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彈棉郎的生存空間已經被擠壓得越來越小,逐漸被機器所替代,從事該行業的手藝人已經屈指可數。能夠秉持純手工藝並發揚光大的,更是鳳毛麟角。城市中更是已經見不到這樣的傳統手藝了,只有較為偏僻點的地方才能見到一、兩個這樣的老藝人。
雖然這樣的老手藝已經不多見,但是很多老人都對彈棉花有著很清晰的記憶,甚至有些老人更是那個年代彈棉花的一把好手。那時彈棉花對孩子而言也有特殊的魔力,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好像變魔術一般。那時的老藝人們生意應接不暇,走街串巷去別人家裡彈棉花。
彈棉花的工具也是很有特色,一把專門彈棉花的弓和一個榔頭,通過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這是彈棉花工匠們對自己的手藝的一種詮釋,也是人們對他們的勞動最為形象的比喻。
在外行人眼裡,彈棉花是個很有趣的事情。可是彈過棉花的老藝人都清楚,彈棉花不僅費力,還是個精細活,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而「上線」則是細緻的工作,有時需要兩個人才能完成。擺上一個小小的花樣,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再經過多次的壓、磨,一整套工序下來,一條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藝人的手中完成了。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著簡單,但很費時間,那些熟練的老藝人,一天下來,也就不過能彈上一、兩條棉被。
上世紀末彈花機的出現,廉價化纖被的興起,人們家裡蓋的,已經不僅僅是棉絮棉胎,還有各種各樣腈綸被、九孔被。同時機械化工廠生產被子的效率來是手藝人的幾十倍,漸漸的就沒有多少人在傳承這樣的老藝術了。或許不久的將來,人們也只會記得電影裡那首彈棉花曲子:「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