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2020-12-22 騰訊網

投射效應: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內心的世界

文 | 包楚婷

「投射效應」,是指我們傾向於將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我們會將自身所持有的某種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投射到他人身上,覺得他人應該和我們持有同樣的態度,這是一種錯誤的「推己及人」。就像單純善良的白雪公主,容易把世界上其他人都當作和她一樣的人,所以才會一次又一次上當。因為投射使人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實際觀察到的真實情況來進行知覺。顯然這是一種知覺上的偏差,容易對他人做出錯誤判斷。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關於投射效應的實驗研究,他找來80名大學生參加實驗,向他們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其中48名大學生表示同意,並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同意;而拒絕背牌子的大學生們則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會願意背。這就說明了投射效應的作用,那麼其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按照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的說法,心理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是我們的潛意識在保護我們,讓我們減輕焦慮和壓力。心理防禦機制由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因為按照人格理論,「本我」會遵循快樂原則,追求欲望滿足的同時也力求避免痛苦,「超我」又有著嚴格道德標準的限制,於是個體的「自我」就會處在「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之中。這種狀態就導致其必然會面臨種種挫折或衝突的緊張情境,潛意識想要擺脫這種緊張帶來的壓力,就會用一些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我」,同時讓「超我」能夠接受,也能夠讓「本我」得到滿足。

比如,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我在考試中想作弊,通過投機取巧、不必絞盡腦汁來獲得好成績,這是「本我」的想法,但是有著嚴格道德標準的「超我」不允許這樣的做法,因為學生應該通過自己的實力獲得相應的成績,無論如何做人都應該誠實。於是我的腦海裡「本我」和「超我」這兩個小人就開始吵架,就像一個天使一個魔鬼,開啟了「想作弊」和「想誠實」拉鋸戰。處在中間的「自我」就是負責調和二者的衝突的,可想而知此時我的內心是非常的痛苦的,於是心理防禦機制啟動了。內心引進了心理投射,就會冒出這樣一個想法(當然這並不一定是事實),肯定有其他人作弊了,既然這樣的話我自己也做一點弊,僅此一次也無可厚非,於是心裡就好受多了,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這一併不「道德」的做法,因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既然別人都沒有好到哪裡去,那我自己又何必做道德楷模呢?

還可以用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投射效應。處於自我中心時期的兒童也會有投射現象,這來自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自我中心就是指這一時期的兒童思考問題時,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他們以為別人看到的世界與他們看到的是一樣的。這時兒童時期的思維方式,顯然是不成熟的,但是有自我中心心理的成年人同樣也會犯這種錯誤。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以為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對他人不了解,所以只能依靠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別人;另一種是認為別人的想法不重要,自己的想法可以代表他人的想法。

心理學家是怎麼發現兒童的自我中心思維的呢?在這裡介紹一下皮亞傑著名的「三山實驗」,實驗者用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都不同的假山模型,要求孩子從假山的四個角度來觀察,然後再讓他們面對著假山坐著,把一個玩具娃娃放在山的一邊,讓孩子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也就是要讓孩子把自己設想成玩具娃娃,從娃娃的角度來看山是哪一種形狀。事實證明,孩子無法完成這一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描述自己眼中的「三山」的形狀,換成其他人的角度就不行了。這一實驗就證明了兒童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

除了「三山實驗」,還有一些有趣的實驗,比如皮亞傑的另外一個實驗中,實驗者將一個男木偶和一個女木偶懸掛在一條繩子上,男木偶在右側、女木偶在左側,並讓孩子清楚地看到;然後實驗者一手拿著繩子的一頭,走到一個屏幕的後面,讓孩子暫時看不到這兩個玩偶,這時實驗者讓孩子預測:如果實驗者向右拉繩子,哪一個木偶會首先出現。孩子做出回答後,實驗者又把玩偶藏到屏幕後面,重複問相同的問題,這個程序重複了好幾次,每次都是同樣的問題,得到同樣的回答:男木偶先出來。但是實驗到了後面,卻發生了令人吃驚的轉折,孩子最後做出了相反的、明顯錯誤的預測。實驗者問孩子為什麼會預測是女木偶先出來呢?一個最普遍的回答是:「每一次都讓男木偶出來不公平,現在該輪到女木偶了。」很顯然這是孩子單純幼稚的想法,說明了孩子將自己的公平觀念注入了實驗環境,也體現了兒童的自我中心思維。

不管是自我防禦還是自我中心,總之就是這些心理造成了我們的認知錯誤,這些錯誤通常可以分為三種,所以相應地會產生三種投射效應:

第一種是相同投射,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的身上。經常有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崩潰的例子,因為家長認為「1+1」這麼簡單的知識點孩子應該早就懂了,但其實是他們自己明白了,孩子卻不懂,所以高明的教育者一定會蹲下來、俯下身,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把自己當成孩子來做題。

第二種是願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別人。這一點經常出現在家庭教育裡,有的父母不知不覺就會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成為一個鋼琴家,便從小安排孩子學鋼琴、考音樂學院,實際上這只是他們自己的願望,並沒有問過孩子自己願不願意。

第三種是感情投射,對我們喜歡的人,我們會覺得他們的優點越來越多,並且我們會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在他們身上,對他們進行美化,這種不理智的「追星」式行為就是感情投射。這種情況在情感交互種表現得最為典型,比如「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這個道理——對自己喜歡的人不管怎麼看都是優點,但是自己不喜歡的人越看越討厭,什麼都是缺點。

了解了這三種常見的投射之後,我們在平常就得多加注意。投射效應產生作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主觀主義,要想克服,就需要加強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判斷。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人,與我們不同的人千千萬萬,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我們又何必需要別人和我們一致呢?

THE END

文章中提到的一位心理學巨匠讓·皮亞傑是兒童心理學的開創者,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而且他著作頗豐,基本都是關於兒童心理的,《智力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是兩本筆記系統的兒童心理學的理論著作,對於了解兒童成長和家庭教育有著很棒的學習價值,當然國內的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也很不錯。

相關焦點

  • 越是厲害的人,越會利用「投射效應」
    來源:經濟日報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效應」:指人常常出現一種錯覺,習慣以自己內心的所想、所見為標準,以此來分析和判斷他人,並以為對方也是這樣。可能在你眼裡微不足道的東西,卻在別人的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你沒經歷過別人的生活,也就沒資格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人生。永遠不要,輕易評價一個人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
  • 留住一個人的最好方式:拒絕「投射效應」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容易將自己的特性,想法,意志強加到對方身上,認為兩個人在一起對方就一定得「懂自己」。愛情是一個容易讓人著迷的東西,陷入愛情裡的人,總想著對方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包括愛的方式也要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希望對方有著和自己一樣的感情,而這就是所謂的投射效應。
  • 投射效應:別讓你的「曾經」影響孩子的未來
    很多父母都會對子女有各種期待,如果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有的家長會很焦慮,期待原本是為了孩子好,但需知過猶不及,「投射效應」家長們要了解一下。這些都是「投射效應」的例子,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觀念、特點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傾向,在家庭教育中的體現就是,家長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性格、喜好、觀念、情緒、追求等心理特徵歸屬到孩子身上。
  • 男女交往,不要被「投射效應」控制,容易造成分手的隱患
    我發現在兩性交往的時候,會有一些潛意識的行為,不由自主的控制著我們,一些心理學現象會對二人之間的感情有促進的作用,而另一些心理學效應則會對二人之間的關係產生消極作用。男人和女人在交往的時候,不要被「投射效應」所控制,這會造成二人之間分手的隱患。什麼是「投射效應」?
  • 他是傻瓜,就覺得所有人都是傻瓜,這是心理學典型的「投射效應」
    那麼,投射效應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自我投射就是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想法,情緒這些心理特點,像投影儀一樣,不自覺的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有同樣的感受和認知。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媽覺得你冷」,很明顯,這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投射。親子關係中,父母強行替孩子做決定的行為,也是投射的一種,是父母把自己的喜好和願望強加給孩子。在愛情關係中,投射效應也處處存在。
  • 你眼裡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1你的眼睛每天看到的是什麼?是山吟水笑還是陰風怒吼,是冷漠無情還是溫暖熱情,是壞人多還是好人多,你眼睛看到的世界,就是你的內心真相。當你的內心是質疑、仇視、冷漠時,你看到的都是這些,當你內心是相信、友好、溫情時,你看到的又都是好的。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緣總是不太好,是因為你不懂「投射效應」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緣總是不太好,是因為你不懂「投射效應」 實驗結果證明,所有的學生都將自己對待「背牌子」的態度投射到了別人身上。而實驗結果則證明,真實情況與他們所想的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投射實驗」。 羅斯根據這個實驗結果作出推斷:人對他人形成印象的時候,總有一種假設對方與自己有相同之處的強烈傾向。這就是「投射效應」。
  • 男女生之間,真正能夠開花結果的,往往都明白「投射效應」的原理
    情感中的投射效應影響愛情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外界的一些因素,也可以是雙方之間的性格,當這些因素雜糅在一起的時候,也就決定著你們兩個愛情的質量。男人和女人之間,究竟怎麼樣相處才能夠走到最後,真正能夠開花結果的,往往都明白投射效應。
  • 投射效應的最佳應用方式:「你什麼都不用改,我來適應就好」
    這就是自然界的同化,也是人類的相互影響的作用。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想出去玩,卻被媽媽拒絕了。他很生氣,跑出對著大山大喊「:我討厭你!我討厭你!我討厭你!「 然後,漫山遍野都是「我討厭你」的回聲。小男孩很害怕,他跑回家對媽媽說,我聽見一個小男孩說,他討厭我,很討厭我!媽媽問清了來龍去脈後,就帶著小男孩對著山中大喊「:我很愛你!我很愛你!我很愛你!」
  • 在紙上畫房、樹、人,一眼看穿你的內心世界!
    簡單來說,當你繪畫時,畫的其實是你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特徵。 你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會通過圖畫,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就連最深層的潛意識也會浮出水面。 比起文字測試,圖畫測試能夠克服文字冗長、反應偏差、偽裝和掩飾等問題,直抵你的內心。 因此,諮詢師在面對一些不善言談、心理防禦強的來訪者時,往往會採取圖畫測試了解他的心理活動,再進行療愈。
  • 「安慰效應」告訴女人,把控男人內心的方法,在這裡
    人生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曾經陪伴在你身邊、陪你一起嬉笑打鬧的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悄悄地漸行漸遠了。孤獨是常態,那些不開心的情緒,那些遭受的挫折,那些看著別人幸福自己卻百無聊賴的寂寥感,都會很輕易地就擊垮一個原本很堅強的人。
  • 曼德拉效應:是你記錯了,還是世界欺騙了你
    曼德拉效應顧名思義: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聞發布之後,世界各地的人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記憶出現了混亂,從死亡時間到死亡原因都出現了不同的記憶,很多人聲稱自己明確的肯定曼德拉在上個世紀80年代死在了監獄裡並看了或收聽了相關的電視報導和其家人感人淚下的悼詞。總結一下就是大眾對於歷史的記憶與史實不同,產生的集體記憶偏差的效應。
  • 我的世界:家長眼中的MC就是「馬賽克」遊戲?在玩家心中卻是聖地
    而對於《我的世界》這款沙盒遊戲來說,每個人眼中看到的東西,也都不一樣,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會有一千個不同的《我的世界》」也是毫不為過。那麼,今天我就來和小夥伴們聊一聊,在家長眼中的MC是怎麼樣的。家長眼中的遊戲畫面小夥伴們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就是你在玩某個遊戲的時候,你的父母會悄悄地在旁邊看一看。這種情況,不管是學生玩家還是成年玩家,你們的肯定有遇到過,別說你沒有!然而當你在玩《我的世界》的時候,恰巧被家長看見了,他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你玩的這個遊戲怎麼模糊一片,只有一個輪廓?
  • 如何通過繪畫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他看見什麼都想「說」出來。但是因為年齡的限制,他們可能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因此,畫畫是孩子抒發情感的自由形式。除此之外,畫畫也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通過畫畫來發洩內心的憤怒、悲傷或者不滿,從而放鬆和調節心情,達到心理平衡。那麼,毫無繪畫基礎的家長該如何通過畫面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呢?這裡分享幾個兒童畫面表達與心理狀態有關的小知識。
  • 當你痛恨父母,本質上是在痛恨另一個自己,源自錯誤一致性效應
    王陽明認為心無外物,整個世界都是為你而存在都是你意識的投射,當你沒有看這朵花的時候,這花是不存在的。兒女對父母的痛恨很大程度源自這種心理,因為你從父母身上看到心生厭惡的自己。這些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情感欲望以及各種負相的體驗,它會以不同的形式再次反射回到你自己的身上,讓你體驗到這個世界人情的冷漠世態的炎涼。
  • 世界,只不過是內心的倒影
    世界,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倒影。《呂氏春秋》有個故事:一個人丟了斧頭,他懷疑是鄰居的孩子偷的,於是他看那個孩子走路也好,說話也好,臉上的表情也好,怎麼看都像是個偷斧頭的賊。過了兩天,這個人在山上找到了他的斧頭,原來是自己不小心遺失了。
  • 動漫《來自繽紛世界的明日》:你眼中的世界,是什麼顏色呢?
    家中經營照相館,將在自己家中打工,與自己是青梅竹馬,明明一直相處在一起,明明距離如此之近,在同學朋友眼中,他們根本就是一對,甚至還傳出了不少謠言,然而他卻喜歡上了瞳美,那個與自己極為相似的女孩,直到最後他也不知道自己對他的心意……
  • 《八駿圖》:你為什麼總愛錯誤的人?警惕愛情裡的「暈輪效應」
    沈從文對內心矛盾感的細緻刻畫,可謂細緻:眼前追尋的新的,永遠比舊的更有吸引力,但是新的,總有一天會變成舊的。正如五月天歌中所唱:「開始總是一場沉迷,於是我糊塗說出,不能沒有你。」這種不斷衝動迷戀的背後,其實印證了一個心理學定律-暈輪效應。
  • 讀懂孩子畫中「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的畫總是色彩單調,不明白孩子的畫畫裡為什麼總是有怪獸,甚至覺得孩子的繪畫技能完全不在線…… 其實父母並不知道,孩子們雖然在畫畫,但是又不是完全在畫畫,因為在他們的筆下,畫出的是他們內心的世界。
  • 真實的世界和你想像的世界完全是兩回事
    你可以理解為他們活在一個虛幻的、通過自己假想出來的世界。活得真實,願意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能夠勇敢面對真實的世界,能夠以自己真實的形象去與這個世界打交道真的無比重要。其實很多人會把人默認分成三六九等,在強者面前偽裝真實的自己,在弱者面前又為了找回一些內心的平衡感而過度索取或完全不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