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真正的大國不做「戰狼」,而是「謙下」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正和島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

南懷瑾先生曾把儒、釋、道文化比作三家不同的商店,儒家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糧食店,佛家是隨時可去逛逛的百貨公司,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卻包羅萬象,上至宇宙起源、下至為人處事,也包括與國家治理相關的政治、軍事、外交。

只要認真品讀,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困擾,都能從中找到答案。

今天的世界無疑生病了。一方面是新冠病毒肆虐,吞噬著數百萬人的健康和生命;另一方面是「政治病毒」蔓延,正在破壞國際社會的互信與合作,損害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這兩種病毒如果無法遏制,都會對人類文明造成傷害,後者的破壞力甚至更大。

幾千年過去了,老子的藥方還管用嗎?畢竟與春秋戰國相比,現代國家間的文化、種族、政治體制差異要大得多。

先別著急質疑,我們來看看老子的藥方都寫了什麼。

在《道德經》第六十一章中,老子闡述了大國與小國分別在國際關係中應有的定位,以及處理外交事務的基本準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解讀>>

大國要像江河下流的大海,處於天下雌柔的位置,卻是天下百川交匯的地方。雌柔常以靜定勝過雄強,因為靜定位處柔下。

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以會聚小國;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以取信於大國。所以要麼以謙下會聚,要麼以謙下取信。大國只不過想得到小國們的擁戴,小國只不過想得到大國的好處。其實大國和小國都能實現各自的願望,大國尤其應該謙下。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用「水位」來比喻國際關係中不同國家的序位。

他首先談到大國應具備的外交德性,請注意,「大邦者下流」的並不是指超級大國就要耍流氓,而是把大國比喻成河流下遊的大海。

大海之所以能匯聚天下河流,就是因為地勢最低、包容力最大。

所以,真正的大國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能包容不同的文化、信仰和政治主張,能接納多元化的價值觀、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一個國家越包容,越能匯聚天下的人才和資源,也就越能成其大。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是一個包容力極強的盛世大國。在宗教方面,除了本土道教之外,佛教、伊新蘭教、襖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的一個派別)都允許自由傳教。

再看唐朝對待外國移民的態度,不僅能吸引大量外國人來經商、留學和定居,還允許他們入朝做官;據記載,在唐朝做官的外國人先後有三千多,其中不少還是省部級,甚至有高麗人高仙芝曾任河西節度使,相當於手握重兵的戰區總司令。

大國氣度除了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母性的雌柔和謙下,所以,老子用「天下之牝」來形容大國的外交定位,並指出「牝常以靜勝牡」。

「牝」是指雌性動物,性格溫柔、安靜,有著母性的堅韌、慈愛和大度;「牡」指雄性動物,性格剛毅、脾氣躁動,控制不好就成了好勇鬥狠、喊打喊殺的戰狼。

外交問題上做戰狼、打嘴仗非常容易,難的是用以柔克剛的方式創造一個和平、合作的外部環境,這需要不計較、不爭論、不逞一時之快。「牝常以靜勝牡」就是用雌性的柔靜之德,戰勝雄性的狂躁。

老子認為,國際關係的本質是利益,大國需要小國的擁戴,小國需要大國的好處,只要保持「謙下」的外交原則,大家都能各取所需。

而且,由於大國在國際關係中的主導作用,所以更應該成為「謙下原則」的維護者和表率。

人類文明經歷過無數次的國家衝突,近一百年來就有兩次世界大戰和數以百計的局部戰爭,但回望歷史你會發現,所有主動挑起爭端、發動侵略的國家,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和平與合作才是健康、可持續的外交關係,而解決爭端的良藥是「謙下」,只不過要用「時間」來當藥引子。

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在唐代出過兩位著名的詩僧——寒山、拾得,他們被後人稱為「和合二聖」,也是中華和合文化的鼻祖。

他們有一段對話,也許能幫我們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藥方: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回答道: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排版 | 張溪冉

審校 | 悟能 輪值主編 | 孫允廣

歡迎加入吳強的知識星球,參與互動!

如果您在經營企業、帶團隊中遇到難題,可加入吳強在第三方APP「知識星球」上開設的欄目《私董星球》,通過支付年費(188元/年)的方式,獲取更多資訊。

讀者加入之後,可以獲得的服務包括:

1、閱讀吳強更多未公開發表的專欄文章,分享他對經營管理和世界的思考;

2、作為召開過320場私董會的教練,吳強長期陪伴大量企業領導者成長,如果您有困惑,可以與他私信互動,聽聽他的建議。

願意加入的朋友,可以掃碼付費加入,下載「知識星球」APP進行正常使用。由於知識星球官方規定,加入後不退款。所以大家慎重考慮。

這5000字裡,藏著管理與人性的所有奧秘

相關焦點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大國下流
    我們接著來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先看一下原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道德經》被誤讀千年,只因後人篡改,快來看看《道德經》真面目
    老子在這本書中所說的「道」,不只是宇宙萬物運行的 「道」,也是人們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道」。你可能不知道,我們一直奉為經典的《道德經》實際上被誤讀了。名字被誤讀《道德經》分為「德經」和「道經」兩部分。原文中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
  • 道德經:道德的本質由何決定?什麼樣的孝慈忠誠是真正的道德?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前兩講我們學習到了,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對人們的約束力並不大,人們總是口中說著仁義,孝慈,忠誠,做起事情來卻又回歸到不仁不義,不孝不慈,不忠君愛國的狀態。老子說啊,是因為這些道德標準確立的原因就是錯的,不是基於大道,而是基於需求。那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正確地奉行良好的道德標準呢?上一講我們已經講解了經文中的仁義和智慧,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孝慈和忠誠。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而真正的君子總是能做到處患難而不憂,因為他們知道困難是當下的,只要自己具備向上的精神和積極地力量,就能夠突破於當下,避免自己受到情緒的困擾,糾纏於沮喪之中。三, 指的是江海般的胸懷《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百穀之王,是因為江海能夠自處于謙下的位置,而河川自然流向大海,江海自然能夠成為百穀之王。
  • 道德經:悟透天道背後的「四大天規」,才能真正的避禍求福
    首先是「四大天規」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 便可以讓人生不在平庸,不僅自身能夠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連綿不斷。《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之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一本文化名著。《道德經》不是弱者的生存寶典,而是強者的生存哲學。《道德經》不是弱者的啟蒙讀物,而是強者的教科書!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而真正的養生,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人本來沒有大病,有病,緣起都是家庭不和睦,沒有處理好祖先、家庭的關係而導致的。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保持內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養生法門。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易經》、《道德經》和《中庸》的精髓
    《易經》:謙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十五卦是謙卦。 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是六爻全吉,其餘都是有好也有壞,有吉也有兇。可見《易經》十分重視謙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即:《謙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表象,象徵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道德經起名全集:堂堂正正的男孩名字,愛了
    易勝出自《道德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易勝」在文中並不是容易戰勝之義,「易」在文中是不易,「勝」是勝過之義。2.德善出自《道德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釋義:積德累善。7. 宥謙宥:宥,赦也。
  •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而《道德經》中有4條天規,我們只要悟透了,就能做到避禍求福:一、低調收斂,立身以謙《道德經》中說:「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立身以謙,就像耳畔有洪鐘,在被鮮花包圍、美譽吹捧之時,也時刻以一記響亮的鐘聲提醒自己:不驕不傲,方能不斷前行。二、返璞歸真,修心以淡《道德經》中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縱橫捭闔,遊刃有餘,就必須發揮好自已的特色和優勢,而不能面面俱到,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要。那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是四面開花花不發,全面發展不發展,負發展。無為而無不為,其實就是這些哲學思想的生動體現。比如說陳景潤,他當老師當不好,常常遭到學生的圍攻和起鬨,但他從事數學研究卻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努力去實踐,努力去行道,就要有很堅毅的意志力,不可動搖,這種人才真正有志氣,才叫作強者。一個人要立志,不要立志做大官,不要立志賺大錢,也不要立志幹什麼,那都沒有用,都是假的,我們要立志行大道。行大道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 人生低谷之時,不妨讀讀《道德經》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唐玄宗李隆基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上善若水,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道德經:安靜下來,回歸本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不能好好的參透《道德經》這本書,那麼你一定會覺得它讓人變得消極,甚至會覺得《道德經》就是一本沒有任何意義的書籍,根本不適合年輕人來讀,因為它缺少一定的激情,似乎並不能夠為奮發向上的青年人留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顯然就是錯誤的。
  • 為什麼有人說《道德經》是弱者的生存法則?
    我認為這恐怕是個誤解,《道德經》講的並不是弱者的生存法則,恰恰相反,它論述的正是強者的生存法則。道是萬物之母,所以萬物中便沒有比道更大的事物。但是道卻虛無的形式居於萬物之下之後。所以老子雖然講守柔、守弱、守下這些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卻是以自身強大陽剛為前提的,沒有自身的強大,無所謂守柔、弱、下之說。比如,老子也講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這其實是講大國以下取小國。作為大國擁有強大的實力,卻往往示人以柔弱,以下於人的姿態贏得小國的尊重與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