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晶片產業發展態勢分析研判 |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2021-01-20 網易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晶片專題課題組

  晶片是指內含集成電路的矽片,是採用半導體工藝把多種元件以及元件之間的連線製作在半導體晶圓上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電路,是電子產品的基礎構件。晶片廣泛應用於從手機到超級計算機,從普通家用電器到大型工程機械和設備上,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晶片扮演著現代工業基石的角色,成為信息科技邁上新臺階的關鍵命門。晶片製造技術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微細加工技術,是全球高科技國力競爭的戰略必爭制高點。

  

  ▲ 半導體產業及其上下遊

  晶片產業鏈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主要環節,也涉及上遊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產業,以及下遊的應用行業。

  

  全球晶片產業技術發展態勢

  ★★★★★

  經過多年發展,晶片產業成為高度國際化、高度研發導向的產業。晶片產業發展面臨著來自技術和產業的雙重挑戰。

  從技術角度而言,縮小電晶體尺寸越來越難並將最終達到極限,先進位程工藝的推進越來越慢。摩爾定律長期被認為是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藍圖,而近年來摩爾定律被認為或已趨於發展極限,業界提出了「摩爾定律牽引」(More Moore)、「超越摩爾定律」(More than Moore)、「超越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Beyond CMOS)三大發展方向。《國際元件及系統技術路線圖》提出不再以繼續提升運算速度與效能為重點,而是關注如何讓晶片發展更能符合應用需要。路線圖預測非矽CMOS 尺寸微細化將止於2024 年的3 納米工藝節點,提出通過管芯三維堆疊、層間緻密互聯、異質異構集成、器件低功率化等方案,變相實現微細化,藉以延續晶片性能增長。IC Insights 提出集成電路設計和製造將向以下方向發展:縮小特徵尺寸、引入新的材料和電晶體結構、採用更大直徑矽晶圓、提高製造設備的生產能力、提高工廠自動化程度、電路和晶片的三維集成,先進的集成電路封裝和整體系統驅動的設計方法等。

  

  ▲ 集成電路產業鏈及相關主要廠商

  過去20年間,美國半導體企業的銷售額約佔全球的一半,韓國、日本、歐洲和我國的臺灣地區也有表現優異的企業。

  從產業角度而言,晶片產業創新的重心正在轉移和擴張,產業高度集中導致競爭減少、市場壟斷等風險不斷加大。當前,晶片產業應用從傳統的計算擴展到行動裝置、汽車、雲數據中心等領域,企業涉及的技術領域和目標進一步拓展。領先一步,「贏者通吃」,落後一招,「全盤皆輸」,是晶片產業生態的「叢林法則」,因此預先布局、掌握領先的核心技術是晶片企業市場制勝的關鍵砝碼。此外,通過併購來擴展市場規模、佔有先進技術、布局未來關鍵領域是晶片企業強化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內外集成電路企業兼併重組風起雲湧,產業併購呈現聚焦戰略整合和布局新興領域的趨勢。一方面,龍頭企業為實現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持續開展出於戰略整合目的的國際併購,呈現出規模大、交易金額高、強強聯合的特徵。另一方面,隨著產業技術進入後摩爾時代,企業加快布局新興市場,圍繞物聯網、汽車電子、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等領域的併購日趨活躍。上遊企業讓下遊客戶入股,以提升研發能力、分擔研發風險也是鞏固市場競爭力的一種手段。ASML 公司即採用這一模式。英特爾、三星、臺積電是ASML 公司的股東,以購買股票以及投資ASML 公司科研的方式,成為ASML 公司高端設備的優先供貨對象。

  全球晶片技術創新步伐加快。QUESTEL 公司發布的《晶片行業專利分析及專利組合質量評估》報告顯示(2016 年檢索數據),全球晶片專利申請數量在1995~2013 年實現了6 倍的驚人增長,特別是2010 年以來專利申請節奏顯著加速。

  

  我國晶片產業和技術發展分析

  ★★★★★

  從產業鏈視角分析,我國集成電路封測業與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差距最小,接近「並跑」。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已經湧現若干在細分領域具有相當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但是無論從基礎技術平臺、市場體量還是到戰略產品領域等方面與國際領先企業仍然有不小的差距。集成電路製造業在技術研發上取得系列重大進步的同時,在核心量產工藝上與國際領先製造企業有1.5 代以上的差距。國內晶片製造設備和關鍵材料,除了已經取得的若干裝備和產品研發及生產線應用的突破以外,與國際先進水平的整體差距是最大的。

   (一)我國半導體晶片市場需求和供給能力總體評價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信息電子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我國的家電、手機、臺式機、筆記本電腦、信息通信設備、伺服器乃至各類交通工具和醫療設備等產業需要大量晶片產品。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2017 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金額2601.4 億美元,同比增長14.6%。

  我國進口最大宗的是「處理器及控制器」類(佔全部晶片進口總值接近一半),其次是存儲器,再次是邏輯晶片。隨著中國產業的升級轉型,在工業應用、汽車應用、移動網際網路、數位電視、數字娛樂、人工智慧和醫療應用等新興行業,形成集成電路產品多元化的增長態勢。

  Gartner 公司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球接近80%的手機是中國生產的,95%的電腦在中國組裝生產(近兩年部分開始向越南等國轉移),但是需要注意中國的晶片進口額其中大部分是以蘋果、三星和惠普等為代表的跨國IT 公司在華裝配企業的進口額。可以說中國對晶片的巨額消費很大部分是由跨國公司在中國組裝電子設備和產品造成的。

  2017 年中國出口集成電路2043.5 億塊,同比增長13.1%,出口金額668.8億美元,同比增長9.8%。這裡面也有大量跨國公司在華企業的貢獻。

  我國國內晶片供給能力較強的為移動處理和基帶晶片、邏輯晶片和分立器件等,在移動智能終端和網絡通信領域應用較廣,已經形成有效供應。但在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需求量很大的存儲器、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微處理器單元(MPU)、傳感器、模擬射頻晶片和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FPGA)等晶片產品方面,尚處於攻關、試產、小批量開發階段,基本沒有形成規模供應能力,整體上看所需的關鍵集成電路產品大量依賴美國等進口,難以對經濟發展和信息安全等形成全面有力支撐。

   (二)我國晶片產業技術現狀分析

  2008 年以來,在重大科技專項(01)—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及基礎軟體產品(核高基)和重大科技專項(02)—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與成套工藝的支持下,在晶片、軟體和電子器件領域,以及集成電路製程和成套工藝上取得了較大突破。2014 年6 月,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設立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以大力度部署帶動產業鏈協同持續發展,加快追趕和超越的步伐,努力實現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

  1. 集成電路設計業

  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增速為26.1%,銷售額為2073.5 億元。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境內設計業規模從2014 年的1047 億元增長到2017 年的1980 億元,位居全球第二。代表性企業為進入全球前10 名的華為海思和紫光展銳。例如華為海思半導體、紫光展銳等開發的移動處理晶片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20%。而兆芯和龍芯等公司在CPU、GPU、晶片組(Chipset)等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時國內在金融集成電路卡晶片、北鬥導航晶片上取得了突破。但是國內晶片設計企業對第三方IP 核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對設計方法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需要設計企業提供更完善的方案方可完成製造流程。我國在需求量很大的數位訊號處理(DSP)晶片、FPGA、模擬晶片等方面尚未形成強有力的設計能力。

  2. 集成電路製造業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我國集成電路製造業2017 年同比增長28.5%,銷售額達到1448.1 億元,領軍企業為中芯國際、華力、華虹等,整體上12 英寸生產線的產能只有15 萬片左右(2016 年),亟待加強;國內代工製造企業完整的設計服務和支持體系仍然有待加強,大多數企業尚未建成有競爭力的設計服務和支持體系,獨立工藝研發能力有待加強。

  中國晶片製造業現有先進工藝產能與市場需求方面存在的差距仍然較大。例如,中芯國際2016 年的營收為29.21 億美元,位列全球代工企業第4名,並宣布實現28 納米成套工藝量產,在02 專項的支持下,22 納米和14納米先導技術研發取得突破,當前在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的全力支持下,正在推進14 納米工藝研究和量產開發。國際上領先的代工製造企業為中國臺灣的臺積電、美國的格羅方德、韓國的三星和中國臺灣的臺聯電。全球領先的臺積電目前的主流工藝正在試圖從10 納米向7 納米轉換,採用極紫外光刻(EUV)前沿技術,同時在南京部署16 納米生產線。

  3. 集成電路封測業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集成電路封測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增速為20.8%,2017 年達到1889.7 億元。目前國內集成電路封裝已經形成了四大領軍企業,即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和晶方科技;其中長電科技名列全球第三,位列全球第一是中國臺灣的日月光。在02 專項支持下,中國大陸封裝企業圍繞三維高密度集成技術研發,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企業在技術上已經不存在代差。

  4. 晶片製造設備和關鍵材料

  在國家02 專項的支持下,研製成功靶材、拋光液等多種關鍵材料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產刻蝕機、離子注入機等多種關鍵設備研製成功並通過了大生產線考核,實現了海內外批量銷售,總體技術水平達到28 納米,部分14 納米設備開始進入客戶生產線驗證。

  國內代表性企業為中微(刻蝕機)和北方華創(等離子刻蝕、氣相沉積設備和清洗設備)等。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優勢企業主要集中在後道工藝設備部分。在前端工藝方面,如核心光刻工藝方面,國內目前推出了90 納米光刻機裝備,這與國際頂尖裝備企業[如得到國際集成電路製造巨頭全力支持的荷蘭ASML 公司(正在研發推出10 納米及以下節點工藝裝備)]的差距較大,而國內企業在提供尖端生產工藝、高效服務和先進軟體產品方面的差距較大。

  光刻膠是半導體工藝中最核心的材料,直接決定晶片製程。現階段,日、美企業壟斷國內半導體光刻膠市場,我國光刻膠產業和國外先進產品相差三四代,極易被國外企業「卡脖子」。但國內企業在資金和技術上奮起直追,如蘇州瑞紅、北京科華等,它們有望持續引領半導體光刻膠國產化進程,逐漸降低我國對半導體光刻膠的進口依賴程度。

   (三)我國晶片產業和技術發展趨勢

  我國集成電路領域近幾年取得了長足發展。國產手機晶片大量進入市場,晶片製造和封裝技術快速進步,晶片製造裝備和材料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紫光展銳、華為等企業研發的晶片的設計能力快速提升。「龍芯」CPU已形成3 個產品系列,部分國產晶片開始大力推廣。

  2017 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發布的報告評估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優勢和短板,包括:中國在先進邏輯晶片製造技術方面明顯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雖然製造企業數量很多,但比當前先進的量產工藝至少落後1.5代,缺少可商業量產的本土存儲器企業,缺少半導體設備廠商等。中國半導體產業中表現最突出的是設計企業,並且發展勢頭良好,但與國外先進企業之間還存在技術差距,而且大部分設計企業主要瞄準低端和中端市場。此外,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收併購活動日益活躍。

  我國未來集成電路發展趨勢應按照「摩爾定律牽引」和「超越摩爾定律」抓住技術變革的有利時機,以「摩爾定律牽引」戰略,持續推動國際先進12 寸前沿工藝研發,下決心突破處理器、存儲器等全球產業技術制高點,迅速形成國際前沿水平的規模生產能力,爭奪全球主流應用市場。同時要按照「超越摩爾定律」戰略,基於我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戰略需求,大力發展模擬及數模混合電路、微機電系統(MEMS)、高壓電路、射頻電路等特色8 寸專用工藝生產線。以製造工藝能力的提升帶動國內晶片設計水平提升,以國際高水平生產線建設戰略性帶動我國關鍵裝備和材料配套突破發展。

  【相關閱讀】

  白春禮:牢記使命 服務決策

  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思考和建議

  如何做好科技戰略諮詢工作

  END

  本文摘編自《中國創新戰略與政策研究2019》(潘教峰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6)一書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晶片專題課題組報告「國內外晶片產業發展態勢分析研判」,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61644-9

  責任編輯:侯俊琳 牛 玲

  本書為中國科學院和國務院研究室聯合共建中國創新戰略和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聚焦黨中央、國務院關注的重大科技問題,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握世界科技發展態勢,從科學技術影響和作用的視角研究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形成了一批科技前沿動態、科技決策參考和科技智庫報告。本書所集結的文章中,既有科技創新戰略與政策方面的研究與建議,也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與變革的調研與思考,還有對全球科技創新進展、主要國家科技戰略部署的掃描與分析。其中有些成果獲得國家領導人重要批示,有些成果直接推動了相關政策制定,為國家創新戰略和政策的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智力支撐。

  序言 牢記使命 服務決策(白春禮)

  緒論

  3丨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鑽石模型——基於經濟繁榮、思想解放、教育興盛、政府支持、科技革命的歷史分析與前瞻

  19丨科技戰略諮詢研究肩負國家使命

  第一篇丨科技創新戰略與政策

  41丨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思考和建議

  49丨中國科技創新走過的道路

  66丨關於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思考和建議

  83丨我國臨床醫學學位制度亟待改革

  87丨不以「出身」論英雄讓本土科技人才在實踐報國中砥礪成鋒——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人才工作成效及啟示案例

  93丨建立基礎研究人才的分級同行評價機制

  97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精準引才用才效果好

  第二篇丨經濟社會發展與變革

  105丨戰略競爭領域國有科研院所轉型發展路徑與建議

  109丨打造世界一流高端醫療設備民族品牌——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發展調研報告

  114丨新松公司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119丨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改革創新發展經驗與啟示

  124丨培育新動能的主要努力方向

  128丨著力提升勞動生產率,培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138丨關於樹立新時期糧食安全觀的認識與建議

  143丨關於促進小農戶與規模戶兩類糧食種植主體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149丨國內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動向分析

  157丨關於支持國產高端醫療設備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161丨關於我國醫藥製造業創新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165丨發展秸稈產業 提高農民收益

  169丨中國生豬產業與飼料工業發展建議

  173丨關於「渤海糧倉」工程從示範到推廣的建議

  178丨電商扶貧的有效模式

  183丨關於「一帶一路」建設實踐中的思考與建議

  191丨先進移動式核能供電裝置「核電寶」研發及產業化建議

  196丨開展植被清查與重構 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200丨關於我國低碳複合能源發展戰略的建議

  205丨關於推動國家公園體制配套改革的建議

  第三篇丨科技研發布局與進展

  213丨世界科技前沿與中國科技突破

  227丨2017年農業科技發展與啟示

  232丨2017年材料與製造科技發展與啟示

  237丨2017年環境科學發展與啟示

  242丨2017年地球科學發展與啟示

  247丨2017年能源科技發展與啟示

  253丨2017年海洋科技發展與啟示

  258丨2017年人口健康科技發展與啟示

  263丨2017年生物科技發展與啟示

  268丨2017年信息科技發展與啟示

  274丨2017年空間科學發展與啟示

  279丨國內外晶片產業發展態勢分析研判

  288丨智慧機器人產業源頭技術研究

  292丨智慧機器人發展現狀、趨勢分析與建議

  299丨智慧機器人產業源頭技術分析與建議

  307丨全球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動向分析

  313丨「關口前移」:應對老齡健康問題新戰略——中國科學院啟動「大健康背景下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策略研究」

  317丨國內外阿爾茨海默病防控現狀分析與建議

  323丨發達國家阿爾茨海默病防控策略及啟示——以美國為例

  331丨綜合幹預:早期防治研究為阿爾茨海默病延緩策略尋求突破口

  338丨重心下沉:我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控策略建議

  344丨抓住現代生命科學第三次革命機遇 建設國家生物醫學大數據基礎設施

  348丨關於建立國家級科技預印本平臺的建議

  352丨關於建立國際數字科技文獻在我國長期保存機制的建議

  356丨關於實現科研論文全面開放獲取的建議

  第四篇丨前沿動態掃描與預測

  363丨WIPO發布《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第22位創新表現趨好

  368丨中國科學院再度入選「全球最具創新力政府研究機構25強」

  371丨美國陸軍報告揭示未來3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技術趨勢

  374丨美國陸軍報告揭示未來3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技術趨勢——機器人與自主系統

  376丨美國陸軍報告揭示未來3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技術趨勢——人類增強技術

  378丨美國陸軍報告揭示未來3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技術趨勢——網絡安全

  381丨美國陸軍報告揭示未來3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技術趨勢——混合現實

  384丨美國陸軍報告揭示未來3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技術趨勢——合成生物學

  386丨美國陸軍報告揭示未來3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技術趨勢——增材製造

  388丨麥肯錫報告分析中國人工智慧的未來之路

  391丨英國STFC發布信息化基礎設施新戰略

  395丨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聚焦終身精神健康研究

  397丨歐盟針對未來新興技術旗艦計劃遴選三大主題領域

  401丨美國NSF公布科學與工程前沿十大發展設想

  405丨ARPA-E支持變革性能源技術開發

  408丨英國學者篩選2018年全球15個環境挑戰和趨勢

  412丨「創新英國」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及商業轉化

  第五篇丨國際科技戰略與態勢

  417丨美國科技戰略、政策與管理新舉措

  424丨法國科技戰略、政策與管理新舉措

  428丨英國科技戰略、政策與管理新舉措

  432丨德國科技戰略、政策與管理新舉措

  437丨日本科技戰略、政策與管理新舉措

  442丨俄羅斯科技戰略、政策與管理新舉措

  446丨加拿大科技戰略、政策與管理新舉措

  450丨巴西科技戰略、政策與管理新舉措

  453丨《川普白宮的科學建議》一文的啟示

  455丨OECD提出國際科研基礎設施面臨的挑戰和應對舉措

  459丨國際能源署展望和深度分析世界能源發展趨勢

  463丨國際能源署展望全球能源轉型發展方向

  469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邁向零汙染地球》報告

  473丨法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創新技術與綠色技術

  476丨美智庫發布《美國機器智能國家戰略》報告

  485丨美國發布《國家人工智慧研發戰略規劃》

  487丨英國首相講話承諾增加對研發和創業的支持

  488丨韓國發布科技應對霧霾戰略

  493丨日本智庫專家評述對華直接投資新動向

  495丨英國發布未來25年環境計劃

  501丨生命健康領域

  512丨信息科技領域

  517丨空間科技領域

  524丨農業科技領域

  528丨能源科技領域

  534丨地球科學領域

  539丨納米科技領域

  544丨基礎交叉前沿

  557丨能源領域

  574丨材料領域

  587丨裝備製造領域

  604丨電子信息領域

  621丨生物醫藥領域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智庫DIIS理論方法

  潘教峰等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19.6

  ISBN 978-7-03-061076-8

  責任編輯:李 敏

  本書立足智庫研究的全局,總結智庫問題特徵,揭示智庫研究的一般規律和內在邏輯,針對國內外智庫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運用系統、辯證的觀點和運籌學、系統論、控制論,從問題導向、證據導向和科學導向出發,對智庫研究方法論進行系統思考,提出智庫研究的DIIS理論方法體系,界定智庫研究的規範化流程和智庫DIIS的質量標準,針對實際智庫研究問題給出相應的DIIS方法,旨在提高智庫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為智庫研究提供體系化理論分析,促進智庫的專業化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本書可為宏觀決策部門、管理部門、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等的智庫研究相關部門提供理論與研究方法支持和參考,供戰略決策人員、智庫管理人員、智庫研究人員以及對智庫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和使用。

  (本文編輯:劉四旦)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天津研究院重點諮詢研究項目 「天津市智能...
    本站訊(通訊員 姚旺 攝影 徐卉子)12月22日,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天津研究院(以下簡稱天津研究院)重點諮詢研究項目「天津市智能醫療產業發展研究」結題會在天津召開。項目自開展以來得到市相關管理部門、市醫療器械商會、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等的大力支持,項目組圍繞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召開了多次專家諮詢研討會,開展了多層面的商業諮詢,實地走訪了包括生產企業、用戶單位、監管服務部門等在內的多家單位,採用問卷調查等手段深度調研了代表性企業。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發展,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科學發現的方式,促進生物科學領域產生更多重要突破。自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解析以來,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從「人造生命」、基因組編輯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再到腦-機接口、神經晶片等交叉融合應用的出現,多年來生物技術一直佔據著年度科技突破主流。
  • 正略諮詢:透視人工智慧的產業格局與發展機遇
    ;整理製圖:正略諮詢 美國作為全球人工智慧引領者,力圖通過七大戰略(基礎研究,人機互動,倫理、法律和社會,安全,數據和環境,標準,人才)鞏固其人工智慧產業在全球的領導者地位。 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我國抓住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持續釋放人工智慧的政策紅利,引導聚焦重點領域,提供支撐保障。
  • 【倒計時10天】2020(第九屆)全國碳纖維產業發展大會
    曾任中國空空飛彈研究院院長,兼任四項國家高新工程現場總指揮。曾獲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津貼。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和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演講嘉賓:徐堅
  • 國內外LED產業發展現狀與態勢 呈現出以下4大顯著特點!
    國內外LED產業發展現狀與態勢 呈現出以下4大顯著特點!    慧聰LED屏網報導  從全球來看,半導體照明產業已形成以美國、亞洲、歐洲三大區域為主導的三足鼎立的產業分布與競爭格局。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美國、日本、歐洲各主要廠商紛紛擴產,加快搶佔市場份額。從晶片產能的分布來看,中國臺灣地區的InGaAlP系、GaN系晶片產能均為全球第一,目前全球市佔率分別為60%、30%;日本GaN系晶片產能位居全球第二。從封裝企業的分布來看,主要分布在日本、中國大陸及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 合肥高新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三年行動計劃專家論證會在戰略...
    7月31日,合肥高新區管委會、中國科學院戰略諮詢研究院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合肥高新區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研究項目開展論證。科技日報社副社長房漢廷、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副局長白津夫、盛景網聯集團首席戰略顧問楊躍承、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區管理處高級工程師餘志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劉海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梁正、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王勝光(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安徽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其他參與研究團隊的專家出席了論證會。
  •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20年度...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大數據驅動的、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全景展示和動態推演「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過程與態勢,實現對全景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精準評價與決策支持;探索形成大數據驅動、多學科融合的科學發現新範式,提升中國科學院乃至國家層面地球科學領域數據資源的集成共享與挖掘分析能力
  • 讓海洋產業大步邁向「高精尖」 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
    11月27日至28日,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在浙江舟山普陀區舉行。本次論壇是普陀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旨在通過權威的政策解讀和前沿的技術分析,緊跟國家海洋產業發展前沿,奮力打造海洋產業新高地,進一步助推全市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升舟山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與會專家立足發揮舟山及普陀的海洋產業建設發展優勢和潛力
  • 首都師範大學管理學院舉辦第三屆公共治理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
    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長安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等高端智庫及公管學院師生院友240餘位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召開數學學科戰略諮詢委員會會議
    2020年11月28日下午,北航數學學科戰略諮詢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北航新主樓第八會議室舉行。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袁亞湘院士、北京大學田剛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馬志明院士、北京大學張繼平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周向宇院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陳大嶽教授、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系主任鄒文明教授等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出席了會議。北航副校長陶智出席會議。會議由北航數學科學學院院長韓德仁主持。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此外,對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需求的增加,使得全球消耗在數據需求上的能源佔比快速提升。同時,對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需求的增加,使得全球消耗在數據需求上的能源佔比快速提升。矽基半導體晶片需提升晶片性能並降低能耗才有望支撐新一輪科技革命,但在受限於物理瓶頸,晶片難以繼續微縮的狀況下,每個晶片的算力無法提升、單位能耗無法繼續降低。
  • 專題: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丨【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11期發布
    宋大偉 郭 雯 宋大偉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創新戰略和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任,高級經濟師。曾任遼寧省政府副秘書長兼研究室(體改辦)主任;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研究司司長、綜合研究司司長。長期從事工業經濟、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研究和實踐,從事宏觀經濟與社會發展政策研究和決策諮詢服務工作,多次參與《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文件起草,參加多個重點區域發展調研和多項重大課題研究。
  • 「中國(保定)電氣裝備產業科技經濟融合發展聯合體」成立籤約及...
    中國科協領導見證聯合體成員單位集體籤約籤約活動後,我會特邀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資深專家張東霞教高為大家做題為《人工智慧及其在電力系統的應用》的精彩技術報告,特邀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電網技術研究部副主任韋統振研究員做「智能電網用電力電子設備」科技成果發布,學會諮詢部業務主管劉淼高級工程師做《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平臺資源及創新驅動助力情況介紹》,實現了高端技術交流
  • 南京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戰略規劃室王愛民主任一行蒞臨雲創
    12月17日下午,南京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戰略規劃室王愛民主任一行蒞臨雲創,雲創大數據總裁劉鵬教授、外聯負責人沈大為,以及王小聰等共同接待了來賓。 交流座談過程中,雲創方面向來賓介紹了雲創的核心技術和企業發展等情況。
  • 「黑科技」亮相博研院新戰略發展規劃發布會
    8月29日下午,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南京白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辦,江蘇博子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BrainCo、江蘇腦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博研院(2020-2024戰略發展規劃)發布暨腦機接口技術研討會在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舉辦。
  • 為海洋可持續發展貢獻智庫力量
    本屆論壇由環境與發展智庫聯盟、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機構共同承辦。  論壇開幕式由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黨委書記高玲瑜主持。
  • 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舉行
    央廣網舟山11月29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通訊員繆增輝)2020年11月27日-28日,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在舟山普陀舉行。3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深入探討海洋科技與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和新願景,把脈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科技行業發展按下提速鍵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於今年全社會關注較多的強化科技創新、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焦點議題,此次會議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 戰略合作開啟,助力長三角金融科技產業發展!
    2020年12月11日,第一屆長三角金融科技創新與應用全球大賽蘇州賽區暨金融科技賦能經濟數位化論壇在蘇州2.5產業園會議中心成功召開。本次活動由蘇州市金融科技協會、上海市黃浦區金融發展服務中心、華東師範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主辦。
  • 惠理基金【金龍杯】比賽選手分析2020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發展態勢
    惠理基金【金龍杯】比賽選手縱觀全球2020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科技發展態勢,全球製造業發展滯緩,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巨大,全球製造業發展滯緩。世界主要國家均採取分階段解封措施擴大復工復產範圍。歐盟籤署總額5400億歐元的緊急救助計劃,並醞釀採取措施吸引製造業回歸,降低供應鏈外部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