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有哪些呢?進來一看就全知道了!

2020-12-21 世界風俗網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節日名稱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幹地支,根據幹支歷,正月建寅,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在北回歸線一帶還稱為「天中節」(因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後,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裡最當中的一天)。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如有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躲午節、屈原日、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解粽節、端禮節等。

節日由來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我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幹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二十八宿」,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為「蒼龍七宿」。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四時周期相一致,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即隱沒於北方地平線下。仲夏端午「飛龍在天」,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在《易經》中,「飛龍在天」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老節日是古老文化傳承的載體,選擇在端午舉行祭龍節儀與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時節天象有關。在傳統文化中,方位和時間以及卦象是聯繫在一起的,仲夏午月午日,龍星飛升至正南中天,即如《易經·乾卦》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於「中正」之位,為大吉大利之象。

《易·乾》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天象「飛龍在天」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驅邪攘災的禮俗,衍化成「端午節」。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端午習俗

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闢邪除災的願望。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洗草藥水、放紙鳶、蕩鞦韆、貼「午時符」、系百索子、打午時水、浸龍舟水、放紙龍、龍船飯、睇龍船、點艾條、薰蒼朮、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食粽、採藥制茶、立蛋、佩豆娘、貼五毒圖、遊旱龍、劃喜船、九獅拜象、搶青、馬拉溜、掛鍾馗像、品花宴等習俗。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考古表明,距今7000年左右,在沿海繁衍的先民就利用獨木舟在近海進行捕撈活動。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據《事物原始》中記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距屈子投江千餘年前,划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於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消災。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每年的端午前擇吉日,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直訓練到端午參加比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遊龍和收龍等幾個環節。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鳳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在粵閩地區,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有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舊時,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划龍舟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闢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還是北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其掛艾草、燻艾、菖蒲、藥水浴等習俗內涵是相通的。

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採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關於洗草藥水習俗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末的《大戴禮記·夏小正》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衝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於天,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闢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於孩子們闢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代小區嶄新建築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現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於所謂的闢邪。由此可見鏡子闢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應劭《風俗通》中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青色屬木,代表東方;赤色屬火,代表南方;黃色屬土,代表中央;白色屬金,代表西方;黑色屬水,代表北方。以動物為標誌,東方為青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龜蛇),中央為黃龍,均為靈物。實際上,五色絲可以驅邪避瘟的象徵意義遠比實際功能明顯。

在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於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五色絲線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可能與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有關,五色絲繫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漢書》:「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後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闢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於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雲布雨。自然現象上,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我國南方暖溼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闢邪的作用,可淨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佩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時的厭勝佩飾,長命縷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去邪祟、避災除病、益壽延年。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

打午時水

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裡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闢邪。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闢邪、淨身、除障的效果。臺南有取午時水打鐵的傳統,利用午時水的至陽之氣,可讓各項鐵具更堅固耐用。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閩南民間諺語說,「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硃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一束蒜頭,塗以硃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採藥

採藥是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藥生長旺盛之時。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燻艾葉、掛菖蒲、飲藥酒等習俗,中草藥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漢末《大戴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南宋《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製藥用。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也是最為合適的製藥時間。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二「合諸藥」條引《瑣碎錄》「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臘日、除日前三日合藥,可久不歇氣味」,是說端午時所合之藥的藥效會保持很久。端午所制之藥以菖蒲酒、艾酒、雄黃酒較為普及。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誌》云:「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除病延年。」

新抱手藝

廣州人對端午節很重視,舊俗在農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送災難

送災難,是古時流行於我國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該民俗主旨是驅邪、消災。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另有形式為,從社境廟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遊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裡,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

薰蒼朮

薰蒼朮是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朮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鬥草

鬥草是一種由採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遊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鬥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

佩豆娘

佩豆娘是舊時端午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有了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是古時北方盛傳的五大毒物。

跳鍾馗、懸鐘馗像

跳鍾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據悉,跳鍾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了民眾崇尚鍾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在民間,「鍾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徵,端午跳鍾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鍾馗捉鬼:是流行於江淮地區的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據傳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以上就是端午節的部分傳統習俗的簡單介紹,這麼多的習俗活動,是不是很熱鬧呢!端午節除了這些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外,還有端午特色的節慶食品,諸如粽子、五黃、艾草糕、艾餈、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餅、菖蒲酒、雄黃酒、午時茶等等。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更是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子,屬「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節拜神的貢品。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歷史上跟粽子沾邊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西晉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粽最初是用來拜祭祖先和神靈,具體起源年代無考。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為廣東鹼水粽。到了晉代,正式定粽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品。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慄、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明清兩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筆粽」,樣子細長很像毛筆,諧音「必中」,為的是討個口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曆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荊楚歲時記》中說:「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闢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小結: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最後小編在此借端午佳節,感謝一直支持著我的老鐵們和粉絲們,祝大家安康如意,幸福無敵,端午快樂!日餘輝,映著彩霞,迎著微風,向著天際。絲絲柔柔的微風,傳去了節日的祝辭,飄向遠方的你,願你度過這美好的一切!

每天多了解一點 讓自己不再無知

我們的網站網址:www.sjfsw.cn

相關焦點

  • 端午節有哪些「特殊」的傳統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端午節這天划龍舟、吃粽子,是自古傳承的習俗。這是由於廣東地區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豐富,而端午節這天正是夏季時令,全民一起參與活動,真是健身消暑兩不誤。
  • 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呢
    馬上端午節就要到了,這一期,我們就不講車啦,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端午節咱們都有什麼習俗呢?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深受全國人民的重視。記得小時候的語文課本裡還講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包粽子,賽龍舟。
  • 明天端午節,你知道有哪些傳統習俗嗎?提前了解,早做準備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與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一起被列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每到這個時候,我們都會吃粽子、賽龍舟以紀念屈原。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五月的盛夏是登高的好日子,因此,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在其他地方也叫「五月節、午日節、浴蘭節、龍舟節」等等。端午節作為一個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節日,自然會有與端午節相關的許多習俗。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端午節到了,你都了解關於這個節日的哪些知識呢?1、端午節名稱與由來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叫法最多的一個,粗略數了一下,有多達二十多個。有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龍節、正陽節、女兒節、粽子節、天中節等。現在用得最多的當數端午節這個名稱。但是你知道端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嗎?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端,古語中有開頭、初始之意,「五」與「午」相通,「端午」也就是「初五」。據晉代人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 端午節的民俗,你知道哪些?
    端午節曬咱們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節日之一,每年在端午這天會有很多的傳統習俗。端午節的這些習俗裡,還有跟花花草草相關的,今天花花就來給大家推薦幾種跟端午節習俗相關的花花草草,感興趣的花友們跟著花花一塊來看看吧!
  • 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划龍舟、食粽及掛艾草菖蒲等節日活動。
  •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時間:2020-06-27 12: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
  • 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2008年開始,端午節被確定為我國的法定假日。2009年9月,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   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與食俗,值得了解和傳承的傳統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而端午節都有哪些風俗活動呢?
    端午節的風活動有很多,比如說吃粽子啊,賽龍舟啊,懸艾草啊,佩香囊啊等等等等。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賽龍舟,相傳起源於春秋時期楚國人因捨不得忠臣屈原投江自盡,許多人爭先恐後划船去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屈原已不見了蹤影。
  • 中國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你知道嗎?這些習俗的含義也許你真不了解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吧。
  • 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作為我們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許多人都知道是農曆五月初五,可是不是太清楚是公曆幾月幾日,幾天小編就分享下,順帶說說端午節的來歷由來,端午節的習俗等等。
  • 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那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吧。
  • 端午節都有哪些禁忌習俗?民間有何破解禁忌的方法
    端午節驅兇闢邪是這個節日的重頭戲,主要有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等。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一、端午節禁忌習俗的由來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端午節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
  • 端午節由來有三個小故事你知道嗎?過去的端午節都有什麼習俗?
    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紀念曹娥的活動。第三種是我們廣為流傳的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位列右大夫。他學問淵博,有很多治國安邦的良策,但楚懷王不肯聽從,還將他罷官後逐出國都。屈原被罷官之後,流落汨羅江邊,仍不忘國家的前途命運。然而,朝廷召見的信始終不到,他卻聽到了最壞的消息:秦兵攻破了楚國都城。
  • 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民間習俗
    在二十四節氣中「芒種」前後的節日,以端午節最為有名,端午節也是一年中的三大節之一,「端」是「初」的意思,所以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被稱為「端五」後來又稱為「端午」「端陽」又因為月日重疊為五,也稱為重五。臺灣南部習慣稱為五月節。北部叫做五日節。
  • 端午節的由來及其養生意義 端午節傳統節日蘊含天道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及其養生意義 端午節傳統節日蘊含天道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版本很多,但靠譜的極少.如紀念屈原說:農曆五月初五是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跳入汨羅江殉國的日子,端午節就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賽龍舟是為了打撈這位英雄的屍體而演化來的活動,包粽子是為了   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及其養生意義 端午節傳統節日蘊含天道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版本很多,但靠譜的極少.
  •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
  • 端午節到了,這5種「傳統美食」別忘記吃,味道十足,寓意美好!
    端午節到了,這5種「傳統美食」別忘記吃,味道十足,寓意美好!端午節是咱們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每年的五月初五這天,家家戶戶都團聚在一起包粽子,吃上一頓端午家宴。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吃粽子、賽龍舟、縫香囊、掛艾草、驅五毒等等,過端午節除了紀念詩人屈原以外,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傳說中的五毒有,蛇,蜈蚣,蜘蛛,壁虎,蠍子。在飲食方面,端午節當天有5種「傳統美食」別忘記了吃,這幾種傳統美食,不僅營養豐富,味道十足,而且還寓意著美好。下面來看一下這5種食物你都吃過沒?
  • 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在我國,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粽子的品種頗多,有湖州的肉粽,八寶肉粽,臺灣的肉粽,豆沙粽,鹹粽等,蘇州粽子,廣東粽子,北京粽子,寧波和臺灣的粽子等被視為我國的名粽。其中蘇州的粽子為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等品種。廣東的粽子用荷葉包裹,個頭大,正大方形,後背隆起一隻尖角,以蛋黃做成的肉黃粽和會錦粽風味獨特,北京粽分蘿米粽和大黃米粽,大黃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別有風味。