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山海經·北山經》
很久很久以前,華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生了個漂亮的女娃名精衛,女孩從小聰明伶俐,狩獵捕魚無一不通,某年某日的某一天,她隻身來到東海遊玩,碰到一位俊朗的少年,故事發展至此,人們會心一笑,動人的愛情故事怕是避免不了了,天雷地火,郎情意切,到底是白雪公主的套路,還是灰姑娘上古版?
且慢,愛情是不存在的,這是一場治安事件,帥哥是東海龍王之子小龍君,不知何故,兩人話不投機居然動起手來,可能小龍君顧忌道德與輿論的壓力,也可能精衛練過MMA,格鬥技能遠勝半神,總之,三下五除二後,小龍君便哭爹喊娘,化作蛟龍飛向了大海。
事情並不算完,不久後精衛去海邊玩耍,結果到了小龍君的地盤,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也許帥哥都有氣量狹小的性格弱點,便召喚海水把精衛溺斃海中,精衛死後不服氣,魂魄化為一隻靈鳥,從此往來西山與東海之間,用叼來的小樹枝投入大海,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它要填平大海,以示報復。
故事就這麼個故事,人物大概是這麼個人物,短短百餘字,沒有浪漫,只有復仇,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成正比,小鳥懟大海?它是怎麼想的?《山海經》怎麼會記錄這麼無釐頭的故事?
按照雞湯專家的循循善誘,故事原型源於上古神話,面對強大的自然,古人哀嘆生命的脆弱,為了振奮精神,喚起族人意志,才賦予了故事的合理性,所以人定勝天並不是今人才強調古人同樣重視
但除了雞湯之外,還有沒有更理性的表達,讓人們從一段離奇的案件中找出古人杜撰故事的思想源頭?考古專家也參與進來,這方意見認為,精衛填海的故事發生在商末周初,當時中原青銅文明正如日中天,周邊部落無不臣服,可是遠在西北的周人卻突然趁商王大軍遠徵東夷,展開了無恥的偷襲,商朝瞬間隕滅。
由於殷商部族的圖騰是玄鳥,而太陽則隱喻了女娃,太陽沉淪,舊秩序被顛覆,精衛死卻毫不甘心,這影射了商朝舊部面對強大的周人集團,希望通過填海的精神來恢復舊有統治秩序,最終完成復國的美好願望。
以上解釋顯得更合理,不過按照朝代順序,商人在顛覆了夏朝後建立了新的秩序,顯然不會把故事附會在仇人先祖身上,也許新版本的解釋能夠自圓其說,有人推測,《山海經》記錄的歷史要追溯到距今7400年前,當時海平面的高度達到了最近十萬年來最高點,在海岸線生活的上古部落不得不放棄舊有聚居地向太行山腳下遷徙,由於懷念著固有家園,人們朝思夜想,希望海水能夠退去,徵服大海獲得生存空間,便是最大的願望,有意思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那個年代,正因為上古的大洪水,讓全世界的上古神話都出現了相同的記憶。
在倡導和平理性非暴力的今天,讀起《山海經》裡光怪陸離的故事,多少有些蹉跎感嘆,不管是東海龍王的公子,還是上古部落的公主,其實除了暴力外,解決紛爭的手段還有很多,例如,吃個飯,談個戀愛,生一堆娃,從此過上沒羞沒臊的生活,強強聯合必然換來長治久安,炎帝是繼任東海龍王的老丈人,精衛得到了東海經濟一半的產權,放下爭端共同開發,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啊!
參考文獻:《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