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孩子隨便畫畫而已?讀懂孩子畫中「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2020-12-18 騰訊網

很多孩子都喜歡畫畫,只是在父母的眼裡,孩子的畫卻有些天馬行空,甚至不堪一提。

於是父母想著讓孩子去繪畫班學習,可是結果卻並沒有多大的改善,孩子的畫依然不能入父母法眼。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的畫總是色彩單調,不明白孩子的畫畫裡為什麼總是有怪獸,甚至覺得孩子的繪畫技能完全不在線……

其實父母並不知道,孩子們雖然在畫畫,但是又不是完全在畫畫,因為在他們的筆下,畫出的是他們內心的世界。

這一幅幅畫正是走進他們內心的眼睛,父母所要做的並不是要求孩子畫得多好,而是要保護好這雙眼睛,讓它們閃亮發光。

弗洛伊德提出的冰山理論讓我們知道人類不僅有意識,更是有潛意識,而真正能夠主導我們行動的,恰恰是隱藏在冰山下的潛意識。

弗洛伊德解開了潛意識的圖畫語言,也就能讓我們通過圖畫讀懂了圖畫後面的深意,理解了圖畫的心理語言。

在弗洛伊德提出冰山理論之後,英國的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研究孩子的時候,為了更好的讀懂他們的內心,選擇了和孩子使用大量的繪畫遊戲。

通過孩子的每一筆一畫,溫尼科特便能夠從繪畫透露的心理信息中更好的了解每一個孩子最近的情緒,從而有效的指導孩子如何去做。

佛羅裡達大學教授詹妮弗·巴格莉,通過繪畫幫助了很多印度洋大海嘯中目睹家人被海浪捲走的兒童。

這些孩子把內心的恐懼通過繪畫的方式發洩出來,內心的精神壓力自然能夠得到較好的緩解。

神戶大地震後,日本色彩心理學大師末永蒼生引導孩子們繪畫,讓孩子的作品從最初的色彩激烈到之後的五顏六色,把希望和美好帶給了孩子,讓孩子相信未來的生活也許真的可以慢慢變好。

繪畫是一種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那些性格內向、不願意和他人交流、心靈受過創傷的孩子。

通過繪畫,人們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知道孩子的想法,發現孩子的問題,同時也能夠緩解孩子心中的焦慮和不安,讓他們的內心逐漸恢復平靜。

繪畫為什麼能讀懂孩子的心?

繪畫的心理解析是建立在心理投射現象上的,投射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這也就是說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他們的筆下就會出現什麼,他們會把自己的情緒通過線條和顏色表現出來。

這是一種原發思維,也是象徵思維,把抽象的事物轉化成具體的存在。

所以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繪畫空間,不要對他們的思想進行過多的幹預,這樣只會讓孩子為了迎合父母而做出一些刻意討好的行為。

讓孩子自由的宣洩情緒,才能夠真正的了解他們,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孩子的畫在表達什麼?

1、注意力投射

如果孩子在某一時期內對某樣事物比較關注,那麼他們就會有意識的去表達自己對這種事物的興趣。

比如他們從市場上買回了幾條小金魚,便會把這些小金魚畫在白紙上,且數量遠遠比自己買的小金魚要多。

2、成長投射

孩子在一天天的長大,他們的外形和思想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這時他們會把這些身體和思想上的變化用畫筆描繪出來。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有著一雙大長腿的小孩出現在畫面上,這正是他們成長的標誌,也就是成長投射現象。

3、生理投射

當孩子的情緒出現低谷時,或者是他們的身體感覺到了不適,這時他們就會把自己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進行放大。

比如孩子因為長期看電視而出現眼睛疼的現象,他們就會在畫面上著重表現出眼睛的疼痛感,會把眼睛畫得格外誇張。

4、需求投射

即便是孩子,他們也會有自己的需求和渴望,而很多時候他們最大的需求就是父母的陪伴。

不管什麼性格的孩子,他們都希望能夠和父母在一起,這樣才能夠感覺到安全感。

當然他們也希望自己快點長大,能夠保護自己,保護他人,所以在他們的畫筆下,也許會出現很多類似蜘蛛俠之類的漫畫人物。

5、共鳴投射

孩子在生活中總是會找到一些和自己能夠產生共鳴的人或者物,而其中小動物佔據了很大的比例。

所以很多孩子特別喜歡畫小動物,但是他們的選擇會有所不同,這其實是一種共鳴現象,他們雖然畫的是動物,但是卻代表了他們自己。

6、好惡投射

孩子的畫中基本上不太會出現他們不喜歡的事物,因為當他們討厭某樣事物的時候,就會本能的選擇迴避和排斥。

當然,如果這些事物必須出現在他們的圖畫中時,也總是會以儘可能小的比例出現,或者是出現在畫面的最拐角。

7、象徵投射

在孩子的繪畫中,我們能夠讀懂他們的內心情緒,比如當他們的心情非常愉悅時,筆下的色彩也會五顏六色,繽紛燦爛。

讓他們的心情比較壓抑時,筆下的色彩也會變得暗淡,基本上是以灰色調為主。所以只要善於觀察孩子的繪畫,讀懂孩子畫中「話」,多少都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繪畫?

1、不要打擾孩子,讓他們自由發揮

繪畫是孩子的一種主觀行為,當孩子想要畫畫的時候,父母應該選擇支持。

當他們想要休息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強迫他們。千萬不要固定孩子的繪畫模式,限制他們的繪畫思維,否則只會讓孩子的發展受到局限。

2、了解繪畫心理學

畫圓圈:順時針畫圈的孩子人際交往能力更好,性格更外向包容。逆時針畫圈的孩子性格比較執拗,認準的事情即便不理解也不會放棄。

畫圖形:愛畫三角形的孩子邏輯思維強,但性格急躁。愛畫圓形的孩子想像力豐富,掌控力強。愛畫波浪線的孩子性格隨和,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

圖畫主題明確,佔滿整個畫面:這類孩子性格外向,適應能力強,而且有著一定的自我意識。如果圖畫只佔據了紙張的很小一部分,那麼代表孩子性格內向,甚至會壓抑自己。

構圖位置:構圖偏左的孩子缺乏信任感,對父母的依賴很大。

構圖偏右的孩子對未來有著很美好的憧憬,構圖偏上的孩子有著較強的想像力。構圖偏下的孩子做事中規中矩,執行力強,但不願突破。

不要打破孩子心中的這面鏡子,保護好走進孩子內心的眼睛,這樣孩子才能越來越好,用繪畫渲染出最美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如何通過繪畫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他看見什麼都想「說」出來。但是因為年齡的限制,他們可能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因此,畫畫是孩子抒發情感的自由形式。除此之外,畫畫也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通過畫畫來發洩內心的憤怒、悲傷或者不滿,從而放鬆和調節心情,達到心理平衡。那麼,毫無繪畫基礎的家長該如何通過畫面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呢?這裡分享幾個兒童畫面表達與心理狀態有關的小知識。
  • 寶寶的畫中有「話」,家長可從4個方面解讀,探索孩子內心需求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有很明顯的繪畫傾向,從一開始的塗鴉,到後來簡單的線條匯聚成的完整畫作。可以看出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畫家。但是,畫中也有「話」,因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內心的映射。
  • 5分鐘看懂兒童畫,讀懂孩子的心理!
    首先,每個寶寶都會至少經歷一次"塗鴉敏感期",在他們認知世界的過程中,一開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語言系統,然而出於對世界的好奇,和表達自己的渴望,便把周邊的事物和塗鴉建立起聯繫,以塗鴉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 教孩子畫畫,不如讓孩子自己來畫畫
    現在有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自己畫的不好的時候。就會覺得焦慮,甚至會大肆評價孩子這是畫的什麼呀?一點兒都不好?於是有一些家長就會自顧地拿起筆教孩子一筆一筆的畫。殊不知這在無形之中抹殺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力、創新力等。
  • 說真的,別再隨便教孩子畫畫了
    有些大人會「熱心」地為孩子尋找畫中的錯誤,用自己的知識、經驗給孩子解釋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不合理的。這其實是又一「關愛誤區」。畢卡索說過,「我用了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看到了吧,偉大的畫家窮盡一生都在跟孩子學畫畫,我們非專業卻忍不住教孩子畫畫,是不是有點奇怪呢?所以,千萬別踩這個坑了。
  • 家庭訓練,請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家庭訓練中,可能會進入一個誤區,媽媽想讓孩子練習自己想讓他練習的內容,但是孩子不配合,於是媽媽開始崩潰,這樣下去,訓練怎麼進行啊?其實,對於發育遲緩和譜系的孩子,除了從他們的生理需求入手外,還有就是家長要進入孩子的世界,去關注他的內心和想法,而不是我們想讓他們幹什麼。或者強迫孩子做什麼,那樣反而讓孩子逆反,更別提想教他們東西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總有他喜歡的東西,關注的東西。
  • 真的,不要教孩子畫畫!
    今天我們請到周風雲醫生,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不要隨便教寶寶畫畫。寶寶看起來在「亂畫」其實很正常孩子畫得不像,畫得不對,就是不會畫畫?孩子就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也就無法體會,自由表達的喜悅。也很難畫出有創造性的東西。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也只能畫別人要你畫的東西,你會喜歡嗎?
  • 也許看「畫」能洞悉孩子內心
    天馬行空的線條,不拘一格的顏色用料,飄忽不定的畫幅大小,……天真的父母,把繪畫當作孩子取樂益智的遊戲。殊不知,繪畫是一個工具,是成人能夠讀懂兒童五彩繽紛內心的的解碼器。傾聽孩子畫裡的故事擔憂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用各種無縫對接的培訓班,催生出了一批批「雞娃」。「雞娃」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 用畫畫、做手工開啟自信,讓孩子在藝術遊戲中認識世界、表達自我
    可來回奔波、疲累不堪的過程中,所學的一切只停留在教室裡,孩子的日常作息也被打攪,她越來越覺得,這樣的早教只不過是父母出於「要為孩子付出點什麼」的心理而已。再反觀韓國,5、6歲的女孩只要畫畫幾乎必畫公主,而且畫裡的公主也都長得極其相似。因為韓國熱衷於流行文化,一種棉衣會因為前總統的孫女穿過而「全民大流行」,孩子們通過玩具動畫片等從小接觸這種「大眾文化」,被相似的成長環境局限了思維。
  • 一起來玩沙盤遊戲,一起走進孩子內心的世界!
    當安迪與黃聖依一起走進陌生的環境時,安迪並沒有靠近黃聖依,反而離得有些遠,一臉不在乎的樣子。根據這種情況,專家表示當孩子與家人關係親密時,去到陌生環境時都會依戀在家人身邊,這並非是安迪想冷漠黃聖依,只是潛意識向黃聖依抗斥而已,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黃聖依長期沒和安迪生活在一起。
  • 美術納入中考,無數孩子卻被錯誤的引導方式扼殺了畫畫興趣
    「21天親子陪畫課不僅讓孩子重新喜歡上了畫畫,在畫畫與生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我也沒以前那麼焦慮了,感覺陪孩子玩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在第六期親子陪畫結業典禮中,羽謙媽媽率先分享了羽謙從不喜歡畫畫到喜歡畫畫的過程。這雖然是我課程帶來的神奇效果,可我內心卻五味雜陳。
  • 在合適的年級一定要讓孩子學習畫畫?畫畫可以讓孩子左右腦同時開工!
    而在畫畫中也無意間培養孩子對顏色、形狀、空間位置的認知能力以及右腦的智力開發。02、鍛鍊觀察力和記憶力寶寶繪畫的內容不是憑空臆想的,而是對現實記憶的一種重複,只是你不知道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會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他的畫裡。
  • 孩子畫畫沒有創造力。想讓孩子的創造力爆棚,這些方法你不能錯過
    繪畫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一種創作方式。這段時間,很多孩子在家裡呆久了,玩具也玩膩了,沒啥玩的,就喜歡畫畫。孩子在家裡畫畫是隨心所欲的,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畫畫。畫畫是培養孩子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孩子還能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內心的意願,通過繪畫來反映他的內心世界。
  • 真正的教育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黑柳徹子以孩子的口吻,安靜地描述她童年時在巴學園中的點點滴滴,讀完你會發現,人的一生中最純最美的年華就是童年。然而遺憾的是,很多人都不願意回憶自己的童年。因為成人們的急功近利,將本應屬於童年的純真與美好一點點磨蝕掉。老師們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老師們對「好」學生熱情有加,而「差」學生則冷眼相待甚至挖苦諷刺。
  • 還在手把手教孩子畫畫?快打住吧!
    孩子隨便「亂畫」代表沒有繪畫天分?  今天奶叔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 總以成人的審美觀要求孩子  有些寶爸寶媽看孩子「作品」時,總用成人的審美做評價標準,忽略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比如在成人眼裡,草應該畫成綠色。
  • 孩子學畫畫,畫啦啦和美術寶1V1怎麼選?
    孩子的想像力大於繪畫技法畫啦啦的品牌slogan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裡可以看得出來,畫啦啦對孩子的教育目標是具備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畫啦啦的課程體系顯然就是回歸了兒童本位,從孩子身心發展出發,通過藝術學系來促進思維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從家長普遍的反饋來看,畫啦啦的課堂倡導自由創造,老師對孩子主要是引導觀察和思考,教會孩子用繪畫技法來將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重在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在畫啦啦的教學中,繪畫技法僅僅是一種工具,而想像力和繪畫本來的樂趣才是最主要的教學目的。
  • 別再說孩子不會畫畫了,原來是我們「教」錯了……
    前幾天的文章,有媽媽留言,想讓我說說孩子畫畫的事兒:她覺得孩子可以畫,孩子卻一定要讓別人畫、自己不畫,無論怎麼鼓勵都不管用。很多人點讚希望能分享這個話題,我也是挺有感觸,小葉子3歲那會兒,我還專門寫了個文章,講我從她突然不愛畫畫的「教訓」中,總結的經驗。
  • 如何從天馬行空的畫作裡,讀懂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繪畫是很好了解孩子的一個工具。幾根不明所以的線條,幾個「火柴人」,一幅看似簡單的畫,往往蘊含著孩子們豐富的內心世界。遺憾的是,很少有人能讀懂孩子的這些畫作,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不同的畫代表著什麼意思?心理醫生嚴虎三招教你解讀兒童繪畫心理。
  • 孩子上了畫畫班卻在家畫的一點也不好看……
    家長們是不是有時候有時候特的疑惑,我的孩子已經送去畫畫班學習了一年了回到家裡卻畫的一點也不好,跟課堂作品形成巨大的反差。懷疑老師似不似作假了。在這裡小編不得不默默的說一句那還真是冤枉老師了。作假還真沒必要。一個班上那麼多小朋友,老師個個都幫著畫,那是很恐怖的好不。
  • 怪異全家福引注意,繪畫體現孩子性格,真正了解孩子
    孩子的想法千奇百怪,他們的世界五彩斑斕且豐富多彩。但他們的想法也是非常單純簡單,孩子的內心想法都會很直接的表現在日常行為中,而當表達能力有限的時候,很多孩子就會通過畫畫來表現。心理學課程中,有一門兒童繪畫心理學,以兒童繪畫的認知缺陷為代表,將兒童畫視為兒童不成熟的世界概念的展現,強調兒童繪畫的投射意義,認為兒童畫是兒童情緒的鏡子。讀懂孩子的畫,學會傾聽繪畫「語言」,就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