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個小組,叫做「家裡蹲自救同盟」,小組裡聚集了23471名成員,這些成員少則在家呆了1個月,多則在家呆了13年。
這些人未必都是啃老族,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願意走出家門,不願意接觸人群,不願意談戀愛,甚至有一部分人放棄了和別人交談,他們或許也試圖強迫自己跟世界和解,但是更多人最終還是沒能走出家門。
無獨有偶,在鄰國日本也有一群類似這樣的「御宅」。根據日本媒體的一則調查,2010年日本15-39歲青年常年宅在家的人數就超過了74萬人,雖然這一數字在2015年時下降到54萬人,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將年齡層擴展到60歲,可能這一數字會是難以想像的龐大。
韓國媒體報導,韓國至少有10萬名以上青少年成為宅家一族,他們每天的行動軌跡,只有家和附近的便利店,全部的娛樂僅為手機遊戲,他們無法和人正常地溝通,也無法適應和理解複雜的社會關係,甚至部分人出現了自閉和焦慮的傾向。
為什麼忽然湧現出這麼多「宅家一族」?為什麼他們不願意接觸社會呢?
豆瓣網友輸出能力123說,我們都是心智的囚徒。
01毋庸置疑的是,選擇宅在家不願意接觸社會的相當大一部分人,有社交恐懼症
對於這類「宅家一族」來說,接觸外面的世界的痛苦的。他們不願意去不熟悉的地方,不願意和陌生人交流,不願意求助於陌生人,部分人甚至會覺得哪怕是走在路上,也像是動物園的猩猩一樣被圍觀(視覺冒犯),甚至即便是在家也會覺得鄰居或者對面樓的人會時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
02社會高強度的壓力,包括工作壓力,婚姻壓力,讓人們不自覺地選擇逃避
社會的高度發展,勢必會帶來競爭壓力的增大。工作中來自上司的壓迫,同事的勾心鬥角,會讓一些內心脆弱的人萌生退意,對於他們而言,上班的心情猶如上墳,因為要時時刻刻把自己裝在套-子裡,假扮自己不喜歡的人,和自己討厭或者畏懼的人周旋,遠不如宅在家裡來得舒服愜意。
家長的逼婚,可能會把原本就惡劣的事態變得更加嚴重。恐婚一族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來自對親密生活的絕望,但絕大多數都來源不健康的原生家庭,諸如父母動不動就吵架,或者「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行為,導致對父母,對社會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
家(房子),是很好的軀殼,能夠讓他們像寄居蟹一樣藏在裡面,不被打擾。
03不只是情緒低落那麼簡單的抑鬱症
大學同學媛媛在退學之前表現就異於常人,和人說話顛三倒四,經常跟老師訴說自己想離開這個骯髒的、醜惡的世界。開解無用後,她被家人接走,送進了精神病院,一住就是3年。
再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她變得很胖,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過往的人 ,說話速度、反應速度奇慢,據說經過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藥物和電-擊治療。後來,家裡沒錢了,她被接回家,從此開啟了再一次與世隔絕的生活。
04所有的「宅家一族」都是不好的嗎?未必。
有資料顯示,目前至少有一半左右的自由職業者是「宅家一族」,他們從事的工作或者與文字有關,或者與編程有關,部分人也在從事現下正火的在線直播。
相比於前幾種「宅家」模式,這種有事做、能賺錢的宅家,反而更容易讓人接受。但這種情況也會導致一個問題,幾年後,如果他們想要出來工作,還能夠正常地融入社會嗎?他們會不會在長久的不和人接觸後產生一些心理問題?我們無從知道。
和豆瓣「家裡蹲自救同盟」相似,在知乎上也有類似的問題「家裡蹲三年以上是怎麼的感受」,這個問題吸引了214萬的瀏覽量,許多人在表達了自己宅家的感受之外,更想要向內在的自我和外在的社會進行求助——或許「宅家」並不是他們最想要做的事情,他們也想融入社會,也想有正常的交際,有可以交心的朋友,有相濡以沫的戀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宅家」是一種逃避行為,長期的宅家不僅讓人喪失社會交往能力,更會讓人脫離社會,最終被社會徹底拋棄。
05那麼,「宅家」太久是不是沒救了?當然也不是。
想要脫離「宅家」生活的第一步就是為自己樹立信心。
翻看豆瓣豆瓣「家裡蹲自救同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宅家的理由大多數是認為自己「不勝任」很多工作。
正如美國作家、記憶訓練大師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一書中所說,(我們)曾經給自己預設的上限其實並非我的上限,那是我需要克服的障礙、我需要拋諸腦後的束縛。
當然,最重要的一步是,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