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曲目大合集
視頻裡的曲目很戳心有沒有?
每位藝考生背後都有首日日夜夜在練習的曲子
高考倒計時2天
視頻裡14首曲子是什麼?
小編一首首給你扒
祝你們高考順利!
No.1:冬風(枯葉)練習曲Op.25 No.11
Op.25, 12 Études No.11 in A minor ("Winter Wind")
視頻時間:0:10''開始
「蕭邦」
在演奏中右手持續彈奏快速的高難度音群,左手走旋律,彪羅對此曲評介:「在你能想像的範圍內展現著最豐富的音。」有人覺得這些快速的音群像是冬天的狂風將枯葉捲起,而枯葉在空中舞動的景象,故命名為《冬風》,又名《枯葉》。屬於《蕭邦練習曲》中難度較大的。
在電影好萊塢上個世紀30年代拍攝的蕭邦傳記影片《一曲難忘》中有一幕,波蘭起義失敗,蕭邦在極度悲憤和抗爭的情緒下,選擇演奏這首練習曲來宣洩和爆發,可見蕭邦在這首練習曲中傾注感情之深。
No.2: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Piano Sonata No.14 in ♯C minor
視頻時間:1'06''開始
「貝多芬」
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
1:Adagio sostenuto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2:Allegretto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3:Presto agitato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此曲,1802年題獻給貝多芬的學生裘莉塔·圭齊亞蒂(Giulietta Guicciardi),據說貝多芬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但,此曲獻給他學生並非他本意,因為在創作時沒有考慮到學生。
No.3:貝多芬-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視頻時間:1'50''開始「貝多芬」
此曲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作品分三個樂章,第一、三樂章為C小調。第二樂章為降A大調。
據說貝多芬在創作完成該作品時,他的父母不幸去世。有人認為該作品是貝多芬前半生的寫照。反映了作曲家內心孤獨但又不向命運低頭執著的性格。但也有人將其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認為這是對青春的詠嘆。實際上,這首奏鳴曲被變奏後常常成為戀愛影視的背景音樂。
*全曲三樂章為英國倫敦聖三一學院列為鋼琴初級演奏文憑(ATCL)選曲;亦為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列為鋼琴初級演奏文憑(DipABRSM)選曲
No.4:蕭邦-革命練習曲
Étude Op.10, No.12
視頻時間:2'27''開始
「蕭邦」
此曲開頭左手極快而有力地彈出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一直延續至結尾,為此曲技巧上的挑戰。右手則是相對簡單的旋律,但有時亦與左手部分形成復節奏。最後雙手急速彈奏純八度音,並在C大調的和弦完結。這使人聯想起貝多芬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它的第一樂章亦是C小調,結尾部分調性轉至C大調。
此曲於電影、電視、遊戲等中出現,如劇集新金剛戰士、假面騎士空我,遊戲信賴鈴音:蕭邦之夢以及G弦上的魔王等。
No.5:蕭邦-詼諧曲
Chopin Scherzo Op.31 No.2
視頻時間:3'00開始
「蕭邦」
諧謔曲又稱詼諧曲,一種樂曲。其主要特點是速度輕快,節奏活躍而明確,常出現突發的強弱對比,帶有舞曲性與戲劇性的特徵。它常在交響曲等套曲中作為第三樂章出現,以取代宮廷風格的小步舞曲。「諧謔」是指用音樂來表現詼諧,幽默的情趣。
它具有一定它有一定的幻想性和戲劇性,也不乏抒情、歌唱性的優美段落,因此,成為經常被演奏、最受歡迎的一首。
No.6:D小調第17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奏鳴曲)
Piano Sonata No. 17 in D minor, Op.31, No.2
視頻時間:3'57''開始
「貝多芬」
此曲創作於1802年,是在貝多芬聽力嚴重衰退時所做的。該作品分為三個樂章,第一、三樂章為d小調,第二樂章為降B大調。
2:降B大調,慢板。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和第一樂章相同,由琶音開始。和第一樂章的強烈感不同,而是較為平靜的樂章。
3:d小調,稍快板。奏鳴曲式。全樂章由富有流動感的十六分音符組成,有傳聞說作曲家是在模仿馬車的行走聲。樂章最後停留在單音的D上,結束了整首曲子。
No.7:蕭邦-A大調作品40第一號波蘭舞曲
"Military" Polonaise in A, Op.40, No.1
視頻時間:5'30''開始
「蕭邦」
這首樂曲作於1838年,因《軍隊》而著名,這是由於曲中的第一、二兩主題的旋律,具有極為豪放、勇敢的軍隊性格之故。全曲必須以嚴格的速度來演奏。事實上,這是蕭邦所寫的最華麗、最燦爛的波蘭舞曲之一。
傳統的波蘭舞曲就是以風格雄渾、豪放而著稱的,顯示出波蘭這個民族的尚武精神。在這首波蘭舞曲中更是集中體現了這一點。欣賞這首波蘭舞曲時,我們仿佛看到了古代波蘭的勇士們,那強健的體魄、豁達的胸懷、深刻而動人的虔誠融為一體,閃爍著騎士精神。
No.8:李斯特的a小調練習曲
Liszt Paganini Etudes, No.6 in A minor
視頻時間:6'10''開始
「李斯特」
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作於1851年,呈獻給他的老師車爾尼,是充分展示他華麗的鋼琴演奏技巧的練習曲集。
No.9:李斯特的鐘
La campanella
視頻時間:6'50''開始
「李斯特」
《鍾》(義大利語:La campanella)是由匈牙利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創作的《帕格尼尼大練習曲》(Grandes études de Paganini, S. 141 (1851))6首中第3首的鋼琴獨奏曲。《鍾》是根據尼可羅·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第2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改編而成,並對其曲調用手搖鈴進行了加強。
《鍾》為三段式結構,升G小調,6/8拍。其各段落多次變化因而有變奏曲和迴旋曲的特點。前奏由左右手交替演奏,兩個音之間相隔八至十六度,力度變化由P到漸弱,模仿被敲擊的鐘聲。整首樂曲速度較為輕快,運用了高難度及複雜的演奏技巧,包括了遠距離音程的敏捷跳躍、八度的快速重複音、單手同時旋律和顫音、快速的跑動音群等。
No.10:巴赫平均律第二首
Prelude & Fugue No. 2 in C minor, BWV 847: Prelude
視頻時間:7'20''開始
「巴赫」
《平均律鍵盤曲集》中的音樂風格非常多樣,比絕大多數音樂文獻都豐富。前奏曲的風格本身就是自由的。儘管其中一些有典型的巴洛克旋律線,並附帶了自由的擴展尾聲。(例如第一卷的c小調、D大調和降B大調前奏曲)。
No.11: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
Hungarian Rhapsody No. 2 in C-sharp minor
視頻時間:7'53''開始
「李斯特」
第一部分:前奏及「拉桑」舞曲,升c小調,由緩板進入行板。旋律主要圍繞於中低音區域,並且加入大量的裝飾音:如長倚音、快速音階式的花音、琶音、分解和弦等,這部分再可分為主副旋律,主旋律較為連貫,但伴奏部分卻指出需要較為「沉重」。副旋律配上三度和弦的對答,及後出然一段以附點節奏和分解和弦為主的短小過場段,然後主副旋律再現,樂曲變得沉靜,最後在平行大調(升C大調)中安靜結束。整體氣氛帶有踏實、莊重的感覺。
第二部:分為「弗利斯卡」舞曲,升f小調,「弗利斯卡」本身帶有「活潑」的意思,因此這部分節奏相對明快,最初是採用第一段過場音樂的素材建立氣氛,慢慢推向至平行大調(升F大調)時,真正的弗利斯卡舞曲才正式開始。主要是採用了八度和三度的彈奏、分解和弦、起拍短倚音、單音重複、反方向雙八度等技巧;中段部分更夾雜大量的變化音,調性因而變得不明顯,在一段短小的華彩樂段後,最後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樂曲。
*這首樂曲在流行文化中亦被大量引用,當中包括動畫、電影、電視節目背景音樂,甚至是融入流行音樂當中。
No.12: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
Prelude in G Minor,Op.23,No.5
視頻時間:8'37''開始
「拉赫瑪尼諾夫」
它是一首進行曲式的前奏曲,ABA式的格局。
A段:由和弦組合小跳音組成,進行曲速度。開頭較輕鬆靈巧,之後逐漸加強,進入超猛的逐漸上升的高潮和弦部分。
B段:是一段柔和但充滿感情的銜接,節奏非常自由。左手全部是琶音,但是很輕很朦朧,像營造了一串流水或者飄浮的雲;右手大和弦組成的旋律很美,音色很豐富,仿佛在撥開這一片雲。之後左手的琶音中也出現旋律線與右手的和弦旋律線連接起來,像一個低沉的聲音和一個優美的女聲在對話,這段比之前撥雲時更有感情的起伏,非常深厚,但卻又逐漸收住了,重新回到重複進行曲A段。
重複A段:由很輕地開頭逐漸加重加速,重複高潮和弦部分;最後的結尾非常輕巧短促。
No.13:蕭邦激流F大調練習曲
Etude in F Major,Op.10,No.8
視頻時間:9'20''
「蕭邦」
此曲是1832-1836年間的作品,1837年出版。獻給李斯特,後來他的女兒科西瑪嫁給理查特·華格納。雖然作品10和作品25是在同一時間寫成的,但是作品25相比起來更像音樂作品,而不是一些技術難題的攻破。
此曲是C大調,4/4拍,快板,右手流暢的練習曲,以左手支持爽朗、堅實的旋律,右手是以各式各樣明亮的裝飾音階結構。三段體,轉調頻繁,第一段為F大調轉C大調轉F大調;中段e小調起轉為降E大調,e小調再回到F大調;第三段F大調,降B大調,然後進入F大調尾聲。
No.14:蕭邦-黑鍵練習曲
12 Etudes, Op.10 - No.5 in G-Flat Major
「蕭邦」
這首曲子是蕭邦第一次嘗試性的、用有明確練習目的的手法,把旋律和主題交給左手,而讓右手持續地彈奏特定的練習音型(Etude-figure)好像是對主題進行註解。它給以後一些練習曲的發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此曲是快板,3段體:第一段從降G大調降至降D大調;中段降D大調至降G大調,有調性不明的經過性轉調;第三段和尾聲都為降G大調,最後雙手以八度彈出ff的下行音階。較難彈奏的作品之一,曾作為上海音樂學院的十級考試的練習曲考試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