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穎文 何易 周淵 蔣竹雲 顧一瓊 邵珍 張曉鳴
來源:文匯APP
境外入境人員100%核酸檢測後,除了集中隔離者外,檢測結果陰性者將通過閉環轉運至社區進行居家隔離。近日,上海進一步升級了居家隔離管控措施。上海居家隔離到底有多嚴?一扇門之隔,有多少硬核措施,有多少民間智慧?本報記者走進滬上各大社區,看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的「民間36計」。
居家隔離期間,「雲上學」的孩子急需學習資料怎麼辦?這幾日,閔行區梅隴鎮曹行居委管轄的小區迎來了境外返滬的沈先生一家。沈先生女兒正讀初二,有些作業必須列印出來完成,居家隔離期間無法外出,自己家裡又無印表機。物業經理了解情況後,通過微信和沈先生溝通,下載了相關文件,將試卷、練習資料等全部列印好送到沈先生家門口。
對於部分「鏟屎官」隔離戶定期遛狗的需求,有的社區會派志願者上門幫忙遛狗,有的則直接聯繫附近寵物店,把狗狗臨時寄養在那兒,解決了遛狗的問題。
為避免引起其他居民產生不必要的恐慌,有居委會幹部想出了與居家隔離居民約定「接頭暗號」的方法,讓居家隔離人士平穩度過這14天。
每當要代收垃圾、代購生活必需品等上門服務時,普陀區長壽路街道逸流公寓居委會幹部都會在居家隔離戶「敲兩下門」作為暗號。好幾戶人家直到解除隔離,周圍鄰居都不知道「原來隔壁曾隔離過」。
不少隔離人士是健身愛好者,對他們來說,居家隔離14天如何「不讓6塊腹肌變成1塊腹肌」,是一大挑戰。據悉,一些暫未復工的健身教練開通了直播課,通過同好者的分享,讓居家人士在家也能利用手邊的生活物品,如礦泉水桶等,實現「擼鐵」,每日「雲健身」。
張家阿姨摘了青菜、沈家大伯拔了蘿蔔……在青浦區重固福泉山村,當地村民將自種的地頭蔬菜拿出來與隔離人員分享。這讓居家隔離人員王先生感慨萬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村民不僅不嫌棄我們,還關心我們的生活。」
對於境外返滬居民,長寧區虹橋街道社區「三人組」和志願者在護送其回家時,會送上一個「融情包」,裡面包含健康監測記錄冊、防疫「融情卡」,以及口罩、消毒片等防疫物資,還有一枚小貼士提醒居民少出門、戴口罩、分餐分食、勤通風、自測體溫等7項健康管理要求,甚至還有一張涵蓋周邊超市、商戶、多個外賣app的信息卡。
作為最直觀的疫情防控方法,有些居委採取掛圖作戰模式,通過對標貼顏色的實時調整,動態顯示每戶居民情況,極大提高了社區防控工作效率。
長寧區新涇鎮天山怡景苑的居委幹部就將1458戶住戶用9種顏色作為分類:黑色代表未離滬居民,黃色代表在外地尚未返滬,粉色代表在境外尚未返滬,綠色代表解除隔離居民,針對重點國家來滬正在居家隔離的居民以五角星標註……除了黑色塊不變,作戰圖上的其他色塊每天都會更新。
每當居家隔離戶打開房門,一眼就看到鐵門上貼著張「STOP」(停止)標記。這是虹口區歐陽路街道某轄區民警送給居家隔離戶的「小禮物」,時刻提醒大家隔離期間不能出門,「回頭是岸」。
每天在任意時段,居委幹部會通過視頻連線與隔離人員取得聯繫,一方面了解他們的身體情況、生活需求,一方面請所有隔離人員都到鏡頭前露個臉,以此確認所有隔離人員均在家中。
在居委會幹部的安排下,居家隔離人士在家玩起了「命題作文」拍照傳圖遊戲:請左手比「耶」拍照、坐在椅子上自拍、爸爸坐在中間媽媽和你一左一右合影……實時發布題目,在輕鬆的氛圍中有效確認所有隔離人員都在家中。
對於居家隔離人員,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派醫師每天上門測量體溫,有的居委會要求隔離人士每天以固定格式拍照上報體溫——在一張紙上寫上日期、體溫,並擺放顯示溫度一側的體溫計,最後再落款籤名。
在一個不確定的時間,居委會幹部通過微信請居家隔離人員發送實時定位,隔離期間每天「打卡」。「實時定位是騙不了人的,通過這種方式確認對方在家是比較有效的。」一位居委書記告訴記者。
在居家隔離人士家門口一米線外,用報紙拉出一條「紅線」,提醒周圍居民保持距離的同時,也為上門送貨、收取快遞的志願者設置安全距離。
為做好返滬入境人員居家隔離實際情況,普陀區社區民警在上門一一核實的基礎上,還會結合住戶水電煤使用情況進行比對,一旦發現不符,社區民警將會同社區衛生中心、居委幹部上門開展再次核查,確保無漏登瞞報的情況。
絕大多數居家隔離戶家門口安裝的智能門磁感應器,也被稱為「新門神」——住戶每次開門,都會生成簡訊自動發送給居委幹部,以便其快速介入掌握情況。在安裝時,用戶還會收到告知書,或由安裝人員口頭介紹門磁的使用方法。
有些智能門磁感應器還匹配了二維碼,住戶每次開門前只要掃描後填寫開門事由,如倒垃圾、取快遞,即可提前申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即使沒有二維碼,多數隔離人員已與接收開門信息的居委幹部添加微信,開門前多會提前告知。
考慮到門磁感應器通常在安裝後一天才能觸發信息警報,有些居委會在獲悉有入境人員返滬後,即提前上門安裝該設備,並進行調試,以便及時獲取信息
配合感應門磁,滬上不少小區還在居家隔離人員家門上張貼封條作為「雙保險」——當居委會幹部上門送生活物資、快遞時可以從外側把封條揭開,當居民收下物品關上大門,工作人員在門外重新貼上封條;而當居民從內側開門時,封條就會被破壞,居委幹部了解情況後會重新張貼新封條。記者看到,比較簡單的封條樣式為:「居家隔離+居委會落款及印章」。除了能讓居委會幹部實時關注,這個「土辦法」也方便周邊居民做好「群防群控」。
有些封條製作精美,既起到防止居家隔離人士隨意開門的作用,也凸顯人性關懷。
閔行區梅隴鎮中梅苑朱梅小區黨總支書記胡穎介紹,他們在張貼封條時採取了人性化的暖心措施,專門設計了愛心形狀的粉色封條,寫上「隔離不隔愛、在家就是戰鬥」的話語,勉勵居家隔離人員的同時,也消除給鄰居們帶來的恐慌。
在不少小區,每天固定時間安排物業保潔人員,或是在上門收取垃圾時,為居家隔離戶所在樓面消毒,打消住在其隔壁鄰居的顧慮。
有些小區將隔離戶門牌號、隔離期限貼在大樓告知欄內,在請隔離人士自覺的同時,請全樓居民一起監督。如果發現有人擅自外出,可以直接打電話至居委會。但對於這戶隔離人家的其他信息,居委會一律「無可奉告」。
有的居委會為小區的隔離戶們特地組建了微信群,方便大家及時溝通交流,對隔離戶提出的需求,社區幹部也盡己所能提供幫助,讓居民居家觀察的日子有溫暖,呼應有回應。
虹口區歐陽路街道建設居委會幹部就與入境返滬人員建了群,群友實時更新,有歡迎也有歡送。有群友發自己在家隔離的照片,也有群友曬記錄下社區服務收垃圾的畫面,信息互通的同時,也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
「菜給您放門口了,等我走了,您再出門取!」為保障好隔離居民的居家生活,很多社區成立了「送菜小分隊」,「隔空喊話」和「雲通話」成為大家上門送菜的方式。
日前,長寧區某小區一家境外返滬人士中午剛剛開始居家隔離,下午小區物業發現,這戶家庭男主人一直在上海的老母親進入了居家隔離的場所,隨即在聯防聯控工作群裡匯報了這個信息。民警與居委會幹部趕緊上門,正遇上老人準備離開。民警耐心解釋了按規定該戶居民已承諾進行「一家一戶」的居家隔離,她進入居家隔離場所就意味著需要一同進行隔離。老太太起先執意要走,民警對其批評教育,並告知其若離開,將會被依法處理,老太太最後同意留下。
青浦區華新鎮星尚灣社區通過支部黨員群、雙報到黨員群、樓組長群等進行志願者招募,組建一支「志願代辦」服務隊,開展「你下單、我跑腿」志願服務,24小時在線,隨叫隨到。
志願者接到居家隔離居民的電話要求後,將居民所需的外賣、快遞等物品從小區快遞櫃、出入口送到居民家門口,通知隔離居民開門取物。如需採購物資,志願者也會詳細記錄居民所需物品,外出幫忙採購,提供詳細的購買單據給隔離居民方便結算,滿足隔離戶日常需求。
普陀區甘泉路街道在居家隔離人員家門口張貼防疫貼士,在樓棟口更新「雙色」防疫登記表,告知本樓組居民該戶正在實施居家隔離,加強群眾監督。
隔離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已開闢獨立回收通道,每天有專人定時定點上門清運。
戰「疫」中,居委幹部是衝在一線的「戰士」,也是給隔離居民帶來溫暖的「家人」。寶山區顧村鎮,居委幹部們不僅給居家隔離的居民送菜送水果、倒垃圾,也通過電話、微信,與他們保持緊密的聯繫。即使居民沒有需求,居委會值班幹部每天也會和居家隔離居民通過微信進行交流,噓寒問暖,掌握對方的心理狀況,疏導集中隔離居民的情緒,成為在家隔離的居民們最堅強的後盾和最體貼的家人。
對於重點國家來滬正在居家隔離的居民,居委幹部每天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重點關注,一旦住戶健康狀況異常,居委會便可協助及時上報。
很多社區都結合自身實際,為居家隔離對象構建起專屬的微信群——社區幹部組建專班工作組,一方面24小時關注隔離對象動態需求,另一方面實時為其釋疑解惑、提供幫助。在這些微信群的背後,一個動態的數據系統支撐著抓實做實社區閉環管控,形成隔離人員「動態管理清單」,以服務來介入,實現更為細緻、精準的全方位監管。
日前,長寧公安分局虹橋路派出所社區民警接到了轄區內一名已居家隔離13天的入境人員電話,稱想提前一天結束隔離。陳波詢問情況後得知,原來該人士當天需要籤署一份重要合同,且其尚為成年的兒子次日將從英國抵滬。「首先,我要強調的是,你還沒有解除隔離,是不能隨意外出的。無論合同多重要,不能違法居家隔離規定。」陳波向其解釋,孩子可以與他一同居家隔離的,但解除隔離的日期將會順延。該人士後同意不外出,並待其兒子回來後續籤承諾書,在家中照顧孩子。
充分發揮樓棟管家、樓組長、樓宇志願者的作用,落實「第一哨兵」責任,在為隔離人員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做好監督工作。
濱江壹號苑是黃浦區五裡橋街道轄區的高檔住宅小區,小區共14棟樓,每棟樓都配備了1名樓棟管家,負責樓棟日常物業服務。疫情期間,樓棟管家承接起居家隔離對象的服務需求和日常對接工作。
人還在國外,就將入境日期、轉機地點、航班號、返滬人數等重要信息,通過線上渠道提前申報。
浦東新區花木派出所推出了一款「雲報到」小程序,當派出所涉外社工獲悉有境外人員即將返滬的消息後,首先會請還在國外的該人士在「雲報到」填寫相關信息,並及時跟進人員動態。社區民警還會將這些信息提供給浦東機場臨時登記點,以此形成信息互通。
目前,大多數街道已落實入境返滬人員提前報備制度。收到信息後,居委會在一戶一檔中查找同住人數,並通過聯繫本人、物業和樓組長等對其居住房型進行核實,判斷該人員是否滿足居家隔離條件。
昨天下午,虹口區歐陽路街道建設居委會書記王勇接待了轄區內一居民,月底其妻女將從境外重點國家回滬,由於不願陪同隔離,該居民打算讓太太和女兒住在自家對面的亭子間。當王勇了解到該亭子間沒有獨立衛浴,有汙染公共空間的風險時,提出這樣安排仍不具備居家隔離的條件,最終說服他同意妻女去集中隔離點隔離。
上海近日進一步升級了居家隔離管控措施,公安民警成為管控的中堅力量。記者昨天從市公安局獲悉,上海公安建立專項工作機制,確保每戶都有1名責任民警,對居家隔離人員按「一人一戶(家)」標準,嚴格落實管控措施,確保居家隔離措施落實到位。
若發現居家隔離人員違反規定,警方將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按不同違法情節予以行政拘留、罰款、警告處罰;引起新冠肺炎傳播或有傳播嚴重危險的,依照《刑法》等有關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拒不執行居家隔離措施的,公安機關將依法及時進行處置。同時,協助居(村)委會加強對重點國家入境人員返回小區的信息登記和排摸等工作,做到全覆蓋、無遺漏。
據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避免入境人員出現逃避集中隔離措施而謊報、瞞報居家隔離條件等情況,堵住社區防疫可能存在的漏洞,社區民警按照分局出入境辦下發的名單逐一上門核查,對重點國家入境人員居住地為短租房、網約房、非獨立煤衛住所、酒店式公寓等不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居住場所,一律立即變更居家隔離為集中隔離,統一送至本區指定隔離點實施集中隔離。
每天9點到21點,普陀社區民警都會在轄區社區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巡視居家隔離人員居住地。交接班同時屬地交巡警會及時補位,並充分發揮小區智能安防系統,24小時無縫銜接。
為應對當前境外人員入境數量持續上升的態勢,切實抓住疫情防控工作的窗口期,全面真實掌握本區實有人口的底數,黃浦屬地各派出所紮實做好所有入境後隔離人員的信息登記,包括同住人的信息等,並建立「一人一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