年間的瓷器殘片,具有一定收藏價值。明萬曆皇帝是明代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帝王,其在位期間,國家已經開始走向衰弱,瓷器的生產也是同樣,但因為萬曆年間社會比較富足,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之風在某種程度上又刺激了瓷器工藝的發展。
  • 明廷朝臣聯合上奏,萬曆皇帝卻無回音,女真依舊野蠻徵伐
    儘管努爾哈赤一直謹慎而假裝順從,但他的迅速崛起和強大的擴張仍然吸引了嗎明廷許多有識之士的注意。兵部尚書李化龍在分析了建州的軍事形勢之後,斷言,如果出了什麼問題,國家不會輕易行動,如果出了問題,為禍者,必此人也。一些朝臣紛紛提出了建議部署部隊和將軍的奏摺,建議徵服努爾哈赤。
  • 明朝衛所是怎麼選址和修築的?火炮+青磚維繫二百多年帝國的穩定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建立了明朝獨有的軍事制度—衛所制,這種制度是以唐朝府兵制為基礎的。衛所中的衛、所是軍事單位,圍繞衛所,築城屯軍駐兵,這種城稱為衛城、所城或者堡。這種軍城不僅對明代的城市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對清代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