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2020-12-18 湘湘帶你看社會

12月14日下午,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西街的阿忠彈棉被店,一位做棉被30多年的老手工藝人唐師傅正忙著把需要翻新的棉花胎放進機器裡;一位老顧客等著取加工好的棉被。

隨著冷空氣的到來,氣溫大幅降低,這幾天,彈棉花的生意特別好。

雖然機器彈棉花相比手工輕鬆多了,但是鋪棉、拉線、牽紗等工序還得靠手工。這些操作看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在機器的轟鳴聲中,唐師傅在店裡忙碌著。唐師傅說,他17歲開始彈棉花,這門手藝是師父傳授給他的,師父曾交代他,做棉被一要有良心,二要有耐心,三不能作假。做到這三點,生意就能越來越好。三十幾年來,唐師傅一直牢記這幾個原則,顧客也越來越多。

「彈棉被灰塵大,也掙不了多少錢,而且春夏季都屬於淡季,所以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行。」唐師傅說,他只會這一項技能,只要身體好,都會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發展,彈棉被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原標題《「彈棉花」正在消失的老行當》,原作者邵建平。編輯顧雨婷)

【來源:浙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彈棉花、老髮廊……遂平這些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
    「正在看文章的你假如剛好生活在遂平並且深愛這裡很多需要等待的、需要親眼目睹的消費已經大多成為過去例如,彈棉花。在一條老街我意外地邂逅了它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藝
  • 溫暖的記憶——彈棉花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棉花,是我國傳統手工藝之一,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便壓成了一條整整齊齊的棉被。多年前,鶴崗的大街小巷裡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彈棉匠挑著裝滿工具的擔子,走街串巷吆喝。如今,羽絨被、蠶絲被、乳膠被、腈綸被、九孔被、太空棉等被子受到追捧,手工彈棉花製作的棉被在鶴崗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了。 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舊時,南方農村有不少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迫,整年在全國各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 餘姚新聞網丨劉雙英:彈棉花三十餘載 彈出冬日溫暖
    餘姚新聞網訊(姚界客戶端記者 張雲霞)「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歌曲《彈棉花》中,短短四句歌詞將彈棉花這個老行當描繪得栩栩如生。彈棉花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手藝,雖然現在羽絨被、蠶絲被越來越普及,但在很多老一輩的人心中,冬天仍然少不了一床厚實、溫暖的棉被。在馬渚鎮運河西路飲馬橋旁,有一家彈棉花店,女主人劉雙英和丈夫陳正鋼從事彈棉花行當,至今已有30餘年了。劉雙英正在整理彈好的棉絮。
  • 消失的老行當:篾竹匠
    隨著塑料製品的出現,竹製品逐漸被替代,竹器鋪和篾竹匠這個行當也慢慢在上海消失了。來源:影像上海相關圖文連結▶消失的老行當:彈棉花▶消失的老行當:擦鞋匠▶消失的老行當:補鍋匠▶消失的老行當:磨刀匠▶消失的老行當:剃頭匠▶消失的老行當:畫糖人
  • 日本昭和年間那些消失的行當(連載1)
    編者按:《消失的行當》描繪了一百一十五種如今已消失,或瀕臨消失的老行當,如鐵匠、桶匠、豆腐匠、燒炭人、雜耍藝人、澡堂搓背人……在那個沒有選擇的時代,工作就是為了吃飯。人們常常說「可惜」,東西壞了就修修再用,絕不簡簡單單換一個。這種樸實的生活中傳遞出濃濃的人情味道。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西北地區老服飾與彈棉花的源遠流長
    自織老布甚多。」說明平利地方過去縫製衣裳布料都以自產為主。這裡專指人工紡線織布。過去,平利地方沒有平民服裝市場,布匹很缺,但有興種棉花的習慣。人們穿的衣裳,大多數都是用自家種的棉花紡線織布或換布製作的。彈棉花的目的是為紡線,就是把生棉經過人工腳踏彈棉機(又稱乳花機,也有水車帶動的)進行加工,再請彈花匠手工彈打,使之更加鬆軟,成為精棉。
  • 「彈棉花嘞彈棉花」,富順你還知道彈棉花這門老手藝嗎?
    彈棉花啊, 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彈好了棉被, 那個姑娘要出嫁...做成一床純天然的手工棉被,必定會經歷重重考驗!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走進富順后街來感受一下這裡淳樸的人情味兒富順后街有這樣一家老店,據了解,他們1996年從浙江溫州永嘉縣來到富順,一幹就幹了20餘年,也許是對彈棉花有著特殊的情感
  • 李子柒到底是什麼仙女啊,竟然還會彈棉花
    講真你永遠無法想像,一個女生在自家小院裡彈棉花是一件多麼有魅力的事情,要知道是彈棉花是一項相當繁雜的技術活啊。 或許李子柒的最大魅力就在於,你永遠無法想像她還會什麼。 在這個短視頻時代,其實我們真的喜歡看短視頻。
  • 彈棉花師傅的一席話令人深思
    前兩天去彈棉花,準備做兩個厚一點的被子,因為冬天了怕冷。今天去取被子的時候,彈棉花師傅的一席話讓我思緒翻滾。今天下班後,我去看看我前兩天送的棉花是否已經彈好了被子。去了後沒有看到我的被子,就問正在忙碌彈棉花的師傅,他說只彈好了一個,讓我先拿走,明天再來拿另一個。我想也行,要不然一次拿兩個走十多分鐘也挺累的。可是,我沒有看到我的被子呀,原來師傅已經彈好了,就是忘記給我網套過紗布了。我說沒關係,現在裹也可以,師傅很利索的很快撤布,縫紉機扎,然後套網套,可留到最後一個邊不扎就給我說好了。
  • 即將消失的老手藝,見過3個以上的就說明你老了……
    這些以街頭為生的老行當,隨著時代的發展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一個簡陋的鋪子,一張陳舊的木箱子,一些零碎的工具,再加上臺補鞋機和打磨機,這些就是老鞋匠工作的全部。
  • 記憶中彈棉花的聲音 還會回來的
    放眼望去,十幾個平方的屋子,一張大概是被棉花撫得光滑的木床,一架一看就有年頭的棉花機,還有一些竹耙、磨子、弓等彈棉花的工具被收了起來,懸空的貨架不再滿滿當當,只有幾床棉被被裝在透明塑膠袋子裡。想像中富有節奏的「嘣、嘣」彈棉聲,已經好久沒有響起過。 前陣子,有讀者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幫幫團欄目留言,說杭州最後一家彈棉花的老字號作坊停工了,覺得很可惜。
  • 恩平老城的寫字行,以及許多還未消失的老行當
    站在廣東江門恩平市恩城鎮的老街上,仿佛有置身香港或澳門老街巷的錯覺。我從未在中國內地城市裡見過這麼多繁體字,也從未見過這麼多消失的行業。寫字行,恩平人的剛需在我身邊,是一間「吳鴻禧寫字行」,白底綠字招牌立於門簷之上,都是繁體字,看起來頗有些年頭。
  • 浙江舟山即將消失的老手藝,見過3個以上的就說明你老了……
    手藝,是一種生活。說到手藝人,在舟山年輕人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印象,或許是童年裡期待了很久才流動到村裡的米泡師傅;或許是生於街頭,曾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修鞋挑子、剃頭匠;或許是號子聲悠揚穿巷的「磨剪子嘞戧菜刀」和修洋傘的慈祥老爺爺……這些以街頭為生的老行當
  • 【60個老南昌記憶】刻在南昌城市記憶中的烙印
    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慢工細活逐漸被機器所取代,有的已經消失在我們生活中,還有的僅剩少數人在傳承。  這些傳統手藝的「老行當」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情感的傳承。讓我們走近這些老行當,重溫那段已經泛黃的記憶,走進那些曾在幾代人心中珍藏的時代風景。
  • 在燦爛的陽光下,萬物都在光芒裡,人聲象彈棉花似的響個不停
    不時有一個穿花格襯衫、戴蛤蟆鏡的成員江湖人士在江湖人士群中招搖而過,手裡提的黑匣子象彈棉花似的響個不停,引得花百姓張大嘴巴看新奇。孫楊過擠到南街頭食堂旁邊的菜市場上,幾個老南瓜不多時就賣了。那個男人把毛口袋卷夾在胳膊窩時,準備去給虎子買幾毛銀子的仙藥果糖,給秀蓮買一塊揩汗的手帕,再揀綿軟一點的修煉食,給副幫主買一點。
  • 老杭州人都蓋過,如今店家卻不得不拒客?杭城最後一間彈棉花作坊有...
    眼下天氣轉涼,不少老杭州已經開始物色過冬的棉花被了。而說到棉花被,杭州最有名的一家店,就是河坊街上的老字號潘永泰。這幾天,那裡開始忙了嗎?上午10點半,老字號潘永泰店內,一臺上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櫥式彈棉機正在工作。
  •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
    河北山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東陵十餘年,險將清朝皇陵搬空早在東漢時期,曹操便建立一直特殊的盜墓隊伍,並且給他們起名「摸金校尉」。從曹操開始,盜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近代時期,孫殿英用炸藥炸開清東陵,可謂是驚天動地。
  • 彈棉花技藝,半斤彈成八兩八,增加的在哪裡呢?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哎喲嘞呀嘞哎喲嘞呀嘞,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那個姑娘要出嫁,彈棉花呀彈棉花為了能養家我彈棉花喲,彈成了這一家去下一家喲
  • 市民依然鍾愛棉花被!記者帶您探奇城市裡的彈棉花店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純天然的棉花被又慢慢進入了市民的視線,尤其對於上了年紀的市民,棉被始終是他們的最愛。從原棉做成棉被、從舊棉被變回新棉被,必經「彈棉花」這道工序,請跟隨記者來探秘它的神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