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加州南岸,一隻與主人失散十年多年的牧羊犬終於「回家「了。然而,此狗早已面目全非,完全不復昔日模樣。他已經成為了一隻地地道道的「羊」。在這漫長的十幾年中,這隻牧羊犬一直生活在農場裡,與綿羊一同作息,一同生活著。他慢慢地以為自己是一隻可以吃草,會發出「咩咩」叫聲的羊。這就是自然界的同化,也是人類的相互影響的作用。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想出去玩,卻被媽媽拒絕了。他很生氣,跑出對著大山大喊「:我討厭你!我討厭你!我討厭你!「 然後,漫山遍野都是「我討厭你」的回聲。小男孩很害怕,他跑回家對媽媽說,我聽見一個小男孩說,他討厭我,很討厭我!媽媽問清了來龍去脈後,就帶著小男孩對著山中大喊「:我很愛你!我很愛你!我很愛你!」於是,滿山都充滿了愛的迴響。小男孩咯咯地笑了起來。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且多稜的鏡面之中。你對他人的態度和言語,總會從你身邊人的反應而折射回自己的身上。就是心理學的「投射效應」。
01投射效應的表現
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分為兩種:
感情的投射,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揣度他人,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規劃他人的思維軌跡。盲目的投射,缺乏客觀的認知性,對自己的喜惡過分誇大。在家庭生活及與人交往中,想要擁有愉快的相處模式,首先要學會給予對方正確的投射方式而非按照自己喜好。
投射效應告訴我們,無論自己是何種心理特徵都不能隨意投放給他人,隨意投放往往適得其反。比如,如果想讓老公經常洗碗,不能直接抱怨說他總是洗不乾淨。也不能直接說,他洗不乾淨的原因是方法錯誤。應該是自己這樣的。結果老公非但不領情指正,往往會直接當上甩手掌柜,撂挑子了事。
同時,要了解對方喜好,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投射,進而達到影響的效果。比如老公這個「物種」,多半喜歡體貼又溫柔的老婆。所以,老婆可以換種委婉的方式投射。首先,感謝他辛苦一天工作後,還能幫忙做家務。只是,可能是太累了,所以碗上還有點油漬沒有完全清洗乾淨。也許,你可以嘗試這樣的方式洗(介紹自己的方法),下次可以試試。
這種投射帶來的必然好處是,老公下次一定會很積極的涮碗並且更認真。另外一方面是,當你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時,他會給予你同樣的包容和委婉,而不是進入「相愛相殺」的模式。
02深度影響的意義
何炅在節目上說,「誇獎的話你可以脫口而出,詆毀的話,你要三思而後行。」 每個人都覺得,我只是輕踩一下,但千軍萬馬踩過,就會讓一個人窒息而絕望。你並不知道人家是什麼情況,你怎麼可以去判斷他好或者不好。其實不是一個沒有親身經歷的人,用你自己的判斷,可以給別人定論的。也就是,當雪山崩塌的那一刻,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有次,朋友聚餐,大家正在推杯換盞的時候,看到一個男生中途看了下手機。原來是他妻子發來的信息,因為大家正在聊天,他就先回了句」我在跟朋友吃飯「。然後,他正在輸入下一段話:我9點前一定回家,孩子明天的參賽裝備我都準備好了。可是,他的這條信息還沒來得及發出去,就收到了老婆秒回的信息,你能說一下幾點回來嗎?孩子明天有滑輪比賽你不知道嗎?你不管這個家了嗎?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他狠狠地把手機放在桌子上,手機扔到一邊不回信息,電話響了幾次,他才接起來。然後,就是和妻子的一場吵鬧。有時候,也許只要等一等,讓自己冷靜下來,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如果,朋友的妻子只要等一分鐘,只要平心靜氣,她就會等到不一樣的結果。
感情的投射很重要,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索求,而是考慮對方的感受,如果妻子說一句早點回來,路上注意安全。那麼,丈夫的這句話發出去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成長的過程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年少的輕狂、白日放歌、縱意,隨著嘗遍世間毒草而克制、溫潤、收斂。不再向似水流年索取,而是向光陰貢獻漸次低溫的心。那些稍縱即逝的美都被記得,那些暴烈的邪惡漸次被遺忘。我們終將學會,與生活化幹戈為玉帛,予以伴侶以溫柔,「你什麼都不用改,我來適應就好。」 其實你不知道,被適應的人早在不知不覺間被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