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有怎樣的歷史?誰是「第一個吃餃子」的人呢?

2020-12-12 挖史人

餃子作為中國人的傳統美食,深受國人的喜愛。中國人過年吃餃子的講究由來已久,這種傳統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標誌,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人們常說「過年餃子」,餃子已經成了年夜飯的標配。雖然平時人們也吃餃子,但是年夜飯的餃子大有深意。一家人圍著圓桌,有的和面,有的擀皮,有的包餡,好不熱鬧。人們把對新年的期盼連同對家人的祝福通通包進餃子中,吃下去的是餃子,留在心裡的是與家人團圓的歡樂時光。中國人對餃子的喜愛不僅僅在味蕾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一份對家的牽掛,。那麼,在中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餃子,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誰又是「第一個吃餃子的人」呢?

餃子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標誌

北方可能是餃子多,南方可能就吃粑了,所以第一個問題是北方餃子南方粑。北方人過年,吃過年夜飯糰圓飯之後,那就是包餃子了。

東北人包餃子會一板一板,或者用那個簸籃,一籃一籃地放到戶外去,就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天然地「大冰箱」裡面包好的餃子很快就變成了速凍餃子,不會變形,而且還可以保鮮。如果說正月來客了怎麼辦呢?那就拿幾碗出來,放在鍋裡煮一煮,很是方便。

傳統時期過年,餃子通常是在年三十晚上,在子時以前,也就是23點以前要包好。到了半夜,24點的時候,這個時候正好是農曆新年正月初一的開始了,這個時候就要吃餃子,叫「更歲餃子」,有「更歲交子」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子時這個點兒是新舊年相交的時候,所以這個時間點有特別的意義,所以要有一點儀式感。「餃子」正好和「交子」是諧音的,體現了除舊開新,喜慶團圓,還有吉祥如意的主題,所以南方也有做餃子的習俗,不過南方人做的餃子餡料可能更多樣化。因為南方溫暖,到了冬天依然有很多新鮮的東西,新鮮的蔬菜,它的區別就在於餃子皮兒不是用麥做的,不是用麵粉做的,是用大米磨成粉做成的,所以也叫做米粉餃子,不過這種餃子只能蒸熟來吃,就是第二遍翻熱的時候也很容易散開。

米粉餃子的由來

贛粵閩地區,客家人有一個說法,說這個米粉餃子是他們的祖先從北方南遷到南方,遷徙到南方之後改制而成的。為什麼呢?因為南方沒有麥子,沒有麵粉,所以南方盛產的是大米,不怎麼種麥子,所以為了延續他們祖先中原地區的這個傳統,於是就發明了米餃。

其實米餃是不限於客家人的,在南方很多地區都有,比如說在江西贛北地區米餃就很出名,客人們都喜歡點米餃。不過當地把米餃叫做「餃子粑」,其實「餃子」和「粑」,嚴格地來說不是一回事,粑是什麼呢?粑是用米粉做成的,大多沒有餡兒的,有餡兒的米粑也有,一般來說有餡兒的米粑保存期不會太長,它的粉要放在鍋裡面要炒一炒,為什麼要炒一炒呢?因為炒過的粉可以增加它的黏性,它的韌性要好一點。「米餃」實際上只是和那個有餡兒的「炒粉粑」用料差不多,內外的用料都差不多,只是形狀上有一些區別,所以叫做餃子粑是比較合適的。

米餃的形狀是餃子,米粑的形狀是多樣的,因為米粑的形狀有圓球形,還有放在木頭雕成的那個印模裡面,翻模翻出來的各種花色的粑,總體上來說南方過年,盛行做米粑,搗麻餈。從小年二十四忙起,家家戶戶做米粑,殷實的富裕的人家,可以說他要做好幾石米,幾百斤米,秈米粑,粟米粑,高粱粑,餃子粑,印花粑,那真是不一而足。用臘月的水浸泡在那個大缸裡面,從過年可以一直吃到插秧的時分。南方人的正月初一是吃餃子粑,煎糯米粑或者麻餈,吃雞湯下麵條,可能比北方人單吃餃子,要豐富一些。

張仲景是我國偉大的醫學家

張仲景是我國著名的醫學家,他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遠播海內外,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世學者研習中醫學的必備經典。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而且胸懷天下,在民間流傳著許多他救助窮苦百姓的事跡。張仲景有一則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我們知道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但卻不知道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那麼張仲景當年製作餃子的初衷是什麼?民間又流傳著他怎樣的動人的故事呢?

餃子的發明者說法是不一的,流傳最廣的是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名機,也叫張機,字仲景他是南陽郡人,是我國偉大的醫學家,也是中國臨床醫學的奠基人。他寫過一部書,叫做《傷寒雜病論》,所以他的名聲很大。

根據《傷寒論序》來看,張仲景生活的時代包含了東漢獻帝的建安時期,也就是公元196年到220年。他的生卒年爭論還是比較大的,大概在公元150年到154年出生,在215年到219年,在那個時候才去世的。漢魏時期的史書沒有給他立傳,這個很奇怪,所以有關他的事跡記載傳下來的早期材料是比較少的,一直到兩晉以後,張仲景的事跡材料,資料就慢慢增多了,到了唐宋時期開始形成所謂的人物小傳,到明清時期才形成了事跡比較完備的《張仲景傳》,有很多版本。

那麼這種疊加式的造史現象,總讓人感覺到要說張仲景很不容易,不過歷史上張仲景確有其人,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也確有其書,只是有關他事跡記載的一些材料裡面確實有一些比較蕪雜的成分,有史實,也有屬於傳說的東西,但是不管怎麼說,張仲景毫無疑問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後來就成了我們中醫學體系的核心理論之一,也是中醫學最基本的特點之一。什麼叫做「辯證」?所謂「辯證」就是根據望聞問切四診,「望」是什麼意思呢?望就是觀察,聞就是聽,問就是詢問,就是詢問他的病情,切就是把脈。根據望聞問切四診收集的資料再來進行綜合分析,看看他的病因,發病的部位,以及他的正邪關係等等來斷定他是何種性質的證。「論治」也叫「施治」,也就是根據辯證的結果來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就傳得很遠了,甚至遠播到海外去了。古往今來,中外學者吃「張仲景飯」的人是很多的,或者是整理,或者是注釋,進行研究,發揮。明代醫學家李濂這樣說,他說張仲景實際上就是「千古醫方之祖」:

自漢魏迄於今,海內學者,家肄戶學,誦讀不暇,如士子之於六經然,論者推為醫中之亞聖

據考證,將張仲景作為「亞聖」的是金代的一個大家劉完素,明代的李中梓在《刪補頤生微論》中說道「仲景東垣共稱醫聖」,仲景是指張仲景了,東垣指的是李東垣先生,他們兩個人是並稱「醫聖」的。不過當時也有人認為扁鵲是「醫聖」,只是到了清代張仲景才被確認為「醫聖」。正是因為張仲景的地位很重要,所以唐代的一個史學家劉知幾在他的《史通》一書裡面對前代史家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說:

當三國異朝,兩晉殊宅,若元則,仲景,時才重於許,洛,何楨,文雅高於揚,豫。而陳壽《國志》,王隱《金史》廣列諸傳,而遺此不編,此亦網漏吞舟,過為迂闊者

張仲景據說曾經舉過孝廉,而且官至長沙太守。傳說張仲景任長沙太守的時候,做官,行醫兩不誤。據說某年,長沙郡那個地方疾疫發生了傳染病,有不少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張仲景一般來說對於醫者都是熱情接待,細心地診治,開始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就在後堂居室裡邊給人家瞧病,但後來來的人越來越多了,求醫治的人越來越多了,應接不暇,怎麼辦呢?他就乾脆就把那個診所擺到他的大堂去了,在衙門大堂坐堂應診,所以張仲景是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這是千古佳話。後人就為了紀念張仲景,就把在藥店裡面坐堂治病的就叫做坐堂醫生了,藥店就起名為什麼堂什麼堂,像同仁堂。那麼中醫的藥店叫做「堂」,「坐堂醫生」的說法來歷就是從這裡來。

張仲景發明餃子的傳說

張仲景發明餃子的傳說就發生在他從長沙太守離任的時候,那個時候正好是冬天,天寒地凍。結果張仲景看到有不少貧苦人屋不避風,衣不遮體,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於是大起悲憫之心,他回到家裡翻書,就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的方子,名字叫做「祛寒嬌耳湯」。第二天正是冬至,他就命人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上支上個大棚子,然後把鍋架起來為窮人施捨這個祛寒嬌耳湯。

據說祛寒嬌耳湯的做法是什麼呢?是把羊肉,還有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再撈出來切碎,用麵皮把它包起來,而且包出來的是耳朵的樣子,然後再又下到鍋裡,用原湯把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每個人施一碗熱湯,裡面放三兩個「嬌耳」。吃過之後渾身就發暖,兩耳生熱,幾天之後肚子好受了,凍耳朵也被治好了,那麼這種藥食樣子像耳朵,功效又是治療凍耳的,所以張仲景就給它取名為「嬌耳」,用途很形象,很貼近百姓,「嬌耳」和「餃子」,我們現在說的「餃兒」是同音的,據說這就是餃子的由來。

不過張仲景這個人用藥膳給人治病這倒不是孤例,因為還有一例。古代的郎中傳醫有個規矩,通常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在張仲景同時代的南陽有一個名醫,名字叫做沈槐,七十多歲了,膝下無子,整天就憂慮,憂愁,一身醫術後繼無人怎麼辦呢?結果憂慮成病了。這老先生的病誰都看不好,結果越來越沉重。張仲景知道了以後就直接奔沈槐家裡來了,給他開了一個方子,這個方子太奇怪了,用五穀雜糧各一斤,做成丸,外面塗上硃砂,他叫病人一頓食用。沈槐看了這個藥方,心裡就覺得好笑,這不是荒唐嗎?他就叫家人把這個藥丸掛起來,掛在屋簷下,來人就指著這個藥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誰見過用五穀雜糧治病的?又有誰見過一頓能吃五斤面的嗎?你看張仲景這個藥方荒唐不荒唐?如果是有醫生來,有同行到這兒來了,他也拿出來給人家看。

他一心就想著這件事情可笑,結果注意力發生轉移了,反而倒把一直憂慮的事擱到一邊去了,不知不覺病好了。這個時候張仲景來了,他說首先恭喜先生病癒。沈槐一聽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張仲景給他用的是心理療法,既佩服又慚愧,不過張仲景最後又跟他推心置腹地說,他說先生你是滿腹才學,令人敬佩。我們做閬中的就是為了天下蒼生祛病消災的,延年益壽的。先生您大可以天下青年才俊為子,作為自己的兒子,世世代代他們就是你的徒子徒孫,你何愁平生所學後繼無人呢?沈槐一聽,大為感動,所以他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還有跟他同樣年輕的一批郎中。

當然所謂的這個藥膳並不是用來吃的,實際上它是一種巧妙的心理療法。不過張仲景發明餃子的事情看上去倒是真的,很合乎情理的,同文獻記載也比較相合,但是和考古材料相比較的話,那就大有出入了。

歷史文獻中的餃子印記

張仲景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在張仲景的故事裡,餃子最早其實作為一種藥方用來救助窮苦百姓的,張仲景向乞藥的病人分發「祛寒嬌耳湯」,據說從冬至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到了大年初一,人們開始喜迎新年,為了慶祝凍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冬至與年初一這天吃餃子,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生。「嬌耳」與我們現在的「餃子」叫法相似,不過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腳在在各朝各代都有著不同的名稱,這些名稱有的與我們現在所說的「餃子」有著很大的區別。那麼歷史上的餃子都有怎樣的叫法?它們的形狀做法與現在又有著哪些不同呢?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從張仲景發明餃子算起,餃子就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不過歷史上餃子和餛飩是長期以來糾纏不休。三國時魏國人張揖所著的《廣雅》,他就記載了那個時候,三國時候有什麼,形如月牙的餛飩,這叫的是餛飩,但是它和餃子的形狀基本上相似。到了南北朝的時候還是這種餛飩,說「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個材料在《北戶口錄》裡引的顏之推的話,就是這樣說:

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到了唐代,餃子和餛飩依然是不分,而且又多了一個名字,叫做「牢丸」。唐代的段成式有本書叫做《酉陽雜俎》,他記載了酒食之品,其中就有「籠上牢丸」還有「湯中牢丸」的說法。而且段成式還特別說,他說「湯中牢丸,謂之粉角」,這個「角」是牛角,北方人「角」和「餃」是一樣的讀音,所以「角兒」和「餃兒」是一樣的。那麼「湯中牢丸」其實就是放在水裡面煮熟的可能是水餃,「籠上牢丸」是不是蒸餃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宋代稱呼餃子還是「角兒」,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描寫北宋汴京的繁盛景象,書中就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兒」,「駝峰角兒」。周密輯的《武林舊事》也提到臨安市場上有「市羅角兒」,「諸色角兒」。這說法一直延續到元,明,清,甚至到民國時期。

餃子在宋代傳入到蒙古,蒙古語中的餃子讀音可能有點類似於「扁食」,隨著蒙古帝國的徵伐,這種扁食就被帶到世界各地了,就出現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還有朝鮮餃子。明朝戴羲的《養餘月令·烹製》就記載了水明餃的製作方法,他說:

白面一斤,用滾湯內,逐漸撒下,不住手,攪成稠糊,分作一二十塊,冷水浸至雪白,放桌上,擁水。入豆粉對配,搜作薄皮,內加糖果作餡,籠蒸食之,秒甚。

餃子和餛飩宋代才區分開來

餃子和餛飩大概是在宋代在文獻當中才區分開來。很可能餃子和餛飩是不是有一個同源異流的發展過程,現代人我們把餛飩和餃子都分得很清楚,餃子皮是圓形的,餛飩皮是方形的,切法不一樣,做法不一樣。餃子皮比較厚,餛飩皮比較薄。餃子可以蒸可以煮,餛飩不行,餛飩只能煮熟帶湯吃。餃子盛行於北方,餛飩盛行於南方,有各自的地域版圖。餃子在北方放言中叫法比較統一,餛飩的名稱也很多,比如說上海江浙那一帶大多數地區都叫「餛飩」,湖北就叫「包面」,江西就叫「清湯」,廣東就叫「雲吞」,福建就稱為「扁食」,四川叫「抄手」,新疆叫做「曲曲」,那不一而足的。

兩千五百年前的餃子

如果說歷史文獻為我們記錄了餃子演變的過程,那麼牢固發現的實物餃子便真正為我們揭開了幾千年前餃子的神秘面紗。考古工作者在我國多個地區都發現了餃子的離世痕跡,這證實了史書記載的「天下通過食」的說法,這些考古出土的餃子實物,喲逇風化了,有的發黑變形了,但這些是我們所能發現的最真實的歷史印記,這些印記告訴我們餃子的出現年代甚至比張仲景所處的年代還要早。這些印記告訴我們,餃子不僅深受現代人的喜愛,它還穿越幾千年的離世,很早就出現在古人的餐桌上。餃子有它獨有的美味徵服著一代又一代的味蕾,它身上所包含的美好寓意,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考古發現的餃子可能會訂正我們對史料的一些看法,考古發現的餃子距今大概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歷史遠遠不止1800餘年,可以說餃子是一種十分古老的食物。1978年10月份在山東滕縣的薛國故城一個春秋的墓葬裡面挖掘出了一個青銅簠,這個青銅簠是方形的,有蓋子的,是古代祭祀的時候用來裝稻粱的器皿。在這個裡面發現滿滿一盒三角形的一個食物,大概有五排左右,每排有五六個,算起來也應該是二三十個。這個食品都是三角形的,有的三角的地方略帶圓形,這食物每個大概長到五到六釐米,所以考古專家當時就找人在餃子分化前趕快拍了幾張拍照,所以這個照片留下來真是非常珍貴。專家經過考察,分析,青銅簠就是中國的傳統美食餃子。

薛國是我們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這個地方距離孔子的家鄉曲阜不遠。考古證明我們今天吃的餃子從這個時候說起來,至少是2500多年的歷史。文獻材料其實也有反映,它曾經提到東周時候有一種食品叫做「餅餌」,據說它的外形像耳朵。西漢揚雄《放言》裡面也說過「餅謂之飩」,估計這餛飩是餅的一種。它的特點是什麼?特點就是它裡邊是有餡兒的,蒸煮以後要食用,如果是要用湯水來煮的話,那就是湯餅了,所以那個時候我們想不到這個湯餅就是餃子。很有可能薛國故城出土的那個餃子就是文獻中出現的東周時期那個形似耳朵的「餅餌」。如果這樣來看的話,文獻和考古發現就可以互證了。

到1981的5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忠縣,在一個東漢的墓葬中發現了一批庖廚傭。其中有一件陶俑,頭戴配花的高帽,一手拿著刀子,一手拿著肉,身前的廚案上擺滿了食物,什麼豬,羊,雞,魚,果蔬等物,廚案的中心的位置放著一隻捏好了花邊的餃子,是一個標準的偃月形的餃子,那麼這個發現說明東漢至三國時期長江三峽地區餃子已經成為人們喜愛的食物了。

1990年,在新疆的吐魯番地區善縣三個橋墓葬中而已發現了三個餃子。經過年代測定,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餃子實物,這個發現跟我們現在看到的餃子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由此可見,北齊時期顏之推說的那個偃月形的餛飩,其實就是餃子。西域地區的發現也足見顏之推說的「天下通食」這個說法一點都不虛。

1959年,我們又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裡面出土了不少點心實物,因為那一帶氣候比較乾燥,有許多點心都是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了。那麼這些麵食點心裏面就有餃子,而且是當時考古發現最早的實物餃子,注意我們說的是發現的最早。是小麥做得,大概長五釐米左右的,中間的寬在1.5釐米,跟我們今天吃的餃子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中國最早的實物餃子」現在看來不是最早的實物餃子,而是最早發現的,而且很硬,硬的跟石頭一樣,但是它的外形相當完整。我們完全可以看清這個餃子花邊,所以說根據考古人員的介紹,說這個餃子的餡是用肉做的。由於當地少雨,所以它才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

無論從文獻,還是從考古發現上看,我們都知道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大眾美食,是中國飲食美性創造的典型例證,形如偃月,那正是趨向圓滿的一個造型。餃子之所以成為北方春節期間的食物,更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相關焦點

  • 恐怖片《餃子》,講吃人,更講吃人的社會
    《餃子》讓觀眾看見菁菁的心境變化,從一開始的畏縮,到後來比誰都兇狠,菁菁不只吃媚姨的餃子,還承襲媚姨的教導:「女人得要為自己著想,別淨想著靠男人」,後來媚姨遭警方追緝,倉皇逃離香港,菁菁為了自己(報復丈夫/鞏固婚姻關係/驅逐小三),付出大把鈔票買下丈夫情婦肚內的私生子,五個月大正剛好,反正我(菁菁)有的是錢(有錢才是老大),自己的餃子自己包
  • 國內最好吃的4種餃子,鮁魚餃子上榜,哪種餃子才是你的最愛呢!
    餃子,是中國的傳統美食,也是深受大家喜歡的特色美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因各地地形不同,所以每個地方的餃子也不同,比如上海的鍋貼、山東的鮁魚餃子、四川的鐘水餃、廣東的蝦餃、東北的酸菜餃子、河南新安的燙麵角等等,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聊聊國內最好吃的4種餃子,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
  • 農村冬至包餃子,怎樣做餡兒,使餃子好吃?
    一到冬至這天,農村人就會包餃子吃。這是一種民族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今年包餃子也不例外。現在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富裕起來了,生活越來越好。因此,冬至對水餃子的口味要求越來越高。農村人包餃子怎樣做餡兒,做什麼味道的餡,使餃子好吃呢?
  • 餃子 餃子 該吃餃子啦
    冬至 是中國農曆24節氣中一個重要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在中國北方冬至有吃餃子的傳統
  • 過年為什麼吃餃子?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原來都跟餛飩有關
    北方人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餃子」是「交子」的諧音,是在子時兩天相交時候吃的食物的意思,確實,北方很多地方過年都在凌晨12點吃餃子,但如果以此來解釋,未免有倒退的意思,而且一個年俗食物是用時間來定義,這恐怕難以說明過年吃餃子的真正含義;還有觀點認為:古代人們要吃在除夕子時吃餃子,有「歲更交子」之意,就連乾隆皇帝也是按照這種習俗來過年的,在子時必吃餃子,這在《乾隆帝起居注》都有記載,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餃子傳承1400年,餃子的源流與發展,你了解的有多少?」
    餃子,是我國城鄉常見的傳統食品,神州大地上從東到西,由南到北,流傳甚廣,影響頗大。餃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李洪輔的《餃子小考》一文中說:「我國吃餃子的歷史至少有1400年的歷史」。那麼作為餃子的傳承者的我們,對於餃子的了解有多深呢?
  • 俗語:上車餃子下車面,是啥意思?上下車與吃餃子和面有什麼聯繫
    在北方的傳統習俗中,有著「上車餃子,下車面」的這一種講法,這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會把上下車與吃餃子或者面,聯繫在一起呢?其實「上車餃子,下車面」這一講法,是指送行的時候給被送行的人吃餃子,接風時給被接的人吃麵條。
  • 過年吃餃子的特殊寓意
    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也是民間的地方特色主食和小吃。古代時稱之為角子或嬌耳,是東漢時期鄧州人有醫聖之稱的張仲景最先發明的,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中國有句古話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也正是體現了人們已經將吃餃子的習俗列為了一種傳統民俗和年節食品。
  • 每個人都吃過的包子、餃子,你知道它們的起源和區別嘛?
    再來說說餃子餃子原名「嬌耳」,源於古代的「角子」。是我國古代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既是主食又是地方小吃,也是年節必吃的傳統美食。像立冬,冬至,年三十或除夕都要吃餃子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區。
  • 結婚當天新娘新郎為什麼要吃餃子?結婚餃子的包法及個數有講究
    結婚吃餃子這一習俗在北方可能比較常見,畢竟吃餃子對於他們來說每逢佳節桌上必須要有的,更何況結婚這麼重大的喜事,新娘新郎吃餃子也就成了必要環節。那麼,結婚吃餃子是什麼意思?吃餃子有什麼美好的寓意?餃子在什麼時候吃?
  • 冬至吃餃子,這5種花式餃子,都吃過的才是真正的吃貨!
    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北方地區有這樣的說法: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所以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大家都會自己包餃子或者是在外面吃餃子,也就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一個儀式,可是南方地區就沒有吃餃子的習慣,最多也就吃個熱乎乎的湯圓或者是面線。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意義寓意 冬至吃餃子有什麼特殊含義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
  • 話題|今天冬至,你吃餃子了嗎?
    在這天,能吃上一盤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絕對是治癒寒冬的一劑良方。那麼問題來了,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在我國歷史上,餃子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2020 WINTER 其實,餃子存在的歷史,要比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的歷史更長。 餃子最早可能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時期,考古工作者在山東滕州出土的春秋時代薛國故城遺址中,發現了類似餃子的食品。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演變為今日的餃子,對此,不少歷史文獻中都有對餃子的記載。
  • 今兒冬至,吃餃子!吃什麼餡的餃子最講究,最美味?香啊
    冬至吃餃子  ——經典餡料  北京人好吃餃子,在餃子餡料的搭配上講究頗多。    冬至吃餃子  ——包餃子有妙招  餃子餡兒和好,下面就是包了。包餃子的招式靈活多樣,小北這就展示一二。    餃子包好,就該下鍋煮了。到底是用開水煮還是冷水煮呢?這也是有講頭的。  冬至吃餃子  ——煮餃子有講究
  • 冬至吃餃子寓意多 外國餃子嘗嘗鮮
    冬至吃餃子,這麼多年你知道有什麼寓意嗎?不許咱「崇洋媚外」,還不許我們嘗嘗外國的餃子嗎?冬至吃餃子寓意多 外國餃子不妨嘗嘗鮮  餃子餡的N種寓意  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
  • 「頭伏餃子,二伏面」,明天入伏,記得吃餃子,既營養又有寓意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明天就要入伏了,記得吃餃子,既營養又有寓意。「頭伏」為什麼要吃餃子?你們知道這裡面的原因嗎?首先,因為餃子是開胃解饞的食物。老話說:「好吃不過餃子」,餃子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開胃的佳品。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往往會食欲不振,胃口不好,吃不下東西,因此伏天又被稱為是「苦夏」,清代文人李漁在《閒情偶記》中就說:「一歲難過之關唯有三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 三鮮餃子到底是哪三鮮?很多人都搞錯,難怪餃子不香腥味重!
    不如來包餃子吃。近段時間的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家裡的人都被熱得煩躁死了,一天到晚只想著吃一些冰涼清爽的東西呢,然後吃多了冰飲,一到飯點的時候又吃不下飯,各個都說沒有胃口,還真是難為人呢。竟然他們不想吃飯,那我倒不如做一些小吃類的食物給他們吃,像餃子就很不錯,至少比米飯那些更有感觸。
  • 元宵節吃湯圓還是餃子?我家用它包餃子,營養助消化,孩子要多吃
    在家閒著也是閒著,元宵節在我們老家最常做的就是包餃子,說起餃子那真的是我們中國人最常吃的一種食物,餃子也是象徵著團圓和健康。其實但對於我們日常的餃子餡最常見的就是肉餡的餃子,我們一般吃到的有豬肉大蔥,豬肉白菜,芹菜豬肉等等,但是過年這段時間全部是大魚大肉的,吃起來難免感覺比較膩,於是想吃點素餃子。
  • 一道風味的餃子旅途,卻有著千年歷史悠久的文化
    我是美食原創作者劉少說美食,專業跟大家聊聊美食圈的美味,有哪些好吃的標題:一道風味的餃子旅途,卻有著千年歷史悠久的文化。餃子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食品,餃子來自古老的角子部落,啟明叫嬌耳,最早由中國南陽醫學聖人張仲景發明,它有著18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人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餃子。不僅是中國人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節假日的食品,在臘月新年的味道集中在舌尖。年復一年,我們在這一年慢慢長大。餃子永遠是新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
  • 陝西人到底有多愛吃餃子?
    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餃子都是一種神奇的食物,它永遠都是節日裡的重頭戲。在寒冷天氣裡、許多特殊的日子,都少不了它出場。過大年吃餃子,立冬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頭伏吃餃子,出遠門吃餃子...可以說無餃不成節,甚至有句俗語說:「好吃不過餃子」。逢著一個風急天冷的日子,也免不了長出一身對餃子的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