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在我國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一般由面包裹著餡,製作食材是麵皮和內餡,起源於四川。相傳由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發明(距今1800多年)。包子大多是用發麵做成,也有用死面做皮包的。
包子常用餡心有用豬肉、羊肉、牛肉、等紅肉加蔥姜大料調成的葷餡。還有用酸菜、粉絲、香菇、胡蘿蔔、菠菜、雞蛋、芹菜、茄子、包菜、韭菜、豆腐、木耳等各種蔬菜乾菜搭配製作的素餡。以及豆沙,芝麻,白糖,紅糖等做成的甜餡。
包子從大小分類有一口一個的小籠包,和兩三口一個的生煎包水煎包以及家庭製作的拳頭大小的普通包子。從餡料來分類有肉包子,素菜包子,糖包子。從烹飪方法分類有蒸包,水煎包或生煎包。
全國各地的包子種類多,各有特色。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西北地區人們常吃的包子種類。
在西北,包子是人們都喜歡的食物,可當作早餐吃也可當作主食來吃。小時候的農村,蒸一頓包子就是一頓飯,既是飯又是菜。最多再燒一碗白麵糊糊。那會兒物質條件匱乏。農村人平常蒸包子一般都只用洋芋(土豆)+大蔥來調餡,蒸包子。就算是這樣的包子也不常吃,一來沒時間3二來怕費油費面費洋芋,所以只有在每年十一前後地裡的洋芋豐收了,天下雨了,不到田裡幹活了,媽媽才會有時間給我們正洋芋包子吃。那會就覺得洋芋包子是最好吃的美食。
後來上學走出了村子,吃到了很多地方的包子,灌湯包,蟹黃包等等,到今天,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網際網路通信的發展。包子從食材搭配到做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各種肉餡,各種蔬菜餡,各種堅果糖餡,甜的餡的,種類繁多,口味眾多。
再來說說餃子
餃子原名「嬌耳」,源於古代的「角子」。是我國古代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餃子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既是主食又是地方小吃,也是年節必吃的傳統美食。像立冬,冬至,年三十或除夕都要吃餃子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區。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說明餃子在我們北方人家的餐桌上地位是很重要的。
餃子皮一般用冷水或溫水和成,也可用燙麵、油酥面、雞蛋皮等做餃子皮;餃子餡可葷可素,烹調方法可煮,可蒸、可煎、可炸等。葷餡經常食用的有三鮮餡、韭菜蝦仁、蟹黃餡、鮁魚餡、雞肉香菇餡、豬肉大蔥、豬肉白菜、豬肉芹菜、豬肉茴香、牛肉、羊肉等,素餡又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大,味道鮮美,形狀特別。
我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陝西的粉湯餃子,瀋陽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鐘水餃,寧夏的羊肉餃子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
餃子是西北地區及北方人年三十或除夕必吃的食品。每當過年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慄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慄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幣則是財源不斷。
我家吃餃子是在大年初一,媽媽每年都是年三十剁好餃子餡,一般是大肉蘿蔔餡,偶爾也會做養肉餡的餃子。初一給爺爺奶奶拜完年回來,一家人圍著桌子,邊聊天邊包著餃子,新年包餃子媽媽都會讓我們洗幾個硬幣包在餃子裡,誰吃出來就說明誰來年能有財呢,能發大財。
記得我家老是爸爸第一個吃出硬幣,媽媽就說爸爸是我們家最有錢的人,本來那時只有爸爸一個人掙錢呢。我和弟弟,姐姐總是在盤子裡看,看哪個餃子大就價來吃,結果都吃撐了也幾乎吃不出硬幣來。那會兒還老覺得包有硬幣的餃子總比其他餃子要香呢,不知是不是因為說來年能發大財的緣故呢。
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餃子就是家常便飯。餃子餡的品種也更加齊全,營養搭配更加豐富,合理健康。餃子皮也由白面變成各種蔬果面,顏色豐富多彩,好看好吃。還有各種雜糧面做的餃子皮,全麥粉,玉米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