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應該對倒地鈴都不陌生,它既是野生植物,也是民間中草藥,有多種叫法,有些地區叫它燈籠草、有些地區叫它心豆藤又或者白心籽,而我們湖南地區則習慣叫它「燈籠泡」,而它還有個好聽的學名叫「風船葛」。
關於倒地鈴:
倒地鈴屬於無患子科、一年生纏繞性草本植物,它屬於熱帶以及亞熱帶植物,在我國廣東、廣西、貴州、四川、湖南、福建等地野外也很常見。喜陽光充足、溫暖溼潤的環境,既不耐乾旱也不耐嚴寒,野生環境下多生長在地勢比較平坦的原野和低矮灌木叢中,人工栽培一般多作一年生綠籬或花牆植物,需要藉助綠籬或網格才能打造整齊有序的觀賞效果。
基本習性以及生長周期:
倒地鈴莖纖細而韌性好,可攀緣生長,常依附於附近的雜草和灌木攀爬生長,葉片多為楓葉狀裂葉,表面帶有稀疏的柔毛,零散地分布於纖細的莖上。自然花期7-9月,花朵為白色四瓣小花,帶有嫩黃的花蕊,花謝以後會長出燈籠狀的種莢,種莢內裝有2-3顆豌豆大小的種子,9-10月份為種子成熟期,需要播種繁殖的也可採收一些種子晾乾後保存好再用於4-5月份播種。
倒地鈴是種有趣的植物:
⑴種莢外形很可愛:
倒地鈴的種莢既像燈籠也像風鈴,非常輕盈地掛在藤蔓上,而且種莢表皮很薄,顏色可隨季節變化而變化,最初為淺綠色,伴隨著其不斷成熟,會慢慢轉為橙黃色甚至大紅色,直至果實完全成熟後燈籠會慢慢裂開,繼而乾枯。
⑵果實暗藏小愛心:
倒地鈴雖然種莢看起來「豐滿」,但是種莢內一般只有2-3棵種子,種子豌豆大小,表皮雖然為黑色,但上面都有一顆白色小愛心,所以才被稱之為「心豆藤」和「白心籽」。
倒地鈴目前仍以野生為主,並未規模化的用於園林綠化:
雖然倒地鈴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但由於其不耐乾旱和嚴寒,需要藉助攀援物才能做造型,因此暫時還並沒有廣泛用於園林綠化,喜歡它的花友們如果家鄉有這種野生植物,是可以移栽在院子或花盆裡用於觀賞的,當然也可以趁秋冬季節種子成熟期時採收一些種子嘗試明年春季直接用於庭院或花壇地播。將其栽培於通風向陽的牆角或籬笆之下,一般的園土、腐殖土、沙壤土等都適合其生長,因為其為一年生植物,甚至都不需要刻意進行施肥,結合氣候條件偶爾澆澆水不至於旱死就可以了。
倒地鈴的花語是「自由的心」,雖然屬於一年生觀賞植物,生命短暫,但既可賞花也可觀果,尤其用來裝飾綠籬、柵欄等非常小清新,自帶田園氣息而且富有童趣,同時也承載著許多人的童年樂趣,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見到它時,總覺得有些莫名親切的原因吧!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生活除了三餐四季,也需要與花草相伴,如果您也愛養花,歡迎關注、一起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