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這個冬天顯得異常寒冷而漫長。
但在上海的街道社區,一個又一個發生在疫情防控關鍵期的暖心故事和感動瞬間,正不斷湧現。這些故事和瞬間,凝成一股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溫暖黑夜,照亮前方。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各級幹部下去了,基層就會感到踏實,工作就會更加有力。」2月11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區委書記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精準施策,使每個社區都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
實際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李強的這句「因情施策」,已經體現在很多社區防疫的暖心服務裡。我們從中選擇了幾個故事,帶你一起看上海社區防疫裡的「溫柔以待」。
虹口:深夜,居委幹部也總能馬上回應
2月5日上午,居住在上海虹口新南小區的張先生收到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發來的《健康觀察解除告知單》,這意味著,張先生一家人正式解除了為期14天的居家隔離。
「這段時間,特別感謝居委幹部的貼心照顧,才能讓我們安然度過這煩悶、難熬的14天,非常感動。」張先生的女兒說,除了關心身體狀況和幫忙買菜,居委幹部還陪著她聊天解悶,進行心理疏導。即使是到了深夜,只要她在微信上一講話,居委幹部也總能馬上回應。
張先生女兒所說的「居委幹部」,便是虹口區江灣鎮街道新南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宋雅菊。春節前,張先生從湖北武漢來到上海,與妻子、女兒團聚。1月23日,居委會對小區居民進行排摸後,張先生一家便開始居家隔離觀察。
圖片來自」虹口江灣「微信公眾號
當天,宋雅菊便自己上門,與他們建立了微信聯繫,從此便開啟了「隨叫隨到服務」,每天關心張先生一家人的身體狀況、生活需求、幫忙買菜、甚至陪他們聊天解悶,成為她的日常工作之一。由於白天工作很忙,宋雅菊一般會在晚上八九點鐘,和張先生女兒在微信上聊上一會兒。
有一天晚上,張先生女兒告訴她,她爸爸的情緒不太好,每天看新聞,心裡很著急,想回武漢又回不去,自己還隔離,覺得很煩悶。
宋雅菊便安慰她說,武漢已經封城了肯定回不去了,現在還在觀察期間,一定要堅持,不要著急,有什麼需求儘管提,社區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慢慢地,張先生一家的情緒開始變好。又有一次,張先生女兒告訴她,一家人能吃能喝能睡,但就是覺得煩悶。
「那我發點我們社區以前搞活動的視頻,給你們解悶吧,你正好也多了解一下社區生活。」宋雅菊說完,便發了一些好玩的社區視頻給她,再陪她聊聊天,一家人的煩悶也得到了緩解。
圖片來自」虹口江灣「微信公眾號
在江灣鎮街道,這樣的暖心故事還有很多。「我家蔬菜快沒了」「早上什麼時候收垃圾」「居委可以登記買口罩嗎」……一頭是居民的呼喚,另一頭則是居委幹部馬不停蹄的奔波,只要居民有需要,居委幹部隨叫隨到。
對於被居家隔離人員,居委幹部們不僅幫助買菜、上門收集生活垃圾、詢問需求困難、了解身體狀況,還通過線上微信聯繫,傾聽居民訴求、安撫情緒,讓居民即使被隔離,也依然能感受到來自黨組織的溫暖關懷。
普陀:暖心舉動讓集中隔離者感動
在普陀,社區幹部對被隔離觀察者的貼心照顧,同樣收穫了感動與感謝。
2月6日,被隔離觀察者給梁小華發來的致謝簡訊。受訪者供圖
「梁主任,真的非常感謝您!首先,那天的態度不好,向您和您同事表示真誠的道歉!我們現在都好,感謝您和同事為我們付出的一切!大恩不言謝!你們也要多保重!祝上海平安!」2月6日,普陀區長壽路街道社區平安辦主任梁小華打開手機,看到了一條被隔離觀察者發來的致謝簡訊。
字裡行間的真誠話語,感動了梁小華。梁小華告訴記者,他主要負責排查轄區內50家賓旅館人員以及人員集中移送工作。「我記得,那是在1月23日,一對80多歲來自湖北宜昌的老夫妻和女兒三人入住了轄區內的一家酒店,當時,他們堅決反對被移送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情緒還特別激動,現場工作人員溝通了2小時,這家人仍然堅持己見。」
按照工作規程,拒絕配合的由公安機關依法協助強制執行,但梁小華決定自己再跟他們談一談。
「我跟他們女兒談了談,知道他們不配合也有原因,一方面老夫妻年紀大了,被送去單獨隔離,沒人照顧他們了,無形之中會增加老人的心理壓力和恐懼感;另一方面這對老夫妻目前身體也好好的,沒有出現發燒、乏力等不舒服的情況。」梁小華說,他們女兒也跟她說,擔心隔離結束後,不能再回到這裡的賓館繼續居住了。
看著跟自己年齡相仿的老夫妻的女兒,梁小華能理解這樣的顧慮。於是,他便幫他們緊急聯繫酒店,希望酒店能在他們的隔離期滿後,仍然允許他們居住在這裡。隨後,他又聯繫相關部門,希望可以把老夫妻和女兒一起集中隔離,這樣有助於互相照顧。
梁小華還主動給他們留下了自己的手機號碼,並告訴他們,如果有什麼需求,都可以隨時聯繫他。放下了心中的擔憂後,一家三口人便按照要求前往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觀察。
在整個隔離期內,這家人都平安無事。直到2月9日隔離期滿,一家人又給梁小華發了第二條致謝簡訊:「我們隔離順利結束了!我們也很健康!也順利入住了酒店!謝謝您的幫助!」
閔行:增設臨時快遞亭,擋風雨暖人心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期,除了集中或居家隔離觀察人員,小區裡的普通居民也同樣面臨著不少困難。比如,快遞、外賣都被攔在了小區門口,這讓不少居民犯了愁。
為此,閔行不少小區的保安、居委會工作人員、志願者紛紛變身「快遞小哥」,或者在小區門口分揀快遞,或者推著推車滿小區送快遞,或者在貨架上幫居民找快遞,想方設法解決快遞「最後一公裡」問題。
「您稍等,我正在送個快遞!」丁海崗是萬科城市花園新區的物業經理助理,和以往相比,這兩天他做得更多的就是送快遞,而像他一樣的還有另外30多人(保安、維修工和社區管家)。自2月9日起,小區開始幫居民配送快遞,第一天就送了800多個快遞,有些保安跑到腿抽筋。
圖片來自「今日閔行」微信公眾號
萬科城市花園新區門口擺放著好幾個貨架,這些都是用來存放快遞的。快遞送來時,掃碼登記,快遞「入庫」;取快遞時,掃碼「出庫」,避免快遞丟失或者出錯。貨架旁,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送來的快遞進行分揀,儼然就是一個快遞中轉站。
在古美社區,每個小區都增設了由帳篷和貨架組成的「臨時快遞亭」,用來存放快遞,既遮風擋雨又溫暖人心,工作人員則全天候、全時空管好看死小區大門。同時,各小區每天對貨架不定期地進行噴灑消毒,降低交叉傳染的風險。
「最近經常下雨,街道及時配備了這些『神器』,快遞放在貨架上,颳風下雨都不怕。」平吉五村黨總支書記張靜說。
圖片來自「今日閔行」微信公眾號
暖心的並不只有街道。在萬源一居,考慮到業主開車出入較多,取快遞不是很方便,物業主動跨前一步,每天兩次把快遞送到每幢樓的大堂,業主只要方便的時候前去領取即可。「生鮮類我們一般建議到業主門口自取,其他類由物業幫忙配送。」居委會書記曹姝告訴記者,如果生鮮類當天沒拿走,物業會將其放到專門的生鮮儲物區,並電話通知業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