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段子,"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刪其微信,去其貼吧,收其電腦,奪其手機,摔其ipad,斷其wifi,剪其網線,使其百無聊賴,然後靜坐、喝茶、思過、鍛鍊、讀書、彈琴、練字、明智、開悟、精進,而後必成大器也。"這個段子用在鞭策大學生就業方面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那麼多大學生畢業家裡蹲,固然有社會、學校、用人單位的問題,但學生及家長面對現實的就業環境不能正確抉擇是最主要原因。通常,如果是雙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一般都能找到比較不錯的工作,但是一些普通大學令學生滿意的工作非常難找;也有些學生對薪酬不高的工作、出力氣的工作沒什麼興趣,結果就是長期宅在家裡。
一、社會、學校、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1、高校大規模擴招使大學生畢業數量基數過大,就業崗位從數量上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更多的大學生無法走上就業之路。
2、高校設置專業與市場就業崗位脫節,一味立足於自身的師資條件和追求熱門,一方面導致部分專業飽和,大量的大學生過剩;另一方面社會和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畢業生人數較少。同時,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缺乏實踐性,對於大學生就業沒有實用性,導致大學生初次就業時無法運用到自己所學的知識。
3、整個社會信用度過低,導致大學生就業信息與市場就業信息轉換難。
4、有的用人單位一味的要求雙一流、高學歷;也有的企業過分看重工作經驗,而多數大學生最大的劣勢就是缺乏社會經驗,忽視了大學生的可塑造性和潛力。
二、學生及家長對就業的認識問題
現在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著失業的問題,多數學生和家長都會把責任推給社會,很少從自身找問題。試問你從學校到底學到了什麼社會需要的東西?具備了多少適應社會的能力或特長?
傳統觀念認為學歷越高越容易找工作,大學生都應該有體面的工作。但是大學生需要面對的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大學畢業只是就業的一個最基礎的門檻。
有些大學生眼高手低,小事不願意幹,大事做不來;工資低的、出力氣的統統不考慮。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成了家裡蹲,待在家裡啃老,就是不去工作,在家靠著父母養。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條件可以承受的情況下根本不捨得斷其後路;另外,現在多數孩子心理極其脆弱,容易走極端,不敢斷其後路,萬般無奈之下,只能養著吧。
三、在社會就業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如何抉擇?
政府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頒布了一系列大學生就業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對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就業市場環境依然不樂觀。作為大學生及其家長必須從三個方面做好應對準備。
1、面對現實、調整心態。
大學生進入社會要有歸零的心態,放下「大學生」這個包袱,面對現實,培養自己從最不願意做的事、最底層的事做起的勇氣。當前的社會需要實用型人才,雖然知識可改變命運,但是學歷不一定改變命運。
進入社會,知識要清零重構,你要把學校的東西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並經過一系列的職業技能培訓或實踐你才能成為有用之人。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放棄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你將終身受益。
2、放下身段先就業。
第一次就業對人生的走向有很大的影響,需要放下身段積極面對。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用心、用力,你的優勢在哪個崗位上都能發揮作用。
只有先就業才能有機會融入社會,積累各方面經驗,為今後能力提升或轉行或創業打好基礎。
就業也能夠帶來收入,畢業後不用再花父母的錢或能夠減輕父母經濟負擔應該是大學生最值得引以為傲的事情了。
3、利用知識優勢開始創業。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有知識、有追趕潮流的心勁兒,可否在「萬眾創新和大眾創業」的大背景下試一下身手。
創業難,我堅決反對大學生為了創業把父母的錢打水漂。大學生創業就應該體現大學生的知識優勢,從小投入或不投入的項目做起,那才讓人看得起。
常說的工作難找,是指自認為滿意的工作難找,長期宅在家裡不僅浪費生命,並且消磨鬥志。早點找一份工作,哪怕工資不高,也能為自己積累工作經驗,為今後的就業打下基礎。如果一直呆在家裡,不僅會給父母造成負擔,也會荒廢自己的人生。
我是職場老兵, 以上是我的一點經驗之談,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如想深入交流,請關注「也可眼中的職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