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2020-12-19 凌空雲心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彈棉郎的生存空間已經被擠壓得越來越小,逐漸被機器所替代,從事該行業的手藝人已經屈指可數。能夠秉持純手工藝並發揚光大的,更是鳳毛麟角。城市中更是已經見不到這樣的傳統手藝了,只有較為偏僻點的地方才能見到一、兩個這樣的老藝人。

雖然這樣的老手藝已經不多見,但是很多老人都對彈棉花有著很清晰的記憶,甚至有些老人更是那個年代彈棉花的一把好手。那時彈棉花對孩子而言也有特殊的魔力,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好像變魔術一般。那時的老藝人們生意應接不暇,走街串巷去別人家裡彈棉花。

彈棉花的工具也是很有特色,一把專門彈棉花的弓和一個榔頭,通過敲擊弓上的弦,來沾取棉花,把棉花拼成方形。「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這是彈棉花工匠們對自己的手藝的一種詮釋,也是人們對他們的勞動最為形象的比喻。

在外行人眼裡,彈棉花是個很有趣的事情。可是彈過棉花的老藝人都清楚,彈棉花不僅費力,還是個精細活,敲弓的時候要花大力氣,而「上線」則是細緻的工作,有時需要兩個人才能完成。擺上一個小小的花樣,一條棉被就初具雛形了,再經過多次的壓、磨,一整套工序下來,一條暖暖的棉被就在手藝人的手中完成了。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著簡單,但很費時間,那些熟練的老藝人,一天下來,也就不過能彈上一、兩條棉被。

上世紀末彈花機的出現,廉價化纖被的興起,人們家裡蓋的,已經不僅僅是棉絮棉胎,還有各種各樣腈綸被、九孔被。同時機械化工廠生產被子的效率來是手藝人的幾十倍,漸漸的就沒有多少人在傳承這樣的老藝術了。或許不久的將來,人們也只會記得電影裡那首彈棉花曲子:「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

相關焦點

  • 「彈棉花嘞彈棉花」,富順你還知道彈棉花這門老手藝嗎?
    彈棉花啊, 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彈好了棉被, 那個姑娘要出嫁...做成一床純天然的手工棉被,必定會經歷重重考驗!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走進富順后街來感受一下這裡淳樸的人情味兒富順后街有這樣一家老店,據了解,他們1996年從浙江溫州永嘉縣來到富順,一幹就幹了20餘年,也許是對彈棉花有著特殊的情感
  • 彈棉花、老髮廊……遂平這些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
    很多需要等待的、需要親眼目睹的消費已經大多成為過去例如,彈棉花。在一條老街我意外地邂逅了它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藝
  • 浙江衢州老手藝人半個世紀的堅守:彈棉花裡的匠心夢
    店內,一位老人身系大長弓、左手緊握長柄、右手握著一隻木錘頻擊在牛筋繩上彈棉花。這是彈棉花師傅汪有亮50多年堅守的日常。「彈棉花」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元代就已有記載。彈一床棉被,需敲彈7000多下,利用彈弦的震動使棉花纖維打開,再將整床棉花作為整體進行敲彈。而後,用3000多根紗線固定棉花背面,最終經過打磨和縫製,歷經3個小時才能完成。
  • 溫暖的記憶——彈棉花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棉花,是我國傳統手工藝之一,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便壓成了一條整整齊齊的棉被。多年前,鶴崗的大街小巷裡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彈棉匠挑著裝滿工具的擔子,走街串巷吆喝。如今,羽絨被、蠶絲被、乳膠被、腈綸被、九孔被、太空棉等被子受到追捧,手工彈棉花製作的棉被在鶴崗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了。 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舊時,南方農村有不少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迫,整年在全國各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 河北彈棉花老人,隱姓埋名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
    彈棉花這項老手藝,作為我國的傳統手工藝,現如今在國內的大多地方,依舊能看到很多從事這項工作的手藝人。彈棉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棉花變得更加柔軟蓬鬆,以此來製造更多的日用品。曾經,河北一彈棉花的老人,隱姓埋名數十年,用鋼板做鑰匙,差點把皇陵搬空。這位老人名叫王紹義,早些年曾是悍匪馬福田的手下,做過很多雞鳴狗盜之事。究竟在王紹義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當年,王紹義曾與馬福田等人,偷偷進入過東陵,並在其中盜取了不少文物。最後還是被孫殿英以剿匪為由趕走的。
  • 老杭州人都蓋過,如今店家卻不得不拒客?杭城最後一間彈棉花作坊有...
    眼下天氣轉涼,不少老杭州已經開始物色過冬的棉花被了。而說到棉花被,杭州最有名的一家店,就是河坊街上的老字號潘永泰。這幾天,那裡開始忙了嗎?上午10點半,老字號潘永泰店內,一臺上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櫥式彈棉機正在工作。
  • 彈棉花技藝,半斤彈成八兩八,增加的在哪裡呢?
    具體他們是哪裡人,我的奶奶也不記得了。只記得那一次要求他們把家裡的棉花全部重新彈一次。彈棉花的工具,除了家裡叔父家裡還保存著的弓和錘,還需要一條剷頭。所謂剷頭其實就是一根木棒,綁在腰上,在頂端有一根繩子,吊著弓。彈棉花的人一手扶著弓,一手用錘子連續擊打弦。埋在棉花裡的弦大幅震動,就把棉花彈鬆了。
  • 「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12月14日下午,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西街的阿忠彈棉被店,一位做棉被30多年的老手工藝人唐師傅正忙著把需要翻新的棉花胎放進機器裡;一位老顧客等著取加工好的棉被。隨著冷空氣的到來,氣溫大幅降低,這幾天,彈棉花的生意特別好。
  • 彈棉花師傅的一席話令人深思
    前兩天去彈棉花,準備做兩個厚一點的被子,因為冬天了怕冷。今天去取被子的時候,彈棉花師傅的一席話讓我思緒翻滾。今天下班後,我去看看我前兩天送的棉花是否已經彈好了被子。前一段時間我去內地,和妹妹一起到彈棉花店去做被子的時候,人家就說放在他們那裡,讓我們先出去玩,等他們做好了打電話,我們再過去取。當時取的時候發現人家扎的很好,四周都扎,而且中間還扎了三條。我們非常滿意的拿回家。這次,這個師傅不僅不會在被子裡面扎幾條線,甚至連邊都不扎完,而且還看人下菜,我有些想搞明白怎麼回事,就一直問師傅為什麼不給我扎?
  • 逐漸消失的傳統老手藝,磨剪刀
    華鎣這座城市也因為有這些傳統手藝的吆喝聲而變得熱鬧起來,城市逐漸恢復了生機與活力。 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 從前那些老手藝也就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 但小編也是希望 傳統的手藝能夠被保留
  • 李子柒彈棉花,網友:她居然會彈棉花,這個需要很大力氣啊
    #李子柒彈棉花#「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出嫁的姑娘倒是沒有,但我有個可愛的老人家。去年種了我們這很多年都沒人種過的棉花!種的不多,收成也不大好!剛好夠給她做床新棉絮!
  • 記憶中彈棉花的聲音 還會回來的
    放眼望去,十幾個平方的屋子,一張大概是被棉花撫得光滑的木床,一架一看就有年頭的棉花機,還有一些竹耙、磨子、弓等彈棉花的工具被收了起來,懸空的貨架不再滿滿當當,只有幾床棉被被裝在透明塑膠袋子裡。想像中富有節奏的「嘣、嘣」彈棉聲,已經好久沒有響起過。 前陣子,有讀者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幫幫團欄目留言,說杭州最後一家彈棉花的老字號作坊停工了,覺得很可惜。
  •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何瀏水告訴記者,過去都是手工製作棉花被,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著簡單,做起來卻也挺費時間,所以現在大都改用機器加工。「以前手工彈棉花,我們一邊彈,一邊剔,雜質都給它剔除出來,這樣才好。你如果說裡面有生棉就不可以了。」
  • 餘姚新聞網丨劉雙英:彈棉花三十餘載 彈出冬日溫暖
    餘姚新聞網訊(姚界客戶端記者 張雲霞)「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歌曲《彈棉花》中,短短四句歌詞將彈棉花這個老行當描繪得栩栩如生。彈棉花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手藝,雖然現在羽絨被、蠶絲被越來越普及,但在很多老一輩的人心中,冬天仍然少不了一床厚實、溫暖的棉被。在馬渚鎮運河西路飲馬橋旁,有一家彈棉花店,女主人劉雙英和丈夫陳正鋼從事彈棉花行當,至今已有30餘年了。劉雙英正在整理彈好的棉絮。
  • 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西北地區老服飾與彈棉花的源遠流長
    「人活三個字,為的吃穿住」。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為平利積澱了渾厚而豐富的衣食住行文化。服飾是指人身上穿的衣服和渾身上下的裝飾。泛指服裝面料式樣、頭部髮飾和腳上穿的裝飾,是自然美和裝飾美的融合。據民國《續修平利縣誌》記載:「衣,服飾簡樸,婦女不尚華美。往日家家機抒。自織老布甚多。」
  • 市民依然鍾愛棉花被!記者帶您探奇城市裡的彈棉花店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純天然的棉花被又慢慢進入了市民的視線,尤其對於上了年紀的市民,棉被始終是他們的最愛。從原棉做成棉被、從舊棉被變回新棉被,必經「彈棉花」這道工序,請跟隨記者來探秘它的神奇吧!
  • 李子柒到底是什麼仙女啊,竟然還會彈棉花
    講真你永遠無法想像,一個女生在自家小院裡彈棉花是一件多麼有魅力的事情,要知道是彈棉花是一項相當繁雜的技術活啊。 或許李子柒的最大魅力就在於,你永遠無法想像她還會什麼。 在這個短視頻時代,其實我們真的喜歡看短視頻。
  • 在杭州彈了30多年棉花的童師傅,這兩天又...
    舊時光,每逢新人結婚或者要入冬時,老人家都會捧著棉花找人彈幾床大棉被。「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今年年初,李子柒上傳的一段視頻,讓彈棉花這門傳統手藝在網絡上火了一把。
  • 杭州最後一家彈棉花的老字號要關?潘永泰號:只是暫停
    放眼望去,十幾個平方的屋子,一張大概是被棉花撫得光滑的木床,一架一看就有年頭的棉花機,還有一些竹耙、磨子、弓等彈棉花的工具被收了起來,懸空的貨架不再滿滿當當,只有幾床棉被被裝在透明塑膠袋子裡。想像中富有節奏的「嘣、嘣」彈棉聲,已經好久沒有響起過。前陣子,有讀者留言,說杭州最後一家彈棉花的老字號作坊停工了,覺得很可惜。
  • 河北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用此物差點搬空皇陵
    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也對這個清代皇陵產生了非分之想,其中就包括一位叫做王紹義的彈棉花的手工藝人。1935年,東陵附近只有少數村民居住,國家也只派了個守陵人看守東陵,畢竟那個時期的中國正值多事之秋。當時一位外表淳樸又看起來很善良的彈棉花手工者王紹義搬到了東陵附近居住。由於他有手藝,能夠幫助當地的居民翻弄棉被,所以非常受當地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