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聞客戶端11月26日訊(YMG全媒體·大小新聞記者 劉海玲 攝影報導)大冬天的,家家戶戶都離不開被子。近些年,被子的種類不斷增多,化纖被、羽絨被、羊毛被相繼出現。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純天然的棉花被又慢慢進入了市民的視線,尤其對於上了年紀的市民,棉被始終是他們的最愛。從原棉做成棉被、從舊棉被變回新棉被,必經「彈棉花」這道工序,請跟隨記者來探秘它的神奇吧!
20多年的老棉被拿來「彈一彈」
11月25日下午,市民鍾毓成老先生將兒子一家淘汰的兩床棉被拿到了芝罘區三馬路一家棉被店裡,打算翻新一下。鍾老先生告訴記者,高級的羽絨被他也用過,受潮之後會產生異味,對呼吸道有刺激,因此對棉花被子情有獨鍾。「這是兒子結婚時的喜被,如今孫子都26歲了,兒子也搬了新家,舊被子都淘汰了,我覺著扔掉太浪費,就那來『彈一彈』,翻新一下。」鍾老先生指著舊棉胎和剛彈好一床棉胎給記者看,「用了20多年又黑又硬的舊棉花,經過師傅一彈,又白又軟,和新的一樣,又能蓋好幾年。」
老彈花匠演示手工彈棉花
59歲的周天龍是這家棉被店的店主,也是一位老彈花匠。他和妻子、兒子、兒媳經營著這家棉被店。他接受記者的採訪時,也沒有停下手裡的活計,因為來排隊訂做被子的市民太多了。周師傅告訴記者,他們一家是1996年從溫州老家來煙臺開彈棉花店,轉眼已經24年了。他的小店原先在二馬路,後來店面不斷擴大,前些年搬到了三馬路。「變化的不僅僅是店面,當年從老家帶來的彈花弓、彈花棰等手工彈棉花的器械也被現代彈花機所替代。」
周師傅正說著,忍不住找出了老彈花弓給記者演示了一番手工彈棉花:大木弓用牛筋為弦,彈時,用木棰頻頻擊弦,使板上棉花漸趨疏鬆,以後由兩人將棉絮的兩面用紗縱橫布成網狀,以固定棉絮,紗布好後,用木製圓盤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
這張彈花弓周師傅一直保留著,保留著這份情懷,因為它曾經養活了好幾代人。
一床棉被半個小時就做好了
一床棉被是如何誕生的?記者已經迫不及待想探秘彈棉花。周師傅將稱好的4斤棉花放進清花機裡過了一下,把緊密的棉包開松,除去棉花中的雜質;第二道工序是梳棉,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將棉花均勻地鋪到梳棉機的工作檯上,機器自動將捲曲塊狀的棉圈進行細緻的開松分梳,使纖維束分離成單纖維狀態,排列成為均勻的棉網,一層一層卷到大捲軸上,一次成型,代替手工絮被;第三步是網被,就是在棉胎上掛上一層網,棉被更結實耐用;最後一步就是縫被面,將被面套到棉胎上,機器絎縫。
一床棉被在機器的幫助下,不用半個小時就做出來了。周師傅告訴記者,以前手工彈棉花,一個人一天就能彈一兩床被子,現在自己的店鋪一天能做二三十床被子。在店裡等上一個小時,鍾老先生的兩床棉被就翻新完畢,他開開心心地用自行車載著回家了。
記者了解了一下,舊棉被彈一下翻新,根據大小需要四五十元的手工錢,如果訂做一床新被大約需要170元-180元,價格親民。在煙臺,老年市民對棉花被子情有獨鍾,不但自己用棉花被子,兒女結婚時,往往也要置辦幾床棉花做的被褥,這樣老人們才安心。
責任編輯: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