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訓練,請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2020-12-04 大賽爸爸說

在家庭訓練中,可能會進入一個誤區,媽媽想讓孩子練習自己想讓他練習的內容,但是孩子不配合,於是媽媽開始崩潰,這樣下去,訓練怎麼進行啊?

其實,對於發育遲緩和譜系的孩子,除了從他們的生理需求入手外,還有就是家長要進入孩子的世界,去關注他的內心和想法,而不是我們想讓他們幹什麼。或者強迫孩子做什麼,那樣反而讓孩子逆反,更別提想教他們東西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總有他喜歡的東西,關注的東西。這時候家長完全可以趁這個時機去訓練,拓展孩子,下面大賽爸爸舉例

1.孩子喜歡玩水

可以疊兩艘小船,讓孩子認識船,讓孩子觀看船在水上漂,還可以融入比賽,比賽開船。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水讓孩子體驗不同顏料倒入水中顏色變化。

2.孩子喜歡玩捉迷藏

輪流練習,同時融入地點和方位。比如藏在門的後面,桌子下面,被子裡面,窗簾後面等等。

3.孩子喜歡廚房裡的鍋碗瓢盆

用打不爛的鍋碗和孩子一起玩過家家遊戲,多好的生活訓練場景,還能練習到物品功能配對,鍋和鏟子,碗和筷子。

4.孩子喜歡各種圓形

讓孩子分類,大圓放在一起,小圓放在一起。還能按大小圓排順序,還可以不同顏色的圓進行顏色分類。還可以練習點數和加減法。

5.孩子喜歡電烤箱

跟孩子一起做餅乾,安全前提下教孩子電烤箱的使用方法。這裡練習到模仿,動手操作能力和各種動詞。

6.孩子喜歡動畫片裡的某個人物或者物品

比如小豬佩奇裡面的消防車,可以跟孩子畫消防車,這樣他的參與度遠遠高於畫其他物品的機率,配合起來更容易。

總之,在媽媽的眼中一定要看到機會,可以訓練孩子各種能力的機會,任何機會都要充分利用,不要白白錯過,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這個也就是我們家長給孩子設計的個性化方案,只有我們自己最了解孩子,我們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跟孩子建立良好關係,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同伴,用孩子的眼花去看待他的行為。這樣家庭訓練就能夠很順利地開展。

相關焦點

  • 一起來玩沙盤遊戲,一起走進孩子內心的世界!
    安迪的舉動讓專家看出了安迪內心的真實世界,專家建議黃聖依應該多陪一下孩子,因為孩子在七歲之前所學習的表達能力都是從母親那裡學來的,黃聖依與安迪相處時最好多表揚一下孩子,不要用命令或者否定的溝通方式去交流,不然關係會越來越惡化。晚上回到家後,黃聖依和安迪準備休息。
  • 以為孩子隨便畫畫而已?讀懂孩子畫中「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的畫總是色彩單調,不明白孩子的畫畫裡為什麼總是有怪獸,甚至覺得孩子的繪畫技能完全不在線…… 其實父母並不知道,孩子們雖然在畫畫,但是又不是完全在畫畫,因為在他們的筆下,畫出的是他們內心的世界。
  • 走進孩子的世界才能適應孩子的需要
    要善於了解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並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心有靈犀。如果做家長的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那有可能子女將來的成就與您的期望南轅北轍。一、拔苗助長,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很多家長從孩子三歲多就開始報各類的興趣班,美其名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帶你一鍵解讀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果您想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具體活動時間,報名成功後請等候通知。,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孩子情緒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讓孩子在遊戲中得到良好的訓練和發展。幫助您發現孩子的特長和潛能,找到合適孩子的最佳學習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幫助您的孩子成為一個愛學習、善思考、習慣好、情商高的孩子。
  • 和孩子一起,擁有讓內心強大的「魔法」
    通過冥想,鍛鍊思維的肌肉,幫助孩子擁有敏捷的思維和強大的內心。你所愛的,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去愛,你所厭惡的,孩子也會同樣躲避,你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不僅會影響你的孩子,還會通過你的孩子繼續影響到他們的孩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向推薦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訪問學者、童書媽媽讀書會的書友皛琳,教給自己的孩子讓內心強大的「魔法」—— 冥想親子正念嗨訓營。。。
  • 真正的教育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讀《窗邊的小豆豆》有感
    家長們只會採用簡單粗暴地說教式教育,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的頭上,他們從來不願意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更不會尊重孩子的想法。有一位讀者說:「他隨身攜帶的唯一一本書就是《窗邊的小豆豆》,原因就是他從來沒有一天享受過這樣的教育。」02書中的主人公小豆豆是一個調皮搗亂、喜歡惡作劇的孩子。
  • 如何通過繪畫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他看見什麼都想「說」出來。但是因為年齡的限制,他們可能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因此,畫畫是孩子抒發情感的自由形式。除此之外,畫畫也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通過畫畫來發洩內心的憤怒、悲傷或者不滿,從而放鬆和調節心情,達到心理平衡。那麼,毫無繪畫基礎的家長該如何通過畫面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呢?這裡分享幾個兒童畫面表達與心理狀態有關的小知識。
  • 學會這五種家庭感統訓練,孩子將遠離感統失調
    一直關注優佳加的家長對感統知識已經比較了解,除了教大家如何改善孩子的感統失調,更重要的是做到提前預防,今天就來講解簡單又有效的家庭感統訓練。家庭是兒童接觸最多的環境,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在兒童成長發育的黃金階段,能夠搭配在家做一些訓練,有利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 適合1-6歲孩子,簡單有效的,家庭感統訓練方法!
    現在的孩子,通常在3歲就已是穿梭在各種培訓班中,對此,家長要把握尺度,應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同時,還要給孩子充足的時間玩耍,6歲前是孩子探索外界環境的時期,也是感統訓練發展和矯正的最佳時期,錯過了就不會再來!我們應該遵循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去「瘋」去「耍」,但這種「放養」不是無原則,任其發展。
  • 請傾聽孩子的聲音:拒絕家庭冷暴力
    家庭冷暴力指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時,漠不關心對方或孩子,主要表現為「三不政策」:不說話、不理睬、不關心。家庭冷暴力實際上是一種精神虐待,極其容易傷害孩子脆弱的心靈。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做都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導致親子關係疏遠,輕者導致孩子性格內向,對世界充滿了不安感;重則有可能患上抑鬱症等心理疾病。2、置之不理型通常這種情況發生在孩子淘氣犯錯後,父母怒氣未消,就選擇故意拒絕應答孩子,以示懲罰。
  • 玩遊戲、包餃子、學唱歌……「星星的孩子」走進軍營,感受溫暖和愛!
    在他們的世界裡, 他們能看見, 卻對身邊的事物視而不見; 他們能聽到, 卻對多彩的世界充耳不聞; 他們能說話, 卻對豐富的感情不善表達。
  • 複課後,初高中生自殺10餘起,父母該如何走進焦慮孩子的內心?
    當孩子敞開內心去表達時,她終於看到了那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心已經被拉扯的支離破碎,情緒也被焦慮無助逼到了懸崖邊上,媽媽對覺得自己能及時了解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而心懷感恩。那位媽媽說:那一刻她忽然就懂了,為何有那麼多的孩子選擇自殺,他們焦慮的原罪,有一大部分竟然來源於父母。
  • 景寧縣婦計中心家庭養育照護小組活動走進城南社區
    12月14日上午,景寧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家庭養育照護小組活動走進鶴溪街道城南社區,為有0-3周歲寶寶的家庭提供科學的育兒方法。在城南社區兒童之家,指導員為家長們講解了如何指導孩子進行正確如廁訓練,並通過親子活動教授家長怎樣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 家庭訓練日記——孩子安全無小事,安全教育要加強
    家庭訓練日記今天帶寶寶外出吃飯,飯後一起看鯨魚,孩子開心蹦跳,在包間和魚池間往返,我突然藏起來,孩子環繞一圈沒看見,回到包間找爸爸,坐在爸爸身邊等我,我出現時孩子跑來,我告訴寶寶:「找不到媽媽,不能亂跑,原地等媽媽,在巧虎書本裡有這個故事。」
  • 走進小孩子的世界
    不知道你看到過小孩子的世界嗎?他們天真的樣子還不算最可愛,我是說當你了解了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走進他們的世界時,你會被這種單純深深吸引,一種沒有雜誌的感情,它的確很純真。小孩子哭鬧時,他們哭鬧一定是有他們的原因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走進他們的世界後,他們看到你充分的理解他們了,事情就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他們的不安已經成功被安撫,他們會得到滿足,當你表達清楚他們這樣做產生的嚴重後果時,他們才會同樣去理解你,並給你支持。
  • 想了解孩子有多優秀,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有欣賞的眼光
    文/爸媽快來看在孩子的成長裡,幾乎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但優秀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會發現慧眼的父母,只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夠具有欣賞的慧眼,但現實中很多父母都是急功心切,一看到孩子有缺點和不足之處都會緊急制止
  • 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大多來自這3種家庭,你家娃在其中嗎
    所以每當開園的時候,我們就能發現,幼兒園門口總是擠滿了家長、孩子和老師,上演著一幕幕「生離死別」—孩子哭鬧著要回家,但是往往在現場也會有少數孩子不哭不鬧,自然自在,面帶笑容地走進幼兒園。那為什麼有的孩子哭,有的孩子笑?其實這種差異大部分是來自於家庭教育的差異。
  • 魔法師們的內心世界系列2-媽媽,排便訓練真的很痛苦
    於是,我們一邊讚賞孩子能在便盆上成功排便,表現的好像便盆裡的東西非常珍貴非常有價值,然後我們又冷漠把它衝進下水道。可是魔法師們真的很費解,他們會盯著馬桶看好久,不明白他創造的寶貝怎麼一下子就被衝走了,消失不見,怎麼看也看不回來。有的魔法師認為自己創造的寶貝被以如此奇怪的方式對待,非常受打擊。
  • 融入家庭 福利院的孩子有了成長港灣
    自2018年10月開始,市社會福利院積極探索建立「類家庭」養育模式,引入9對愛心父母,與33名孤殘兒童組成9個家庭,使孩子們重獲家庭溫暖。    如今,孩子們體驗到了家庭的關愛與親情的可貴,不僅深深地依戀上自己的「父母」,而且內心逐漸敞開,性格日趨陽光。
  • 一部探討孩子成長內心的電影,《貓的孩子》!
    一部探討孩子成長內心的電影,《貓的孩子》! 人們總是把孩子的學習放在第一位,那麼我們今天講述的這部電影,這個家庭裡面的孩子同樣也是一個成績並不是特別好的學生。但是他的父母都非常希望他可以成績變得很好,這是他們做父母唯一的希望,但是她的生活並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